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钱钟书讲文学 >

第7章

钱钟书讲文学-第7章

小说: 钱钟书讲文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地理解为诗歌,而是寄托了人类情感的一切艺术文化的统称。诗歌、小说、雕刻都是诗,在其中寄寓的诗意情怀也都是诗,可以把诗理解为我们在“论读书”一章里谈到的诗心。

但是,即使在专门为历史进行的写作出现后,文学创作的虚构手法也常常被无意识地用于史书中,历史便悄悄走上了通往小说的道路。史书里不仅经常可以见到让明眼人会心一笑的小片段,而且还成了小说的材料来源。我国的长篇小说是从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话本,就是说书人的底本。在宋朝繁华的都城汴梁,有很多以说书为生的艺人,他们讲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鬼怪神仙、佛教故事、男女爱情,还有战争故事和绿林英雄。其中的战争故事和绿林好汉的故事几乎都是取材于历史,然后又经过演绎加工而成。文人把说书人的底本加以改编或者模仿他们说书的形式自己创作,加入更多的修饰和虚构,就出现了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其中的很多内容和史书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实在发生的事情和头脑里的虚构只有一墙之隔,稍不注意就走进小说的世界里来了。

英雄所见略同,钱钟书举出一些西方学者的话,进一步说明历史和文学的关系。一位西方哲人说,历史是一个大掌故,那种像伏尔泰剪裁掌故而写成的史书是最有趣味的艺术品。法国小说家梅里美则更坦率地说:“我只喜爱历史里的掌故”。

看来,我们无法说清究竟历史和文学谁的出现更早,谁的地位更高,只好把它们称做兄弟了。这对兄弟关系密切,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想弄清他们真实身份的人感到扑朔迷离。





绕到历史和诗的背后


究竟是什么模糊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把本来虚构的艺术当做真实的历史,而在读历史的时候面对漏洞破绽又失去了辨别的能力呢?在诗和历史的背后有一个秘密,那就是“真实的感觉”在捣鬼。钱先生把这种感觉叫做“虚幻的花园里有真实的癞蛤蟆”。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历史里有很多偶然的事情发生,文学创作的时候却可以构思剪裁,按照必然的规律描写。所以,读小说时我们会有强烈的真实感。写史书时,也会不自觉地受这种感觉支配,写出些理所当然的文字,读者也能同样信以为真。

真实的感觉不同于描写真实的事物。古罗马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布瓦洛说过,事实是真的,写入作品却未必像真的。史家努力寻找的正是这种真实的感觉,因此与文学家不谋而合。出于同样的目的,进行文学创作的人会拈来一些历史背景给自己撑门面,写历史的人则操起文学剪裁构思的笔法让历史显得更有魅力。《管锥编》引用唐朝历史学家刘知几'4'的话说,叙事应当简要,但简要的文字中应当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让读者能够举一反三,回味无穷。钱钟书发现这种要求正和刘勰《文心雕龙》里对诗歌应“意犹未尽”的要求有关。刘知几甚至明确地说,能把历史读透的人就会发现史书里的章句都可以当成诗来吟咏。因此,钱钟书说,人们都在说什么“六经皆史”、“诗史”,真是老生常谈,岂不知唐朝人已经把历史当成诗,在历史中寻找诗心了。刘知几写《史通》,正是“诗笔”和“文笔”的结合。

但是,把文学里的历史描写当做真实记录,读历史时却意识不到其中的艺术手法的,却大有人在。被真实的感觉迷惑了眼睛,读历史时会真假不分,读文学时则体会不到其中的艺术性。反过来,如能理解并充分利用它,又可以反败为胜。无论读什么书,你都可以欣喜地发现,原来我的面前有这么一部生动丰富的历史啊!真实的感觉作为古今相通的人类心理和精神,就像一支点金棒,教你如何把其他书当做历史来读。

