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氏军史评论-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1951年,蒂佩尔斯基希写成了极具史料价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该书是我创作《莫德尔》时的重要参考和资料来源。
(十三)东线救星
更新时间2007923 16:27:00 字数:6631
被围困在博布鲁伊斯克的德国第9集团军大约有七万人是莫德尔曾经指挥过的老部队,元帅与之有着深厚的袍泽情谊。为了替第9集团军解围,莫德尔派出了第12装甲师,但是已经为时太晚了!中间有着五十公里的距离,浓烟滚滚的博布鲁伊斯克城里正上演着惨绝人寰的杀戮。第9集团军的将士听到是莫德尔来指挥的消息非常地高兴,满怀着信心,但是这种希望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莫德尔还没来不来及调整防线,白俄罗斯第1、第3方面军两个方面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奔明斯克迂回。莫德尔不得不承认连守住明斯克或援救第4和第9两个集团军那些被围部队都无能为力了,他向陆军总部报告说,需要有更多的部队才能阻挡莫洛迭奇诺和巴腊诺维契以西的俄军。
六月三十日,第12装甲师的一个战斗群经过激烈的战斗,打开了一条撤出博布鲁伊斯克的通道,救出了大约一万名丢弃了重武器的残余部队,德第9集团军主力已经不复存在了。莫德尔十分地伤感。他身边的人后来回忆,在第9集团军覆灭后的这一段日子里,莫德尔酗酒特别的严重。
七月一日夜,莫德尔下令炸毁了明斯克的军用、民用建筑,弃城撤退。七月二日,俄军先遣部队穿过了明斯克城。七月三日,明斯克失守,但莫德尔仍成功地撤出了八千名伤员,一万二千名后勤人员和众多的妇女。
第4集团军大部分军队被俄军围困在别列津纳河东岸,第4集团军司令蒂佩尔斯基希将军因为飞机失事而遇险负重伤,接替他的是弗雷德里希·霍斯巴赫上将。天空中几乎看不到德国战机,俄国飞机持续不断地轰炸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其中有三个将军被炸死),而且还炸断了别列津纳河大桥。在德军工兵抢修大桥时,大队人马和运输车辆聚集在桥东,结果遭到苏联空军猛烈的轰炸和扫射。
莫德尔派出了第7装甲师、第4装甲师前来增援,但德第4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残部突围的速度跟不上主力溃退的速度,七月五日这两个集团军的相当一部分兵力(大约十一万多人)在明斯克以东陷入了包围圈。俄军火炮、“卡秋莎”火箭炮加上成批的轰炸机猛烈的轰击,覆灭的德军含括了“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这样的劲旅。许多溃散的士兵单独或者组成小群徒劳地向着不可能到达的己方战线(德军主力已溃退到了东普鲁士)靠拢,他们当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的人在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取得成功。走投无路的弗里德里希·威廉·米勒将军等十二位将军(三名军长与九名师长)向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投降了。
三个俄国方面军继续追歼着溃败的德军,在作着深远迂回,德国中央集团军主力面临全军覆灭的危险。凶险严峻的形势让莫德尔不能再盲从于希特勒的错误指挥,他不断地组织残存的装甲师对俄军实施反冲锋,其他部队则逐步地向后撤退。七月七日,被击溃的乔格·汉斯·莱因哈特上将的第3装甲集团军残部七个营和几个炮兵连(约四千人)在立陶宛的首府维尔纽斯被俄军合围。希特勒认为该城市具有“巨大的战役意义”,必须坚守,“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
眼看着北方集团军群与中央集团军群的翼侧联系中断,莫德尔企图说服希特勒定下“重大决心”——即把北方集团军群撤到西德维纳河。七月九日,莫德尔同北方集团军群新上任的司令弗里斯纳大将一起乘飞机去见希特勒,请求元首同意放弃爱沙尼亚,以腾出兵力来填补白俄罗斯战线上千疮百孔的缺口。他们俩的请求再次被拒绝,其原因之一是这么做会影响同盟的芬兰,芬兰早有心脱离德国,退出战争;原因之二是德国海军会反对的。
