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成了对鲁尔口袋的合围。此外德军还有H集团军的第1伞兵集团军和大约十万人的防空部队同时被合围。
“鲁尔口袋”东西长约一百一十公里,南北宽九十公里,总面积九千九百平方公里,莫德尔企图加强袋形阵地的东段防线,希望从东面得到增援,或者必要时从这里突围。在图林根西线德军司令部,参谋长维斯特法尔给凯塞林元帅送来了刚收到的大本营的一份命令,命令莫德尔元帅把鲁尔作为要塞来据守不得撤离以及摧毁工业设施等命令。这项命令无疑最终宣判了B集团军群的死刑。
战后有希特勒的贴身工作人员的回忆录解释了希特勒命令B集团军群守在鲁尔的想法,希特勒打算同英美人达成军事上的一致,共同对付苏军。为此,以鲁尔地区的工业为战争经济基础,这对希特勒很重要。另外希特勒想将拥有三十万到三十五万人的B集团军保留在西方,以便在同英美人谈判时手里能多一张王牌,不过这一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
到一九四五年四月初,盟军又从英国本土、意大利和美国调来了八个师的新兵力,盟军的总兵力达到九十一个师(其中六十一个美军师,十四个英国师,五个加拿大师,一个波兰师),另有二十一个独立旅。几乎所有的师旅全部齐装满员,盟军仅步兵人数已是德军的三倍,还根本不去说其他空军、装备等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鲁尔口袋中的德军士气低迷,纪律松弛,军心涣散,完全丧失了斗志,随着明勒特、戈塔的失守,莫德尔完全绝望了。
四月六日五时,美国第18空降军发起攻击,准备强渡齐格河。德军的抵抗非常地顽强,美军被阻于河北岸几英里的地段,这是因为第12国民掷弹兵师又显了身手。但是在东翼美国第3军则迅速地前进,以对付德国第15集团军已经损耗的部队。。。。。。不久,B集团军群与左翼部队就失掉了联系。美军以重兵攻击了鲁尔区的北部,杜伊斯堡于四月十日陷落。四月九日下午,美军开进齐格堡。十一日,美军第13装甲师由该城向北实施突击,德国第3伞兵师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在科隆以东的阵地用88MM高炮击毁了大约三十辆美军坦克。
美国方面后来进行了统计,一九四五年的四月,美军在欧洲战场共有一万零六百七十七人阵亡,比一九四四年诺曼底登陆月死亡数还多。因此美方史学家认为“只要德国士兵还有枪支和弹药,他们就会战斗到死,让更多的盟国、苏联士兵跟他们一起完蛋。”德国西线的真正崩溃要到鲁尔战役的最后阶段。
鲁尔口袋里的德军受到最主要攻击就是空袭,B集团军群总部不得不不断从一个村庄迁到另一个村庄以躲避盟军飞机的轰炸。冬日的浓雾和严寒笼罩着大地,鲁尔区那些被轰炸摧毁了的萧条城市,构成了这场悲剧最后一幕的战斗场景。大堆的煤和矿渣,倒塌的建筑物,扭曲的铁轨,毁坏了的桥梁,衣衫褴褛的军队和平民,都成了这座阴暗的舞台的道具。被围困在鲁尔工业区的德军士气低迷,斗志全无;此外,技术装备、武器、弹药和各种供应品都严重不足,根本就无法阻挡盟军强大的立体攻势。
(二十一) 魂兮归去
更新时间2008216 10:10:00 字数:5616
莫德尔元帅在鲁尔工业区继续守下去唯一的理由就是牵制鲁尔区周边的美英军队,使他们不能用于战线的其他地段。可是这些指望全部落空了,西线的防御事实上已经基本崩溃了,战线的好几个地段上的德军部队早已经停止抵抗,放下了武器。
早在三月十九日,山地步兵将军里特尔·冯·亨格尔视察B集团军时就断定:一个令人不愉快的现象是,不管是军事法庭还是最严厉的命令都没有触动那些已经麻木不仁、疲惫不堪的士兵。德军中仅存的士气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士兵们听说又一座城市沦陷时相互庆祝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B集团军群的第81军指挥官科赫林将军后来回忆,“继续在鲁尔口袋中抵抗是一种犯罪,莫德尔的责任就是投降……只是想到我的家庭可能面临报复的危险,我才没有走出这一步。”被包围的德军士气低迷,都想投降又不敢。
