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鲎阋曰指创筇迫俟獾恼瘟α俊@瞽Z与柴荣比,李煜与赵匡胤比,那几乎就不在一个格局平台上。他见过柴荣,也见过老赵,凭他的识人之明,他懂得,中国的转型,必将来临。说到底,韩熙载有撇脱不开的“中原情结”。他是传统衣冠文明培育起来的一代名士。
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的一个初冬,韩熙载曾奉命出使中原,参加宋朝皇太后杜夫人的葬礼。这是他与赵匡胤的第二次见面。
韩熙载第一次见到赵匡胤,还是在后周晚期,那时赵匡胤已经做了后周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卫军总司令,据宋陆游《南唐书》说,韩熙载曾出使后周,遍观周廷文武大臣。等他回到南唐之后,李璟很认真地“历问周之将相”,一个一个地问后周的将相都是什么人。韩熙载说:“有一个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测也。”有一个姓赵的殿前都点检,看人的姿态不是等闲之人,恐怕这人很难测度。等到这位赵点检受禅代周,做了大宋皇上,消息传到南唐,史称“人服其识”,南唐人都服气韩熙载的先见之明。
韩熙载第二次见到赵匡胤后,老赵爱才,留在朝中不放他走。
韩熙载在招待所的墙壁上题诗道:
我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还至江北时,举目无相识。
清风吹我寒,明月为谁白。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诗写得浅白易懂,却很准确地讲述了自己的心情:尽管我曾经是江北人,但我的亲人都在江南。我不想留在江北,我怀念江南的亲人。
赵匡胤闻听此诗,将他放回南唐。
这个故实证明,韩熙载晚年已经认识到“真龙天子”在哪里。他不愿意为李煜这个小朝廷葬送自己的名声,但也不愿意背叛南唐,留在大宋。他应该是在极度郁闷中,在担心后世的令名中,死去的。
公元970年,大宋开宝三年,在太祖赵匡胤平定南唐之前四年,韩熙载病死,享年六十九岁。死后被李煜赠为左仆射、同平章事,这个职称已经是宰辅之位。韩熙载死后做了宰辅。
韩熙载当年劝导李璟不要继续在东南沿海用兵,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李璟向“休兵”方向转化。史称李璟在福州、湖南兵败后,知攻取之难,开始接受韩熙载的意见,更开始奉行先主李昪当年咬着他手指头的临终遗言,开始与诸臣讨论“弭兵务农”大计,而不再讨论“恢复中原”大计。
有人对他说:“愿陛下十数年勿复用兵。”期望陛下十几年不要再用兵啦!
李璟痛定思痛,回答道:“兵可终身不用,何十数年之有!”战争可以终我一世不再发动,何止十几年不用兵啊!
但李璟没有想到的是,后周大帝柴荣,却在他已经不准备用兵的时候,准备用兵了。
肆 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是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的一次决战,也是赵匡胤的福缘之战。它让周世宗柴荣重新认识了赵匡胤。高平之战后,基本奠定了中原王朝的稳定性。赖此一战,中原王朝成为当时亚洲地区的一大强国,也为后来大宋王朝的建构预先铺演了地缘环境。
平北汉柴荣亲征
后周大帝柴荣即位伊始,即准备在南唐用兵,目的为取江淮之地,免除后顾之忧,同时又借助江淮粮仓,为大兵提供粮秣,好用于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兵发江南时,却得到了北汉来袭的消息。
仇国后周,太祖郭威病逝,让北汉主刘崇大喜过望!他当即谋划趁后周国丧期间大举入寇。于是派遣使者到契丹请兵。
公元954年农历二月,契丹派遣武定节度使(治所在陕西洋县)、政事令(国务大臣)杨衮率领万余骑到达晋阳(今太原)。另有一种说法是,契丹派遣的援兵除了杨衮万余骑之外,尚有其他部落步骑五六万人,号称十万,来助刘崇。
刘崇称帝之始就有了与契丹的勾结。当时的契丹主还是耶律兀欲。兀欲曾令部下给刘崇的儿子,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刘承钧写信,表示通好的愿望。北汉本来承续后汉而来,刘崇又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兄弟,而刘知远一直抗击契丹,不与契丹通好。契丹不知道现在北汉的姿态,所以,首先派人与刘承钧联系,大有投石问路之意。
刘崇知道消息后,大喜,即令刘承钧回信,称:“本朝已经沦亡,我来绍继其位,很想遵循晋朝先例,向北朝(契丹)求援。”
这话给契丹传递了三个信息:
一、我刘崇想坐稳这个帝位。
二、我北汉与契丹“通好”的模式,不必效法刘知远的后汉,可以效法石敬瑭的后晋。石敬瑭那时怎样与契丹“通好”,我就怎样与契丹“通好”。
三、期待契丹支持后汉。
耶律兀欲得到消息后更加高兴。这是继石敬瑭、赵延寿、杨光远、杜重威、李守贞之后,契丹经略中原的又一颗棋子!
