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造舰船志-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术作品:石浦夜战中,法国杆雷艇进攻“驭远”的一刻。
正当南北洋军舰汇聚上海,忙于会操演习时,朝鲜突然爆发甲申事变,日本公使馆在暴动中被焚毁。中国驻日公使黎庶昌立即电报李鸿章,请急速派军舰前往朝鲜控制局势。12月14日中午,李鸿章一面向总理衙门通报,一面致电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等,明确告知将派“超勇”、“扬威”北返。当天夜间,李鸿章突然接到电旨,命令“超勇”、“扬威”不得调动,留在上海等待南下支援台湾,援朝一事,改派“驭远”、“澄庆”前往。对比战事已起的中法冲突,和尚有挽回余地的朝鲜问题,显然前者对于军舰的战力要求较迫切,如此安排可谓十分妥当。对此李鸿章回奏,称“超勇”、“扬威”已安排好于第二天一早开驶,“驭远”、“澄庆”则“不知船在何处,何日能开,恐有迟误”。而且“超勇”、“扬威”为了备明日出行,可能已经开往吴淞口,中途无法电报通知折回。得悉这一情况,清政府只得默认。如果当日“超勇”、“扬威”能够南下援台,则与法国军舰遭遇时,未必没有胜算。而“澄庆”、“驭远”,也可躲过后来的劫难。
仅剩南洋五舰的援台舰队,继续在式百龄监督下进行训练、改造。为了增强舰只的火力,北洋将存在上海地亚士洋行的几门哈乞开司机关炮全部拨给南洋使用,分装给援台各舰。“驭远”舰的桅盘上加装了围壁,前后桅各安装了一门哈乞开司五管机关炮。
1885年1月18日,南洋援台五舰由提督衔总兵吴安康率领,驶出吴淞口,踏上援台的征途。值得注意的是,舰队司令吴安康选择了三艘主战巡洋舰中最强的“开济”作为旗舰,临行前经苏松太道邵友濂保举担任五船营务帮办的候补副将丁华荣,在两艘殿后炮舰中,没有看中大军舰“驭远”,反而选择“澄庆”作为座舰。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驭远”的舰况已经不佳,昔日的巨擘地位早就不在,成了十分难堪的“鸡肋”。
吴安康率领军舰出航,并没有直接驶往闽台,离开吴淞航行不久,即到达宁波停泊。一直拖延了近一个月,1885年2月13日才离开宁波南驶。开出檀头山洋面不远,南洋5舰突然发现6艘法国军舰从后方驶来,其中包括法国远东舰队的主力“巴雅”、“凯旋”号装甲巡洋舰。仇敌相遇之际,吴安康没有考虑作战,只是下令加速脱离接触。“驭远”、“澄庆”因为航速迟缓,跟不上“开济”等新型巡洋舰,于是进入附近的石浦港躲避。法舰遂停泊在港外,监视这两艘掉队的中国军舰,准备发起攻击。
法舰在港湾外盘桓不去,己方又只有两艘弱舰,根本无力冲出一战,只能坐守待援。但是当地的地方官对南洋的两艘军舰并不抱欢迎态度,“南洋轮船非浙江地方之责”,“今法船在石浦外守此二船,一日不去,其事一日不解,终必累及地方”,而且石浦港附近驻军不多,又没有炮台护卫,根本无力拦阻法国军舰进港。
2月14日,中国农历大年三十,法国舰队旗舰“巴雅”的两艘蒸汽舢板被改装成杆雷艇,各加装一支德门伊式雷杆,配套一枚1878型的电发杆雷,雷体内填充13公斤棉火药。晚上11时过后,两艘杆雷艇分别由“巴雅”的大副格尔敦上尉和鱼雷军官杜波克上尉指挥,趁着夜幕,潜入石浦湾。
凌晨时分,杜波克指挥的杆雷艇在距“驭远”200米时,将杆雷的激发电源接通,加足马力冲向“驭远”。尽管是农历大年的深夜,身处在险境中的“驭远”保持着高度警惕,法国杆雷艇轮机加速的声音立刻使舰上的官兵惊觉,很快哈乞开司机关炮对着声音传来的方向高速射击起来。然而一切都太晚了,随着法国杆雷艇上雷杆的前出,一声巨响从“驭远”舰体中后部传出,船舱内立刻进水。和马江海战用杆雷艇偷袭“福星”后的情况十分相似,进攻“驭远”成功后,法国杆雷艇的雷杆竟然插在“驭远”的舰体上无法自拔,“驭远”舰上开始有水兵拿着步枪向杆雷艇射击,甚至有人准备跳上艇搏斗。最后法国人手忙脚乱把雷杆弄断,才脱离险境。法方攻击“驭远”所付出的代价是,被击毙了一名士兵。
