所有人问所有人-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如果整个水体都缺氧,那么鱼儿就会“淹死”在水里,导致鱼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氧;如果水体局部缺氧,而鱼儿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自由地离开这个地方游到别处,也会淹死。第三种可能就是鱼儿的鳃被堵住了,没法让携氧水流通过,这和人口鼻被捂住类似,也会淹死(也许说成是憋死更合适)。
其次,金鱼是否会被青蛙强奸的问题。奥利维雅·贾德森所引的文献来自于一本颇为生僻的杂志《养鱼人与池塘管理者》1968年的一篇文章,可惜这本杂志已经停止发行,也没有数字化,笔者也没有找到纸质版本,因而无从查考其真实性。但是,我们可以构想出一个可能场景:
1.雄青蛙发现了一只金鱼,欲火焚身的它奋不顾身扑了过去,游得慢的金鱼根本无力反抗。
2.雄青蛙扑住金鱼后采取了标准的抱对姿势,就是把金鱼压在身下。
3.或者由于过程耗能太多,或者由于在原地停留时间过长,雄青蛙消耗了周围水环境中的氧气,金鱼感到缺氧试图游走,但是没有成功……另外雄青蛙的姿势也可能妨碍了金鱼鳃盖的运动。青蛙采取的是皮肤和肺两个呼吸渠道,所以有可能在消耗掉水里的氧气时,依然保持口鼻在水面以上,自己还可以正常呼吸。
4.金鱼不幸因缺氧而牺牲……
我相信那篇文章的作者目睹的也是类似场景。不过还是要找到原文献才能最后定论。
最后,青蛙和金鱼之间差异太大,不会有结果的……不同物种间普遍存在生殖隔离,偶尔亲缘关系很近的物种隔离可能还不够完全,但是青蛙和金鱼分道扬镳已经至少四亿年,不要说冬雷夏雪,海枯石烂都不知道多少次了。所以这段故事注定还是要悲剧的吧。
55.怎样喝水?怎样看待肾?
Q 抖抖问
1.从2009年开始全国各大城市的水价纷纷上调,都说一天要喝八杯水才健康,水越来越贵的时候,我们怎样保持健康?2.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得了慢性肾病,但是依然过着愉快的性生活。据说中医说的肾和西医的肾不是一回事?
A 上海中医药大学硕士叶海霞答抖抖
1.可以让一杯水事半功倍。现代人大多数阳虚,容易口干口渴,晚上易烦躁,喝水的时候可以在水里加一些滋阴的药材,比如玉竹、沙参、枸杞、麦冬等,自制药茶。
2.原则上肾病对性生活应该没有影响,但我想恐怕还是要节制一下。中医的肾除了肩负肾脏功能,还主管生殖系统,中医说肾藏精,就是主管体内的元气,有时候我们说的大脑疲劳,也和中医说的肾有关。而西医所讲的肾只是中医的一部分。
狗不能吃巧克力?
家里养狗的主人注意藏好巧克力,它可以杀死狗,只要几盎司。
56.中医(不)靠谱么?
Q 神经的哪咤问
张悟本的绿豆养生红火的时候,许多人恨不得捧着绿豆汤睡觉,可惜没多久他就被爆出是个骗子,迅速落马。近两年中医养生一边被热捧,一边被强烈质疑,中医的拥趸和反对者几乎一样多。我们也就一些健康问题请一位中医进行了回答(见第55题),你觉得她的答复靠谱么?
A 云无心答神经的哪咤
规范说来,“中医”“西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现在说的“中医”是指中国的传统医学,西方也有他们的传统医学,那些部分才是和“中医”对应的“西医”。通常所说的“西医”是指现代医学,虽然在西方发展起来,但是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为其发展作贡献。与“现代医学”对应的,是包括“中医”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具体就第55题中的回答,1.“阳虚”“滋阴”这些概念应该请中医界先给一个明确的定义,尤其是判断标准是什么,否则只能空谈。现代科学里面说人每天需要一定量的水,不仅仅是直接喝的水,还包含了饮食中的水,比如各种饮料也算。至于那些“滋阴”的药材,通过什么证明能够解决人体缺水的问题,也没有证据。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既然成分不明,那么其中含有对人体有益成分的可能性就跟含有有害成分的可能性一样大。口渴了直接喝水就行,不渴也别勉强自己。2.老祖宗们定义“肾”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人体中有现代医学所说的“肾”这个东西的存在,不能因为用了同一个汉字就把它们捆在一起。传统医学中的“肾”如何理解我不清楚,但是现代科学里说的肾跟生殖系统没有关系,也离精液很远。至于大脑疲劳,如果能够证明跟肾有关,倒是一个巨大的发现。
57.人类会输得很惨吗?
