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话西汉-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认是真心拥戴他为皇帝,这才出发来到长安的。而且他一入未央宫,马上把郎中令和卫尉换成了自己的人,牢牢控制了京师的兵权,根本说不上有多么勇敢。至于第三条夸他谦让为帝,就更好笑了,既然他冒着危险也要来长安当皇帝,还谦让什么?那不过是一种礼仪,或者说是姿态,不要说他老爸刘邦当初即位时也这样干过,就包括以后强迫汉、魏禅位的曹丕、司马炎哪个没来过这么一套?史书上说袁盎好“直谏”,种种情况分析,他其实是个惯常见风使舵的小人,他曾当过吴王刘濞的相,明明知道刘濞有造反迹象,但怕遭到刘濞暗害,偏偏报告长安说刘濞安分守己得要命,人品显然是有问题的。晁错为皇室计虑,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却被袁盎这个伪善的家伙害死,真要令人长叹一声:“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
但是刘恒听完袁盎这番巧佞之言后,马上破涕为笑,史书上写的是“上意乃解”,真是春秋笔法。他一听自己的名声不会受损,立刻就不悲伤了,可见他对兄弟的死是心不在焉的。他问袁盎下一步怎么办。袁盎说:“把那些沿途不敦促淮南王吃饭的官吏斩了,以谢天下。再以列侯的礼节安葬淮南王。”
刘恒拍拍脑袋:“是啊,我怎么没想到。”他吩咐手下,“你们赶快去办,越快越好。”于是那些沿途的县吏就成了刘恒的替罪羊,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政治斗争的险恶!
过了两年,刘恒又封刘长的四个儿子全部为列侯,表示自己的仁厚。不过虽然如此,民间仍然流传儿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刘恒听到后,叹道:“难道天下百姓真的认为我贪图淮南王的土地而杀害弟弟吗?”又把城阳王迁徙到淮南,统治淮南原来的土地,表示汉朝并不想据有淮南。过了几年,刘恒干脆把刘长还活着的儿子又分别立为淮南王、恒山王和庐江王,搞得忠臣贾谊为此上书劝谏,说皇帝陛下不要因为爱好虚名而为后世留下祸患。因为淮南王的儿子一旦当了王,长大了之后一定会思量为父亲报仇,给天下带来动荡。但是刘恒不听。
第6章 法律权威不可忘
小章:第一集
摆平周勃、干掉刘长,充分证明了刘恒驾驭政权的手腕。但是这引起了他起先的宠臣贾谊的不满。
贾谊凭什么要不满呢?难道因为刘恒为了抚慰周勃等人的情绪,而丢卒保车,把他贬到长沙当太傅?显然不是,我们知道贾谊是个忠心耿耿的家伙,就算刘恒要他死,他也会真心谢恩,不会有丝毫怨恨。他之所以对刘恒有意见,在于刘恒对文法吏的重用毁灭了他心中的政治理想。
虽然贾谊出自汉朝第一代文法吏廷尉吴公门下,深得吴公赏识。但贾谊究竟和吴公不同,他不是纯粹的政客,而是一个有操守的知识分子,是讲究尊严的士大夫,是充满灿烂理想的文人,他的心灵和先秦贵族们息息相通。很显然,这样的人活在汉朝,是生错了时代。
就在淮南王谋反发觉这一年,贾谊曾经被召回了长安,因为刘恒到底有些想他了。他风尘仆仆回到京城,正好是冬天祭完神的那一天,刘恒坐在未央宫著名的宣室殿接受完祭肉,心情很好,但同时也有点疑虑。因为祭祀完毕,他脑子里不免胡思乱想:如此煞有介事地搞祭典,到底有没有鬼神来享用祭品啊?正在这时,贾谊来了。刘恒当即想问问这位大汉最博学的小伙子有关鬼神的问题。
忠臣贾谊立刻认认真真地给刘恒做了最详细的解答,这家伙的脑子简直像台电脑,口沫横飞,旁征博引,一直讲到半夜。刘恒没想到他这么能说,都听傻了,不知不觉身子往贾谊身边移去,生怕耳朵里漏掉了一个单词。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诗评论过这件事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责备文帝不明事理,问鬼神之事而忽略百姓疾苦。这真是腐儒之谈,要知道这世间除了政治之外,还有纯粹不计功利的学问,刘恒问问鬼神,想探究自然世界的奥秘,有什么不对呢?我们祖国不就因为一直缺乏这种探究纯粹学问的精神才导致落后的吗?
