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功罪-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扬州十日”,大约可以与日本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相比。我甚至怀疑,日本是向当年入关时的清军学的,专门用以对付中国军民,企图瓦解中方的斗志。不然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那么多国家、地区,固然罪行累累,何以只对中国进行过这样残酷的大规模的屠杀。都是屠城,不同的仅仅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人类社会已进入现代文明的二十世纪,留下大量人证物证,令举世震惊、愤怒和谴责:“扬州十日”则发生在三百多年前,是“古时候”的故事,不痛不痒,与今天的人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我们的学者才能够“警惕”并战胜代表着“最世俗力量”的情绪,徘徊在幽静的昔日宫苑之中,指出这种情绪化的社会评判是何等的不公正。
本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正义感的抗清名将史可法,竟然站错了立场,站在“历史错误选择”一边:“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竟然是“历史正确选择”的一个组成部份;那位引清兵入关,甘为先锋帮异族征服中国的大汉奸吴三桂,也无疑是“正确”的,若说有错误,那也是后来又反戈一击,终于为康熙所平定。当然,还有一大批“正确”的汉奸,先后投靠清廷。就连许许多多抗清志士的后代,最后也不得不走上与朝廷和解、合作、服务、效力的道路,共同建立一个新的国家,即后来意义上的大清帝国,俗称或者简称“中国”。
有人说,元、清两朝虽是外来政权,最后却为中国所同化,除了政治典章制度、语言习俗的汉化外,连国都都建立在中国本土上,所以还应该属于中国的国内事务,与日本侵华不能相提并论。然而,我们讨论的是国都建立在中国本土之前、亦即中国被征服之前的战争性质,与战争后的状态无关,更不能反过来把战争的结果作为原因,颠倒因果关系。如果中国打算将未来的国都建在莫斯科,我们是否就可以举兵进攻俄罗斯,发动一场“历史正确选择”的“国内战争”?
日本侵华计划的主要设计者石原莞尔,在他著名的《石原构想》中,提出日本从占领满州起步,进而征服全中国、印度、东南亚乃至澳洲,夺取石油、橡胶等自然资源,最终战胜英美等西方各国,达到主宰全世界的“宏伟目标”。他预计,一旦日本受到西方的干涉和威胁,即行迁都至满州,也就是被占领后的中国本土。如果日本的计划得以实现,这个外来政权也将和清朝一样,成为中国政府;中国的正式国名,也可能就叫“大日本帝国”,就象大清帝国一样。当时的中国,社会形态落后,经济停滞不前,国力衰落,军阀混战,内乱纷争不休,而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则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由他们来统治无疑属于“历史的正确选择”。而以后的学者们谈起这一段历史,也会要求我们克服狭隘的汉族正统论和世俗的情绪,给征服中国的大和民族以“公正的”社会评判。再继续推论,日美间的太平洋战争,也将更名为“中美战争”。这场战争的失败,将同甲午海战一样成为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国耻”。如果侥幸取胜,那也只能更加证明,中国加入日本或日本加入中国的“正确性”。
日本的不幸在于它没能征服中国,没有做成中国的统治者,没有成为“中国的大和民族”。它打赢过代表中国的清朝,却永远不可能建立象清朝曾经建立过的那样辉煌的功业。和清朝败落的原因一样,它生不逢时。
再来谈清朝与元朝的区别。为什么清朝终能融入中国,而元朝始终只是“外人”?元朝在中国统治了九十年,清朝是它的三倍,这样它就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民族融合。到清朝覆亡时,人们忽然发现,统治民族——满族几乎完全汉化、消亡,几乎所有的人,包括皇室人员都不再而且也不会说满语。辛亥革命的口号“驱逐鞑虏”也就显得很可笑:驱逐谁?往哪里驱?怎么驱?元朝的朝廷则不一样,虽然也说汉话,但蒙古人还是蒙古人,明军硬是把元皇帝赶出了中国,赶回它的大草原去了。他一回到那里,又开始说起了蒙古话,恢复蒙古习俗及政治典章制度。元、清两朝的结局,说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态度是有本质区别,亦即“内外有别”的。清帝退位,是为了实现“满汉藏蒙回”五族共和的大中华民国,退位后继续享有尊号、特权。元帝却是遭到真正的“驱逐”,你走了就行了,咱也不再追究,不要求追夺你的帝号,你在这边的蒙古人我们以礼相待,要回去的放行,以后中蒙(明元)两国互不相犯,和平共处。
