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恐怖电子书 >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

第15章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第15章

小说: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坐标范围里去看一下。想不到中国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这块地方属于中国陕西省的管辖范围。当他来到这里时,看到了一切,才释怀一笑。原来,这就是乾陵所在的渭北高原。美国人所侦测出的那些规律的黑点,其中就有乾陵。不管怎样,乾陵现在仍然没有被挖。而就像许多年前盗墓贼争先恐后地去挖一样,现在许多人也想挖乾陵。但都只是想法,还没有付诸行动。乾陵在此时,还可以称作是一座盗不了的墓。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111

第37节: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

历代皇帝大都有生前营建陵墓的喜好,这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制度。但在唐朝,生前为自己建造陵墓的皇帝只有两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点,但两人最大的不同当属在修建陵墓上,李世民修昭陵用了十三年时间,日夜不断,金银财宝充斥着昭陵的每一个角落。而李隆基对自己的陵墓建设却漫不经心,直到他死后一年,泰陵才在他孙子手中草草了事。但其规模与地下排场仍是可观。泰陵可谓是最不被皇帝本人重视的一座皇帝陵墓,但关于它的故事却比任何皇帝的陵寝都要丰富。潦草的皇陵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
历代皇帝大都有生前营建陵墓的喜好,这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制度。但在唐朝,生前为自己建造陵墓的皇帝只有两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两人有太多的相似点,但两人最大的不同当属在修建陵墓上,李世民修昭陵用了十三年时间,日夜不断,金银财宝充斥着昭陵的每一个角落。而李隆基对自己的陵墓建设却漫不经心,直到他死后一年,泰陵才在他孙子手中草草了事。但其规模与地下排场仍是可观。泰陵可谓是最不被皇帝本人重视的一座皇帝陵墓,但关于它的故事却比任何皇帝的陵寝都要丰富。李隆基的享乐主义
早在开元初期,李隆基发布制书(此时太上皇李旦还在世,按照双方约定的规矩,李隆基所发布的文件称为制),强调以厚葬为诫,他说,近代以来,奢靡成风,大家互相效仿渐渐地变成一种传统。有的人家竟然为了厚葬先人而导致破产,这真是要不得的事。我准备给大家树立一个榜样。若有简葬者,先从我开始。这是一段让人钦佩至极的话,在开元之初,它成为大唐帝国每个人的座右铭。能有开元盛世,这段话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李隆基此举并非完全是因为他真的想要从俭治国。口号人人会喊,落于实处你我皆难。李隆基的骨子里就有奢侈浪费的细胞,只不过唐王朝在刚经历了宫廷政变的洗礼后,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收拾这衰败的局面。李隆基以李氏皇族最优秀成员的身份站了出来,力挽狂澜。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奢侈浪费。开元十七年(729年),有大臣建议李隆基修陵。李隆基同意了大臣的建议,该年十一月,他去拜谒父亲唐睿宗的桥陵。当拜谒完回去,远望东北天空中白雾冲天,仿佛一条巨龙正在腾飞。他内心十分高兴,随即一路往前走向巨龙腾飞的地方。一直到金粟山,目睹了岗峦像龙盘凤翔的模样,便对左右侍臣开玩笑似地说:朕千秋之后,宜葬于此。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潦草的皇陵115
来龙去脉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贵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唐)白居易:《李夫人》
但他回到宫中,此事就不再提了。但过了不久又有大臣提醒他,应该建造皇陵。开元十八年(730年),李隆基宣布动工建陵,至763年竣工,长达三十三年之久。可是,这三十三年的时间,李隆基真正花在泰陵身上的时间非常少。从开元十八年开始,此后二十多年未曾大兴土木。这并非说李隆基是出于对国计民生的考虑,而是他的享乐主义所致。李隆基是逼父退位而登上皇位的,在其执政初期,可谓励精图治,忧国忧民。在他勤于治国,勇于开拓下,开元盛世之花盛开了。可随着这朵盛世之花盛开的还有李隆基的享乐之花。李隆基绝对是个享乐主义的集大成者,这是史有定评的。这样的人根本不会想到以后的死,在这杨贵妃墓116
种人看来,长生是有的,既然有长生一说,为什么要为死做些不必要的准备呢?如果没有长生,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本就苦长乐短,今朝有酒今朝醉。正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李隆基整日沉醉在歌舞欢乐之中。贪生享乐,这就是李隆基的人生观,所以,他根本不会在泰陵上花费金钱和时间。他把所有的金钱和时间都花在酒池肉林上。当他沉浸在这种享受人生乐趣的生活中时,安史之乱发生了。他跑到四川去继续享受人生,自然,营建泰陵的事也就被搁浅了。直到李隆基死时,金粟山的墓地依然是原来模样。也就是说,李隆基虽然指定了自己的陵墓所在地,但他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修泰陵上。据史料记载,负责修建泰陵的官员向李隆基要人员时,李隆基马马虎虎,后来干脆就不闻不问了,有时候还非常反感别人提他陵墓的事情。他对自己的事情都不热心,别人更加提不起精神来。到后来,建造陵墓的事情干脆在玄宗一朝消失了。因为不想死,或者说是怕死,所以不肯提也不想听到一切与死有关的事情。历史上说,唐朝皇帝只有两位皇帝在生前建造了自己的陵基,其中一位就是李隆基。这句话略有差池,李隆基只是选定了陵址,而并没有建造陵墓。真正为他建造陵墓的是他的孙子唐代宗。后辈的匆忙

