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唐朝发动了对龟兹的进攻,阿史那贺鲁主动担任起唐朝的进攻向导,此举赢得了李世民的信任,不久,阿史那贺鲁便被李世民委任为泥伏沙钵罗亲王。
然而令李世民没想到的是,这个阿史那贺鲁其实并不是忠顺的牧羊犬,而是一只翻脸不认主人的白眼狼。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逝世,身为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的阿史那贺鲁动了活心思,他想叛唐自立。
得知消息的李治对阿史那贺鲁进行了一番紧急安抚,这番安抚的有效期为两年。
两年后,也就是永徽二年,喂不熟的阿史那贺鲁还是反了,自立为沙钵罗可汗,从此他不再是唐朝的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摇身一变成为西突厥的大可汗。
从前的下属,今天的死敌。
从此唐朝与西突厥再次进入战争状态,对于西突厥的打击,一波接着一波:
第一波攻击由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执行,这一波的战果是斩杀西突厥九千人;
第二波进攻便是由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和苏定方共同执行。
当64岁的苏定方与63岁的程知节一起出发远征西突厥时,他们不会想到,这次远征,两人得到的结果竟然是天壤之别。
西征大军一路下来比较顺利,公元656年八月,程知节大军斩杀西突厥三万余人。
四个月后,程知节的大军再次与西突厥的两万骑兵遭遇,双方交战进入胶着状态。
此时出任前锋总司令的苏定方带领五百骑兵与程知节大军保持着十余里的距离,这五百骑兵另外有特殊任务。
很快,远处沙尘四起,西突厥另外一支两万余人的骑兵增援而至,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与之前的两万骑兵对程知节大军形成包夹之势,形势万分紧急。
这时苏定方吹响了进攻的号角,他率领本部骑兵,绕过一道小岭,如同从天而降一般冲击西突厥骑兵的侧翼,这次冲击让西突厥骑兵大出意外。
原本他们以为只有程知节一支孤军,怎么又来了一支,看来他们早有准备。
猝不及防的西突厥骑兵乱了阵脚,乱哄哄地向后退去,而苏定方和他的五百骑兵却来了精神,连追二十余里,以五百人杀敌一千五百人,顺带截获两千匹战马,至于死马、甲仗更是漫山遍野。
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奇迹。
令苏定方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大捷居然让大军副统帅王文度起了嫉妒之心,本来宜将剩勇追穷寇,王文度却给出了两字:不追!
为什么?
王文度对程知节是这样说的:“虽然大胜西突厥人,但是我们也有损伤,如果冒险追击的话,胜负难料。不如我们结成方阵,把辎重放在方阵中央,人马都披上重甲在四周围护,遇到敌人就以方阵对抗,遇不到的话,就这么向前推进!”
这下运动战,变成阵地战了。
身为大军统帅的程知节没有反对,他居然听从了王文度的安排。主帅居然听副手的?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王文度说,他有皇帝的口谕。
皇帝的口谕说,程知节恃勇轻敌,容易犯错,军中大事还是由王文度节制。
口谕是真的吗?
王文度自称是真的,程知节也相信是真的,因为他早就看透了李治布下的棋局:远征并不指望你立功,而是防止你留在长安生事!
程知节的血还是热的,但心已经冷了。
自此,远征大军结成了一个奇怪的方阵,人马都披上重甲,缓缓地向前蠕动,造成的结果是,马累死了不少,人消瘦了很多。
身为前锋总司令的苏定方看不下去了,戎马一生的程知节怎么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苏定方对程知节说:“我们出征是为了讨贼,现在却摆出防守的架势,弄得马饿兵疲,逢贼即败。胆小懦弱到这个地步,还能立什么功?你是主帅,军中的事你说了不算,副帅却说了算,这不合情理。还是先把王文度关起来,然后飞表上奏皇上把事说清楚!”
程知节摇了摇头,忍不住叹息一声,苏定方说的在情在理,程知节并非不知,然而他已经看透了李治设下的局,如果按照苏定方说的去做,到头来,其实是死路一条。
既然皇帝要拿远征开玩笑,那我就跟着一起笑吧!
诡异的方阵还在继续,唐军已经人困马乏,这时他们逶迤来到恒笃城,在恒笃城下,他们遇到了一群胡人,这些胡人看到唐军的阵势,随即向唐军投降。
这时副统帅王文度又说话了:“这些胡人啊,等我们回军之后,他们肯定又成了贼寇,不如现在就把他们杀了,然后把他们的财产分了!”