刘恒究竟是个很有自尊心的皇帝,虽然听得过瘾,但在贾谊走后,仍然目眩良久,怅然若失,叹道:“唉!我好久都没有见到贾谊,自以为学问可以超过他了,哪知道他妈的还是差得远。”虽然很沮丧,但至少透露他一度是把能省的时间都省下来,相当用功学习,企图超过贾谊的。这样等贾谊来夸奖他的时候,就可以得意洋洋地说:“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做爱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的。”保持刻苦学习的优良作风,这对一个身边美女如云的皇帝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的不容易。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嫉妒的原因,总之在这次谈话后不久,文帝立刻又把贾谊贬到梁国,当梁孝王的太傅,五年后,贾谊死在梁国,再也没有回到他忠心的皇帝身边。有时候我想,如果贾谊能像爰盎那样偶尔拍拍文帝的马屁,不要把才华展露得太嚣张,文帝会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他贬到外地做官。
小章:第二集
贾谊的一生事迹已经简略如上所述。但他的牢骚还要详细谈谈。
其实贾谊虽然身在下郡,一颗红心却无时无刻不挂念朝廷。早在流放长沙的时候,贾谊就不断地给刘恒上书,发表政治见解。比如在文帝五年,刘恒下令废除了“盗铸钱”的法令,让天下百姓可以随便自己铸钱。因为汉朝初年仍然沿用秦朝的半两钱,刘邦嫌这种钱分量重,命令改铸荚钱。所谓荚钱,就是像榆荚一样轻便的钱。这种钱既然轻,则很多枚才能当原来一枚的价值,所以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一石米竟然要花一万钱,也就是说,扛一麻袋钱才能换一袋米,老百姓怨声载道。刘恒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下令铸造四铢钱。按照汉代的换算,四铢大约相当于0。16两,也就是原来秦代半两钱的三分之一,今天的2。5克。比秦钱还是轻多了,可见以前的荚钱还远远轻于四铢钱。
刘恒放开政策,让百姓拥有铸钱的权利,也有他的道理。以前的钱是用铜铸的,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东西,不像钞票,是用纸做的,一张一百块的纸币,本身价值远不到一百块。而一枚重四铢的铜钱,它本身携带的铜就和它的面值相当。所以让百姓铸钱,原则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攫取利润是人的天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即便在现在,法律严令禁止私人铸币,仍有不少人以身试法。何况法律还允许呢?因此,铸钱的人都拼命往钱里掺杂铅、铁这种相对来说价值低的金属,让这些劣币在市面上流通。只有这样,铸钱才会有利润。否则,花去的铜和钱的面值相当,谁还会去浪费时间铸钱,那不是傻瓜吗?
贾谊在长沙看到这种情况,忧心忡忡,上书劝谏刘恒,说这样放宽政策,不但会导致劣钱成灾,而且百姓看见铸钱有利可图,都会扔掉锄头,去山里采铜铸钱了。这样一来,钱是越来越多,粮食却越打越少。有势力的奸民通过铸钱很快富得留油,老实而忠厚的百姓却越变越穷,对耕田也丧失了兴趣。因此,应该刻不容缓地把铸钱的权力收归中央。只有中央才是最可靠的,因为不是为了追求利润,所用的铜纯度都很高,只有这样的钱流通市场,那些假冒伪劣的钱才无所眩人耳目。
颍川人贾山也这样劝,但他是从政治角度上考虑的,他认为铸钱可以富贵,而富贵应该是君主所掌握的权力,不应该让老百姓也参与。这些话按说都很有道理,可刘恒不知道中了什么邪,一概不听。
这样确实造成了一定后果。就拿吴王刘濞来说罢,因为他自己境内有铜山,所以靠着铸钱发了大财。刘恒的宠臣邓通因为自己铸钱,致使邓氏钱流通天下,富可敌国。
邓通的事迹非常有趣,反映了刘恒这个皇帝作为人的弱点,所以在这里详细说说。
