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奏疏到了李旦那里后,李旦又做了一次和事佬,只是将这二人双双贬出了长安:姚崇出任申州刺史,宋璟出任楚州刺史。
这两个地方,山高太子远,二人再有能耐,也只能干瞪眼了。
到这时看明白了吧,原来李隆基奏疏上说的处以极刑也是说说而已,他早已看到了父亲的软肋,这个以仁孝著称的皇帝是不会随便处决大臣的,你把狠话说到头里,他反而下不了那个狠心,在这一点上,李隆基把父亲算计透了。
随着姚崇和宋璟被贬,他们当初的努力正在一点点化为乌有,几天后李旦撤销了宋王李成器和豳王李守礼的任命,他们不必再到地方出任刺史,而是留在长安继续当亲王。
又过了一段时间,左右万骑卫士营和左右卫羽林军一起进行了改组,并称为北门四军,姚崇当初将左右卫羽林军改组为太子卫队的建议又成了空。
而与此同时,太平公主和丈夫武攸暨却从长安出发前往蒲州。
难道太平公主认命了?不是认命,而是撂挑子,生生把李隆基扔在台上,晾着他!不是让我到蒲州吗?好,我这就走,到时别叫我回来!
第四章 兵戈相见
兵戈相见左右为难人这一辈子究竟靠什么说话?有人说是舌头,而让我说是实力:有实力你尽可以高歌,没有实力你只能低语甚至失语。
所谓的话语权,永远掌握在有实力的一方。
在与太平公主的斗争进入白热化之后,李隆基一度以为自己已具备足够实力——有姚崇、宋璟、张说这些得力的左膀右臂,他还需要忌惮姑姑什么吗?残酷的现实证明,李隆基确实具备了实力,但还远远不够,跟太平公主的盘根错节相比,李隆基,你才刚上路耶!在姚崇、宋璟被贬两个月后,李隆基又遇到了一个难题:父亲李旦居然要把皇位传给他。
这可把李隆基吓坏了!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是无法真正理解皇帝和太子的关系的。
在一般人看来,反正是父子,谁当皇帝不是当啊?其实不然,中国古代的皇帝是终身制的,一般都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到生命最后一刻,坚决不把皇位撒手,一旦皇帝在有生之年提出要把皇位让给太子,太子就需要警惕了:到底父皇是真心实意呢,还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呢?李隆基使劲擦了一下双眼,他想看清父亲李旦的真实意图。
当时的李旦说了这样一番话:朕向来淡泊名利,不以皇位为贵,以前先是当皇嗣,后是当皇太弟,我都坚决辞让了。
如今我传位给太子,众位爱卿以为如何呢?李旦的话一出,又是一片沉寂。
这时又到了站队表态的时候,但凡接话就一定要表明态度——要么支持,要么反对。
而无论哪种态度,都注定要得罪人——要么得罪李隆基,要么得罪太平公主。
沉寂过后,有人先说话了。
陛下不可啊,万万不可啊!哦,看来这人是太平公主一边的了。
仔细一看,发话的原来是太子右庶子李景伯,这是唱的哪出啊?按道理太子右庶子绝对是太子的人,面对此等好事必定是顺水推舟,怎么还高唱起反调了?难道李隆基养了一只白眼狼?实际上,李景伯不仅不是白眼狼,而且还是李隆基的坚定支持者。
他刚才之所以高唱反调,正是李隆基的授意,因为他们知道,目前接过皇位的时机还不成熟,倘若勉强接任,那个皇位能坐多久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吃一堑长一智的李隆基果断地拒绝了父皇扔过来的馅饼,因为他很清楚,此时的馅饼还不完全是馅饼,馅饼的背后,有可能就是陷阱!不接,就是不接。
在白眼狼李景伯高唱反调之后,太平公主的人也站了出来,这个人便是殿中侍御史和逢尧。
和逢尧说道:陛下年富力强,正被四海所景仰,怎么能就这样让位呢?李隆基一派反对,太平公主一派也反对,正反两方都反对,这游戏没法玩了。
不久,李旦再次下诏:国家大事全由太子裁决,军队中的死刑以及五品官以上的任命,先跟太子商议,然后再行上报。
这纸诏书对李隆基而言是利好吗?其实未必。
李隆基一时间看不透这纸诏书的真实意图,他不知道这究竟是父皇的意思还是姑姑的意思,一时间,只能左右为难。
是真实交权,还是在试探?或许又是试探吧。
既然父皇在试探我,那我也试探一把吧。
于是,在诏书下达半月之后,李隆基做出了自己的试探:恳请将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成器!双方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