第38节: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

762年四月,李隆基以太上皇的身份死于西内。临死前,他留下遗书,惟天鉴下,享年有期。意思是说,苍天啊,你太公平了,无论我如何寻找灵丹和享乐,我终究会死掉的啊。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言也傻。临死前,他终于悟出了人不能长生不老的道理。人终有一死,谁都不能成仙。因此,对于死并不觉得可怕的他希望子孙能把他的后事办得漂亮一些。但是,他仍旧在遗嘱中强调,后事办得固然要漂亮,但不可浪费,一切以俭省为宜。他在做白日梦,即使他想大操大办,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安史之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潦草的皇陵117
来龙去脉乱并没有平定,唐王朝只不过收复了长安洛阳而已。各地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他的儿子本来就不孝顺,他之所以成为太上皇就是因为他儿子在他危急时刻擅自称帝而造成的。即使是孝顺,也不可能有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营造太上皇陵寝的工程中来。他死后的第十三天,他的儿子唐肃宗也死掉了。还好,唐肃宗及时的死掉了,不然,这位从他手中抢夺过皇位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替他修陵墓的。唐代宗继位后,傻眼了许多天。因为在此非常时期,不但要平定安史之乱,还要给一个皇帝和一个太上皇修建陵寝。可又不得不修,他只好在李隆基命定的金粟山上破土动工,可想而知,由于财力和时间的限制,墓地的营造要多潦草有多潦草。广德元年(763年)三月,安史之乱平定,李隆基已经死了一年。唐代宗这才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陵墓名曰泰陵。一个盛唐天子,一位风云人物,终于安息于冷清潦草的墓地,陪伴他的只有一座高力士坟墓。高力士本不姓高,而姓冯,十五岁那年,大概是在圣历初年(698年)入宫,当时,李隆基为藩王,高力士见李隆基有帝王相,就倾心附结,后一生侍奉李隆基,相处五十多年。李隆基成为太上皇后,高力士为李辅国所诬,长流巫州,他曾曰: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愿一见陛下颜色,死不恨。可李辅国不许。宝应元年(762年),遇赦返至郎州,闻讯并见二帝遗诏,北向痛哭,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宫,死有余恨。悲痛呕血而死,卒年七十九岁。唐代宗赠高力士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力士的墓离泰陵有一公里半,在自己孤独地经受风吹雨打之时,倾心遥望着泰陵,让我们感伤不已。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活到七十八岁,后妃如云,宰臣将相如雨,共生下三十个儿子,二十九个女儿,而在死后却只要一座陪葬墓,这似乎是上天给他开的一个极大又极悲的玩笑,又似乎是给他所犯过错的一个最适量的惩罚。118
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在他之前唐朝皇帝的陪葬墓,我们更会悲从中来。唐高祖李渊献陵有陪葬墓六十七座,李世民昭陵有陪葬墓一百六十七座,唐高宗乾陵有陪葬墓十七座,即使是毫无功绩的唐睿宗的桥陵,其陪葬墓也有十五座。与李隆基相比,以前帝王们还存留着当年的至尊王气,在众星捧月般的陪葬墓群里享受着天伦之乐,叙述着君臣之情,而泰陵仅高力士一个老头陪葬,李隆基真是太寂寞了,寂寞得让人无法忍受。李隆基的葬礼是在孙子唐代宗主持下进行的,在泰陵玉册所刻的初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可见,对玄宗的盖棺论定,还是颇高的。但事实上呢,所谓大明,只说对了一半,由明而昏,才是他一生走过的历程。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只有一个高力士陪伴的缘故。李隆基是个泰陵陵园平面图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潦草的皇陵119
来龙去脉历史时机选出的皇帝,他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由此深刻地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他感到一生中真正与他荣辱与共、患难相依的只有高力士一人,于是,遗诏中只让高力士一人陪葬。也许,就在安史之乱前,他已经丧失了人心,被软禁在宫内当太上皇的两年,由他一手创造的大唐天下,和他共患难的只有高力士一人,从龙文武几人在,丹心事主唯高公正是泰陵孤独的写照。泰陵的风景

