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灵州等待,须让他们看到如此排场方显大国威仪,也就作罢。
夷男、诺曷钵等人出灵州城三十里外相迎,李世民站在辂车上接受他们的叩拜,然后一同入灵州城。
李大亮早在灵州城内为李世民备下了行宫,主殿虽不似两京宫殿宏大,然在这边境之地有此齐整的房屋,已属难得。李世民入宫后稍事盥洗,即入主殿。李大亮已在主殿内摆好了数桌筵席,供李世民赐宴。
夷男等人入殿逐个向李世民致献词,夷男颂道:“天可汗威加海内,使万众敬仰。鄙部得知天可汗驾临灵州,臣临行之前,臣民纷纷让臣恭请天可汗到鄙部巡视,以一睹天可汗天颜。”夷男说此话时,其言辞恳切,似乎忘了不久前与大唐的交战。
李世民赞道:“真珠可汗能有此言,朕心甚慰。朕此次驾临灵州,见到你们,只是为去思念之意。然对你真珠可汗,朕还有几句话要说。”
“臣恭听圣训。”夷男越发显得毕恭毕敬。
“朕思华夷为一体,看待你们就如这些臣子一样。”李世民边说,边向唐俭等人手指一下,然后继续说道,“朕所以这样做,是考历代之边患,皆因势而起。友邦和睦相处,靠的是心灵互通,相谅相让,而非以强势压人。若大家皆想取强势迫他人,则会征战不止,永无宁日。真珠可汗,你明白这个道理吗?”
“臣明白,臣明白。陛下,上次使陛下震怒,皆因臣之逆子胆大妄为,背着臣私自发兵,遂致误会。”夷男见不提上次交战之事,眼见不可能,遂将罪责皆推在长子大度设身上。
“嗯,误会也就罢了,朕不想多责你。朕待四方诸国诸部落,不妄想其一寸土地,不谋取其一钱珍宝,唯思和睦相处而已。若论强势,举目天下,谁能与大唐相比?你那长子上次发数万兵去扰李思摩,李世仅带数千人马即将其驱出漠南。以朕之势,可以东征西讨,灭国无数。朕难道不想成为天下的霸主吗?非也!战则需耗费人力,非天下百姓之福,所以不为。真珠可汗,望你今后谨记此节。”
夷男听到这里,室内本来清凉,已吓得他汗流浃背,连声道:“臣遵旨,臣遵旨。”
李世民又责他道:“还有一点,就是为人者须当诚信。你求和亲,朕已许婚,奈何你使者不至,让朕空等,可见你求婚非真心真意。”本来是李世民自己悔婚,然他现在把和亲不成的责任推在夷男身上,马周等人知道内情,感觉有些滑稽,但不敢吭一声。
夷男张口结舌,有心想争辩,终归不敢。
回纥酋长菩萨坚执让李世民到漠北巡视一番。他说道:“自从‘参天可汗道’建成,鄙部百姓日日盼望天可汗驾临。陛下已到灵州,距鄙部不远,希望陛下此次千万要成行。”
李世民微笑道:“朕此次来灵州,能与你们晤谈一番,即满足了朕的思念之意。这些年来海内康宁,朕有心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届时定邀诸位到泰山观礼。因忙封禅的事,朕没有时间再向北去。今后的时间还长着呢,朕有空闲之时,定到漠北走一趟。”
夷男、菩萨及诺曷钵等人听说大唐欲举行封禅大典,皆躬身向李世民称贺。
诺曷钵此来,携带弘化公主同行。李世民见了他们夫妻二人,神情中透出分外的亲热。他让弘化公主坐在身侧,询问其在吐谷浑的生活细节,二人说了几句,话题自然扯到了文成公主。李世民问道:“道宗回京,说赐婚队伍在吐谷浑住了一些日子,还说那段日子里,你与文成公主形影不离。”
弘化公主答道:“锦燕妹妹出京之后,一直神情郁郁,想是她远离故国的缘故。女儿以前也有此心境,就现身说法,予以排解。”
李世民点点头道:“很好。你与文成公主为了国家大节,远嫁他国,朕有时想起你们,心情也不免郁郁。嗯,你离京还不算太远,文成则是关山难越了。你们相邻较近,你们姊妹二人要多通讯息,不要过分孤单才是。”
“谨遵父皇圣谕。女儿临行之前,曾派人入吐蕃送给锦燕妹妹书信,提到此次来灵州面见父皇的事,她回书中言道,路途遥远,不能来见父皇,深以为憾。”