突然遭偷袭受创的“驭远”,立刻在黑夜里打开它的炮门,向四外猛烈射击,不远处的“澄庆”舰很快也开始了射击。在他们看来,杆雷艇偷袭只是法国军舰大举入侵的前奏,漆黑的夜幕里肯定隐藏着来袭的法舰。令人异常痛惜的是,法国杆雷艇全身而退,只剩下港里“澄庆”和“驭远”在不辨敌我自相残杀……
美术作品:石浦之夜的混战。创作:海军史研究会顾伟欣。
第二天清晨,法国人惊讶地发现,石浦港里“澄庆”舰已经完全沉没,中杆雷重创的“驭远”坐沉在港中。事后,“驭远”管带金荣、“澄庆”管带蒋超英被判将舰上火炮打捞后,革职发往军台。二舰的现场指挥帮办营务处丁华荣,因为在军舰沉没后前往镇海,参加了镇海保卫战,而免于处罚。(9)
1959年11月至1960年4月19日,上海打捞工程局第三工程队,在浙江象山县石浦镇天妃宫西侧水域,打捞到一条沉船,经确认就是“驭远”舰。“(舰体)有的甚至已被炸到船底转圆处的近尾部,有的还炸至龙骨右舷(下风边),旁尚存2…3公尺。炉子已拿掉,元宝座尚在;主机间仅存底座;地轴弄已炸碎,地轴尚在;车叶两瓣已炸掉。”(10)
巩金瓯
“海安”级军舰创造了当时中国自制大型军舰的记录,甚至体量规模超过后来很多进口军舰。四射的荣耀光芒尚未展露太久,朝野即有人对这艘军舰的价值提出质疑。
包括李鸿章、沈葆桢在内的很多洋务大臣,认为江南制造局建造大型军舰应该到此为止,理由主要集中在军舰的定位问题上。当时南洋的蒸汽化军舰,主要的任务是长江和海口的巡防、运输、通信,但是“海安”级军舰吃水过深,根本不能胜任。这种船型稍旧的大军舰,即无法出海与西方列强的新锐主力舰一决胜负,又不能退入长江内河,自由机动,遂行守口任务。而且,建造一艘这种军舰的经费,可以造出三四艘小型军舰,对蒸汽军舰数量十分单薄的长江口海防而言,显得极不经济划算。经过一番商议,清政府最终批准自“海安”之后,江南制造局不再建造大型军舰,专造小船。
19世纪60年代末,设计思想前卫的伦道尔式炮艇开始登上世界海军舞台。这种体格小巧,但主炮威力惊人的廉价军舰,在当时的中国被认为是一种性价比异常出色的利器。看着福建船政与北洋海防首开先河,江南制造局对当时被称作蚊子船的迷你军舰发生了浓厚兴趣,遂着手自造。
从决定自造蚊子船一开始,江南制造局的方案就显得与众不同,各种公文报告中显示,即将要投入建造的是一艘小型铁甲舰。当时中国朝野内外,正在涌动着购买铁甲舰的议论,蚊子船成为举国热议的话题。在大型铁甲舰一时无力购得的情况下,江南制造局提出创制小型铁甲蚊子船的设想,无疑是迎合海防需要装甲舰的潮流,同时也是在不允许造大型军舰的情况下,用这种特殊的舰船,向外展露自己的能力和雄心。
根据记载,为了掌握蚊子船的相关技术信息,江南制造局专门从国外设法购买了一件蚊子船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为了获取建造带装甲军舰的经验,还聘请了数名熟悉装甲舰船建造的外国技师,至江南制造局现场指导。(11)
1874年夏季,江南制造局厂区内,第六号军舰“驭远”的舾装工作正在船坞里如火如荼地进行。有心人会发现,黄埔江边的厂区中,突然多出了一座神秘的临时厂房。消息再灵通一些的人士就会告诉他的朋友,那间临时厂房是专门为建造小铁甲船搭建的。中国造船工业史上的第一艘装甲军舰,就在全封闭的保密生产环境中,开始了它的建造。
上海各界、中国各界,乃至世界上很多海军国家,都在关注着江南制造局的神秘车间里,将会诞生出怎样一艘军舰。1875年4月29日,新到任不久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查看各处工程事宜,专门到江南制造局,验看建造中的小铁甲舰。(12)最终,江南制造局小铁甲舰的庐山真容,在当年的9月1日大白天下。
1875年9月1日,星期三。从小铁甲舰建造车间通向黄浦江的一段河滩,已经改造成下水滑道,滑道的主要材料是一根根圆木。为了让军舰下水顺畅,依据国际通行的做法,圆木滑道上还预先涂积好了厚厚的牛油。厂区内官员工匠以及前来参观的人群,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铁甲舰车间的大门。然而谁也未能想到,一场暴风骤雨突然降临。围观的人们被冲散,四处避雨,下水滑道上的牛油则被冲刷得一干二净。为了不错过下水吉日吉时,江南制造局不顾恶劣天气,坚持继续进行下水仪式。车间门缓缓打开,小铁甲船出现在世人面前,在暴雨的洗礼下顺着滑道滑向黄浦江,军舰在失去了润滑物的滑道上是否能够下水,令很多在场技术人员为之担心。万幸的是,虽然过程显得滞涩了些,小铁甲舰还是顺顺当当地向黄浦江滑去。不过众人不愿意见到的事情在最后终于发生,滑行到即将进入江水的地段,军舰停滞静止了下来,纹丝不动,“船至将近水处,竟停搁不下。”(13)
