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人那些事-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263年的最后一个晚上,来得早了一些。
天大的功劳有了,太尉的位子在京城等着,第二封伐吴计划信交上去了,不放牛,不查看稻田荒草,不造反,邓艾好好地吃了年夜饭,美美地喝了几杯酒,死死地呼呼大睡,一脸不做亏心事,不怕鬼上门的样子。鬼还是在除夕夜找上门来了。旧年的最后一刻,城门向一个持节的钦差大臣打开:卫瓘来了,索命鬼来了。
邓艾的属下先给钦差大臣泡上一杯热茶,然后说:“大人稍候,小的这就去唤醒邓将军。”卫瓘急忙把他拉住,说:“别,我是来找你们的!”大家愣了,他们和钦差大臣隔着十万八千里呢!聪明的卫瓘趁大家“愣”的当儿,拿出魏帝诏书和司马昭手笔令各一,说要抓邓艾,并向所有人强调两点:第一,抓邓艾是皇帝的命令;第二,皇帝要治罪的是邓艾一人,不会危及其他人;第三,若来投奔官军,爵赏如先;第四,如果不投奔官军,诛及三族。大家本来就烦邓艾,有的甚至还埋怨卫瓘:你怎么不早来呢!
等到鸡鸣之时,也就是魏咸熙元年大年初一(壬辰日),邓艾的部下都先后跑到城外卫瓘那里去了。邓艾的兵都成卫瓘的了,卫瓘牛了起来。
天亮了,邓艾父子犹自高卧未醒。卫瓘乘着钦差大臣的专车,进入成都,径入至成都殿前,来到邓艾的住处,唤醒邓艾,在邓艾还没揉完睡眼的时候,卫瓘已经宣读完逮捕令。震惊之后,邓艾觉得好笑:进封自己为太尉的司马昭会让司马门下蒙受不白之冤吗?于是,他摆摆手,让围上来的亲兵放下武器,向卫瓘伸出手:来吧,快一点送我上京城,事情完了我还得伐吴呢!过度自信的邓艾,坐上了通往京城的新年的第一辆囚车。第二辆囚车上,他的儿子邓忠在寒风里瑟瑟发抖。
新的一年开始了,春天要到了,田野里又会有牧童对着高山大泽策划战争。
梦里走了十万八千里,醒来却还在床上。一错再错,错不可错;百死不死,终有一死。可是,先死的竟然是邓艾的老冤家钟会。
艾艾,你娘喊你回家放牛———
钟会要造反了,并且在城外挖了一个大坑,要活埋全体魏将。魏将得知消息,先集体造钟会的反,钟会死于乱军中,姜维也被斩。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同理,凡是反贼检举的就不是反贼。这样说虽然有点强词夺理,但是却理直气壮。钟会一反,邓艾的亲兵就骑上快马,来到卫瓘的大营,把刀在桌子上一拍,要个说法。
好汉不吃眼前亏,卫瓘眼珠子一转,说:“我这就给朝廷写信,为你们敬爱的邓将军申明冤情。”邓艾的亲兵知道他的字写得好,有他为邓艾申冤,有门!这些头脑简单的兵卒们抓起卫瓘眼前的刀,走出去,骑上马,飞驰而去。他们要去追赶囚车,直接把邓艾抢回来。
卫瓘拿惯毛笔的手开始哆嗦。要是邓艾不死,他就要死,因为是他带人逮捕邓艾的。何况,他还写过一封添油加醋的检举信呢!卫瓘决定恶人做到底,杀了邓艾。可是,字写得好的他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不愿意自己落上恶人的骂名。既要杀人,还不做恶人,那就只有借刀杀人。卫瓘找来征蜀护军田续,说:“我一直同情你,现在给你一个报仇的机会,你要好好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机会!”
田续随邓艾偷渡阴平,在攻打江油时,畏缩不前,邓艾要对他军法处斩,幸亏别人求情才逃过一死。在江油畏缩不前的田续一马当先,率人赶了上去。那边,邓艾的亲兵救出邓艾,哼着小曲往回赶。双方在绵竹西相遇,江油的胆小鬼田续顿时来了精神,奋力厮杀,把邓艾的那几个亲兵灭了,杀了邓艾父子。
白须飘飘的邓艾,在田续的屠刀举起而自己避不开时,他的耳边突然响起很久很久以前曾经听过的话:艾艾,你娘喊你回家放牛!