“是了,吐蕃至灵州,确实太远了。”李世民说到这里,忽然沉默不语,眼光迷离,不知在想些什么。
是日宴后,夷男、菩萨、诺曷钵等人相继辞去。
李世民美美地在行宫里歇息了一晚,早晨醒来,照例出外晨练。其时,晨曦刚刚抹亮了天空,大地显得寂静。微风轻拂远处山冈上的长草,将枯草的黄色尽情展示,显示出塞上不同一般的风光。
李世民挥剑起舞一回,其剑法愈显娴熟,然胳膊腿儿少了年轻时的柔软自如,显得有些僵硬。李世民自从过了四十岁,渐渐发现了自身的这些变化,感到昔日的威猛灵活再不可现,方悟人生短促,不可逆转。想通了这些,他对晨练也不似以前那样日日坚持,仅在闲暇时候或者睡眠充足的时候,方才起床晨练。
这些日子,每当李世民出室之时,史大柰、李大亮、常何皆随侍身边。他们看到李世民剑舞已毕,遂靠前恭维道:“陛下龙马精神,功夫始终未落下。”
李世民扬手将剑归入鞘中,然后将其抛给常何,摇头道:“朕自知现在剑法生疏,身子僵硬,已非年轻之时。朕今日来晨练,不过想睹灵州周围早晨风光,应景罢了。你们为讨朕欢喜,说些恭维之言,朕岂能不知?”
三人默然无语。
李世民抬头向东,见那里一轮红日已冉冉升起,将灿烂明光洒在大地之上,遂向史大柰问道:“大柰,何处草场离灵州最近?”
李大亮抢先答道:“陛下,灵州之东,即有草场。”
史大柰说道:“灵州以东的确有草场,然略嫌狭小。陛下欲驰骋草原,须觅阔大之草场。自灵州向西北行,越过贺兰山,即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草原,其西与大片沙漠接壤。臣以为,陛下难得北巡一回,不如登临贺兰山之后再入草场。”
李大亮反对史大柰的说法:“此去贺兰山,一来一回需数日之久。那里在我边兵扼守之外,非常不安全。”
这句话倒是惹起了李世民的豪情,说道:“朕为天可汗,难道足迹仅限于中土吗?朕意已决,我们今日出发越过贺兰山,去领略那里草原的风光。你们看,今日是一个朗朗晴日,天气不错,正是出行的日子。”
皇上此意已决,别人不敢再多说话,大家分头去准备行装。此去翻山越岭,又要到草原上驰骋,李世民自然不再乘车,而改乘马。李世民每每出行之时,手下人知其爱马和好围猎,便选出数匹良马随行。近些日子,李世民偏爱那匹从高昌搜寻来的良马,此马全身洁白如玉,唯鬃尾赤如朱砂,是一匹罕见的千里马,李世民为它取了一个奇怪的名字,称其为“飞白”,显然为其常习的书法名称。与其他皇帝相比,李世民随行队伍有一列专门的队伍,号为“百骑”。顾名思义,“百骑”即是由一百名才力骁健、善骑射者组成,他们皆服五色袍,乘骏马,以虎皮为鞯,在仪卫中显得非常特别。“百骑”的主要职责除了护卫皇帝外,就是在李世民围猎之时充为下手。
次日早膳之后,李世民跨上“飞白”马,李大亮、史大柰、常何乘马紧随其后,在“百骑”的簇拥下,百余人如旋风般向贺兰山刮去。
贺兰山主峰高耸云天,其余脉连绵数百里,如一道天然屏障横立在河水之北。多少年来,异族入侵中原,必须要越过此山再南下。所以,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每当中土强盛之时,朝廷要在这里驻扎重兵。现在也不例外,李大亮派兵三千扼守峰谷,成为大唐北境的第一道防线。
他们到达贺兰山北麓,李世民眼望北方那长草低伏的无边无际的草原,感叹道:“多少年来北患动辄侵扰中原,以致贺兰山成为一个势力消长的标志。当中土势衰之时,北方铁骑越过贺兰山,中土之人足迹难现此处;当中土势强之时,贺兰山成为中土之人驻扎之所,往往勾起文人雅士的激越之情,开口闭口即吟‘马踏贺兰山阙’。”
常何接口道:“李将军如今驻扎贺兰山,足证我国正是势强之时。如此,陛下欲举办封禅大典,可谓名副其实。”
李世民笑道:“常何呀,看来你读书不多,毕竟受眼光所限。大亮驻扎在贺兰山,确实不错,然以此来说我国强盛,就失之简单。依你所言,朕之心力仅止于贺兰山吗?”
