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 >

第48章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第48章

小说: 二战风云人物典藏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共只有200辆坦克,而且大多是旧式坦克。在德军的强劲攻势之下,罗科索夫斯基与方面军司令部及友邻部队失去了联络,很快陷入被包围的境地。但是罗科索夫斯基临危不乱,镇静自若,面对复杂的局势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交战对方是装备精良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所属的第6集团军,在人员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因而,第9机械化军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多地保存实力,将部队带出包围圈。罗科索夫斯基果断地做出决定,改变方面军司令部下达的计划,由进攻转为防御,以坚强的防御来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他利用部分部队牵制德军的大部分力量,并伺机将主力调出包围圈。罗科索夫斯基在卢茨克以南的作战行动,为苏军组织基辅防御战赢得了时间,因而获红旗勋章。  1941年7月11日,罗科索夫斯基调任西方方 婢?6集团军司令,率部参加斯摩棱斯克交战(1941年7月10日至9月10日),再次显露出他的指挥才华。在这次交战中,罗科索夫斯基所进行的反坦克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科索夫斯基将火炮布置在德军坦克难以到达的地方,以强大的侧翼火力打击进攻中的敌人。同时,利用坦克和大炮构成防御据点,直接向突破前沿防御后进入纵深地区的德军坦克开火,这种多方位、多层次的防御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德军坦克遭受惨重损失后被迫后退。罗科索夫斯基的这种反坦克防御战在莫斯科会战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在战后制定的战斗条令中得到了反映。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2)

罗科索夫斯基在指挥作战    

  1941年9月初,德军包围列宁格勒,并在基辅以东的西南战场上取得成功。在此情况下,德国最高统帅部制定“台风”计划,准备在10月初开始实施结束东线战役的作战行动。为达此目的,德军集结100多万人的部队,企图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完全消灭守卫莫斯科的苏军。莫斯科会战开始后,德军坦克集群在步兵部队的协同下突破苏军的防御,合围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地区的苏军主力,实现了“台风”计划的第一步。10月初,西方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命令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在莫斯科河至鲁扎河一带组织防御。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后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一带进行战役部署。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的战役成为卫国战争期间苏军所进行的著名战役之一。罗科索夫斯基共有21个步兵旅,6个骑兵团,没有坦克,所拥有的惟一能制服德军坦克的武器是大炮,但这种力量也非常有限,仅有73门反坦克炮和125门野战炮,而他的防区却宽达100多公里,平均每公里防线只有2门大炮。以这样的大炮密度来对付德军的坦克进攻是绝对不行的,当时想再增加部队也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办法就是如何部署有限的火炮。罗科索夫斯基擅长运用大炮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了。他在对炮弹弹道和大炮的机动性进行仔细研究后,将部队纵深梯次配置,设置3个防御带,主要的大炮都集中在那些受坦克威胁大的地方。这样从战斗警戒线到炮火防御边界都布置有大炮,公路两侧有反坦克炮阵地。这种布置充分发挥了有限火炮的最大效能,在没有增加大炮数量的情况下,提高了重要方向大炮的密度。前沿阵地每公里平均有5门大炮,沃洛科拉姆斯克至伊斯特拉方向达到每公里有10至12门大炮。与此同时,他还组织了坦克歼击小组,利用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打击德军。10月中旬,德军的2个步兵师、1个摩托化师和1个坦克师向沃洛科拉姆斯克发起进攻。持续10天的作战进行得紧张激烈,纵深梯次布置的大炮发挥了威力,德军无论是从正面进攻还是迂回进攻都遭到了失败。10月底,罗科索夫斯基有了自己的坦克,虽然数量极为有限,但在他看来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他立即将坦克投入到主要方向。在加强反坦克防御的同时,积极准备反突击。他对坦克的运用也是颇具匠心的。他打破常规(在当时,坦克一般是作为反突击中的独立突击力量作用),创造性地将坦克和步兵结合起来,共同构成截击火力。在他出色的指挥下,无论德军的攻势多么猛烈,投入的部队数量多么大,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始终掌握在苏军手中。     1942年7月,罗科索夫斯基担任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他平易近人,经常深入部队了解情况。在做出决定前总是同有关人员反复讨论。在他看来,只有善于听取士兵的言谈,才能够吸取指挥部队的力量和新的思想。他对属下是如此熟悉,即使是在担任方面军司令时,勿需翻阅文件,就能够对每个团指挥员做出评定。  7月中旬,德国第6集团军在强大的空中力量掩护下,突进了顿河大转弯处。在伏尔加河和顿河之间,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斯大林格勒会战。在这次战役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指挥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1942年末到1943年初对战局起主要影响的人物。10月初,罗科索夫斯基任顿河方面军司令,带领方面军同保卢斯所部第6集团军展开激战。在防御阶段,他采取积极行动,经常派出小股部队骚扰德军,使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总觉得有发生重大战役的可能。这一守中有攻、被动中争取主动的战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德军被拖得疲惫不堪。11月下旬,苏军由守转攻,包围了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的一部。为顺利地歼灭被围德军,苏联最高统帅部对部队进行了重新部署,取消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将其部队划归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罗科索夫斯基以德军防御的薄弱环节为突破口,集中了大量的大炮,从两个方面分割德军,从1943年1月中旬开始,经过20天的激战,全歼被围德军30多万,俘虏保卢斯元帅。


第六部分罗科索夫斯基 元帅(3)

