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实体精校版) >

第36章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实体精校版)-第36章

小说: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实体精校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英布气愤于心。可此时自己却被刘邦套牢了,连发火的资格都没有,因此他才会恨不能让自己立即死掉。

但是接下来,英布被送到客舍,进去一看,里边的装饰陈设,竟然与汉王刘邦的一模一样。也就是说,英布发现他也可以踞床洗,也可以恣意享受人生,并拥有羞辱别人的特权。这个发现让英布既惊且喜,顿时认为刘邦这是拿自己不当外人,一下子就被刘邦征服了。

在这里,刘邦收服英布,有一个奇妙的心理战技巧。具体就是先将目标一下子打落最底层,让你一文不值,摧毁你最后的一点自尊和自信。而后呢,再猛一下将你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先行将英布贬到一文不值,摧毁英布的自尊与自信,目的只是为了彻底毁灭英布的人格。因为自尊与自信近乎人格的全部。而后再突然将他高抬起来,意味着让英布人格重生。重新生长出来的这个新的人格,因其生命源于刘邦,从此就会对刘邦感恩戴德,彻底沦为刘邦的附庸。

可见,自从刘邦和张良将英布视为统战目标的时候,就根据他肤浅的性格与自作聪明的愚蠢,设置了一系列精密的圈套,牵着英布的鼻子,让他一步步陷入汉军这边的阵营,想逃都逃不出去。

到这里,刘邦的招数还没有用完,后面还有更狠的。

话说英布安顿下来之后,因其获得了从此可以“踞床洗”的政治待遇,从此死心塌地,追随刘邦。他派手下人去九江寻找被自己丢掉的部队,这时候他听到了一个坏消息:

九江已经被楚军攻占,九江国的部队被楚军掠走。而且,楚军还杀掉了英布的妻子和儿女。

楚军的将领是哪一个?他为什么要杀掉英布的妻子儿女?就连刘邦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吕雉,都关押在楚军的战俘营里,没有杀掉。连刘邦的父亲妻子都不杀,楚军又有什么理由,非要杀掉英布的妻子儿女?

如果你知道攻占九江的楚军将领是哪一个,就会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干了。

攻占九江并杀掉英布妻子儿女的人,是项伯!


楚营中的王牌特工

项伯,项羽的叔叔,张良的朋友,他是刘邦第一个统战过去的间谍,为了强化双方的合作,刘邦甚至与项伯挂上了儿女亲家。从此项伯就成为了潜伏在楚营中最深的间谍,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要搞死他的亲侄子。

现在我们知道刘邦对英布的打击为何会如此有效果,这是因为整个事件过程中,有项伯在参与——是项伯,向刘邦密报了英布与项羽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又是项伯,将楚国使节赴九江的消息转报到汉使随何处,从而让随何顺利完成了曝光英布的任务,让英布再也无路可退。最后又是这个项伯,他杀掉了英布的妻子儿女,目的只是让英布再也不可能与项羽达成和解,从此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卖命。

说起来,自打项梁死后,项伯就是项羽最亲近的族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项羽,他的叔叔想要搞死他,项羽准保连死的心都有。

事实上,项羽直到死,都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叔叔在暗害自己。

可这是为什么呢?

史书上没有记载过为什么,我们也不好瞎猜。但有一种可能是存在的,那就是项梁死后,或许项伯会认为自己应该成为项氏族人的家长,但年轻的项羽却气势汹汹地占据了家族族长的位置,这肯定会让项伯心里不痛快。

变生肘腋,后院起火,亲叔叔蹲在身边磨刀霍霍,这人伦惨变,又岂是项羽能够理解得了的?

总之,在项伯的帮助下,刘邦奇计迭出,硬生生地把英布这支生力军,从项羽阵营中分化了出来。英布派去的使者,在九江找回来几千人,都是英布的死党。刘邦看英布这边人数太少,感觉力量不足,就给英布增派了许多官员,让英布回去尽量去扯项羽的后腿。

但是,地下战线的隐蔽斗争,短期内是很难见到明显效果的。在主战场上,也就是荥阳一带,项羽的主力军步步挺进,挑准了刘邦的运粮甬道,不断地进攻,一次又一次地掐断了刘邦的粮道,让刘邦很是头疼。

刘邦很清楚,以目前双方的力量配比,汉军并不具备与楚军决战的实力。不要说决战,实际上刘邦最大的麻烦,就是荥阳都面临着随时被攻破的可能,他必须要找到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案,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

为此,刘邦召开了军事扩大会议,要求大家脑力激荡,快点想出好法子来。

这个法子,让说客郦食其想到了。

郦食其说:“大王,你可曾知道,为什么商汤立国,有五百年。周武王立国,有八百年。而秦始皇立国,却只不过十二年,就彻底崩盘了吗?”

