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

第69章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第69章

小说: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在共产党的秋季攻势中吃亏,陈诚在1948年元旦宣布,中央军已完成作战准备,东北危机已经过去。这是令人不胜错愕的声明。此时,兵员大不如人的陈诚东北军只占领约2%、3%的地区,且共产党军队在武器和训练方面正迎头赶上。解放军的主要弱点就是完全没有空中力量,但是它的司令官们晓得如何发挥长处。当极地般的天气和浓雾让陈诚的飞机一天只能发动12次空袭,林彪趁陈诚还未能出兵前,让部队跨越冰封的松花江,发动全面总攻击①。这位共军将领一方面包围四平街,40万大军大部分兵力都送至沈阳以南以及长春。曾经在缅甸作战的国军菁英新五军撤离沈阳时,但被两个纵队的解放军包围,以致两师国军被歼灭②。

  ① Hooten; Greatest Tumult; pp。94…95。

  ②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p。5…6。

  陈诚起先责怪两名指挥官没有前去解救新五军。可是,被责怪的将领说服蒋表示他们根本没接到命令,蒋认定疏失出在陈诚总部。蒋允许陈诚调回南京,然后说服卫立煌接管东北军事。卫立煌曾在第二次缅甸战役指挥5个军在东线作战告捷。他坚持要对东北党、政、军三者拥有全权,蒋同意了。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73274。jpg〃/''/p'

  接替陈诚的卫立煌,兵困沈阳

  蒋甚至另派10万名部队弥补陈诚作战失利所折损的兵力做为酬赏,也答应要送更多补给到东北,而且未来会有更多援军①。

  ① 同上注,pp。5…9;Chiang Diaries; Hoover; January 11 and 12; 1948; box 41; folder 17。

  可是,共产党继续在冬季攻势取得上风,共军占领沈阳周遭地区,又摧毁了国军2个师。卫立煌1月22日到达沈阳发现他欠缺足够的补给和后备力量,遂采取全面守势。一周之后,林彪切断通往沈阳西南方锦州市的铁路线,并且猛攻沿线各地防戍,再横扫了国军3个师①。同时,学生攻击上海市长、工厂工人发动罢工,甚至妓女也走上街头示威。蒋在1948年2月3日的日记写下:“近日军心民心动摇已极,无人无地无不表现其失败主义之情绪。”②

  ① Dreyer; China at War; p。330; Hooten; Greatest Tumult; p。96。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February 3; 1948; box 46; folder 18。

  2天之后,卫立煌报告,他只剩下约10天的“后勤供应品”,“如果部队要坚守到4月底”,需要2000亿元法币购买足够的粮食①。但是国民政府本身自此刻起既缺兵、也缺粮草武器。蒋原先的直觉和常识告诉他东北是个大陷阱,可是这一年来他一再违反此一认识,在迭遭惨重伤亡后不断投入精锐部队。这个怪决策似乎源于蒋的一个信念,意即要是东北军事失守的话,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失败也将不可避免——因此,没有必要节省兵力只为了在关内某地划界坚守。

  ① 卫立煌的报告,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七,1948年2月5日,pp。3381,3382。

  蒋也担心从东北有秩序撤退的时机已经过去了(虽然事实并不然)。总而言之,他告诉卫立煌把部队撤出沈阳和长春,向东南撤退到海边的锦州,并沿途打通铁路线①。但是卫立煌不肯,担心撤退途中会遭到伏击、惨遭屠杀;他表示不愿丢下身陷在长春的12万2千人②。他也说,他需要器械空运到沈阳以供应其部队的休养、整训,然后才能出发。解放军现在包围了沈阳周边,也占领通往锦州的铁路线。此外,卫立煌也说,从沈阳出来的路已在融雪,直到4月之前都会非常泥泞,河川结冰的程度也不再足以随意跨越③。

  ①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p。9。据杜聿明说,蒋下令除了2月派去的后卫各师之外,全面撤退;之后又重复这个命令。

  ② 同上注,p。8;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七,1948年2月24日,p。3395。

  ③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七,1948年2月28日,pp。3397…3398;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p。9。