清政府入关后,一直自称“中国”,继承中国的名号,把朝廷的利益与命运跟中国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元朝则不然,元只是蒙古人在中国本部的国号,元皇帝同时还是蒙古帝国的大汗。类似拿破伦是法国皇帝,同时兼任西班牙国王。蒙古帝国还辖有窝阔台、察合台、伊尔、钦察等“四大汗国”,势力范围和利益、命运跟中国本部风马牛不相及。元朝在中国实行的政治制度,也与蒙古本土及四大汗国完全不一样。而且如前所述,元朝将国民分为四等,不但使中国人作为亡国奴的心头创伤无可弥合,同时也阻塞了最“上等”的蒙古人融入“下等”的中国人的过程。有人认为,中国是元朝的继承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没错,如元大都建在中国本土;元朝廷通行汉语;蒙古人后来终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即令外蒙独立,在中国的蒙古人也远远超过外蒙及俄罗斯的蒙古人,等等。但继承国的主要意义还不止于此,它必须有文化上的传承性,还要能够继承政治上的全部或大部份遗产。从这两点来看,中国的明朝都没有做到。元朝是被赶走的,并没有推翻,它回到草原后,还延续了相当长一段时日。明朝的版图,也只大致限于以汉人为主的居住区域,远小于横跨欧亚大陆的元(蒙)帝国的辽阔疆土。中国史学家将元史列为中国的正史,也并不能说明继承国的关系。元史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一段,是中国的亡国史,否认它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正如日据时代五十年,也应作为台湾正史的一部份。元史从成吉思汗开始记叙,是为了阐明这个曾经征服、主宰中国人命运的统治集团是怎样产生、发展壮大的,所谓来龙去脉。明朝建立以后,元政权几乎与中国无关,它的历史连同四大汗国也就从中国的正史中割得干乾净净。
元、清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元代只有一个像样的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他以后皇室为争抢帝位闹个不休,祸乱频仍,这也是中国人从感情上始终难以接受这个政权的原因。一个朝代出一个好皇帝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出好皇帝,不出坏皇帝。清朝基本上做到了。它甚至是唯一做到的一个朝代。这样,讲人治、重伦理的中国人,才从法、理、情上接受了清朝,视其为正统,将满族及其带来的蒙、藏、回都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
清朝给中国人留下的最大的政治遗产,是辽阔的领土,与多民族共处共存的局面。也就是所谓“大中国”。这笔遗产当然不是白得的,各个民族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都有过被征服、当上亡国奴的惨痛经历。满族是征服者,它自己却被汉文化最后所征服,满汉不分了。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付出的代价也最为惨重,且不要说曾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即连服饰外形都被强行改换为满族式样。中国人头上那根被西方人讥为“猪尾巴”的长辫子,就是当年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政策的结果。这一政策似乎是专对汉人来的,其他如蒙、藏、回则都不实行。也就是,只要求汉人满化。然而到头来,却是满人被汉化得最为彻底,不能不说是历史给征服者的极大嘲弄。
清朝覆亡以后,汉民族未能很好的守成,外蒙古从大中国的版图中划分了出去。外蒙的独立,从国共两党发表的历史文献看,都有往对方身上卸责之嫌。究其实,则是国民党签约在前,共产党承认在后,为“国共合作”的结果。既已独立,在国际秩序大体确立的今天,也就没有反悔的余地了。
中国历代王朝大排名
中国自秦以降,一共出过九个大王朝,它们是: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另外,还出过五十几个小王朝,它们是:
三国时的魏、蜀、吴,共三个;
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南朝的刘宋、萧齐、梁、后梁、陈,共五个;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夏、辽、金、南宋,共四个。
王朝的大小,主要是指有效统治的地域而言。能够大致囊括传统中国疆域,也就是所谓“一统天下”的王朝,是大王朝;否则就是小王朝。这里,大王朝不包括东晋和南宋,也不包括楚项、新莽、更始、武周和洪宪。小王朝中,不包括西域诸国、匈奴、柔然、突厥、回纥、朝鲜、安南、吐蕃、缅甸、琉球等藩属;西辽、大理、元朝四大汗国、帖木儿帝国;残元、南明;大顺、太平天国及其他历代农民割据政权;民国时俄国控制的外蒙,日本控制的满洲国。
小王朝既然是大分裂时代的割据政权,在评分上相对于大工朝已经处于劣势;其政权的好坏,基本上也只产生和作用于局部,对整个中国并无直接的大影响。我主张大小王朝分开来讨论,重点放在大王朝上。
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优劣,主要有哪些考量呢?