莫德尔元帅一再向希特勒指出,维尔纽斯德国守军兵力单薄不可能守住城池,应准许其突围,否则该部将被毫无意义地俄军消灭,希特勒终于同意维尔纽斯的德军突围。这就像是一个传奇,第3装甲集团军残部首先击退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进攻,然后在第6装甲师的一个混编战斗群接应下,维尔纽斯一半的部队从维尔纽斯突围了。进走了约一半的路程后,还是被穷追不舍的俄军给追上,掩护部队的工兵在俄军的眼皮底下炸毁了科尔曼茨兹奇以西的一座很重要的桥梁,才最终于十二日逃离了被歼灭的命运,第3装甲集团军残部败退到了立陶宛的南部。
俄国军史则宣称“挫败了德军所有的突围企图,全歼了守敌,并俘虏大约一万五千人。”欲盖弥彰的是伤亡惨重的俄国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司令罗特米斯特罗夫因指挥不力而被解除职务调离了。不过维尔纽斯的失守,意味着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与北方集团军群的陆地交通线完全被切断了。
七月十一日,俄军又开始了大举的进攻。波罗的海沿岸第2、第3两个方面军攻击了德北方集团军群,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也向陶格夫匹尔斯以南推进,德北方集团军群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德军被迫向马里恩堡防线(Marienburg)的全面后撤,俄军跟踪追击,穿越了爱沙尼亚边境,向北直扑北方集团军群新设的坦宁堡防线。
七月十四日八时二十分,科涅夫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起了西乌克兰战役,他们攻击的是德国的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使用的兵力规模是空前的,并有数千架飞机掌控着制空权。替代莫德尔指挥的副司令哈尔佩大将虽然早有准备,但莫德尔离开后,部队出现了混乱。在格德夫以东有一千辆俄国战车突入,德军难以阻挡俄国人的攻势,尤其是俄国空军的无比强大。俄军从二百公里宽的正面突破了德军的防守,向纵深推进了五十至八十公里。
当俄军经涅曼河实施突破后,进而抵达奥古斯图夫。德国第13军等部队大约六万五千人被包围在布罗迪镇。面对这一新出现危险的情况,莫德尔元帅责无旁贷地纠集了几乎所有能够派出坦克部队(第1、第8装甲师)对俄军突破部队的翼侧实施了突然而强有力的猛烈反冲击。终于利用阴云和大雨的掩护,在第1装甲师的帮助下,布罗迪镇的德军(第349步兵师和第183、第217和第339三个空架子师)有大约三千人成功突围。
希特勒要求建立起新的战线,在距东普鲁士边界尽可能远的地方阻止逼近的俄军。莫德尔元帅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尽管他曾在七月十三日就曾向希特勒指出,即使答应派来的所有师能在七月二十一日前有组织地赶到,他手里也只有十六个德军师兵力,却要与苏联一百六十六个师对抗。
七月十六日,俄军在利沃夫以北进抵布格河上游。在科韦利附近突破了德军坦克第4集团军的防御。仍然同时指挥德军中央、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莫德尔元帅只好下决心把两个集团军群撤过布格河,以便制止俄军在它们的接合部实施突破。为了击退俄军这些极其危险的突击,莫德尔集中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但是布格河防线也无法长久地防守。
莫德尔元帅责成七月中旬从前线撤回的第9集团军司令福尔曼将军会同第4装甲集团军,保证守住普瓦维与华沙之间的维斯瓦河。第2集团军则奉希特勒的命令扼守着布列斯特,由于兵力的不足,扼守就意味着无法弥补的损失,可要等到最终被合围之后希特勒才会作出步允许撤退的决定。
七月十七日,苏联克格勃头子贝利亚·拉夫连迪·巴夫洛维奇专门安排了三万五千万(一说五万七千)名德国俘虏在被送往西伯利亚途中,展示在莫斯科街头,其中就包括第53军军长戈尔维策上将等四位将军,这些德国俘虏被苏联人嘲笑为“进入莫斯科的第一批德国人”。羞辱俘虏的效果相当不好,事后斯大林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注解十三'