Q 柚子皮爱滑跌倒问
自古以来,人类就向往动物的某种能力,比如豹的速度、鹰的视力、熊的力量——对的,我是看《布雷斯特警长》动画片长大的。那么,假设开一届所有动物都参加的地球奥林匹克会,人类会输得很惨么?
A 一度想报兽医学的猫一苹答柚子皮爱滑跌倒
作为一名人类信心保卫者,我认为咱们不能妄自菲薄。一位名叫约翰·戴维·沃德的人类学家曾经在泰国和韩国做过英文教师,目前在加州一所高中任教。他认为:其实人类被远远低估了,人类还是具备相当优势的,比如在无尾直立行走组,我们是非常牛逼的短跑选手;另外如果游泳比赛开始的话,我们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拿个金牌不在话下;再有,虽说在哺乳类动物组里,我们的嗅觉的确算不上第一,不过以普遍水准而言,我们嗅觉还算中等以上啦。所以总结沃德的意见,我认为和谁比,比什么项目,以及在什么地方比,这才是重中之重。因为毕竟人类的大脑还是最牛的,你不信和猪比马拉松,和蜘蛛比举重,和大象比平衡木试试!自信心就得是这么来的!
58.冷血真的无情么?
Q 一直是球型问
我们常常用“冷血动物”来形容那些无情的人。想知道,每个人血液的温度都是一样的么?如果有不一样,血液温度更冷一些的人,在个性上会有类似更冷静、更理智、更无情的倾向么?
A 圆儿答一直是球型
我很冷,但我很温柔。
形容一个人冷血,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方式,“冷血”代表着“冷血动物”,和人本身的血液温度没什么直接关系。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的描写:“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原文中描写的“冬蛰的冷血动物”多半是蛇之类的动物。因为蛇一来看起来比较丑,二来如果毒蛇咬人会致命,三来它们行踪隐蔽,动作迅速,所以难免给人带来冷酷无情的感觉,用冷血来形容那些无情的人便是缘于此。人是热血动物,也被称为恒温动物。我们的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恒定。绝大多数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属于此类。与之相对的是冷血动物,也叫变温动物,顾名思义,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冷血动物其实不一定冷血,它们的血液温度是和环境有关的。如果环境温度很高,它们的体温和血液温度能比热血动物还高。
人类的血液温度的范围大约是33°C到38°C,其高低和体温高低是息息相关的。血液温度越高,体温也就越高。人和人之间的血液温度都会有差异,不仅如此,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他的血液温度也是不停地变化的。白天和晚上的温度不同,睡觉和清醒时的温度不同,就连女生“大姨妈”的时候,温度也会和平时不一样。那么血液的温度和一个人的个性有没有关系呢?“冷血”一点的人会不会更无情呢?
几百年前,哲学家康德就试图用血液的特质来解释人的性格气质差异。他认为,不同性格的人血液特质也各不相同。比如,他认为胆汁质的人血液的温度较高,而黏液质的人血液的温度较低。当然,这只是他的猜想,并没有任何的依据。
而科学家做实验发现,人的性格和体温的关系很扑朔迷离,并不是“冷血”无情这样的简单关系。比如说,有的研究发现内向的人早上的体温可能略微高一点,晚上的体温更低,外向的人恰恰相反。而另外的一些研究却没有发现任何关联。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性格和体温还没有发现特别明显的关系。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在接受别人帮助以后会感觉到心里“暖洋洋的”,而如果被拒绝的话会觉得“冷冰冰的”。事实上,科学家做实验发现,人类在社交上的感受能影响到对环境温度的估计,也就是说,人类的社会感情和温度也是密不可分的。另一个实验里,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人的信任感会提升。科学家猜测,这可能和大脑里的“脑岛”(insula)的活跃程度有关。所以形容一个人性格上冷酷其实是和给人带来的感觉有关,和这个人的血冷不冷却没有什么关系的。
还有研究表明,对于哺乳动物来说,体温越低寿命就会越长。看来“冷血”一点也不赖嘛!