话说天下大势———
田续做了一个“榜样”,邓艾一死,大家一看:哦,原来可以想杀谁就杀谁呀!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魏军个个像喝了兴奋剂,把屠刀舞得呼呼作响。钟会的幕僚几乎全灭,姜维一家也被灭门。构陷邓艾的师纂为人性急少恩,也死于成都之乱,据说死后身上没一块完整的皮。可更有甚者,如魏将庞会,因为其父庞德在四十五年前樊城之战中为蜀汉关羽所杀,干脆带兵把关羽孙子关彝一家灭门。
杀戮,是三国的主题。
邓艾父子死后头悬马市,家族更是无一幸免,留在洛阳的诸子悉数被杀,妻子及孙子流徙西域,沦为奴隶。
265年12月,司马昭的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晋。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替邓艾鸣冤。273,司马炎下诏为邓艾平反。280年,距离邓艾初见司马懿后4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自黄巾起义至今,绵延了九十余年,波及十三州的杀戮终结了。
一个英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的时代是一个名士风流的时代。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蜀卷
序
陈瓷兄的大作完成,我有幸先睹为快。
陈瓷的才情,是圈内人所共知的,所以,对这部书稿,我也充满了期待。
记得,本系列书的第一部(魏卷),陈瓷的第一句话就把我给逗乐了:
教授们在讲坛上品三国,我搬个马扎坐在街头也能品三国。
三国之所以能品,是因为这段故事确实吸引人,《三国演义》这本书也确实好看。所谓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正是这个道理。在古代,文人可以把它许为“第一才子书”,而那些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则可以通过评书、戏曲乃至故事来欣赏、了解三国,甚至就连最荒僻的乡野之人,也可以在闲憩之余,靠着柴堆谈论三国。
想一想,靠着柴堆,晒着太阳,那么舒服随意地一倚,然后由着意兴,信马由缰地扯着古人古事,那该是多么地惬意啊!
我们现在当然不会靠着柴堆去讨论三国了。不过,我们仍然能分享三国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教授们在高头讲章教授生徒之余,利用电视等媒体讲论三国,机智而幽默;普通人在茶余饭后三两相聚,天上人间,胡吹海聊;更兼网络发达,上个论坛,进个QQ群,天南海北,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虽有闻名,却未谋面,意来则聚,兴尽则散。
三国,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何种环境,都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啊。
坐在马扎上的陈瓷,品三国品出的是什么滋味呢?
我觉得,他品出来的,是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是鲜活的人生体验。
陈瓷对三国是熟稔的,他自如地游走于演义与历史之间,掀开演义的文学面纱,展示历史的真实场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深处的人生三昧。
马扎品三国的精妙之处,尤其在于:将涂抹了厚厚一层脂粉的英雄,终于还原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欲有求的活生生的人。也正因此,陈瓷品三国得来的人生经验,也是我们普通人可以理解、可以借鉴、可以摄取的人生智慧。
比如法正和张松,在演义中,他们似乎更像是刘备的粉丝。但,在历史上,法正却不是个温柔敦厚的人,他可是被老乡们个个敬而远之的主儿,更是一个睚眦必报、作威作福连诸葛亮都无可奈何的角色啊!
他居然能为刘备忠君爱民的美德所感染,发扬雷锋精神,主动跑过去给刘备做贡献?
我们心里犯嘀咕,陈瓷也不相信这一点,因此,被树为榜样的法正,在陈瓷犀利的笔下,逐渐露出了原形:行为不检,口碑不佳,在刘璋手下得不到机会,便想改换门庭,而依他一贯的作风,必然在投靠新主人时带上一份厚重的见面礼,于是,他跟张松一起,寻到了刘备。而刘备呢,甫入益州,也需要法正这样的“利器”,来拉拢与镇压益州士人。
好一对君明臣贤的典范,就这么现出了利益的原形。原来,一层又一层的美好光环,其目的就是为了掩盖那见不得人的丑恶!这样的例子,即使是在我们今天,也是屡见不鲜的。
以新鲜麻辣的语言,剖析引人入胜的历史,将历史的经验、人生的智慧娓娓道来。这样的书,执一册在手,于冬日暖阳之中,在阳台上捉一张躺椅,展卷一读,其乐何如?