常何答道:“陛下威加四海,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错了,常何,你还是错了。”李世民又转问史大柰道:“大柰,你原为突厥人,能识朕之心机吗?”
史大柰答道:“臣不通文墨,说不出什么道理。臣只知道,陛下待国人与外国之人无二致,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何况是陛下无边无际的洪恩。简言之,陛下待臣下好,臣下唯有尽忠尽职,以报陛下的洪恩。”
李世民点头道:“大柰词不达意,然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常何,眼前的这片土地,多少朝代有多少人在此浴血争夺,他们争夺的是土地吗?朕看未必!土地在这里默默无闻,因人方有生机,由此来看,争夺人方是浴血奋战的主旨。可是呀,你将对方打败,你将对方俘虏,对方慑于威势低眉顺从,然其内心呢?其内心服吗?肯定不服!多少年来,许多号称圣人智士者,他难以察识此节。”
李大亮接口道:“所以陛下以德化治人,不以强势压人,不谋求土地。”
“大亮所言甚是。朕不筑长城以备北患,仅派少许边兵象征性地驻扎,盖为此也。只是如夷男之流难识朕的这片心机,朕不得不出兵镇之,如此就大失朕之本意。”
李世民想到这里,又无奈地摇摇头。诸部落尊自己为天可汗,又修“参天可汗道”到长安朝贡不已。然其内心里,到底是心悦诚服?还是因强势所逼?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李世民不得而知。
李世民遥望山下,脸上忽然有些萧索之意。他微一凝神,这种萧索之态转瞬即逝,一紧马缰绳,招呼三人道:“走吧,我们下山去。”
“飞白”率先冲下山,山脚下,即是平阔无垠的草地。正是深秋时节,草儿皆已枯黄,经历了秋风的劲扫,马蹄过处可以听到枯草的断裂声音。
李世民勒缰停马,回首问史大柰道:“大柰,这就是草原了?”
“陛下,此为草原,若放马驰骋,可以无止无歇,直似汪洋中放舟的感觉。只是现在已入深秋,草儿枯黄,若是春天来此,满目皆绿,更为惬意。”
“哈哈,大柰,朕为了你当初的一句话,萦绕心间二十年。今日来此,也不过如此嘛。”
“若一味乘马在草原之上驰骋,时间长了不免单调。然臣自幼生长于草原之上,到了草原即是回到故乡,此番心境,陛下难以体会。”
“是了,朕今日就陪同你一起返乡了,大柰,我们走吧,今日就由着你快活。”
一群马在荒原上急速而驰,马蹄过处,间或惊起一些野兔、野羊群奔。李世民见状大喜,呼史大柰道:“大柰,这里有物可猎,如何单调呢?”
于是,“百骑”拉开阵势,皆取出雕弓,开始纵跃围猎。
李世民这日一会儿纵马驰骋,一会儿纵情狩猎,猎获之物,皆为午餐和晚餐烧烤食品。他当皇帝多年,似这等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娱乐,还是头一遭儿。夕阳西下,常何遵旨在草原上张篷为舍,他们今晚要在此露营。
李大亮担心李世民的安全,不同意在此过夜。其时,李世民独自漫步到西面的高冈上,背手站立,眺望西方。
李大亮慢慢走到其身侧,轻声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李世民不以为然,说道:“大亮,你不必担心。昔日征战之时,有多少危难关头,朕皆安之若素。朕问你,如今与那时相比,难道不安宁吗?”
“如今四海康宁,四夷宾服,没有人敢打陛下的主意。”
“是呀,如此就剩下野兽或者强盗的出没了。以我们的身手,等闲人及野兽能近身吗?”
“不能。”
“如此你就放下心来。朕今日到草原上尽兴一天,心境甚好。朕答应你,明日早晨,我们拔营返回灵州。”
李大亮听皇上如此说,只好唯唯答应。
李世民眺望西方,问道:“大亮,听说这草原西边与沙漠接壤?”
“是。”
“这里为何杳无人烟?”
“游牧部落依水草而居,这里水源甚少,所以入秋以后,他们往往聚居在水美之处。从此向西,即为沙漠,那里漫天风沙,人们无法居住。”
“由此来看,朕刚才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土地因人而兴,欲服人须服人心。否则空占土地,又有何用!”
其时夕阳如金,将草原上抹上了一层金黄,煞是好看。李大亮为一名有智有谋的武将,他能品味出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