而这时后周也派遣了使者来与契丹联系——当时的中原诸国还没有人有覆灭契丹的梦想,所有的中原帝国,最大志向就是守住燕云旧地,与契丹划定合理疆界,和平共处。后周也没有“扫灭契丹”的梦想,只是想最大程度地收复石敬瑭时期的失地。派遣使者出使契丹也是这个用意。
耶律兀欲等人研究中原形势后,给了刘崇一个答复,送来了三个信息:
一、后周也在与我们契丹联络。
二、但我们契丹愿意与北汉刘崇友好。
三、每年,北汉要给契丹输钱十万缗。
刘崇研究这些信息后,非常害怕。他担心后周与契丹“通好”,于是很快答应契丹的条件。不但答应岁币十万,还上书自称“侄皇帝致书于叔天授皇帝”,请契丹天授皇帝给北汉皇帝施“行册礼”,也即由契丹册封,以此取得刘崇出任北汉皇帝的合法性。
不久,耶律兀欲在内斗中死亡,但继任者耶律璟却将这一份政治遗产继承过来,继续保持着与北汉的宗主国关系。所以,当北汉求援时,耶律璟保持了契丹对外政策的连续性,派出大将杨衮来为刘崇一壮声势。
北汉主刘崇则自率精兵三万,任命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军在团柏(今山西汾西县)会师,南下赴潞州(今山西长治)。
义成军要塞,今属河南滑县,北汉在山西中部和北部,并不实际占有滑县,因此,白从晖的节度使,是“遥领”不是“实领”,是一个虚衔。武宁军要塞,在今江苏徐州,张元徽的节度使,也是“遥领”。
北汉军屯驻梁侯驿(今山西沁县附近),后周的昭义(治所即潞州)节度使,大将李筠派遣将军穆令均率步骑兵二千人迎战,李筠自率领大军在太平驿(潞州附近)安营。北汉第一名将张元徽与穆令均交战后,佯败,穆令均得胜追击,张元徽伏兵起,穆令均阵亡,潞州兵被斩杀千余人。李筠初战不利,退归潞州,据城坚守待援。潞州在开封和太原之间,各距二百公里左右。
周世宗柴荣得到了北汉南侵的消息,准备御驾亲征。
但群臣并不信柴荣有战场经验。这个新任的后周皇帝,此前几乎没有战功可言,万一带兵败衄,对立国不久的后周来说,不是耍的。
老臣冯道说:“刘崇自逃归晋阳后,国势蹙,士气丧,必不敢自来。先主晏驾不久,陛下新近即位,人心易动,故陛下不可轻易北征。应遣一员上将去抵御。”
柴荣道:“刘崇庆幸朕有国丧,又看我年轻新立,很有吞并大周、席卷天下之心。朕不可不往。”
冯道坚持争辩。
柴荣道:“过去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去亲征,朕何敢偷安!”
冯道说:“不知道陛下能做唐太宗否?”
柴荣说:“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
冯道说:“不知道陛下能为‘山’否?”
周世宗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估计没有人听了这话会高兴。冯道自以为是四朝元老(加上契丹,是五朝元老),此番话说出,大有倚老卖老的意思。
但大臣王溥极力鼓励柴荣亲征。
柴荣不听诸位意见,独纳王溥之说,亲征。
两军遭遇对峙巴公原
北汉张元徽前锋正在乘胜扫荡晋中南,进逼潞州。
柴荣下诏,令天雄节度使符彦卿引兵自磁州固镇出北汉军后,镇宁节度使郭崇威副之;又诏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引兵自晋州东北邀击北汉,以保义节度使韩通副之;又命马军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清淮节度使何徽,义成节度使白重赞,郑州防御使史彦超,前耀州团练使符彦能将兵先趋泽州(在山西东南部),宣徽使向训监军。
显德元年(954)三月十一日,柴荣从大梁出发。随柴荣亲征的有大将张永德、李重进、樊爱能、何徽等人——还有赵匡胤。另遣慕容延钊出军北汉身后,刘词调遣兵员随后跟进。
柴荣志在必得,这阵营,几乎是倾全国之精兵而动。但柴荣等于自己做了先锋官,真正的大兵还在后面,他不管更多,带着不足一万人的先锋部队,只管前进!