莫德尔元帅拒绝了手下提出的丢下部队乘飞机撤离的建议,他麾下作战部的一个年轻军官京特·赖希黑尔姆上校(此公三十一岁,据说是全德国最年轻的上校,在雷马根大桥作战中表现优异而获得器重)则与其他主要人物都乘飞机飞离了鲁尔包围圈,不过当时起飞的十七架飞机最终只有三架到达了柏林南部的于特博格飞机场。放弃乘飞机突围,莫德尔实际上已放弃了最后一线的生机,他好几次到最前沿阵地视察,想让敌人的子弹把自己打死,但未能如愿。
莫德尔拒绝了元首仅仅出于毁灭心理发出的摧毁工业区,使敌人,同时也是德国人民不能利用该区企业的命令,他只是下达炸毁桥梁、道路等局限于破坏与军事有关联的目标,迟滞盟军前进的必要命令;莫德尔决定保护德国的工业中心,不再下令逐屋地顽抗,也没有去执行元首“这个破坏狂”最后大发作时,所下达的那些命令。
四月十二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了。但对于莫德尔来说更为糟糕的消息是埃森市长尤斯特·迪尔加特将已经变成了废墟的城市交给了美国人。仅有少量的“狼人”(盟军对死硬的纳粹狙击手的称呼)仍然在克虏伯兵工厂的废墟里绝望地抵抗着,高楼林立的工业环境为狙击手们提供了大量的隐蔽之处。盟军占领埃森之后,鲁尔区的补结线运输线完全被切断了,B集团军群控制的区域缩小到一个直径为四十五公里的地区。
四月十三日,设在乌帕特尔—松那博恩的B集团军群总部遭到盟军的轰炸,参谋助理格尔达·埃哈德特小姐被活生生地埋葬在一个地窖之中,她所在的那个地窖被炸弹直接命中了。连B集团军群司令部成员中都有人在逃亡,其中就包括莫德尔的制图员。“莫德尔元帅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猛虎来回不停地走着,他已经手足无措了,对于他来说一切已经完了。”这一印象深深地留在莫德尔元帅身边的参谋拉尔夫·慕宁格的记忆之中。
希特勒任命莫德尔麾下那个突围出来的年轻上校京特·赖希海尔姆来担任第7集团军瓦尔特·温克将军(而此人则曾是古德里安的参谋长)的参谋长。希特勒认为可以由第7集团军(只有一个参谋部,几张地图,还有二十万“纸片上的数字大军”)杀开一条血路(途经三百五十公里左右)把莫德尔的B集团军群从鲁尔口袋中接应出去(还得突破蒙哥马利和布雷德利两个重兵集团的防区)。B集团军群新任的参谋长卡尔·瓦格纳将军给莫德尔元帅带来了元首的这一计划。莫德尔元帅看完以后把它放在了一边,并没有把这个荒诞不经的计划传达给他的部队。此时B集团军群已经只剩下三天的弹药与粮食了。
参谋长卡尔·瓦格纳将军被B集团军群绝望的境地吓坏了,他敦促莫德尔元帅要求最高统帅部准许他们投降,他估计由莫德尔元帅这样忠诚的战士提出来,最高统帅部可能会恩准的。
“我可能很难提出这样的一种建议。”投降是一个很让莫德尔元帅反感的主意,他拒绝了。
温克的集团军后来改称为第12集团军,好不容易才组织了两个师的兵力向哈次山前进,但他们的弹药、燃料严重不足,根本还没到哈次山,在泽布斯特就遇上了美军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和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第83师。盟军的空中优势太强大了,一交锋德军就有一万五千人被包围,第12集团军立即后退到了易北河右岸再也不敢过河了。
“鲁尔口袋”中的冯·梅林津少将后来回忆说,“战斗的最后几天,我曾跟莫德尔元帅进行多次私人谈话。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坚强而乖僻,善于打孤注一掷的战斗。确实,他是因具有与众不同的机断行事的才能而出名的。。。。。。四月间,他多次来到我们司令部,我觉得,他是在尽力寻找解决一些内部冲突的办法。他同所有的高级指挥官一样,已处于难以挽救的窘境。他作为一个有很高素养的军事专家,已经看出继续抵抗是无望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要对上级和属下负责,要维护荣誉。德国军人要以无与伦比的纪律约束自己,尽职到底。”
四月十四日,北面的美军第9集团军(辛普森中将)的两个军和南面的美国第1集团军(霍奇斯中将)的两个军向哈根方向实施突击,莫德尔元帅指挥的鲁尔集团(第5装甲集团军和第15集团军)就这样被分割成为两部分。
