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 作者 无语的命运-第3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名义上“南洋号”只能搭载1100名乘客,但实际上只要条件准许都会尽可能的多搭载乘客,以换取运费。而因为超载的关系,所以甲板上显得很是拥挤,在拥挤于甲板上的乘客中,有一些乘客虽于人群中依然很显眼,但更多的却是毫不起眼普通人。
这些乘客大都是身材瘦削、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青壮,只有很少一部分妇人。正如同“闯关东”一般,在东南沿海相似的移民却是向着南洋,“下南洋”是千百万东南贫苦百姓谋求生计的选择,而这些百姓大都是怀揣着“发财梦”踏上的这艘船,他们中的许多人大都做为契约劳工前往南洋。
对于这些背负着上百元债务的贫苦百姓并不知道,在南洋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他们只是满是憧憬期待着未来,期待着发财的那一天,就像那些衣锦还乡的同乡一般,尽管发财的从来只是极少数,但对于这些百姓来说,这至少象征着希望。
与任何一艘商船一样,为了尽可能的获取利润,“南洋”号各大口岸都要停靠,将从东北运来的商品通过各大口岸的华侨批发商销往南洋各地,同时又沿途载着乘客、货物,从驶出香港之后,历时半个月,“南洋号”终于进入新加坡水域。
“嘟……”
在即将进港的时候,“南洋”号拉响汽笛,缓缓驶进新加坡港。拥在甲板上的乘客们兴奋地张望着新加坡,欢呼远航的顺利结束,不过很多乘客还会转乘小轮前往婆罗洲等地。
“明石君,走,到甲板上去看看新加坡吧,接下来很长时间我们都要呆在这里!”
林若汉说,他的脸上泛出兴奋的神色,长途旅行的疲劳被既将与此展开工作的兴奋冲淡了。而他身边的明石元二郎却显得极为平静,两眼更是淡然没有任何异常。
作为情报局的一名官员,明石元二郎更希望回家。而不是来到南洋。但他却明白。只有在这里的行动取得成功之后。他才有可能用南洋的成功去说服局长,说服同僚们发动日本谋略,在此之前,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次任务是局长直接对他下达的命令,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南洋。更准确的来说,是在荷属东印寻找荷兰人的“自身之罪”,进而加以利用,以便中国能够从中渔利。
这个计划真的很伟大啊!
虽然是计划的策划者与实施者,但明石元二郎,还是被局长的命令给吓了一跳,通过情报部署去夺取一个地区,尽管明石自己的野心更大,但是他的想法无非就是策动日本内部不断发生起义,从而增加露国人的统治成本。
但局里对荷属东印的目标却与此截然不同。局里是希望通过对“自身之罪”的利用,进而谋求在东南亚合理扩张的机会。这确实是一种伟大的设想,如果同样的方式应用于日本……
“明石君,以后,这里就是咱们的家了!”
林若汉并没有觉察到明石元二郎的异样,家,这里确实是林若汉的家,他的家在槟城,槟城离新加坡很近。
家?
他的家在哪里?那个被露国人占领的家已经被远远地抛在数千里之外了!
默默无语的明石元二郎,随着林若汉走出船舱,登上甲板。
大海风平浪静,在视线视头的新加坡郁郁葱葱的有如一座森林一般,实际上新加坡遍地都是华侨开辟的种植无,船驶近了能够看到一幢幢洋房星罗棋布,直达海岸,形成鳞次栉比的洋房街区,棋盘格似的玻璃窗在夕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洋面上,形形色色的各国轮船穿梭来往,如过江之鲫,码头上货物堆积如山,装卸吞吐,一派繁忙景象。
“明石君,这就是新加坡!8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荒岛,甚至就连渔夫都没有几个,现在已经成为一座繁华的港口,若是没有华侨近百年的开拓,又岂有今天的新加坡,不容易啊!”