很快李旦做出反馈:不准!李隆基轻轻出了一口气,看来事情并没有到不可挽回的余地。
又过了几天,李隆基做出了一个更出人意料的举动:上书恳请父皇恩准姑姑太平公主返回京城。
这又是一着什么棋呢?以退为进!此时的李隆基知道,自己的势力还不足以跟姑姑太平公主决战,既然还不能决战,那么不妨先示弱,暂时把自己的拳头收回来,缓解一下关系再说。
就此收拳?难道不打了?恰恰相反,收拳不是为了不打,而是为了将来更好地打!翻云覆雨姑侄二人僵持了半天,终于以李隆基服软而告一段落。
由此,太平公主的风头更加强劲——连太子跟我斗法都输了,满朝之中还有谁能跟我掰一掰手腕?很快,那些曾经反对过太平公主的人就遭到了打击报复。
这首当其冲的,是御史大夫薛谦光和殿中侍御史慕容珣。
这两个倒霉蛋之所以被第一个算账,只是因为他们弹劾过一个人——胡僧慧范。
所谓胡僧,就是不是汉族僧人,而是非汉族的僧人。
这个胡僧慧范并非一般的和尚,而是一个有靠山的和尚,而他的靠山,正是太平公主。
慧范靠什么搭上了太平公主这条线呢?通奸。
别想歪了,和慧范通奸的不是太平公主,而是太平公主的乳母。
慧范正是通过太平公主的乳母,才投到了太平公主的门下,进而成了一个狐假虎威的和尚。
这个和尚有了如此大的靠山,再加上自己的和尚身份,于是便在民间大肆侵吞百姓财产,气焰十分嚣张,官民敢怒不敢言。
原本薛谦光和慕容珣也只敢在背地里骂上两句解解气,不过很快他们就被假象迷惑了——太平公主从长安迁到了蒲州,这是不是意味着她就此失势了呢?大概是吧!打狗看主人,既然主人都走了,那咱就放开打吧!薛谦光和慕容珣以为这一次他们赌对了,没想到恰恰相反,很快他们就傻眼了——太平公主非但没失势,而且还被太子请回了长安。
这下薛谦光和慕容珣倒了大霉了。
经过太平公主的运作,皇帝李旦会意,便指责薛谦光和慕容珣身为御史,却想投机取巧,明明应该直言上谏,却畏惧权贵,专等太平公主离京后弹劾,不仅投机心理严重,而且涉嫌离间皇帝和太平公主的骨肉亲情。
到了这个地步,薛谦光和慕容珣的御史生涯也就到头了:薛谦光被贬为岐州州长,慕容珣则被贬为了密州司马。
由此可见,弹劾也是一个技术活。
在薛谦光和慕容珣之后,曾经得罪过太平公主的太子太保韦安石也被太平公主算计了一把。
此时的韦安石已经官居中书令,结果太平公主借李旦之手,把他委任为了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
看起来韦安石的官职高了,官衔长了,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中书令是实职,而尚书左仆射、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都是虚职,一实一虚,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与薛谦光、慕容珣、韦安石这些人不同,公主管家窦怀贞则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不久他便从御史大夫升任侍中,成为实实在在的宰相团成员之一。
看来,在做对事的同时,还要跟对人才是。
有人曾经总结过现在的职场,说要想往上升,要有三个行:你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
这三个行,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呢?窦怀贞,你说呢?大洗牌写唐朝历史最苦恼的就是唐朝的群相制,它有点像后来的内阁制: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最要命的是,这一群宰相的任期还不是固定的。
现代社会的内阁一般都有任期,虽然不同的国家不太一样,但只要任内不发生天大的丑闻,一般内阁成员都能干上个四五年。
而唐朝却并非如此,不仅宰相的人数不固定,任期更加不固定:任期长的有几十年的,比如长孙无忌;任期短的有几十天的,比如窦怀贞这个公主管家,从上任到下台,前后不到一个月。
不过,唐朝宰相制度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上能下:担任宰相的次数没有严格限制,只要皇上需要,随时有可以将闲置多年的前宰相再扶上马。
这一点倒比现代社会强,至少宰相们的心态会好一点,不像现在,只知道削尖脑袋往前钻,根本没有能上能下那根弦。
正是由于唐朝宰相的能上能下,给了太平公主洗牌的机会。