苏定方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怒冲冲地向王文度说道:“如此一来,跟贼有什么区别,我们还出来讨什么贼!”
王文度没有理会苏定方,一声令下,这群胡人成了刀下之鬼,他们的财产被分成了数份,其中有一份是留给苏定方的。
“我不要,谁爱要谁要!”说罢,苏定方拂袖而去。
班师回朝之后,远征军三位主要将领的境遇竟然是天壤之别。
苏定方因战功卓著,深受李治赏识,从此成为李治手下不可或缺的重将。
王文度因假传圣旨,按律当斩,但皇帝慈悲为怀,仅给予开除官职的处分。然而这次开除,只是作秀,数年后,王文度再次被起用为熊津都督,前往百济,安抚百济亡国军民,只可惜,刚渡过海,就告病逝。
从王文度所受的处分来看,他应试没有假传圣旨,而是忠实执行了李治的圣旨,他们联手给程知节做了一个局。
被做进局的程知节因“逗留不前,贻误战机”,被判处死刑,后罪减一等,开除官职。
后来,程知节被委任为岐州刺史,然而身未动,心已远,程知节去意已决。
不久,程知节的退休报告批复了下来,从此程知节退出了唐朝的政治舞台。
九年后,程知节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第二次西征之后,苏定方成为独当一面的唐朝主将,而与他一起成为主将的还有一位名将,这个人就是与他同时代的薛仁贵。
第二十五章 白袍将军薛仁贵
相比于苏定方的大器晚成,薛仁贵的成名算早的,成名那年,他三十一岁。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发动远征高句丽之战,平民薛仁贵主动找到将军张士贵请战,这样平民薛仁贵就变成了士兵薛仁贵。
其实在从军之前,薛仁贵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尽管他是北魏名将薛安都的后人,但到了他父亲那一辈,家里的日子就已经很惨淡了,到了他这一辈,日子更加惨淡。
百无聊赖的薛仁贵成天琢磨着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甚至想到了搬迁祖坟。
这时妻子说了一句话,一下点醒了薛仁贵:“皇上将要远征高句丽,你有一身的本领为什么不去从军?”
一语惊醒梦中人。
薛仁贵从军之后便跟随大军来到了辽东,不久就在一场遭遇战中一战成名。
在大军前往安市城的途中,郎将刘君昂遭到一股高句丽士兵的袭击,情况万分紧急,这时救世主出现了一个叫做薛仁贵的小兵。
只见薛仁贵手握长戟,纵马直前,冲着领头的敌将直撞过去,手起戟落,敌将就被薛仁贵斩于马下。
薛仁贵抬手割下敌将的首级,挂到了战马脖子上,然后转身向剩余的高句丽士兵冲了过去,一下子吓破了敌兵的胆。剩下的高丽兵能跑的都跑了,不能跑的都降了,小兵薛仁贵手刃敌将,救出本方郎将,由此一战知名。
几天后,薛仁贵这个名字传遍了整个远征大军。
贞观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唐军向高句丽军发起总攻,天公不作美,电闪雷鸣,雷雨交加。
然而,对于薛仁贵来说,他这一生都要感谢这场雷阵雨。
为了让自己引起皇帝李世民的注意,薛仁贵偷偷地换了一身衣服,在冲锋号角吹响之前,他换上了一身白衣。
在那场电闪雷鸣的雷阵雨中,白衣白袍的薛仁贵手持长戟,腰背良弓,大声呼号着向高句丽阵营杀去。
他长戟挥舞,势不可挡,所到之处敌兵纷纷退去,他一个人居然打开了一个缺口,身后的唐军跟随着呼啸而上。
漫天雷阵雨中,一个白衣白袍的人挥舞着长戟,这是一道多么引人的风景啊。
风景被很多人看在眼里,其中就包括御驾亲征的李世民。
这个白袍小将是谁?有人告诉李世民说,这个人叫薛礼,别名薛仁贵。
由此,李世民将薛仁贵这个名字记在了心里。
战后,李世民召见了薛仁贵,火线提拔薛仁贵为游击将军,品级从五品,相当于副局级。
这场雨前薛仁贵还是小兵,这场雨后薛小兵已经不再是薛小兵,而是薛将军。
班师回朝的路上,李世民又跟薛仁贵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薛仁贵感动地泪流满面。
李世民语重心长地对薛仁贵说(注意,按照《艺术人生》的模式,钢琴该起了):“我手下的将领们都年迈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替代他们的人。这次远征得到了辽东并不让我欣慰,让我最欣慰的是得到了你!”