林若汉说,话语中洋溢着浓浓的自豪。他伸展着双臂,深深地呼吸,那东南亚特有的湿润的空气使他感到无比舒畅。
“你看,当年英国人就在这里登上的新加坡,”
林若汉抬起手臂,向远处指点着说,
“那里是开埠之初最早修建的道路,从荒野雨林中当中开辟出来的,当时新加坡开埠之时,就确定了引进华工的策略,当年华工就是那样一刀一斧的把岛上的雨林确掉,在这里盖出了房屋,建起了种植园,就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城市一样,像西贡那也是华侨建立的,嗯,那里还有明乡人,他们还保存着我国族的气节,不像国内的……还有槟城,都是华侨一手建出的城市,我的家也在它的附近??”
林若汉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迫不及待地似乎要一口气把南洋说尽。
对于这个两年前,离开上海的洋行,前往仁川踏上求学之路,却又阴差阳错的加入情报局,到自少年时代离开家人,在新加坡、香港以及上海做了五年学徒的青年来说,尽管并没有回到槟城,但这会却已经把新加坡看作自己的家,对于他来说,至少这里离家很近。
在林若汉陷入那种莫名的情绪中的时候,明石元二郎手扶着船舷,望着这片有土地,一见之却只觉得极其陌生。作为东洋人他从没有到过新加坡,不过作为军人,他也曾关注过南洋,只不过过去,相比于南洋,和其它人一样,他所看重的是朝鲜,是大陆。
无论是新加坡也好,南洋也罢,他们总归太远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占据着这些地区的无一不是西洋列强,与日本来说,任何一个西洋列强都不是其愿意得罪的,自然不可能试图染指南洋。
日本不能,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现在中国,更准确的来说,东北已经把目光投在了南洋,而他这次来新加坡,正是为了“谋略南洋”。在今天之前他曾用局里的资料去想象过新加坡,而面前的新加坡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倒不是那恍若西洋的面貌,而是这座城市透露出来的气息——就如同上海一般,虽恍若西洋,但其中国气息却是无法掩盖的,甚至可以说是扑面而来的——码头上到处都是黄皮肤,留辫子的中国人,到处都是汉字,甚至很难发现英文。
恍惚中,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们所来到的并非是英国统治下的海峡殖民地首府,而是某一座中国港口,当然,港口旗杆上的那面英国国旗和海峡殖民地的旗帜却在提醒着每一个人,这里是大英帝国的领地。
“哎,你看,如果没有那些印度警察,没有码头上的英国旗,这新加坡与中国的港口又有什么区别呢?”
听着林若汉充满感情的介绍,明石元二郎默默的点了点头。
“是啊,是中国人一手缔造了这里的一切,所以……”
林若汉心中唤起了明石内心的野心,或许,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到处都是中国人,他只需要按照计划推行一切就和地!
“南洋”号缓缓靠岸,向“黄烟囱”的专用码头靠拢,这个时代任何一家船运公司,都有属于自己的专用码头,这是开辟新航线的必须,新加坡已经近在眼前,近在脚下了。乘客们迫不及待地站在前甲板上,议论着新加坡的天气,举目眺望着码头。码头上,早已挤满了接船的人群,车夫和苦力伸长了脖子,眼巴巴地等待着雇主。身穿绿衣、头裹红巾的印度警察手持警棍,迈着方步,虎视眈眈地巡视着人群。
在这期待中,轮船已经稳稳地傍靠码头,跳板铺好了。接船的人群沸腾了,他们拥挤着,兴奋地叫喊着,和下船的乘客们彼此呼应。
“明石君,我们下船了,回家去了!”
