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奸商 >

第187章

大明奸商-第187章

小说: 大明奸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衣卫们也觉得十分没有面子,这些年来,太原城还算是平安无事,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同知大人来了没几天,就生了遇刺事件,不仅如此,沈子成身边的苏坦妹居然还重伤,现在是不是能活下来都不知道。那些番子们一想到沈子成脸上那快要比万年冰川还要森寒的神色,身上就忍不住一阵冷战。

    每个人都不用动员,这次的袭击,不仅仅是伤了沈子成,也是一巴掌重重打在太原锦衣卫的脸上,他们全体出动,每条街道,每个地方都站上了锦衣卫,大队人马全城搜捕。

    沈子成带着一队护卫,快步赶回府邸。萧明朗站在原地,拿着那几支箭仔细的看了看,低声嘟囔道:“这些箭不是军中的啊。”

    “跟我来。”萧明朗朝身边的几个锦衣卫叫道:“走,这事儿要找几个人问清楚了。”

    一行人马在太原城的大街小巷里东拐西绕,走了老半天,走到一间漆黑的房子外边。

    萧明朗伸手敲了敲门,低声说道:“开门,锦衣卫萧明朗来了。”

    里边一阵纷乱的响动,半晌,才出来一个老头儿,拉开了大门,看着萧明朗,低声说道:“萧镇抚,怎么半夜来了?”

    萧明朗也不理他,径直走了进去,把手中的几支利箭,朝那老头身边一丢:“这些箭,不是军中的制式。我要你给我看看,这是哪一间兵器房出的。又或者是从哪一个黑市流出来的。看清楚了告诉我。”

    老头儿似乎一点也不害怕萧明朗,淡淡的说道:“既然已经出动了镇抚大人,这几支箭的来头想必不小,我要加价。”

    “加多少?”萧明朗一点还价的意思都没有。

    老头儿缓缓的伸出一个手指头:“一百贯。”他长长的吐了口气:“萧镇抚,你既然都亲自来了,这件事的背景,估计深的很,我一个老头儿,是要活下去的,除了钱,别的我什么都信不过。一百贯,并不算贵了。”

    萧明朗点了点头:“的确,我给你二百贯,你明日一早住进锦衣卫衙门。这件事不平息,你不要出来。我保护你。”

    老头儿眯着皱巴巴的眼帘,笑呵呵的说道:“不枉我这么多年帮你们锦衣卫办了这么多事。你果然是够意思的。老头儿我就帮你看看。”

    他拿起箭,凑到灯火地下仔细看了看,又反复摩挲着,仔细将箭羽也拉下来看了看。这才斩钉截铁的说道:“萧镇抚,我听说你们锦衣卫来了大人物在太原。这个案子,你叫他自己去查好了。镇抚大人就算要查案,也要学会明哲保身。不然的话,随时有可能一命呜呼。你要小心。”

    萧明朗的神色顿时一变。

    p,今天朋友结婚,回家晚了,明天补上啊。

 朱棣

    乱世婴儿

    元末是个战乱年代,大批老百姓流离失所。真是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异军突起,以应天(今南京)为根据地,积极扩充地盘。朱元璋多妻多子,朱棣是他第四子。其中有好几个儿子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明朝建立时,朱棣已是一个**岁的儿童。那时全国仍很凋敝,满目疮痍。这一切都在朱棣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生于乱世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o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于当时称作应天府的南京。应天,是顺应天命的意思。4年前(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庆(南京),就将集庆改名为应天。他要,推翻元朝,削平群雄,自己当皇帝。现在他又有了第四个儿子,照理应该好好庆祝一下。几乎与朱棣呱呱坠地的同时,前线传来了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涂县)的告急文书。陈友谅如果攻陷了太平,并要接着进攻应天。但军情紧急,他甚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都来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线指挥打仗去了。至于怎么样为这个孩子取个吉祥名字,他就更没有功夫去琢磨了。

    七岁始名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元璋准备转过年头就要正式登基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经有了7个儿子,自然是满心高兴。这时形势已经初安,他决心要为儿子们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庙,把自己渡江后生了7个儿子归因于祖上的阴德: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曰棣

    这时朱棣已经7周岁,他这才和众兄弟一样有了自己的名字。

    生母之谜

    朱棣的生母是谁,居然还是个谜,数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中国古代正妻生的儿子称嫡子,非正妻生的儿子称庶子。正妻被称为嫡母,其它的妾被称为庶母。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别。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长子继承。即使嫡长子死得早,如果嫡长子有儿子,也要由嫡长子的嫡长子来继承,其它庶子则不得觊觎。

    朱棣自称是马皇后所生,自然也就是所谓嫡子了。其实,经历代学者考证,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马皇后。成祖的生母问题,不只是关系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响到他一生的行为。

    朱棣在宫廷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11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又过了1o年,他已成了一个英姿飒爽的青年,便率领护卫就藩北平。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他以后的道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编辑本段宫廷生活

    在一般人看来,帝王子孙们的宫廷生活一定是非常幸福的。其实不然,除了物质生活富足以外,其它乐趣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枯燥乏味的。

    据说明成祖朱棣俊逸不凡参加朝祭

    他们要没完没了地参加各种朝见和祭仪,都要一本正经,不能有半点儿戏。除此之外,就是跟随几个大儒一天到晚诵读儒家经典。只是他们偶而到郊外走动时,才能目睹到一些民间生活情趣。每当他的皇帝老子要举行大祭如郊祭、谒庙时,朱棣和他的弟兄们都要去助祭。第一次可能还觉得挺新鲜,但时间一久,其枯燥乏味是可以想见的。