—,国势的强盛;
二、民生的安福;
三,政治的清明;
四、文化的发达;
五,结局和影响。
这些题目,还是大了一点。具体来说,应该包括:疆域,国祚,军事,皇帝,摄政,治世,变乱,纲纪,宫廷,效能,人口,民生,民族,文化,影响,结局,等等。我们来看看九大王朝的各项排名。
疆域
清、元、唐、汉、明、晋、隋、秦、宋
评说:宋朝的疆域最小,似无异议,甚至都可以将之列进小王朝中去。唐、汉、明、晋、隋各朝的版图形状相差不大,即自秦开始的中国“传统疆域”,只是边疆地区时有出入,差别较大的是势刀范围。元、清情况较为特殊。元是大蒙古帝国的一部分,与四大汗国及吐蕃并列。元朝本部也就是其实际统治的疆域,包括中国和蒙古两部分,超过中国传统疆域一倍以上,但还是远不及清朝的面积。汉时的西域,唐时的吐蕃,包括元本部的中国和蒙古,几乎全都正式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国祚
汉、清、唐、明、宋、元、晋、隋、秦
评说:汉四百一十年(西汉214年,东汉196年),清二百九十六年,唐二百八十九年,明二百七十六年,宋一百六十七年,元—百六十二年,晋四十五年,隋三十七年,秦十五年。秦是中国的创立者,从“始皇帝”算起是十五年;从秦王政即位算起是四十年;从秦灭周室,史家以秦代周纪年算起是四十九年。秦以外,所有的朝代都从立国者建立的“小王朝”算起,至退出中原统治地区截止。因而不包括东晋、南宋、残元、南明:这一算法,与史家通常定义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较为相符。
两汉实可分为两个王朝,因为中间出现了大的断裂,即王莽的新朝,十五年。东汉末自建安元年起,习惯上认为已进入曹魏、三国时代,因而东汉实际可只算作一百七十二年。唐代,其中武则天的“周朝”也可算作一个断裂,也有十五年。断裂是应该给予大大扣分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把连续性考虑进去,清朝的国祚应排诸朝之首。
军事
元、清、唐、汉、明、隋、秦、宋、晋
评说:古代国家的建立和守成,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一个基本前提。几乎每个王朝的军力,都是前期较为强大,后期逐渐衰弱。军事实力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外(征讨、防御),一是对内(平乱、掌控)。掌控也是一个因素,不能完全掌控的军事力量,往往形成对自身安危存亡的威胁。如唐代的安史之乱、藩镇之乱。宋代是“积弱”的典型,但它尚能守住一百六十八年的江山,远远超过了晋。对“中央军”的掌控,是一个重要原因。晋室根基丧失于八王之乱,就由于失去这种掌控力。各朝都有农民起义、诸侯反叛和割据之乱。秦、隋、晋、元四朝一乱即亡,说明其平乱能力甚差。两百年以上的王朝,军事实力都堪称强大,元是一个特例,以强大的军事对外征伐,建立了极为庞大的帝国。它的对外征伐几乎是战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