钱先生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在《谈艺录》里表达了自己的这一见解,他说,经书是用来记载道理的,但真正的道理不能用文字记载,能记录下来的不是道理,经书里保存的都是历史的遗迹。经书是我国古代的六经的统称,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记》、《春秋》,儒家把它们奉为学习和行动的经典,以为其中所讲的道理都是万世不变的至理名言。钱先生却以为,永恒的道理是没法用文字记录的,六经里的说法只是当时的人对道理的解释和体悟。时光流逝,不同时代的人对它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每个时代都将留下自己对“经”的见解,随着人事变迁,这些记录也会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或者被淹没,或者被继承。当我们转回头翻看这些书的时候,肯定不会对里面的道理完全赞同,但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当时的人是怎样想的,可以看到历史在人的心灵里画上了什么样的痕迹。而我们之所以可以理解古人,又是因为人的精神和心灵总有相通之处,这才是永恒的真理。钱先生进一步解释说,不仅可以把六经当做历史来读,诸子百家、历史文献、文学著作都是人的精神和心理通过文字而蜕变的结果,都是历史遗迹的存留。当然,有别于专门的史书,他们不会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哪个皇帝说了一句什么话,某年某月某日哪里发生战争了,他们需要读者绕到诗和历史的背后,通过聆听他们的言谈,观察他们的举止去发现他们的心路历程。

钱先生说,语言总是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道理总是依赖具体的事例显现出来,在作者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世界。不读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只看记录七国互相征伐的书,是不足以了解战国历史的。这段话不仅告诉我们了解历史的方法,要在读史书时抱着一颗“诗心”;还启发我们如果抱着一颗“史心”去读文学著作,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到此为止,我们应该对“不能完全相信历史”有个正确的看法了。不能完全相信的是明明白白地写在书里的历史,可以相信的是我们通过多方面的阅读找到的,自己领悟到的历史,是在诗词、小说、哲学、历史,甚至科学著作里感受到的历史精神。





不尽信“名”


钱钟书在留学英国时的一篇论文里写道:“人类最初把自己渗透了世界,把心钻进了物,建设了概念范畴;这许多概念慢慢地变硬变定,失掉本来的人性,仿佛鱼化了石。到自然科学发达,思想家把初民的认识方法翻了过来,把物来统治心;把鱼化石的科学概念来压塞养鱼的活水。”



名是指概念、范畴以及一切被认为公理的东西。实则是事实、现实、事物的实际情况。很多事物徒有虚名,所以无论读书、做事都要学会从事实出发,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不会织布的织女


学者善于思考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随时随地都能体现出来。对于那些名不符实的事物,古人早已留心,并借诗文加以感慨。钱钟书在《管锥编》里讲述《诗经》的时候,顺便把它们串成串儿提了出来。《诗经·大东》说,看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啊,虽然每天在天空走过七次,却总也织不出布匹。星光明亮的牵牛星啊,却不会驾车。……南方有箕星,但不能扬麦,北方有北斗星,却不能盛酒浆。白居易有诗说:“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元代人有一首曲子词:“蜂针儿尖尖的做不得绣,萤火儿亮亮的点不得油,蛛丝儿密密的上不得蔻,白头翁举不得约约长,纺织娘叫不得女头工。有什么丝线儿相牵,也把虚名挂在旁人口。”钱钟书举这类诗文是因为深感“世间事物多有名无实”,人们往往因为虚名去相信那些并不存在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里就有许多不会织布的织女。钱先生称他们“弄笔狡猾”,“名以文章著”。没有真才实学,只靠吹捧出来的虚名吓唬人。可是偏有很多人能被他们吓倒,这就要从我们自己心里找原因了。





“名”之重压下的人们


古代的君王即位要讲名份,几乎每一次改朝换代都能激起关于名份之争。现在的人们都知道要爱惜自己的名声。再引申一些,铺天盖地的广告战就是利用了重“名”的心理。“名”已经成了一种不自觉的人类文化心理。当名和实相符时,名可以成为人们前进的动力,而名实'5'不符时,名就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

