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近代国造舰船志 >

第5章

近代国造舰船志-第5章

小说: 近代国造舰船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被发现实际是无从操作的,船政不可能花费专门的精力去招商揽活,而用这么一艘船去参与商运竞争,与那些成规模的外国船运公司相比,显得势单力薄。即使获利,而要用此维持一艘事实上的军舰,也极为艰难。然而船政的经费开支早在左宗棠在任时就已限定,沈葆桢只能另辟蹊径,与此时的闽浙总督英桂、福建巡抚卞宝第协商从福建省的财政收入中筹措,百方设法,最后决定从鸦片税中提取,作为养船经费。(38)
    依靠这笔收入维持,“万年清”以及船政后续建造的几艘军舰,都留归船政差遣,沈葆桢还上奏将这些舰船编练成舰队加以训练,由福建水师提督李成谋兼任船政轮船统领,即船政舰队统领。(39)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自造舰只的日益增多,仅靠鸦片税也以无法维持军舰的日常费用,一项颇具特色的轮船调拨制度应时而生。
    为解船政养船经费无着的燃眉之急,1871年首开将“湄云”舰调拨浙江的先例后,清政府下旨谕示各沿海省份拨用船政建造的舰只,“与其借资外洋,徒增耗费,曷若拨用闽厂船只,既可省就地购买之费,兼可节省闽局薪粮之需,且不致以有用之船置之无用之地”(40)。按照清政府的这项独特的制度,各沿海省份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拨船申请,所拨船只主要用于该省的通商口岸公务,执行口岸的防御、通信、运输等任务,实际上这些船只成了各口岸的公务军舰。调拨时各省不用花费一分钱,只要承担这些军舰调拨后的养船经费即可,但是各省拥有的只是这些船只的暂时使用权,一旦海疆有事,船政可以将这些船只全数召回,编入船政舰队统一使用。
    由于南洋已经有江南制造局建造的船只可使用,所以事实上从船政调拨船只的主要是直隶、山东、两广。清廷的政策下达后,各省很快遵照执行,船政造成的军舰陆续被认领。山东巡抚丁宝桢看中了船政的第五号轮船“安澜”,但是两广总督瑞麟抢先一步,已经将“安澜”认走,船政答应将正在建造的第八号轮船“飞云”留给山东,此前先将“万年清”调往山东听用。当时各省督抚都瞄准了船政的新造轮船,惟新船而争之,对第一号轮船“万年清”,丁宝桢想当然地认为太旧,宁可多等两个月,也要新船,于是“万年清”依旧留在船政使用。(41)
    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挑起台湾事件,船政大臣沈葆桢受命率船政舰队渡海抗衡,往来于海峡两岸以及福州与直隶间的航路上就有“万年清”奔走的身影,不过“万年清”所扮演的只是运输、通报舰角色。1876年初,新任船政大臣丁日昌组织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船政军舰演习,原先派往各处的船政造轮船均调回参演。经过考核,“万年清”舰在枪炮、帆缆科目上名列前茅。(42)
    仿佛是与山东有缘分一般,原由山东调拨驻防烟台的船政军舰“飞云”南下参演后,又顺道进厂大修维护。经丁日昌与时任山东巡抚周恒祺协商,为补山东海防空缺,“万年清”被调往山东烟台替代使用,烟台山下、芝罘岛旁出现了“万年清”的身影。当年末“万年清”完成任务后仍回到船政,此后作为船政舰队的一员,一直投用于台澎巡防、运输、联络。(43)
    星陨吴淞
    1881年11月9日,时任船政大臣黎兆棠上奏报告船政第二十四号军舰,铁胁木壳巡洋舰“开济”号开工。非常巧合的是,在报告船政的技术再次飞跃时,同时提交了一份对船政元老“万年清”的改造方案。
    与当初全由法国人设计不同,此时的船政无论是舰船设计,还是施工指导,已经完全由中国人担当。留学回国的工程师们决定将“万年清”炮舰加商船的船型,改制成练习舰加商船。具体的方案是在“万年清”开阔的舱面上添加一个长12。96米、宽5。44米、高2。5米的客舱,里面左右各分十个房间,用作居住。将“万年清”原来设在船头、船尾的水兵、军官生活区大范围改造,变成货舱,增加210余吨的载货量。另外将“万年清”的蒸汽机、锅炉全部拆出,更换为船政自行建造的新式复合蒸汽机和两座圆式高压锅炉。其他如水线下的铜皮、桅杆上的桅盘、船体的所有捻缝、铜钉铁栓全部更换。(44)