七月二十日,由莫德尔的前上司路德维希·贝克陆军大将领导的反叛组织开始行动,后备军参谋长克劳斯·冯·施道芬堡上校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军事会议上引爆了一颗炸弹,但希特勒很幸运地躲过了这一次暗杀。“七·二零行动”震惊了全世界,如果它取得成功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会提前九个月结束。正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莫德尔元帅作为一个军人对于后方的背叛行为非常地气愤,有一种被出卖的感觉,他是第一个通电谴责反叛支持希特勒的前线指挥官。也许正如曼施谈因后来回忆的那样,“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官,我不认为自己有权力在战争期间密谋政变,这会导致前线的崩溃和国家的混乱,此外还有军人誓言问题及政治谋杀的道德问题。”
七月二十二日,布罗迪镇剩下的德军终于全部被消灭了,他们成为了东线所有包围圈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苏联的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不停地轰炸,同时炮弹、炸弹和火箭弹象倾盆大雨一样从四面八方袭来。德军的火炮早就沉默无声了。德军的飞机一架也看不见。到处响着弹药和汽油桶的爆炸声,中间还夹杂着伤员一阵阵痛苦的哀号和临终前的呻吟。许多人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但许多人却茫然若失不知所措,许多人自杀身死。”(见艾伯特·西顿的《苏德战争19411945》)德国第13军有两万五千人战死,一万七千人被俘虏,其中包括第13军军长豪夫将军,以及两名师长林德曼将军、内特维格将军。
七月二十七日,俄军左翼在加尔沃林地域与前出的德军遭遇,双方展开了顽强的拼杀,截止到这一天德国第519自行反坦克营“黄蜂”反坦克排的传奇人物路德维希·奈克尔上士已经击毁了六十三辆苏联坦克。俄军奋勇地突击攻占了考纳斯,将德军逐过了杜比萨河。而且继续朝着希奥利艾挺进,直抵拉塞尼艾以南。并曾一度在德军第2集团军西翼与华沙桥头堡之间取得了进展,从四面包围了这个桥头堡。苏联红军还重创了第501独立虎式装甲营,科涅夫元帅在回忆录中声称还“完好无损”地缴获了十辆“虎王”坦克,后来把它们送往了莫斯科,作为研制俄军新型重型坦克的参考。
七月三十日,俄军的机械化旅抵达里加湾。翌日,莫德尔元帅在给下属的命令中写道,苏联军队已经抵达东普鲁士的边界,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计划发动反击消灭希奥利艾-叶尔加瓦突出地带的俄军,恢复中部集团军群同北部集团军群右翼之间的交通联系。他派出第3装甲集团军第7装甲师(该师后转隶给了第40装甲军)来填补与北方集团军群16集团军中的巨大缺口。
赫尔曼·巴尔克将军指挥第3装甲军和冯·绍肯将军指挥的第39装甲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北部地区,他们打退了苏联红军的第8摩托化近卫旅,打通一条连接里加和图库姆斯的三十公里长的通道,恢复了与东普鲁士的交通,俄军被迫从海上撤走了。
在八月三日,靠着航空兵的强大支援(由于长期燃料不足,这种支援是很罕见的),在莫德尔元帅亲自指挥下,德军组织起了党卫队第5“维京”师、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第19装甲师、第17、第45步兵师等兵力,通过不断地反冲锋,终于击溃并围歼了突入到德军阵地纵深(沃洛明—拉德茨尤明)的俄军突击集团第3坦克军,俄军被击退回了涅曼河对岸。
另一支红军部队第8近卫集团军(由大名鼎鼎的崔可夫将军指挥)在瓦尔卡至马格纽斯之间顺利渡河,在维斯瓦河西岸形成一个宽十公里,纵深三、五公里的桥头堡。莫德尔发现了当面的俄军正在集中兵力,准备发起新的进攻。为节省兵力,他命令所部逐次退到了华沙东北、文格鲁夫、赞布鲁夫一线以及奥索维茨和奥古斯图夫运河以南的纳雷夫河。
俄军似乎在势不可挡地向波兰首都华沙推进,波兰地下抵抗组织认为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了。为了抢先占领华沙,八月一日波兰流亡政府发动了代号为“风暴”的武装起义,数十万华沙居民积极地投入到起义中。驻扎在华沙周围的德军奉莫德尔元帅的命令协助由埃里希·冯·巴赫指挥的两万多党卫军部队对华沙起义者进行了长达五周的残酷镇压。
不愿意看到一个亲西方而又对苏联怀有严重敌意的政府在战后取得政权,崔可夫的部队和俄国人控制着的波兰第1集团军并没有进入华沙,而是开到了华沙以南约四十英里的普瓦维和丹布林附近。针对俄军的这一新变化,莫德尔及时地投入了第19装甲师沿皮利察河实施突击,赫尔曼·戈林装甲师沿腊多姆卡河突击,第17、第45步兵师则在两个装甲师的中间推进,经过激烈的战斗,崔可夫虽然守住了马格努舍夫的桥头堡,但伤亡惨重无力再继续前进,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