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苏军将国旗插到中央广场的高层建筑上    

  伏尔加河包围战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改为中央方面军。他马不停蹄,立即与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起开始了歼灭德军奥廖尔集群的战役。1943年3月,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形成了突向德军的库尔斯克弧线。4月,希特勒下达实施“堡垒”进攻计划的命令,企图集中兵力包围并消灭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夺取战场的主动权。夏季大战随之开始。罗科索夫斯基深入分析局势之后,建议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协同动作,共同御敌。中央方面军进行了积极的准备。罗科索夫斯基建立了纵深梯次的反坦克和反步兵防御配系,仅在2个月时间里,他的部队就挖掘了354公里的堑壕和通道。30至50公里的反坦克防御纵深工事成了连德军最新式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都难以愈越的障碍。在最主要方向上的兵力部署,更显出了他的自信和突出的判断能力。他在此“犯”兵家之忌,进行了大胆的冒险。在左翼95公里的防御地带内,集中了方面军58%的步兵师,70%的大炮和87%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最主要的方向上,每公里竟有92门火炮。不仅如此,他还将第二梯队和预备队也布置在这里。在如此狭窄的区域部署众多的兵力兵器的决心,基于他相当正确的判断力。因为他对德军的打法了如指掌,认为德军此役仍将采取惯用的进攻方式,以主力进攻突出的部位,因此,左翼的作战行动必将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在德军进攻前的半小时,他又一反常规,进行了反炮火准备,密集的炮火破坏了德军的指挥和通信系统,使其出师不利,德军的进攻果然像罗科索夫斯基所预料的那样以主力部队进攻他的左翼。双方重兵集团展开了激战,作战行动异常激烈。在波内里车站,德军在四天之中,以每公里损失4千人的代价前进了10公里,即使是这么高昂的代价,他们也无法再向前推进一步而被迫转入防御。在随后进行的坦克大战中,德军遭到了彻底失败,“堡垒”计划也随之破产了。  1943年10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4年2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第1白俄 罗斯方面军司令,指挥部队参加了一次最复杂又最出色的战役。在巴拉格季昂战役中,他的新贡献是同时实施两次强大的向心突击,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实施一次突击。这体现了军事指挥艺术的发展趋势,表明在战略性战役中,特别是在进行包围的战略性战役中,各突击方向的效果是相互影响的,总的胜利取决于各个方向的突破结果。一个方向突破不利会影响整个进攻的进展和效果,反之,则将加快胜利的进程。罗科索夫斯基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造,在两个突破地段使用强大的、力量均等的部队,全歼了被围之敌。为表彰他在这次战役中的新构思,最高统帅部授予罗科索夫斯基苏联元帅军衔。  1944年11月,罗科索夫斯基任第2白俄罗斯方面军司令。1945年6月22日,罗科索夫 够?命主持莫斯科胜利阅兵式。  1945年至1949年,罗科索夫斯基任北部军队集群总司令。1949年至1956年应波兰政府邀请并经苏联政府同意,罗科索夫斯基出任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后来又担任过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总监察长等职。  罗科索夫斯基曾获7枚列宁勋章,1枚“胜利”最高军功勋章和其他各类勋章多枚。著作有《军人的天职》。  1968年8月3日,罗科索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刘平)


第六部分罗荣桓 元帅(1)

  罗荣桓(luo ronɡhuɑn,1902—1963),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15师代师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委员等职。  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出生在湖南省衡山县鱼形镇南湾村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罗国理青年时当过童蒙塾师。罗荣桓8岁入私塾,12岁进本村罗氏岳英小学读书。罗荣桓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很好,对历史上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更是景仰非常。  1919年秋天,罗荣桓进入长沙协均中学学习,开始接触新思想。其中,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对他影响最深。他从毛泽东充满革命精神的文章中看到了希望,积极参加长沙人民反对军阀张敬尧和抵制日货的活动。1923年3月,罗荣桓因参与长沙各界6万多人反对“二十一条”和要求归还旅顺、大连的反日爱国运动,湖南军阀赵恒惕准备镇压,被迫回乡暂避。  1924年,罗荣桓考入青岛大学工科预科学习。1925年4月,发生了“青岛惨案”。罗荣桓参加“青岛惨案后援会”,曾赴上海进行宣传活动,揭露惨案的真相,号召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1926年夏,罗荣桓从青岛大学结业后,来到广州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同年9月,离开广州回到家乡南湾参加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成为农会领导人之一。1927年罗荣桓经长沙转赴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学习。他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学生运动,并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担任武昌中山大学支部组织干事。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八九月间,受湖北省委的派遣,赴崇阳、通城一带参加鄂南暴动。之后,又参加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


第六部分罗荣桓 元帅(2)

1940年9月,鲁南八路军在反“扫荡”中抗击日伪军    

  从1928年至1934年,罗荣桓曾任营党代表、纵队政委、红军第四军政委、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动员部长等职,在作战、扩红、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长征途中,罗荣桓初期随干部团行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调任第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负责筹粮和群众工作。1936年2月,罗荣桓奉命率第一军团东征。3月,在山西中阳县关上村战斗中,红一军团一举歼敌主力独二旅。5月,东征部队返回陕西。6月,罗荣桓进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七七事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挺进山西,开展游击战争。罗荣桓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第115师在山西地方党和兄弟部队的支持下,先后创建了以恒山、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根据地和以吕梁山为中心的晋西根据地。1938年2月,罗荣桓奉命率第115师师部和第343旅第686团从晋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