四月十五日,美军第1集团军把业已形成的走廊扩大,转向东西两侧,以便缩小两个隔离的包围圈。远在柏林的希特勒获悉后,立即电令莫德尔指挥被分割的两部分军队靠拢,莫德尔元帅只瞅了一眼电文,根本就不屑去传达这种无法执行的命令。
四月十六日凌晨四点,希特勒又给莫德尔元帅发来了要B集团军群继续战斗,杀开一条血路到柏林与元首一起保卫柏林;并且授意B集团军群可以去老百姓那里夺取我们所需要的力量(大概是指粮食和燃料之类的东西),可以开始强制拘押行动,包括可能的向老百姓开火等等。这样荒唐透顶的命令B集团军群司令的军官直到凌晨六点才传递给莫德尔元帅。莫德尔的情绪失控了,他尖声地叫骂着,扬言要把渎职者就地枪决。不过当然最后莫德尔元帅什么也没有干。也是在这一天,他麾下被美军分割包围较小部分的德军东部集团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德军以惊人的速度在投降,美军在一昼夜之间就俘虏德军达八万之众。
四月十七日上午,美国第18空降军的马修·李奇微将军第二次派他的副官来劝降,并给莫德尔捎来了一封信。在这一封颇具骑士风度的书信中李奇微这样写道:“在历史上和军人的职业中,再没有比美国的罗伯特·e·李将军具有更崇高的声誉、更显赫的战功和更忠于自己对国家所承担的义务的人。。。。。。。他于是选择了体面的投降的作法。同样的抉择也摆在您面前,为了一个战士的荣誉,为了全体德国军官的声誉,为了对您的国家的爱,为了贵国的未来,从现在起放下武器吧。您挽救下来的这些德国人将会为贵国人民重新得到(国际)地位而作出有益的贡献,您保存下来的德国城市将对贵国人民的繁荣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参谋长卡尔·瓦格纳也劝莫德尔元帅投降,莫德尔元帅拒绝了。莫德尔认为美军会把自己转交给俄国人的,因为曾在东线授意部下虐待俄国战俘,他估计苏联人会把他绞死的。莫德尔让一个德国军官随着军使返回,给李奇微将军捎去了口信,“受到效忠希特勒誓言的束缚,所以陆军元帅不能投降;如果考虑接受李奇微的建议的话,元帅的名誉将被玷污。”通过莫德尔的这一口讯我们可以看出,他并非如某些戴着有色眼睛人士所称的那样是一个“死硬的纳粹分子”,对于希特勒乃至第三帝国的尽忠,更多的是基于军人荣誉感来考量的,这也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穿着纳粹军服作战的绝大多数普鲁士军人的通病。
对于战局全面情况的了解,莫德尔比B集团军群内最下级的尉官也强不到哪去。他的闭塞是受束于有一九四零年一月十三日颁布的“元首一号命令”,这道命令中规定,“任何官长不得多知份外的事情。”莫德尔不了解政治谈判是否已在进行。他十分关心的是西线军队是否能够作战到底,以便保障东线袍泽的大后方,而这些东线的战友们还在进行着殊死战斗,以掩护数以千百万的计德国妇女和儿童向西转移,以逃脱开满怀着复仇怒火俄军的强奸暨捕杀。
被分割包围的B集团军群不仅缺乏大炮、坦克,而且缺乏汽车、通讯工具,甚至一般最必需的供应品也没有,B集团军群肯定毫无出路,崩溃指日可待,抵抗完全是死路一条!莫德尔元帅作出了一个罕见的决定,他亲笔签发了就地解散B集团军群的命令,命令中写到年龄较大或较小的可以自行回家;允许被包围的卫戍部队投降;其余官兵们则可以自行决定是继续战斗,进行突围或是投降,一切责任由他本人(即莫德尔)承担。让那些宣誓效忠元首的部下不必背负着军人的誓言去白白送死。
B集团军军群的官方解散通知书最后写道:莫德尔对我们说:“诸位,一切都结束了,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的了,现在随便你们从这里去干什么。”
做完所能做的一切,莫德尔元帅对参谋长卡尔·瓦格纳将军说,“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为了证实我们的行动是正确的,我们是否已做了应该做的事?”随后,他谈及到了自己个人的命运,他认为作为战败者自杀是一种选择。
四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