邓通是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人,因为擅长摇船划桨,在皇宫里当了个黄头郎。所谓黄头郎,就是头缠黄布的郎官,当时很迷信,讲究五行相生相克,土能克水,所以摇船的郎官都头缠黄布。有一天,刘恒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快要升天,却差一把后劲,怎么努力也升不上去,这时有一个黄头郎在他身后推了一把,终于升上去了。他下意识地回头去寻找恩公,看见那个推自己的人衣服屁股以上腰带以下的部位破了个洞,刘恒惊诧不已,妈的,这个梦怎么做得这么邪门,像真的似的。醒来之后,他靠在床上慨叹久之,忽然脑子里萌生一个冲动,说不定现实中真有这么个人呢,何不到黄头郎官丛中去找找。
想到这里,他一翻身起床,来到未央宫中沧池中间的渐台上,偷偷观看在沧池上锻炼的黄头郎官们,一眼看见有个人的衣服正好屁股以上皮带以下的部位破了个洞,不禁大喜,马上叫到面前来,问其名姓,听说他姓“邓”,更是乐不可支。因为人都讲究口采,“邓”和“登”的音近,象征着这个人正是送自己登天的人(升天的“升”和“登”的古音也很近),于是马上给邓通加官进赏,一天比一天宠幸。邓通这个人也比较老实,不喜欢外交,就算碰到洗沐等轮休的日子,也在宫里侍候,不肯休息。刘恒越发高兴,先后赏赐他总共有十多亿的钱财,拜官至上大夫。
邓通对刘恒也确实忠心耿耿,有一次,刘恒得了痈病,硕大的一个痈,里面全是金灿灿的脓液,晃得人眼睛发花。邓通却一点不在意,二话不说,就趴在刘恒腿上,像喝玉米粥似的,咕噜咕噜,三下五除二,把那些脓汁吮吸得干干净净,再吸下去就该是健康的血细胞了。
刘恒心里又是感动,又是伤悲,在邓通又一次欢快地帮他吸完脓汁之后,刘恒假装随意地问道:“你认为这普天之下,谁最爱我?”邓通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想没人会超过皇太子罢?”刘恒点了点头,后来皇太子刘启进来问疾,刘恒就指着自己的痈说:“过来,帮老爸把这里面的脓汁吸掉。”
皇太子大吃一惊,但皇帝老爸的命令又不敢违抗,否则这个太子估计当不稳,他犹豫了一下,苦着一张脸俯身去吸,但是动作一点不利索,脓汁吸得不够干净,七零八落,汤汤水水洒得到处都是。比起邓通,不仅技术差得太远,态度也极不认真。按理说技术差不要紧,练练就可以了;态度差,这就是立场问题了,说明对皇帝老爸不够热爱。所以刘恒大不高兴,但没办法,总不能因为这种破事废掉太子罢,对着大臣们也说不出口啊!
皇太子总算吮完,一阵风地跑出去刷牙。后来听说邓通曾经屡次给老爸吸吮脓汁,甚至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心中大怒,对邓通恨之入骨,只是暂时不敢发作。
而刘恒从此对邓通更加宠幸了,自己的亲儿子给自己吮痈很不情愿,而人家邓通却甘之如饴,这该是多大的忠心?有一次,他招来一个相面的,给邓通看相。那相面人说:“陛下,从邓大夫的面相来看,他老人家将来恐怕会因为贫穷饥饿而死啊。”
刘恒哈哈大笑:“有没有搞错?饿死?他对朕这么好,朕怎么会让他饿死。”于是干脆把蜀郡的一座铜山赐予邓通,允许他私人铸钱。从此,“邓通钱”流通天下,成为除了皇帝之外,天下最富有的人。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刘恒死了之后,即位的景帝,也就是当年的皇太子老实不客气,要秋后算帐了,他下诏将邓通免官,接着又指使人告发邓通偷偷跑到境外去铸钱。皇帝要找别人的茬,还能有什么办法,于是邓通倒霉了,被关进监狱拷问,将家产全部没收,还不够罚款的数目,总共欠国家数亿的债务。幸好文帝的女儿馆陶长公主刘嫖比较同情邓通,又送了不少钱财给邓通,但每次钱一送去,就被官吏当场接收,说是抵偿债务。邓通因此穷得家徒四壁,两袖清风,连一根发簪都没有。
长公主刘嫖实在无可奈何,只好耍了个花招,再给邓通送钱和衣物的时候,谎称是借给邓通的,如此一来,官吏也没有理由将这些钱抄走了,邓通靠着这些馈赠继续苟延残喘了一阵。这个可怜的人,曾经富甲天下,最后果然落到了不名一钱的下场,郁郁而死。那个相面人看相还真准,当然,我们宁愿相信这是司马迁编造的。
邓通在古代佞幸史上非常有名气,也被现在很多杂文家拿来当作不知廉耻的例子。其实这对邓通来说,非常不公平,因为他不过是皇权下的一个卑微的牺牲品。他为皇帝吮吸痈疮,在那时的情况下,不但是不得已,说不定还是出自一种真诚的报恩心态。他出身贫贱,大字不识几个,不懂得什么宁死不辱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