“为什么呢?”刘邦问。

“这是因为,”郦食其解释道,“商汤伐夏桀,却仍然把夏桀的哥哥封到杞地。周武王伐商纣,却仍然把纣王的哥哥封到了宋国。正是因为商周两国的开国之君善良厚道,分封了前任君主的后人,这才赢得了民心,所以商朝延续了五百年,而周朝则延续了八百年。但是秦始皇,他灭了六国,只剩下他一个皇帝,六国的后人他一个也不封,让六国后人连个立锥之地都找不到,结果失去民心,秦帝国才支撑了十二年,就稀里哗啦崩盘了。所以,大王你要想取得天下,那实在是太简单了,只要效法商汤和周武王的做法,不要学秦始皇,再立六国的后人为诸侯。老百姓定然感激你的恩德,所有人都会仰慕你的风范道义,都希望成为你的臣仆。德行布及天下,必然是南面称霸,可以确信,到时候就连楚国都只能乖乖前来朝贡大王。”

“真的吗?”刘邦听得激动了。

郦食其:“相信我,没错的。”

刘邦:“好,赶紧下令,找工匠来刻制六国印玺。老郦你辛苦一下,准备出发,去寻找六国后人,大封天下。”

郦食其大喜,就去支领差旅费,准备出发去分封六国后人。他还没来得及走,张良从外边回来。当时刘邦正在吃饭,就急忙招呼张良:“子房,你快点过来,你刚才不在,我们开了个军事会议,有人提出个非常棒的建议,你来替我分析一下。”

刘邦不提郦食其的名字,单只是把郦食其的建议,详细地解说了一遍。说完问:“子房,你帮我分析一下,这个建议,到底靠谱不靠谱?”

张良笑道:“到底是谁替你出的这么好的主意呢?这主意真是太好了。”

刘邦:“真的吗?”

张良:“真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如果你按照这个主意来办,那你就真的死定了,谁也救不了你。”


人性的弱点

听了张良的话,刘邦都吓傻了:“怎么会……怎么会这样?”

张良说:“大王,借你饭桌上的筷子,我来给你解释解释。”

说着话,张良拿起桌子上的筷子,问道:“昔者商汤伐夏桀,却将夏桀的后人分封在杞地,那是因为商汤随时可以取他们的小命。请问大王,你现在是不是也能轻易取项羽的小命?”

刘邦:“……项羽取我小命,这还差不多。”

张良放下一根筷子:“好,这是此计第一不可行。咱们接着往下说,昔年周武王伐商纣,而将商纣王的哥哥分封在宋国,那是因为周武王可以随时摘下商纣王家的脑壳。请问大王,你现在能随时摘下项羽的人头吗?”

刘邦:“……我现在只求别让项羽摘下我的人头。”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好,这是此计的第二不可行。再接着来,昔年周武王入殷,旌表殷代贤士商容的门楣,释放被商纣王关押起来的贤士箕子,在被商纣王杀害的贤士比干之墓前,焙土致敬。请问大王,你现在能做到这些吗?”

刘邦:“……这……好像有点够呛。”

张良再放下一根筷子:“好,这是此计的第三不可行。咱们继续,昔年周武王入殷,发放钜桥储存的粮食,散尽鹿台库存的金银,以济贫穷,以恤孤寡。请问大王,现在你能做到这些吗?”

刘邦:“……这……好像不太贴边。”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好,这是此计的第四不可行。再继续,昔年周武王取代殷商,把战车改为民用车,把武器倒置着,再覆盖上虎皮,以表示天下大治,从此偃武行文,不复再行兵事。请问大王,你现在是这么个情形吗?”

