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承诺-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螅匀槐3肿抛约河啦荒ッ鸬拿褡遄匀细小
但是,典型的前喻文化却是孤陋寡闻的原始文化,这种文化存在于其成员的记忆之中,并在这里记载着以往的历史。史前社会尚没有文学,因此也不会有对以往的历史加以粉饰、歪曲的史书静卧在人们的书架上。但是,那些经由人类的双手雕凿劈削的无言的石头,却向人们述说着这个世界所经历的一切。家系学家们能够自由地驾驭着卷帙浩瀚的史料对历史加以浓缩,以使神话和信史能够相互吻合。“凯撒那家伙,他竟让这个村里的每一个人都去村外筑路!”“盘古开天之初是混池一片的空白!”为了销毁过去的记忆,使过去仅仅以适应当时的方式流传下来,原始人对历史曾做过无数高度功能性的修改,即使那些在历史上为人所熟知的原始民族也同样如此,因为他们挚信,他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就是当年自己民族的发源地、他们对于各种社会的了解,为人类学家所采用以建立文化的概念。人类学家根据这类文化的鲜明的稳定性和不变的连续性特征建立了“文化”模式,他们不仅在研究中运用这种模式,而且提供给另外那些希望凭借人类学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人。但是,在人类学家描述那些弱小、原始、同质、变化缓慢的社会的方法之间,在他们描述的存在于新几内亚和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各原始部落的相互差别之间,总是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显而易见,随着时光的消逝,在大致相同的技术水平上也会发生许多伟大的变化。各民族散居四方,语言各异。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相距数百里的民族说着同样的语言,也同样能够发现,那些说着相同的语言或生活于同一种文化中的不同的群体,相互间却存在着明显的体质差异。
在没有文字、没有碑文记载的史前时代,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洞悉一经出现,便会被旧有的形态所湮没。我认为,这点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文化是由老一辈传给年轻人的,而那些对历史加以编纂的老一辈却对古往今来的变迁作了神话般的描述,甚或根本否认变迁。例如,一个向其它部落学会了借助帐篷宿营,刚刚在美洲广袤的平原上支起帐篷生息繁衍了三四代的部落,却可能绘声绘色地向后代描述。他们的祖先是如何通过模仿树叶卷曲的形状发明了帐篷。在萨摩亚,老人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来自新西兰的玻利尼西亚客人蒂·兰杰·希洛描述玻利尼西亚人的祖先远航的故事,每一代玻利尼西亚人的记忆中都保存着先人早期航行的神圣记载。故事结束以后,听众们都一致坚定地回答:“故事确实非常有趣,但我们萨摩亚民族的摇篮却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菲蒂尤塔(Fitiuta
)。”这位来自新西兰的客人是玻利尼西亚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后代,他受过高等教育,但最后却不得不在巨大的刺激中求安慰,通过询问萨摩亚人现在是不是基督徒,信不信伊甸园中的上帝以求安慰!