一辈子,一句话,足矣!
在李世民的安排下,薛仁贵留在长安,担任右领军郎将,九年后,他又用自己的举动,赢得了新皇帝李治的心。
永徽五年闰五月三日夜,大雨倾盆,山洪爆发,凶猛的洪水涌向万年宫的玄武门,一时间守门的士兵四处逃生,而薛仁贵却定在原地,没有走。
皇帝李治此时正在万年宫的寝宫中熟睡。
薛仁贵大喝一声:“哪有天子遭难,皇家卫士却怕死四散逃窜的!”
薛仁贵奋力登上玄武门上的横梁,扯着嗓子向皇帝呼号报警,熟睡的李治被惊醒后,慌乱地跑到地势高处躲避,而就在李治转移后不久,他睡觉的寝宫即被淹没。
事后,李治派人对薛仁贵说了一句话:“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
一句话,没有你,皇帝就到水里喂王八了。
为了表示对薛仁贵的感谢,李治钦赐薛仁贵御马一匹:从此之后,你就是朕的宝马良驹。
三年后,在苏定方即将对西突厥发起第三次远征之际,薛仁贵给皇帝李治上了一封奏疏:
西突厥泥孰部落酋长向来不服阿史那贺鲁,为此阿史那贺鲁发兵攻打泥孰部,并俘虏了酋长的妻子儿女。此次我军远征西突厥攻打其各部落,如果俘虏了泥孰部酋长的妻子儿女,不妨把他们送还给泥孰部酋长,这样泥孰部就会感受到大唐的恩德,百姓也会知道阿史那贺鲁是贼,一定会愿意为大唐牺牲,全力以赴。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三国时马谡的建议,就这样被薛仁贵移植到了西突厥身上。
李治看罢,心中颇多感慨,看来这个薛仁贵确实不是一个凡人,在将来某一天,这个人将派上大用场。
第二十六章 灭国西突厥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六十五岁的苏定方迎来了一场巅峰之战,他率领唐军对西突厥进行了第三次远征,在现在中亚额尔齐斯河,苏定方与阿史那贺鲁不期而遇。
阿史那贺鲁率领十姓部落联军共计十万人,苏定方率领远征军以及回纥部落军总计一万余人。
敌我兵力比,十比一,平均十个西突厥士兵对付一个唐兵,这仗还用打吗?
阿史那贺鲁没有把苏定方的一万人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只需要一次冲锋,唐军就会土崩瓦解,他一挥手,十万联军向唐军逼了过去。
苏定方不慌不忙,他指挥着唐军按部就班地布好了阵势,步兵列阵于平地的南端,长矛插地,密密麻麻排列,矛尖一律对外,骑兵列阵于平地的北端,由苏定方亲自率领。
阿史那贺鲁可能没见识过长矛阵,他没有把苏定方的长矛阵放在眼里,于是便驱动了西突厥骑兵向唐军的长矛阵冲来。
第一次冲锋,失败了;
第二次冲锋,失败了;
第三次冲锋,还是失败了。
这时阿史那贺鲁才意识到,苏定方的长矛阵不是摆设,那矛尖是真扎人。
就在阿史那贺鲁开动脑筋想对策的时候,他发现苏定方的长矛阵打开了一条大大的口子,还没有看明白时,苏定方的骑兵部队就已经向阿史那贺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双方已经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阿史那贺鲁三次冲锋失败,士气低落,阵型涣散,而苏定方的骑兵部队已经等待多时,此时已经压抑不住冲杀的心了。
苏定方率领骑兵对阿史那贺鲁进行冲杀,阿史那贺鲁兵败如山倒,被苏定方足足追杀了三十里,连斩带俘虏总计一万余人。
第二天,苏定方整顿部队,继续追击,这时他才发现,阿史那贺鲁的十姓部落联军已经联不起来了,十姓联军开始向唐军投降。
西部五姓部落在五位防区司令的带领下向苏定方投降,东部五姓部落则向忠于唐朝的阿史那步真投降,总之十姓部落不再给阿史那贺鲁打工,阿史那贺鲁从十万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