公元711年十月三日,大洗牌开始。
这一天,皇帝李旦登上承天门,召集宰相们宣读诏书:政教多阙,水旱为灾,府库益竭,僚吏日滋;虽朕之薄德,亦辅佐非才。
一句话:现在国家的形势不好,一方面是因为皇帝的恩德不够(自谦之词),另一方面是因为你们这些宰相不是真正的宰相之才。
前一句话是砖,后一句话是玉!诏书宣读过后,全体宰相就地免职,另有安排。
随即公布新任宰相名单:侍中刘幽求左散骑常侍魏知古中书侍郎崔湜中书侍郎陆象先这份宰相名单的版权属于太平公主,无疑,这是一次平衡各方面势力的调整。
刘幽求大家都不陌生,唐隆政变的主力,李隆基的死党,让他当宰相,那是给李隆基一个面子。
魏知古则是一个中间派,谁的人都不是。
崔湜,杜甫诗中崔九的哥哥,铁杆太平公主派。
对于他,太平公主寄予厚望,因为崔湜不仅年轻,还很英俊,又十分有才,并且跟太平公主的关系非同一般,相当于半个驸马。
陆象先呢?他是陪崔湜读书的。
原来,在听说太平公主要提拔自己当宰相后,崔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陆象先的名望很高,众人都认为他具备宰相之才,如果我跟他一起提名,我就接受,如果不跟他一起提名,我宁愿不当这个宰相!看起来够仗义吧!真实的情况,是崔湜觉得自己底气不足,想用陆象先给自己挡风罢了!这样,陆象先就成为太平公主买一赠一的赠品——正品是崔湜,赠品是他陆象先。
不管怎样,新的宰相班子配齐了,各派势力也得到了均衡。
然而这样的均衡又能持续多久呢?偷鸡不成青史留名的太平公主究竟是聪明女人还是笨女人?说她是聪明女人吧,她在与李隆基的博弈中居然连出昏招。
说她是笨女人吧,她一度把李隆基逼得疲于招架,狼狈不堪。
要我说,聪明女人和笨女人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凡事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就是聪明女人,过犹不及的则是笨女人。
太平公主本质上是聪明女人,只是她聪明反被聪明误!公元712年七月,天空出现了彗星,在现代看来,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天文现象,而在古代,这事儿就严重啦。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讲究天人感应,他们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归结为上天示警,因此一旦国家出现灾难,很多皇帝都会压缩饮食,以示虔诚,表明自己已经收到了上天的短信息,正在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而这其中的天文现象,在古人眼里,更是代表王朝祸福的征兆。
彗星,估计在每个王朝都是最不受待见的东西。
它状如扫把,所以又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扫把星,只要它一出现,就代表着大大的不吉利。
现在大大的扫把星出现在了大唐王朝的上空,不仅天文学家看到了,很多人也看到了,其中就包括太平公主。
于是她灵机一动,想到了在这上面作作文章。
经过太平公主的授意,懂天文的法术师来到了皇帝李旦的面前。
他告诉李旦:彗星出现,代表着世间将废旧立新,况且帝座和心前星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太子要当皇帝了。
换作一般皇帝,此时的反应应该是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然后大骂一声:小兔崽子,他敢!而李旦不是一般皇帝,他是历尽磨难两次登基的皇帝,听完这番高论后,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把皇位传给有才德的太子,而我又能避过灾祸,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这下太平公主坐蜡了!按照她设计的剧情,李旦应该听完法术师警告后大发雷霆,然后一怒之下将李隆基废黜,这才是一个皇帝的正常反应,而现在的事态,已经完全脱离她的控制了。
作为编剧的太平公主,这次的创造无疑是蹩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