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成功的方法1 >

第13章

成功的方法1-第13章

小说: 成功的方法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
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教育机构不同,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城市学校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再次,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第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廷的教育
(1)教育概况
1)世俗教育
拜占庭的教育仍然继续了古典教育的传统。希腊语仍然是教学所运用的语言。另外,当西欧的高等教育完全绝迹的时候,拜占庭的高等教育却继续存在。
拜占庭的专科学校也较为发达。著名的有贝鲁特和君士坦丁堡的法律学校,雅典的哲学学学校,亚历山大里亚的医学校和哲学学校。
2)教会教育
拜占庭教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继续保持用希腊哲学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来钻研神学理论,探讨神学问题。它不像西欧教会那样鄙视古典文化。
拜占庭教会也重视教士应承担的教师职责。在公元7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曾经两次颁布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通谕。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的局面,形成了拜占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特点
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在13世纪以前对东欧的一些国家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阿拉伯的教育
(1)教育概况
7世纪伊斯兰教建立后,在默罕默德德领导下,阿拉伯半岛归于统一,并迅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各种类型及各种水平的教育机构才陆续出现。
1)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
哈里发宫廷中的设备和人才比较充实,又给传习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慢慢地便形成了宫廷学校。取法哈里发的贵族大臣也常在府邸延聘导师,教育王孙公子。
帝王宫廷还举行高深学术的讨论,邀集学者给哈里发讲学论道,是帝王教育的特殊方式。
2)学馆
学者之家简称为“学馆”。学馆以学者为中心传授高深的学识,这和传授简易的基本知识的私人设置的昆它布,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3)清真寺
清真寺都在宗教活动之外,从事教学工作。清真寺开始设置昆它布以实施初等教育,慢慢地,清真寺传授高深知识也是极为多见的。
当时的宗教和教育紧密结合而不彼此分离,清真寺不但是初等教育的场所,并且通过讲学和论辩而成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了。
4)高等教育和图书馆
中世纪时,阿拉伯国家的高等教育颇为发达。远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就出现了大学。9世纪初,哈里发迈蒙在巴格达建立赫克迈大学,这是阿拉伯的第一所大学。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尊师重教
教育机会均等
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
对方筹集资金
影响: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3。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第二,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第三,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第四,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凡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第五,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自然主义、国家主义、科学主义、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渊源。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二、新教教育
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
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
3、重视各类教育的发展。
4、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
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加尔文教派的主要影响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其改革特点有:
1、注重为人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理性化的环境,强调教会、国家、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2、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系统化。
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三)英国国教派教育改革的特点
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
1、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重视高等教育。
2、初、中等教育由私人团体办理、负责。
三、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
这个团体的目的是确保天主教会的原有阵地,对天主教进行改革,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使天主教在与新教的斗争中取胜。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
三、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的学校
这个团体的目的是确保天主教会的原有阵地,对天主教进行改革,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使天主教在与新教的斗争中取胜。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
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慈善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17 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一些属于非国家、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创办慈善学校, 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慈善学校不收学费。 
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当时出现了各样的“免费学校”、“贫 困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
(2)文法学校和公学
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 5 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 
和军事训练。
(3)学园
17 世纪,在英国出现,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18 世纪90 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互教学制“。“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 编成小组,每组 10 人,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 
 “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5。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19 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33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 2 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款形式 
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6。“新大学运动”
19 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1828 年,伦敦大学成立,打开此运动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大学。这些学员的共同特点是:由民众办 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7。1870年《初等教育法》
19 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 案》)。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 
方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 存的局面(“双轨制”)。
2。教育思想
(1)洛克论教育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的“自然、权力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白板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身世教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倡“白板说”,还认为,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以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
2。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他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3。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他认为每个绅士的身体都必须能适应以后活动中面临的艰苦环境,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多娇生惯养的风气,他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忍苦耐劳。
对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重要的环境。洛克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在智育问题上,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2)斯宾塞论教育
斯宾塞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是《教育论》。
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应当教授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价值论
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他 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