59.章鱼真的很聪明?
Q Claw问
你们还记得多年前世界杯那个章鱼保罗么?我至今想知道,章鱼本人真的有那么聪明么?据说它是有九个大脑?
A 瘦驼答Claw
你还没忘掉这事啊?不过章鱼这家伙超乎想象地聪明呢。从解剖上说,章鱼的“脑”应该是脑神经节,也就是藏在眼睛后面一个小小软骨围成的腔里的东西。它还有三个心脏,还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哦。
必须怀念保罗
我叫章鱼,或者叫我保罗也可以,我已经死了,但活着的时候那么出名我也值了,之前不是还有一部关于我的电影上映了么?我的英文名字叫Octopus,也有人叫我八爪鱼,谁让我有八条腿呢—哦,腿的学术称呼是;腕足。有人说我长得丑,看起来张牙舞爪,像凶神恶煞。其实我个性温和友善又胆小,从来不随便欺负小朋友。有的时候,我向你喷水只因为淘气,想逗你玩儿。
我是触手系
我其实很讨厌“交接腕”这个名字,明明是我们用来做爱的腕足,名字却一点都没有诗意。在这条“交接腕”上,末端隐藏着一根penis。到了荷尔蒙迸发的季节,我就把“交接腕”伸到我的妞的身体里,运送精子。
镜子镜子我美么?
都说我们章鱼聪明,那是因为,我们有一大堆的“脑”。和你们人类高度集中的脑不同,我们的“脑”是很分散的。专家们认为,我的“脑”,严格意义上应该是“脑神经节”,它们总的起到了脑的作用。因为聪明,我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知道自己美不美。
60.拈花花会哭么?
Q 肌肉卷问
有些吃素的人说,无法直视动物被屠宰时的目光。事实上,动物们被屠宰的时候,的确会嗷嗷大叫。我想,它们应该很疼。那么,植物也会有类似“疼”的感觉么?比如,我们割韭菜的时候,韭菜会疼么?我们撕开一朵花的时候,花会疼么?
A 史军答肌肉卷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认为植物是没有感觉,麻木不仁的。植物没有像动物那样专门传递信号的神经系统,也没有像动物的大脑、神经节这样处理感觉信息的控制中心。但是,这并不代表植物就是没有感觉的死木头,或者是不知疼痛,任动物啃食的一堆碳水化合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确实有自己的感觉和相应做出的“小动作”。
好了,在我们讨论植物会不会有切肤之痛(好像掰掉花和叶比“切肤”的伤害等级要高得多)之前,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什么是疼痛。对于动物而言,就是在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比如刀割、火烧等),体内组织会释放出引发疼痛的物质(例如钾离子、组织胺、前列腺素等),神经末梢将这些物质产生的痛觉信号,传入中枢神经,就感受到痛了。说到底,就是机体遇到麻烦的信号,通知生物体采取行动,避免更大的损伤。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肯定,植物在受到侵害时,也会发出信号,通知身体的其他部位做好防御准备。这个信号的产生和传递过程以及产生的效果,都与动物的痛觉反应如出一辙。
当植物受到侵害时,首先做出的反应是提高受伤部位的超氧化物含量,同时也分泌出葡萄糖组成寡聚糖和氨基酸系统素,这些化学分子在植物体内慢慢扩散开来,并激活植物的防御基因,促使那些还没有受到侵害的细枝叶做好防御准备(如分泌氰化物和单宁)。受伤的叶片还会释放出乙烯等气体信号,更快速地将“疼痛”信号传递给身体的其他部位。顺带说一句,除了受伤害的植物,临近的同族也会接收并识别这类化学信号,并做好防御准备。不过,植物“痛觉”并不仅限于化学物质,它们还会使用电信号。1992年时,东安格利亚(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研究人员发现,当对西红柿幼苗的子叶进行隔离冷冻时,其他叶片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