    改头换面后的“万年清”被拨用于台湾澎湖防务,往来大陆台湾之间载运物资人员,递送信函。中法战争时,“万年清”停泊在台湾淡水,法军入侵淡水期间,“万年清”因为停泊在内港,法舰未能深入,而侥幸躲过了一劫难。1885年底,下水已达16年之久的“万年清”因为在台湾沪尾遭遇飓风,船体多处损坏而返回船政维修,1886年3月修理完毕重新返回台湾。(45)谁也未能想到的是,“万年清”这一走,竟然是与出生地的永别。
    1887年1月18日,“万年清”载运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公文、军饷,经过上海时锚泊在吴淞口外铜沙灯塔船东南约八英里处的锚地,等待次日乘潮进入黄浦江。19日清晨6时10分,江面大雾弥漫,正当“万年清”的管带下令起锚时,一些水手突然听到浓雾远处有隆隆的轮机声传来,“万年清”鸣响雾笛提醒来船。未能料想的是,一艘飘扬着米字旗的轮船突然出现在“万年清”面前。虽然来船已经在试图规避,但相距实在过近,而且来船航速过快,船头猛烈撞上了“万年清”的右舷,“万年清”木制的船体无法抵御这样的撞击,立刻进水下沉。15分钟后,福建船政第一号轮船没入水中。
    由于事发突然,处于停泊状态的“万年清”根本无法躲避,船只沉没后,“万年清”上放下的舢板抢救了一些人,闯了大祸的英国大英轮船公司的“尼泊尔”轮也急忙施放舢板救人。然而“万年清”下沉速度过快,先后共只救起181人,其余114人不幸身亡。随船而亡的基本都是在露天甲板下的人员,现场只捞获6具遗体,至于搭载的军饷、公文,都淹没殆尽。(46)
    得悉噩耗,江海关道龚照瑗急忙赶到现场料理,一面安顿救起的人员,一面带领外国潜水员设法打捞尸体和饷银,同时向上司李鸿章以及台湾巡抚刘铭传通报。经李鸿章转禀,总理衙门也获悉了这件重大海事事故,异乎寻常地作出严肃处理的指示。经江海关道龚照瑗会同上海县令办理,由当时在“万年清”上经历了撞船事件的生还者台湾道台张鸿禄作为证人,聘请上海知名的洋律师担文,和英国轮船公司打起了诉讼官司。(47)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撞击“万年清”的“尼泊尔”轮船属于英国大英轮船公司,中国史料中称其为“英国来申公司轮船”,即到上海来的英国商船,现代一些著作中却把“来申”误作“京申”,以为是英国公司的名称,称“万年清”是被英国京申轮船公司的船撞沉了,引起一段讹传。
    《点石斋画报》登载的“万年清”案中国胜诉的报道。
    上海是当时重要的通商口岸,根据一、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开放条约,对于涉及缔约外国的诉讼、案件,上海县令无权受理,只能由领事裁判管辖。这起针对英国轮船的诉讼案件,由设在上海的英国审判机构大英按察使司衙门(The Supreme Court for China andJapan,H。B。M。)受理。
    海难中撞沉的是中国官方的舰只,而且死难人数巨大,受到上海各界乃至全国的关注。1887年2月2日,“万年清”案开庭,中英双方律师首先进行法庭辩论,英国法官宣布将于2月17日正式审判,江海关道龚照瑗担任陪审员。关于当日的法庭辩论情况,北洋大臣李鸿章得到汇报后曾用简洁的语言向总理衙门汇报,“‘万年清’船案,两造律师初十在英按察公堂辩驳,担文理直”。扼要的“理直”二字,透露出的是无限的自信。
    经过几轮审判,1887年3月21日,大英按察使司衙门作出宣判,“‘你泊而’轮于迷雾中航速达16节,船舵忽左忽右,漫无一定,错在‘你泊而’,‘万年清’轮放汽笛,拉号灯及停泊在锚地范围内,均与航海定例相符,事实一无错处,‘你泊而’应承担赔偿损失的全部责任。”是为近代中国第一桩胜诉的对外海事诉讼。(48)
    判决宣布,沪上震动,华界纷纷奔走相告,当时上海《点石斋画报》对这一事件特别予以图绘报道。新闻标题是虽然简洁,但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万年清’胜”四个字。画面上中西人等围在大英按察使司衙门前观看宣判告示,在这副图画报道上还有一篇文字评论。