对已知事物的可靠记忆反倒使以往的变化模糊不倩,也使变革为悠远的年代所同化。那些能够详细描述发生在以往相对稳定时期的事情的人,谈起发生在近来的不甚稳定时期内的事却可能漏洞百出。那些必须适应陌生的历史背景的事件总被笼罩在非现实的氛围之中,兹后,如果它们还被完全记着的话,那么还得去适应为人所熟知的历史背景,而种种变化的细节,譬如变化的过程,则为人们所遗忘。只有压抑种种有碍于建立连续感和自认感的记忆,人们才能够保持文化的连续性。
即使在那种充分体现出变化观念的文化中,不论事情发生的年代的远近,运用细节去消除对林林总总的事物的记忆,足以长久地保持文化的连续性感觉。尽管这种方法连同与此有关的对自认和连续性的态度都可能一并失去,但也有可能重新获得。在文化的每一复杂层次上,都可能产生,也可以重建前喻文化的基本特征,这种基本特征就是稳定的、毫无疑义的自认感和有关生活的每一个已知方面的普遍公正感。
一个有着数千年古老文化的国家,每一座古老的城市,甚而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昭示着历史的变化,但这里的移民迁居到一个新的国家(如北美或澳大利亚)以后,同样可能丧失变化的观念。这里没有古老的记载、旧时的界标,也没有市场、树木和山峦,由此繁芜而生的历史消失了,过去也被急剧浓缩。但是,人们在新的国家中的生活方式仍旧和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们的饮食起居之中保留着过去的概貌。人们继续说着先前的语言;从事着古老的职业——在土地上种植葡萄,播种麦子,建造老式房屋;甚至在朗若明镜的夜晚,迢迢星汉间的北斗七星,也是那般熟悉、亲切;这一切都赋予外来的移民们以一种从未断裂的连续感。只要人们仍旧群居一处,袓父母辈仍旧被当成权威的象征,在指导耕耘、收获谷物、处理危难时他们的经验仍旧被视为不可背逆的圣典,这种现象就会一如既往。在明尼苏达北部居住的斯堪得那维亚人,他们从北欧迁徙而来,但他们的社区中至今仍盛行着早先的生活方式,正是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中保留了古老的斯堪得那维亚文化。
孩提时代,人们能够十分彻底而又毫无困难地为其置身的文化所溶化,以至成年之后和其他文化成员的接触也总是那样的浅淡、谨慎而且充满敌意,这一切都决定了个人深蕴的自认感是无法变更的。个人能够在原先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多年,在那里劳作生息,甚至结婚育子,他们既不会对臼认发生疑惑,也不会欲图寻求建立新的自认。如果是整个群体的话,他们有可能象希腊人或中国人那样建立一个“不完全的移民”习惯。所有男性长大以后都辞别家中的妻子儿女渡海而去,到他国异乡的矿山、葡萄园、工厂中劳作。数代之后,人们逐渐适应了父亲暂缺的活方式,文化虽说有了改变,但仍然能够沿着原有的轨迹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但是,如果整个群体迁居于一个新的环境,祖孙三代都背井离乡,统一迁往一处的话,变化的可能性将会更大;在新的地方。人们将潺潺的流水、咆哮的海浪……,将一切自然景物都视为和家乡一般,古老的生活方式仍会保留下大部分,以使袓辈的记忆和孙辈的经验溶为一体。但事实上新的地方和家乡有着很大的不同,这里9月初便寒气袭人,而在家乡要到10月人们才晒晒太阳;这里没有做小馅饼的葵花子,初夏采集的浆果是黑色的,不象家乡是红色的;而晚秋搜集的坚硬的干果虽说还叫着早先的名字,但形状却大不相同。这一切都给祖辈们的神聊加入新的内容:“在我们的老家哟,可不是这样的。”
对这些区别的敏悟为年轻的一代开辟了新的选择途径。他能够聆听和汲取新旧两地的不同观念,从家乡移居他处,既造成了迁徙的事实,也使年轻人的意识有所改变。如此,他可能珍惜这种反差,满怀深情地对待昔日遗留下来的令人怀旧的文物,但也可能把昔日的文物当成新生活的累赘而彻底抛弃。新的政府会要求移民们接受新的观念,放弃原有的生活习惯,给婴儿注射预防针,纳税,规定年轻人服兵役,送孩子们去学校里学习国语。即使没有这些要求,也会有其它压力反对一切都听从老年人的。如果老年人总是谈他们曾经住过的那带有传奇色彩的房屋——就象也门人迁居以色列时住过的那种房子;或者现在栖身于都市的下等公寓,却津津乐道地回忆爱尔兰式的古老而舒适的农家小屋;……总之,如果老一辈的言谈话语过多地流露出思乡怀旧的情感,这些唠叨就会引起年轻人的日益不满。因为过去的回忆无论多么美好,但毕竟无以果腹,无以抵御从旧屋的缝隙中吹进的阵阵寒风。
如此,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许多仍旧共同生活在移民社区中的人们能够放弃令人眷恋不舍的过去,不让对昔日生活的怀念打扰今天贫乏而单调的生活。那些曾经生活于以往的田园情趣之中,今天已经一贫如洗(如农民和无产者)的人们,也不再沉溺于对昔日的文化和历史的回忆,而是冷静地面对着目今艰难的生活。今天居住在美国东南部山区中的操英语的英伦三岛的移民后裔,过着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他们的文化确实来自英伦三岛,但是,直至一次大战期间被人发现时,他们从没有离开过自己所迁居的山谷。他们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国家——美国一无所知,甚至对离他们最近的大城市的名字也不知道。然而,追溯其历史渊源,他们同样是在那场意义深远的国王和贵族的争斗中,为了寻求宗教和政治的自由而开拓新大陆的先驱。