小铁甲舰下水不顺,似乎预示着江南制造局的军舰建造事业将要遭遇波折。令人懊丧的9月1日过后,江南制造局决定就近另择吉日重新举行下水仪式。当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一天,9月15日,江南制造局内再度做好了下水仪式的准备工作。为防万一,这次的下水准备显得格外慎重。江岸旁,制造局特别安排了一艘自行建造的小火轮在那里守护,一旦从滑道下滑不成,就由这艘船帮助拖带下水。另外,小铁甲舰取的是蚊子船船型,干舷低矮,担心下水过程中,激起的江水会灌进船内,小铁甲舰外表的所有门窗都做了密封处理。万目注视下,当天中午12时40分,将小铁甲舰固定在原来停滞不动位置的木撑一根根撤除,新添在滑道上的牛油显然大有效果,军舰“从牛油架上一溜而入中流”。这艘下水大费周折的新军舰,后来被命名为“金瓯”。(14)
金瓯,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器,黄金打造,遍镶珠宝,形似酒杯。后来引申为江山社稷的象征,以金瓯完整无缺象征江山牢固。将带有装甲防护,结构坚强的铁甲舰,定名“金瓯”,无疑再合适不过,这其中也可见时人对其寄予的厚望。
“金瓯”舰在当时世界,属于设计大为超前的概念型军舰,以罕见的装甲蚊子船形式,引得列强高度关注,被认为其设计“灿烂可观”。也正因为此,在很多近代大型中国军舰的资料难以查考的情况下,现代却还能轻松地从西方获得“金瓯”舰的图纸。而当时世界权威的布雷赛海军年鉴中,为数不多的中国军舰线图里,“金瓯”得以入选,与大型铁甲舰“定远”相伴在列,成为线图选入布雷赛海军年鉴的唯一一艘中国造军舰。
这艘造价62586。93两的小铁甲舰,舰体全为金属结构,水线带还有厚度为2。75英寸的装甲防护。在建造“金瓯”之前,江南制造局为长江内河巡缉,曾建造过2艘铁质轮船,虽然仅仅是普通的小型火轮船,并不属于军舰,但为“金瓯”的创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储备。“金瓯”舰排水量只有195吨(另有200吨的记载),舰长32米,宽6米,吃水2。1米,采用2台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340马力(一说200马力),航速10节,是江南制造局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小型军舰。(15)
除了曾参考过英国蚊子船的设计这一点外,“金瓯”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形象,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蚊子船都迥然不同。通常情况下,蚊子船露天布置在舰首的大口径主炮,被江南制造局的工程技术人员改成了封闭的炮房形式,而且炮房还带有2。38英寸厚的装甲。炮房内,安装一门克虏伯170mm后膛炮,炮架下方采用类似地井炮的设计,可以用液压机构将火炮下降到炮台下方舱室进行弹药装填,装填完毕后再上举回炮房内。此外,“金瓯”上还有一项异常大胆的设计,中国的工程人员,竟然在蚊子船上引入了撞角,“船首刀形,以利冲击”(16)。用如此的小军舰担负撞击任务,似乎颇受北洋撞击巡洋舰的影响。
建成后的金瓯,旋即编入南洋海防。非常可惜的是,这艘设计上可圈可点的军舰,没有出现后续的姊妹舰,而是颇有些大材小用地投入长江内河巡防,中法、中日战争中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