刘邦:“……这……确实不靠谱。”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好,这是此计的第五不可行。后面还有,昔年周武王平定天下,将战马放归华山南麓,表示从此再无战事,战马不再需要驰骋沙场。请问大王,这件事你现在能做到吗?”

刘邦:“……这……好像是上一个问题的重复耶?”

张良再放下一根筷子:“好,这是此计的第六不可行。现在我们将重复进行到底,昔年周武王平定天下,将战牛放归于桃林之北,表示天下从此太平,再也不需要运输粮草。请问大王,这件事你能做吗?”

刘邦:“……这也算一条?”

张良又放下一根筷子:“如果不算,我手里这么多筷子往哪放?所以这是此计的第七不可行。先别急,咱们还有下一条。大王,现在你身边的谋士们,他们远离亲人故土,丢弃祖宗坟墓,跟随你征战天下,图的是什么?是他们太缺心眼,跑你这儿无私奉献来了吗?不,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渴望日后能够获得一块封地。可如果你现在恢复六国,大封韩、魏、燕、赵、齐、楚的后人,那么你身边的谋士们,就只能返回故乡,去侍奉你扶立的这些君主。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明智的,因为他们的家人在故乡,祖宗坟墓在故乡。到时候大王你剩下孤家寡人一个,还扯什么夺取天下?”

刘邦:“……说了这么多,好像就这条贴边。”

张良放下手中最后的一根筷子:“诚如大王所见,这是此计的第八不可行。还有一条,现在楚国的疆域最大,实力最强。一旦你恢复了六国,他们必然要依附最强大的楚国,而不是依附你。你这等于是凭空替楚国增强了力量,替自己找来许多要命的对头。所以我才会说,如果你采用了这条计策,那就意味着大势去矣,彻底完蛋了……最后这一点,归入第八不可行内。”

刘邦:“我觉得你最后说的,应该单列一条。”

张良:“可问题是,我手中只有八根筷子。”

刘邦:“你……他妈的郦食其这个死读书的腐儒,差点坏了你爷爷的大事。赶紧,快点把刻制好的六国印通通毁掉,千万不要流到外边去。”

这段文字,记载在《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中,如果抽走这段文字,张良的传记就没内容了。但当我们仔细审视这段内容时,就会发现,这段文字在逻辑阐述上,相当没水平。张良把刀枪入库算一条,马放南山算一条,牛放桃北又算一条。把同一个问题硬生生拆成几个枝节,这有什么意义吗?

史记中的所谓八不可行,不过是刘邦军事集团的宣传部门,统一发布的新闻通稿而已。这个通稿明显是读书没读明白的小文人蹲在小黑屋里草拟出来的,逻辑层次是平行的,归纳方法是错误的。如果张良就是这水平,很难想象,他能够在那个时代,混得顺风顺水。

那么,张良究竟对刘邦说了些什么,才让刘邦放弃了分封六国之后呢?

张良应该就是讲了这段历史——历史,只有最鲜活的历史,才是最富人性智慧的。因为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而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规律性重复再现而已。如果你知道了历史,你就知道了人性。

张良应该是这样对刘邦说的:“大王,你确信你封的王,就一定会支持你吗?”

刘邦:“……应该是这样吧?他不支持我,岂不是忘恩负义?”

张良:“哦,那么请问大王,你在彭城之败前夕,曾经拥有五十六万之众,而且手下至少有八个王,大王还记得他们都是谁吗?”

刘邦:“当然记得,当时我手下,有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以及一个后来补封的韩王。”

张良:“请问大王,这八个王,都是谁封的?”

刘邦:“……是项羽封的。”

张良:“大王,你明白了吧?还需要我再多说吗?

“谁告诉你的,你封的王,就一定会支持你?是谁把这个愚蠢的念头,灌进你的脑子里的?项羽的下场你不是亲眼看到了吗?他封的每一个王,都成了他的敌人,无一例外!

“人性的规律是,天大的恩德,也敌不过小小的私怨。芝麻小的私怨,其心理感受会强过天大的恩德。所以人类具有忘恩负义的天性。如果你学项羽,大封天下,那么你就等于为自己找来许多冤家对头。如果你恩泽六王,你就为自己找来六个仇人。如果你恩泽天下,那就意味着天下人皆曰可杀。只有恐惧才能够慑服人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