早先古老的文化适应于不同的栖息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数量的人口。但是,今天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这种文化却是日薄西山,正日益衰落,在南美居住的印第安人十分善于编织,但他们只会编织装饰身体的佩带,而不会编织衣服。有些民族,其祖先来自有着严谨组织体系的帝国,但现在他们的亲族关系却成了唯一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有一些民族,如玛雅人和克列特岛人,虽然并未迁居他处,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却已分崩离析,他们已经丧失了祖先文化的大部分内在特质。
所有这些变化都在改变着文化的本质。我认为,我们能够对变化的本质作出有益的区分,我们也能够指出在历史的那一点上发生了巨大的裂变——从此人们不再继续谈论前喻文化,而把现存的一切看成是不同于前喻文化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前喻文化及那种在巨大的变化之中仍在语言和忠诚观念方面保持着前喻方式的文化,其基本的和确定的特征是,由祖孙三代以上的人组成的群体都把他们的文化看成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接受他们的祖辈和父辈视之为毫无疑问的一切。在这种状况下,人的全部行为中,习得的文化模式行为和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行为所占的比重很大,而有意识造就的行为所占的比重则很小。比如,人们指着圣诞节吃的馅饼说三道四,但马铃薯中放多少盐却无人计较。人们谈论着仓库门上画的防止牛奶变酸的符咒,但却无人过问饲料堆和牛奶棚的设置。如何关怀人和某些动物,男女之间的细微差异,饮食起居的习惯,存钱和用钱的方法,以及喜悦和痛苦的反应,如此等等,都是一系列的由上代至下代的传递行为。对这些行为稍加分析,即可发现一致性和普遍性,但这些行为都深深地潜藏于意识的表层之下。正是这种未加标定的、非言语的、无意识的特征,给前喻文化以及所有含有前喻特征的文化带来了极大的稳定性。
如果在成年时期学习一种新的文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前喻型学习也可能会占有很大的比重。从来没有谁正正经经地教导那些外国来的移民该如何行走。正如一位第一次购买侨居国服装,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穿戴的妇女一样,她开始穿上街上其他女人穿的那种古怪的服装时极不舒服——这种衣服是套头式的,而不象原先是开襟式的,但随后她也会慢慢适应这种服装式样,并因此而具备侨居国妇女的绰约风姿。其他妇女对她的反应也是无意识的,她们把新来者当成自己人,而不当成陌生人,带她进入寝室,并进而十分信任她。如果是一位男子穿上侨居国的新式服装,他会懂得站立的时候什么场合下能够、什么场合下不能够把手插在口袋里,以免引起他人的评头品足,甚至招致他人的不满。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在许多方面就象生活于本土文化中的儿童的学习过程一样,他们学些什么不会受到特殊的训练和指导,因此也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而居住在这位陌生的外来者附近的居民,就象终生生活在单一文化中的老人一样,也很少会对自己的习惯行为发生疑问。
这两个条件,即缺乏疑问和缺乏自我意识,似乎是前喻文化得以保存的关键因素。前喻文化能够在自我意识的混乱和反叛之后一次次地得以重建,说明了前喻文化是这样一种形式的文化,即它所保留下来的内容,至少绝大部分对于当代人和他们数千年前的祖先一样,具有同等的效力。所有存在于古老的手稿和历史之中,存在于档案和法典之中的差异和矛盾,都能够为同样经得起分析的系统所重新吸收,因为没有人对这些差异和矛盾提出疑问,它们潜藏于人类意识的表层之下。
这些未经分析的文化行为愈是接近观察者的行为,人们对它的分析便愈加困难,甚至对于那些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莫不如此。二次大战期间,除了那些运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对日本、中国、缅甸和泰国进行文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