  情势十分怪异,在时间尚可允许的情况下,蒋不知是不能还是不愿,总之他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都没逼卫立煌执行其撤退令①。巴大维将军就东北变局致国防部的1949年总结报告,强调“委员长早在前一个冬天(1948年初)已指示卫立煌将军准备计划,并预备部队在5月初发动攻击,以打通一段沈阳到锦州的走道——国军负责作战的参三已六度到沈阳观察,督促守军为突围做准备”②。

  ①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p。9。

  ② White Paper; p。329。 虽然他在一个星期前告诉卫立煌,“调东北最精锐到锦州”,蒋3月1日写下该是时候“对东北做最后决定了”。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七,1948年3月1日,p。3399。想必蒋指的是全面退出东北,包括从锦州撤退到长城以南。

  从1月底到2月初,上海发生3起社会动乱,最后爆发群众暴力事件。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几乎就要停摆。尽管去年才推动经济改革,法币兑换价值已从1945年8月的1500元法币兑换1美元,巨幅降到1948年1月的18万元法币兑换1美元。对外贸易已几乎停摆。司徒雷登观察发现民间已意识到国民政府快要撑不下去了。美、英驻华使馆都劝其国民离开华北。此大洪水将至,人人都想起码再抓住点什么,贪腐一发不可收拾。1948年1月的《远东经济评论》从香港报导,归纳中国各地的绝望情境:

  最近几个月以来,你不得不吃惊的是,连国民政府统治中最不可能的那些人,都非常明确地对共产党的目标和纲领表示同情。这样的同情心理有些甚至来自保守的中国商人,他们过去对苏联或社会主义可说全无好感,这些人在1945年仍是国民政府的死忠支持者,但是现在却感觉在中共清廉的集权统治下生活,相较之下,不会比国民党无能的贪污统治差。

  同时在华府方面,继杜鲁门政府承诺援助之后,国会终于通过4亿6千3百万美元的经济援助,另有1亿美元可让中国用于军事用途。针对战场需要多少补给品的报告,说法互有矛盾。巴大维将军报告说:“自从我到任以来,不曾发生过因欠缺弹药或器械而战败的事。”司徒雷登则说在大部分战区,物资的短缺已削弱政府防卫①。由新美援采购的第一批军事补给品迟至1948年11月才抵达,距马歇尔告知国会有此援助方案已过了1年;这一切都为时已晚,无法在东北保卫战发挥作用②。

  ① Stuart; Forgotten Ambassador; p。189。

  ② Odd Arne Westad(文安立),Decisive Encounters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86; FEER 4; no。13 (March 31; 1948): 304。 可是,稍早的时候,美国提供20架C…46运输机、100万发机关枪子弹,以及价值4500万美元的谷物,做为应急措施。

  现在中共在中国各地接二连三告捷。位于太原与西安之间的宜川失陷,山西折损了1/3的政府军。甘肃东部和大西北现在告急,共军颇有可能直叩四川。蒋夫人告诉司徒雷登,共军已歼灭国军16个师,其中多数为美式装备军①。蒋再次下令沈阳守军出击,打通到海边的铁路线,但是卫立煌坚持在率部进到辽阔的乡村地区之前,他必须获得大量援军,以及更多时间使部队休养生息和重新编组。如果他的精锐部队出击锦州,他确信他们必会遭到共军伏袭、歼灭。蒋于是派一位新的副司令官到卫的总部,并衔命要求卫立煌不论多么危险都必须派其精锐士兵出沈阳城,集中力量确保夺下沈阳、锦州之间的铁路线②。卫并未从命,反而在3月31日飞往南京见委员长,继续争辩不已,蒋不能或不愿解除卫立煌职务。

  ① Stuart; Forgotten Mabassador; p。200。

  ②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p。9。虽然巴大维将军(General Barr)晓得蒋下令卫立煌将主力部队退至锦州,他报告说,蒋一度告诉他“基于政治考量,派出弃守满洲旧都长春”。蒋的日记和卫立煌、杜聿明等人的回忆录,都证实蒋此时已确切决定全面撤退。(见White Paper; pp。325…326)。