五天后,柴荣到达怀州(今河南沁阳)。
控鹤都指挥使(皇家卫队指挥官)赵晁私下对通事舍人(传令官)郑好谦说:“贼势方盛,我军应该持重缓进,挫其锐气。”郑好谦将这番话的意思告诉柴荣。
柴荣正要疾进以占其先机,听到此言,大怒道:“你哪能说出这等话来,一定是有人指使你这样说。说出这个人,就让你活,说不出,就让你死!”郑好谦只好实话实说。柴荣将这俩人都上了枷锁关在怀州的监里。
然后继续前进,当晚,过了泽州,在城东北野营。
北汉主刘崇以为年纪轻轻的柴荣必不敢亲征,他见潞州城坚固,难以攻取,决计越过潞州不动,直取大梁。
不久,北汉兵前锋与后周军前锋在高平以南相遇,一战而退。柴荣担心北汉兵全部撤回晋阳,那样就要攻城,而攻城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平原野战。于是加紧前进。刘崇接到退回的前锋兵将后,在巴公原布阵准备决战。
史上著名的高平之战开始了。由于战场在高平巴公原,所以高平之战又称巴公原之战。高平之战是后周与北汉—契丹联军的一次决战,也是赵匡胤的福缘之战。它让周世宗柴荣重新认识了赵匡胤。高平之战后,基本奠定了中原王朝的稳定性。赖此一战,中原王朝成为当时亚洲地区的一大强国,也为后来大宋王朝的建构预先铺演了地缘环境。
北汉处于山西这个狭窄的地方,地缘上属于河东(大河之东)。五代期间连年征战,国力至刘崇时,已经很微弱。北汉,盛唐时有户二十七万九千一百多家。到北汉末年户口仅余三万五千二百余,约当盛唐时的八分之一不足。刘崇强征十七岁以上男子当兵,总兵力三万多,几乎动员了全国五分之一人口参战。于此可以概见刘崇押注之大。
后周大军日夜兼程,直抵高平南郊。军队在晋城境内安排了供给府库即后勤管理机构,当时叫管理院,前后迤逦有几个村子。周世宗进入晋城地界,受到将士们欢迎,他乘坐的车辇被围住,士兵要一睹皇帝风采,柴荣从车辇走下,与士兵见面步行一段路,然后上车,至今晋城还有下辇村、上辇村。柴荣还做了充分的战前动员。他知道此战意义重大。
柴荣在追击北汉前锋部队时,刘词后续大军还没有跟上,在人数上处于劣势,北汉赢得了先期优势。
巴公原决战就要开始了。
后周左翼为李重进、白重赞;右翼为樊爱能、何徽;张永德领御林军跟随柴荣,居于中军,算是中军之内的总指挥部。左、右、中军,加指挥部,四个方阵,总兵力不到一万人。赵匡胤在张永德麾下。
北汉—契丹联军布局是:刘崇居中军,张元徽领左军,契丹杨衮领右军。总兵力四万余人。
北汉兵在北。
后周兵在南。
这时候在刮东北风。
东北风从正面、侧面扫掠着后周兵。
除了风声和偶尔的马嘶声,两军应该在方圆几十里的紧张对峙中有了大战前的寂静。
一战告捷大败北汉兵
北汉主刘崇遥见周兵不多,有点后悔向契丹借兵。他认为不用契丹兵也可击败后周军队。刘崇对诸将说:“我自用汉军就可破周军,何必一定要用契丹!今日不只要克周军,也要使契丹对我心服。”轻敌情绪溢于言表。
杨衮策马前来觇望周军,多年的征战经验告诉他:这是一支经由郭威训练出来的大军,不可小觑。他退回去对北汉主说:“这是劲敌啊!未可轻进!”
北汉主有一种临战前的兴奋,他激动地说:“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
杨衮听后默然不悦。
忽然,东北风开始转向,居然变成了南风!
每一个北汉兵都感到了迎面来风的冲击。
契丹大将杨衮预感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