    习儒尊孔

    另一项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学习儒家经典了。朱元璋年轻时没机会上学,后来只是在马背上学了点文化,当他亲自撰写诏敕或什么祭文时,语句都是似通非通的。他为徐达墓撰写的碑文,谁也断不开句。朱元璋一生都为自己文化水平低而遗憾。因此,他十分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朱元璋称帝的第一年,就在宫中修建了大本堂.作为太子和诸弟学习的场所。堂中藏有大量历代图籍,供他弟兄们观览。征聘各地名儒,轮班授课,教育太子和诸王。师傅都是满腹经纶的大儒,其中如宋濂等。他前后十几年,向太子和诸王讲四书五经,讲封建礼法,一举一动都要合封建礼仪。

    教育有方

    如何教育这些皇子们,朱元璋对儒臣们提出了他的教育方针:“譬如一块精金,要找高明工匠打造,有一块美玉,也要有好玉匠才能成器。有好子弟,不求名师,岂不是爱子弟还不如爱金玉吗?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理国家的,各功臣子弟也要做官办事。教育他们的方法,最要紧的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能办好;心不正,各种邪欲都来了,这是最要不得的。要教他们切实的学问,用不着像一般文士那样,只是会记诵辞章,没一点好处。”在朱元璋看来,学问重要,德性更重要。

    师道尊严

    在皇子们的师傅中,有一个叫李希颜的,原是个隐士,因名气高,朱元璋写了亲笔信把他征召入京,让他当皇子们的老师。在古代,私塾的老师手里都有个戒尺,学生不听话就要挨打。他大概已经习惯了这一套,对皇子们依然很严厉。有一次,一个皇子不听话,让他打在脑袋上,肿起个泡。朱元璋见了很心疼,一时大怒,准备治李希颜的罪。马皇后在旁劝解道:“师傅教我们的儿子以圣人之道,哪里还能对师傅怒呢?”朱元璋这才消了气,不久还让李希颜升了官。史书中没记载挨打的是不是朱棣,但他肯定是在这样严肃的气氛中进行学习的。

    言传身教

    朱棣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趁朱棣兄弟们都在跟前,便指着宫中的一片空闲地对他们说:“这里并不是不可以建亭台楼榭,作为游玩场所,只是不忍心多费民财罢了。过去商纣王大造琼宫瑶室,结果使天下人都怨恨他。汉文帝曾想建露台,因怜惜一百两银子的费用,就没有建,所以当时国泰民安。你们以后要经常心存警戒啊!”在这种场合,朱棣兄弟们都要格外恭谨,否则的话,一受惩罚就比师傅们更严厉。

    朱棣从他父皇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对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确的自白: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二、言笑厌其妄;三、饮食教之节;四、服用教之俭。怨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可以看出,朱棣弟兄们不只是要学书本,而且平时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封建规范。这对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来说,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

    习武强志

    朱元璋不希望他的儿子们成为文弱书生,就让他们经常做些强健筋骨的活动。他当吴王不久,看到7个儿子渐渐长大了,“宜习劳,令内侍制麻履行滕。凡诸子出城稍远,马行十七,步行十三。”所谓麻履,就是麻鞋,行滕是指缠腿。这里是说,让朱棣兄弟7人都穿着麻鞋,裹上缠腿,像士兵那样到城外远足,十分之七的路骑马,十分之三的路要步行。这对长期住在深宫大院中的皇子们来说,虽说劳累点,但还是饶有兴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要不时地在演武场上练习武备以健体强志。

    体民疾苦

    洪武九年(13?),朱棣已是17岁的英俊青年,他的父皇准备让他们到外地去当藩王了,感到有必要让皇子们体验一下民间的生活。就在这一年,朱棣兄弟们一起来到安徽凤阳老家,那时被称为“中都”。这里埋葬着他们的祖父母,也是他们的父皇小时候为大户人们放牛放羊的地方。这里也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穷乡,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在这里,朱棣仿佛看到,他的父皇小时候是怎么样受苦受难,创业是多么的艰难。他在这里住了三四年,民间生活对他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究知”。他当皇帝以后,还经常对儿子们说起他这段生活。认为自己能南北征战,不畏塞外风寒,就得益于这段经历。朱棣在凤阳的这段生活可看作是宫廷教育的实习阶段,他回去就要准备到外地去当藩王了。

    编辑本段受封燕王

    朱棣的长兄朱标,即南京一带所习称的“大头太子”,在朱元璋称吴王时就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大祭天地于南郊,在郊坛南边正式登极称帝。他连赠祖上四代,册封马氏为皇后,立朱标为皇太子。

    早立藩卫

    在朱元璋看来,元朝之所以经常生宫廷政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称帝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他还看

    《郑和下西洋》中的朱棣唐国强饰演到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的时候,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洪武三年(13?)他就作了封藩的安排,即把各个小儿子封到各地当藩王。他为了不使天下人感到他私心太重,在封藩前还特意作了一番表白: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诸子封王

    封诸子为王的这件事也就定下来了。对这么一件重要的事,朱元璋当然要一个正式诏谕:

    考诸古昔帝王,既有天下,子居嫡长者必正位储2。若其众子,则皆分茅胙土,封以王爵,盖明长幼之分,固内外之势者。联今有子十人。前岁已立长子为皇太子。爰以今岁四月初七日,封第二子为秦王、第三子为晋王、第四子为燕王、第五子为吴王、第六子为楚王、第七子为齐王、第八子为潭王、第九子为赵王、第十子为鲁王、使孙为靖江王,皆授以册宝,设置相傅官属。凡诸礼典,已有定制。于戏!众建藩辅,所以广盘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

    也就在这一天,朱棣便有了燕王的身份。

    汉唐旧制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口口声声说是“遵古先哲王之制”,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古代帝王是怎样搞分封的,看看朱元璋又作了哪些损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