  敌军的损失可能大于政府军,但是解放军似乎不愁没有补充兵员,而且虏获的美制武器越来越多,足够装备好几个师。这时候政府在东北只控制1%的面积,在长江以北的中国本土也只控制15%的土地。蒋再次感叹政府欠缺具备拯救当下颓势特质的武官,写下:“然而今日竟无一人也,奈何。”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25; 1948; box 46; folder 19。

  新选出来的国民大会代表于3月29日开议,但是议事并不顺利。有120名忠诚的国民党员,因不顾党禁、违纪竞选,因以“无党无派”身分当选而遭党部开除党籍。在总数2908名的国大代表中,有些人对此处分相当愤怒①。蒋发表主题演讲,旨在强调“我国民主宪政史的开端”②。若从他演讲的要点去看,你根本不会料想到国民大会、政府和庞大的国军全都面临毁灭的命运。

  ① Chen Lifu(陈立夫),The Storm Clouds Clear over China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94); pp。198…200; Stuart; Forgotten Ambassador; pp。164…165。

  ② 蒋介石在国民大会的演讲,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七,1948年3月29日,pp。3416…3420。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732679。jpg〃/''/p'

  蒋介石、李宗仁1948年在国府大礼堂就任行宪后首任总统、副总统

  国民大会推选蒋介石为中华民国行宪后第一任总统。然后,虽然蒋不鼓励他竞选,但在一场大逆转中,国大代表却推举李宗仁为副总统。此举形同对委员长的严重反弹,蒋因之情绪十分激动,当晚不能成眠,据传必须罕见地喝点威士忌才能入睡①。李宗仁的窜起鼓舞了党内许多希望领导权易主的人士;选举过后,蒋从不曾邀李参加任何重要会议②。

  ① Time(《时代》); January 6; 1948。

  ② Te…kong Tong(唐德刚)and Li Tsung…jen(李宗仁),Memoirs; p。465。

  国民大会召开前一星期,蒋和司徒雷登有一次不寻常的坦诚对话。蒋承认他应该听从马歇尔的评估:政府军没办法从军事上击败共产党。但是他相信他已证明自己的想法正确无误,意即和共产党是不可能妥协或合作的。蒋告诉颇为同情他的司徒雷登,他“真的希望改革,但是不知如何着手。”这场对话更证实了司徒长期以来的观点,他认为蒋只需要好的建言以及许多物质援助,就可扭转局势①。

  ① Stuart; Forgotten Ambassador; pp。193…194。

  5月初,美军顾问团团长巴大维将军在紫金山官邸的一场会议中建议说,如果国军近期内仍不能由沈阳出击,政府就应趁早弃守沈阳。可是,卫立煌依然坚持撤退太过冒险。巴大维十分讶异卫立煌一再拒绝委员长的直接命令,竟然还能保住官位,但是蒋再度同意再延一延①。到了仲夏季节,东北平原已经变干了,可是就补给和士气而言,卫的前景更加黯淡。他的一个优势——战术空中力量——已因缺乏替补飞机和汽油而萎缩。蒋试图另找将领换下卫立煌,可是没有一个高阶将领肯接这个位子。卫立煌就这样带着15万至20万大军困守沈阳,另有10万大军困在长春,而他们都是政府仅存部队中的精锐士兵②。

  ① White Paper; pp。327…329。

  ② 杜聿明,《辽沈战役概述》,pp。12…13。

  7月19日,卫立煌再次飞回南京,和委员长进行另一番重要会议。令大家意外的是,卫现在表示他的部队休息够了,士气也相当高昂。他有信心可以守住沈阳,但若是依从蒋的方案撤离沈阳,会使士气再受打击。他还说,由于撤退有可能失败,留守沈阳反而较为保险。最后,委员长同意让卫在沈阳再守3个月,准备好在11月进行攻势撤离。多年之后,蒋说他未能早点退回关内,是因为“将领反对、民意、政治、经济、社会、与外交影响,尤其是东北与华北之民意代表请愿与哭诉,更使无法实行”①。

  ①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十,1951年8月7日,pp。4784…4785。

  当秋意降临东北的南部,林彪也预备发动中共有史以来最大的攻势——辽沈会战。他的70万大军重燃斗志、蓄势待发,某些师更以虏获的美制武器训练整备。根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