第39节: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盗不了的墓

李隆基是唐朝第七位皇帝,如果要找出中国历史上最具备传奇色彩的十位皇帝,那他肯定名列榜首。因开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巅峰;因天宝之乱,他又把唐王朝拉到几致覆亡的深渊;一折长生殿,使他流传千古;一曲长恨歌,又使他遗恨终生。这样一个帝王,他的陵寝如何不能让人神往?泰陵地处金粟山,金粟山位处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为五龙山之金脉,该山海拔716米,因为山上有碎石和金粟相似,所以被称为金粟山。该山系自西南向东北方向伸展,诸峰罗列,呈环拱之势;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龙踞凤翔,远望呈黛色,气势磅礴,雄伟肃穆,去雾苍茫,真可谓蒲城八景之一的五陵闲云。而泰陵玄宫就凿于金粟山之阳的腹部(今椿林乡唐陵村西北)。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之一就是因山为陵,唐朝十八陵中有十四座陵营建在孤耸回绝的山峰之中。这大概是建造者希望借人力所无法比拟的自然气势来抒发自己豪雄非凡的精神气宇,同时也反映了唐代道教天人合一的观念。从史料来看,为了将纯自然的巍峨山岭点化成无比庄严的帝王陵寝,当时的唐朝皇帝们便把石刻群和地面建筑群按严格的格局布列成一个绝对对称、规整和谐的庞大阵容,用帝王(人)的精神去强化山(天)的气势,而这一举措就规定了唐陵大地艺术的属性。120
云横金粟倚苍苍,策马重经辇路旁。山腹龙盘佳气在,岭头鳞卧断垣荒。玉环不返三生梦,石穴空遗万古藏。洛水潺潺声未歇,行人独自忆莲汤。(明)赵晋:《泰陵行》
从泰陵所在省的《省志》来看,泰陵陵园建造时虽然很仓促,但经过宋朝的修补,如今我们看到的泰陵,其规模还是不可小视的。其陵内封地达三十八公里,为唐十八陵中最大者。陵区以玄宫为中心,依山势构筑陵墙,平面布局分内外两城,酷似京师长安,内城四周各开一门,其位置分别为:朱雀门(南),位于现保南乡唐陵村西约五百米处;玄武门(北),位于现上王乡岭南村;青龙门(又称东华门),位于现椿林乡唐陵村东约四百米处;白虎门(又称西华门),位于现翔村乡东山怀村四百米处。四门及陵墙四角分别建有门阙、角阙,地面建筑包括献殿、下宫、阙楼、陵署等,殿舍连绵,错落有致。陵区林木繁茂,苍翠荫郁,一派肃穆景象。与其他帝陵一样,陵园设有陵台令(从五品)及主文、主乐、主辇和典事等官员。陵区还设有折冲府,负责陵区安全,封内陵户,则专门应付各级官员的祭奠活动。像其他唐陵一样,泰陵四门(尤其是神道两侧)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艺术品,其简单情况为:原在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共八个,现仍残存六个;南门(朱雀门)外,原列有石人十对,现仍残存九对;华表一对,现存一残一;飞马一对、鸵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