钱钟书讲了几个有趣的故事证明这一点。有位精通心理战术的古罗马帝王在一次战争中声称要用“雄师”来助战,手下的士兵听说后气势大增,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敌方有些怀疑,派人去侦察,却发现所谓的“雄师”竟然是罗马种的大狗,这一发现立刻扭转了战局,不再有什么心理负担的对手反败为胜。一胜一败,全在一名之间。我国西汉的《淮南子》'6'里也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个楚国人用猴肉宴请邻居,邻居以为是狗肉,吃得津津有味,口水直流。楚国人得意地说:“知道我用什么招待的你吗?是珍贵的猴肉啊!”邻居一听立刻哇哇大吐。钱钟书说,肉没有因为名字的变化改变味道,人却因为名字而改变口味了。

其实,名字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名字僵化、固定成人们心中的权威,让人失去了思考的头脑和辨别的勇气。脱离实际的名字成了骗人的工具。钱钟书批判历史上的统治者就是靠抬出一个名位来标榜自己,借礼教纲常树立起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愚弄百姓。

不尽信名提醒我们无论读书或者做事,不要被权威或者陈规吓倒。做事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读书的时候要有自己的鉴别力和欣赏趣味,防止只听别人的评价而随声附和,或者先听说了某个作者的大名就崇拜不已,阅读的时候一味抱着无限景仰的心情,却不顾及自己的真实感受,像钱先生讽刺的那样“把鉴赏当做瞻仰”。





要点


1.不可以“尽信”,为了艺术创作或者其他原因起见,历史上常有很多言不由衷的书。尽信书往往会闹出笑话。

2.历史同样不能尽信。因为古人有诗心而缺史德,不懂得区分真幻,存疑传信,记事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想像、虚构,而且语言也容易失真。历史,不知不觉地就走到小说的道路上了。

3.诗和历史是一对兄弟。与其说:“古诗即史”,毋宁说:“古史即诗”。

4.历史实际上不是具体事实,而是人的精神心理蜕变留下的痕迹,在此意义上,不仅史书是史,一切典籍都是历史。只凭史书记载不足以认识历史,要多方参考,绕到书的背后体会历史精神。

5.不能尽信名。





注释


'1' 瓦莱里:法国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梁宗岱的老师。

'2' 艾略特: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批评家,后期象征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歌深刻改变了英美诗歌旧有的风格,为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代表作长诗《荒原》。

'3' 钟惺:明代诗人,反对当时诗歌界流行的复古之风,提倡书写性灵,和另一名诗人谭元春开创了竟陵派,他的诗写得幽深古峭,喜欢用一些冷僻的字眼。

'4' 刘知几:唐朝人,自唐高宗至唐玄宗期间,担任了20多年的史官,他的著作《史通》是我国古代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他以前的史书的优点和缺点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5' 名实:名是指概念、范畴以及一切被认为公理的东西。实则是事实、现实、事物的实际情况。

'6' 《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编写的一部著作,从其内容看大致属于道家的天道自然观,但又糅合了先秦各家的学说。





思考题


1.你在读书的时候发现过哪些值得怀疑的地方?

2.为什么说文史不分家?

3.读《三国演义》时,遇到和历史记载不一致的地方,你会偏向哪种说法?

4.报刊上常有畅销书排行榜,你是怎样看待它们的?





四、文学鉴赏


章节提示:


钱钟书对自然、人生和艺术都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在鉴赏诗文时对诗人的构思、描写的笔法都有细致深入的体会,因为观察角度的独特,常常能发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艺术妙境。本章节将散见于钱钟书著作中的鉴赏文字归纳分类,和读者一起领略诗词歌赋的精彩。

景物描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头戏。在《诗经》中就已经见到了自然的影子。但钱钟书认为对自然事物的简单临摹还算不上“写景”,真正的“写景”应当像画画一样既有完整巧妙的构图,又能写出自然千变万化的姿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捕风捉影、水中捞月固然困难,高明的诗人却能将它们写得惟妙惟肖。暴风雨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