胡 斌
真相在哪里?(前言)
我们都以为自己有掌握真相的权力,却往往找不到盛放真相的容器。
三国,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在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回音壁上,只是一个仓促的音节,却留下了格外悠长的回音。叩击着历史的厚壁,能谛听到真相的回音吗?
《三国演义》不是真相。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的这些英雄故事,只是文学家的虚构而已。文学的给力,填补了现实的无力。于是,我们有时会把文学当成真相,正如饥饿的人更容易渴望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晕。
正史《三国志》不是真相。从新闻里读事实,从正史里读真相,这似乎是个一厢情愿的想法。赵云为刘备转战大半个中国,长阪坡单骑护主,孤胆英雄铁血雄;可是,刘备称王、称帝,两次大行封官,赵云却始终未得到提拔。这里面,有什么玄机?《三国志》对此避而不谈,是为了避讳什么呢?纠结的现实,并没有给正史留下足够的空间来盛放真相。完全把历史当作真相,比那群从水里捞月的猴子还要天真不可爱。
莫非,根本就不存在盛放真相的容器?
其实,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是知道真相的。《三国演义》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涵盖此前此后五千年的历史真相。罗贯中应该也是知道关羽并没有那么多英雄事迹的,但是他依然把失荆州走麦城的关羽刻画成了义薄云天的武圣,这是因为他知道一个真相:烟火俗世里的人们,心底都有一个做英雄的梦。洞悉人心真相的罗贯中,用如椽大笔圆了读者心底的英雄梦。
写《三国志》的陈寿,父辈和赵云是同事,他更加知道刘备给赵云以职场冷暴力的真相是专制者对异己的打压。陈寿不把这个真相写出来,是因为他知道另一个真相:一些事实说出来就是祸。陈寿写作《三国志》时,当事人的儿孙还健在,他写作时不能不考虑和谐的问题。受制于人情世故的陈寿,有意在叙述中留下空白,告诉心有戚戚的读者:空白处是真相。
盛放真相的容器,原来是心。
探寻事件真相,须先探寻自己心底的真相。写这本书时,我翻阅着一本本的史书,在字里行间寻找着蜀汉英雄的人生真相;但是我发现,每一次对真相的追寻,从历史出发之后,一路上遇到的却是自己的内心体验:正如旅行,走在同一条路上,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来感悟路途上的一切。马蹄声碎江山乱,我从三国历史中读出了:关羽和张飞这两员“万人敌”武将的性格短板,铁血英雄赵云浴血疆场但职场遭暴的内心苍凉,三十六岁的庞统中箭倒下时对生命的留恋,九次北伐的姜维对理想一无所获都要爱的执着热烈……这一些,《三国演义》里没写,《三国志》里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他们心里是写着的——因为,这一些也是写在我们心底的。
不是演义,不是正史,而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真相。
已经出版的魏卷的前言,最后一句话是“从三国里找寻人生的梦想,从人生里找寻三国的真相”,现在,又该写最后一句话了——
心是盛放真相的唯一容器。
陈 瓷
2011年1月
《三国那些人那些事·蜀卷》人物入编理由:
关羽: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张飞:刘备时期核心武将
赵云:刘备时期边缘武将
庞统:刘备入蜀时第一谋士
法正:刘备入蜀后第一谋士
魏延:诸葛亮时代第一武将
李严:诸葛亮时代第一政敌
姜维:诸葛亮之后第一武将
注:本书所引史料,除特别注明外,均出自《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第一章 千古云长关羽
都说关羽是中华武圣,他的神勇故事太多太多,但这些故事大多只是传奇而已。斩华雄、杀车胄、诛文丑,皆非关羽之功。水淹于禁七军,像是上苍所赐。刮骨疗毒,更像是作秀的行为艺术。关羽性格倨傲,怙恃勇名,不谙军机,应变无方,鲜有出彩战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关羽全面占优,却未能给樊城致命一击,错失战机,又中东吴吕蒙、陆逊的示弱计,樊城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