林若汉招呼着明石,踏上了跳板,步履匆匆的踏上这片让他朝思暮想的土地。
第91章 蓝天(求月票)
晴空下,草地上的人们奔走着,围绕着一个巨大的飞艇,巨大的飞艇几乎占据了草坪四分之一的长度,在其缓缓升起的时候,地上的人们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一幕,只有附近的一些路人才会为之惊叹。
实际上何止的路人,几乎每一天,对于附近的百姓来说,飞艇公司的飞艇场从来都是一个吸引人们注意力的所在,每当飞艇场上有人进行测试的时候,附近十里八里的人们就会赶过来,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那巨大的气球,想像是自己搭乘气球进入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与太上老君坐而论道的一幕。
当然,那至多也就是存在于乡民的口间,人们更多的是只是对新生事物,对这个能够升至半空的事物的好奇罢了。
而今天,他们却惊讶的发现了一个更为庞大的物资——一个巨大的梭子型的气球被系留绳稳稳的系留在距离地面十数米的空中,梭子型的艇艏与一座铁塔的尖顶相连接,在巨大的飞艇周围到处都是人。
“这是什么……”
背着用碎片缝成的书包,隔着铁丝网赵国威用异样的眼神看着空中的庞然大物,他身上黑色的仿陆军式带五个纽扣的军服的校服以及头上戴着有檐校帽,向人们展示着他的身份——国民中学的学生。
之所以能够看出他的这一身份,是因为校帽檐下没有象征大学生的黄色条带,虽是如此,已经足够让周围的人们给予他足够的尊敬了,在乡民们眼中,能够穿着“五个铜扣”校服的少年,那搁过去都是秀才的身份。
“国威哥。我听人说,是飞艇,能把人带着天去的飞艇!”
一旁的少年在回答着他的问题时,更是用羡慕的眼神看着赵国威,对于少年来说,眼前的大男孩无疑就是他的榜样——没读过小学的他直接考上了大连国中。这等于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的门,再过几年,他的帽檐上就会加上一个黄条条,那时他可就是大学生了。将来还有可能出国留洋……
变革总是不经意中发生,就像现在的东北人一样,他们知道了小学,知道了中学,同样也知道大学以及留洋生,对于寒门子弟来说。他们同样也明白那是他们鱼跃龙门的机会,相比于过去的科举,现在的机会甚至还更高一些。
“哦?飞艇?”
赵国威想到曾于书上看过的描述,和过去常看到的气球不一样,飞艇是可以在空中飞行的,于是顿时来了兴致。
当赵国威和周围的人们隔着铁丝网观看着这那艘飞艇,期待着飞艇飞上天空,于空中飞行的时候。在飞艇场上。人们依然显得很是忙碌,似乎正在为飞行做着最后的准备。相似的一幕。几乎每天都会于中国飞艇公司的飞艇场上上演,作为东亚,以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家“专业飞艇制造商”,中国飞艇公司不仅承担着陆海军观测气球、飞艇的设计生产,同时还与这个时代的许多冒险家一般,将视线投向了天空。试图用飞艇征服这未知的天空。
此时正在放飞的这艘飞艇,正是一艘试验飞艇,相比于“微小”观测飞艇其长达数十米,载重量更大,当然这并不是制造这艘飞艇的主因。之所以制造这艘飞艇,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试验,对各种设备进行试验。
这艘大型的软式飞艇,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试验平台。
飞艇升空时,看着那庞大艇身,尽管其长度不过只有34米,虽说于后世唐浩然见过比其更大的飞机,也早已经习惯了空中的飞行,但当这个简陋的甚至连同驾驶舱也不过只是用铝制的框架和布制蒙皮制成的飞艇时,瞧着那甚至没有加装外壳的一台仅只有三十几马力的星型发动机,唐浩然仍然被眼前的这个“庞大的物体”给惊呆了。
到不是说他惊讶于飞艇的庞大,实际上唐浩然更多的是惊讶于这个变革来的竟然会如此之快,以至于他本人都有些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的速度,此时和其它人一样,唐浩然同样是眼巴巴的看着眼前的飞艇缓缓升空,在飞艇升至数十米的空中时,驾驶舱后的发动机启动了,在螺旋桨转动的时候,向前方飞行的飞艇尾部水平翼在操纵绳索的牵引下下倾,原本缓缓前行的飞艇开始以很难觉察的速度与角度往空中升去。
几分钟后,飞艇已经升至三百多米的“高空”,在这艘软式飞艇开始于高空缓缓航行的时候,地面上顿时响起了一片片掌声,而作为设计者的谢缵泰更是显得极为激动,尽管这艘软式飞艇与他的最初设计不同,但是其应用的制造大型飞艇所需的技术,而之所以制造软式飞艇,是受限于资金的不足以及试验的需要,许多设计需要进行验证,他没有充足的资金制造一艘大型飞艇去验证那些技术,“物美价廉”的软式飞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大帅,您看,它飞的这么高,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