    “去腊二十六日,我‘万年清’船为‘你包而’公司船撞沉,势不得不入讼,之而竟得直。沪上诸日报论之详且尽,无俟仆赘言,然试思所以能胜之者,未尝无故也。从前中国积弱久,欧西人协以谋我,故难间,近则自强之机日起而有功,而西人以争利故各国猜忌,不似从前之见好,事异而势殊,故得所藉手以告成功,若事在十年之前,恐未必如此之大公无我也……”(49)
    “万年清”当可瞑目安息。
    后 记
    福建船政创制的第一号轮船,如果异处于西方,可能会被永久保留,以作为其工业成就的纪念碑。然而在“万年清”不幸沉没后,近代中国战乱纷纷,很少有人会来关心一条逝去的古船。久而久之,其外观形象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2004年,即“万年清”问世135年之际,笔者为复制设计“定远”号纪念舰,与海军史研究者方禾先生一起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找相关史料,不经意间,在一档编印的一本画册上发现有张特殊的图片。图中是一条三桅、单烟囱、蓝色船体的轮船,图的右上方竖题有中文“第一号轮船”字样,编录者显然并不知道图中的船是谁,在注解中只是依样写上第一号轮船几个字而已。联系到中国近代史上称为第一号轮船的仅有江南与船政的两艘,而与图中的形象相符的,最可能的便是“万年清”。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破例得到了直接查看舆图原件的机会。工作人员用小车推出一件精装的木匣,木匣表面装饰的宋锦虽然已经陈旧,还能让人想像全新时华丽的景象,打开锁扣,装裱在绫缎上的第一号轮船总布置图、锅炉图、蒸汽机图赫然呈现,一个多世纪过去,画色依旧鲜艳亮丽,线条笔触清晰明朗,恍若还能依稀看见当年工程师们制图的景象。对于判定图纸身份直观重要的档案很快发现,木匣中就带着沈葆桢为第一号轮船北上赴津候验撰写的奏折,由此确定这套图就是当年送入宫中的“万年清”图纸。2006年,笔者受托按照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设计监制一艘“万年清”军舰模型,相别遥远的“万年清”,就这样在现代再生了。
    这艘命运坎坷,但却承载着巨大荣耀的军舰注定不会被岁月的长河湮没,与“万年清”的舆图发现相隔约两年,2006年,对中国近代的船政历史充满兴趣的法国友人魏延年先生将一批19世纪的福州老照片带到了马尾,其中几张分别表现船政轮船搭建肋骨、封船壳板、下水的系列照片格外引人注目,拍摄者极有可能就是船政监督日意格。经过辨识,照片上的船就是当年的“万年清”,那段激动人心的岁月竟然就此被永久定格留存。
    福建船政“万年清”军舰技术考证(50)
    “万年清 ”历史概述
    “万年清”号军舰,是福建船政历史上建造的第一艘蒸汽化军舰,由船政洋员法国人达士博监造,1868年1月18日开工(51),次年6月10日下水(52),9月25日进行最后一次航试(53)。1869年10月1日在船政提调吴大廷统率下北驶天津接受检验,最终经清政府委派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检查后,上奏宣布正式竣工。(54)
    作为洋务自强时代国产自造舰船的最初尝试,“万年清”尽管在开工时间上略晚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造的“恬吉”号,但是“恬吉”军舰动力方式采用的是旧式明轮船型,福建船政的首制舰“万年清”选择的是较之先进的暗轮式样,即螺旋桨在船尾水下,且舰船的规模尺度也大于“恬吉”。就舰船建造技术而言,二者在中国造船工业史上具有同样的开荒辟莽的里程碑式地位。
    宣布竣工后的“万年清”舰先是于1876年被调拨往山东听用,在东省海面担负巡缉的任务,(55)旋又调返船政,参加船政舰队在基隆、澎湖、厦门等地的台澎海面巡防活动。(56)1881年,以“万年清”舰龄已老,且船型经实用检验并不适合作为军舰为由,经船政留学生着手在主甲板上加盖舱房、舰内拓展货舱,并更换新式复合蒸汽机,改造为商船,(57)用于南北洋之间的运货兼作学生练习所用。在中国的海防前线服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