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霍英东全传 >

第59章

霍英东全传-第59章

小说: 霍英东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搞完高尔夫球场,下一步怎么办?”我问。
  “都要做的。因为高尔夫球场不是灵丹妙药。高尔夫作用不大。现在看来,只能按部就班。夏威夷都搞了几十年。海南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得起来的。中国的事情,与布吉、巴里岛不相同……”
  无法由自己去圆“东方夏威夷”的梦,霍英东感到深深的遗憾!
  

第五十三章   开发南沙  再闯事业高峰(1)
  广东番禺的南沙岛,是霍英东晚年心目中的“金银岛”,他定下了大举开发南沙岛的计划,要把南沙岛建设成“香港”式现代化的滨海城市,预计总投资超过100亿港元。
  %%南沙:霍英东晚年的“金银岛”
  一方面,霍英东对海南牙龙湾的开发意兴阑珊,并逐渐从那里淡出;而另一方面,对广州南沙岛的开发,他却踌躇满志,大展宏图,再现雄风。
  南沙岛是霍英东晚年时心中的“金银岛”,这个岛不像他年青时候视之为“金银岛”的东沙岛那样遥远,而是近在眼前……就在他的故乡番禺市境内。
  番禺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除番禺市外,珠江三角洲还包括广州、东莞、佛山、南海、顺德、中山、珠海、三水、江门等市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最发达的地区,有人甚至称之为亚洲的“第五条小龙”。自中国开放、改革之后,霍英东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常客,足迹几乎踏遍三角洲的每一个市县。他既目睹了珠江三角洲的沧桑巨变,自己也参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建设,并以一次次大胆创举,加速了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客观地讲,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与港澳商家的参与、介入是分不开的,而霍英东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近几年,几乎每个星期,霍英东都要到南沙去。南沙,是他近年最常踏足的地方;开发南沙,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事业,他在致力于把南沙建设成一个“小香港”,建成中国21世纪的模范海港城区。
  1995年7月初的一天,霍英东邀我一起去南沙。我们乘坐的是霍氏集团属下的早兴船务公司的双体豪华水翼船。开辟香港和南沙之间的海上客运服务,是霍英东开发南沙的一个步骤。自1992年3月通航以来,客流不断增加,如今两地之间每天对开五班客轮,日客流量3000人次以上。
  坐在前往南沙的水翼船的豪华贵宾厅里,霍英东向我们畅谈他开发南沙的始末、设想。
  “七八年前,南沙仍然还是一片烂滩涂。那时,我们船公司有几个人到南沙考察,先坐船到莲花山,然后去南沙,个个啼笑皆非,因为南沙连人影、鬼影都没有一个,石塘荒废,寸草不生,说要开发南沙,在那里搞轮渡、搞客运码头,个个都反对。”
  那霍英东何以看中这块荒废之地,并决定在那里开发呢?霍英东接着说,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注意到,广州经济发展正不断向南面——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辐射,而港澳 经济发展却不断向北面——整个珠江三角洲辐射,这个趋势的形成,自然会令已具活力的珠江三角洲经济更加繁荣和发达。由此,他想到一个问题:寻找一个适当的地点,贯通珠江三角洲,从而把省港澳经济大三角连成一体,加速这个大三角的经济繁荣。他认为,这个地点首先应该有条件建成省港澳之间的一个交通枢纽。
  后来,霍英东等人实地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县市。这次考察,霍英东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番禺夹在珠江三角洲东、西部之间,它可以在珠江三角洲和省港澳的共同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二,要搞活番禺,应该先从番禺南面的南沙入手。
  霍英东解释说:“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流通与交换的世界。市场经济,更是流通与交换的经济。目前,在世界性的商品流通与交换中,海港的运输占据着主导地位。港为城建,城以港兴,是世界性的现象。而南沙是天然的深水港,沿岸水深7至15米,是整个珠江河最佳的水道,其有利地位犹如香港岛的中区和九龙半岛的尖东地区;最主要的是,南沙北距广州50公里,南至香港和澳门都是30余海里,正好处于穗港澳三地几何中心。所以,南沙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交运港口的理想之地,正似天造地设一样,妙不可言。”
  关于社会发展有一门学问叫“经济地理”,讲的是地球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南沙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绘制“金银岛”发展蓝图
   1987年底,霍英东正式提出了大力开发、建设南沙的设想,并即时得到香港一些华资财团和驻港中资机构的有识之士的支持。之后,他们与有关专家、番禺县(那时还未建市)领导人组成开发南沙研究小组,霍英东担任组长。研究小组多次到南沙考察,深入调查研究,收集大量资料和数据,制订发展规划。
  1988年8月,在霍英东的主持下,南沙发展的初步计划终于制订出来。按照这个计划,开发建设南沙,目标是用15年的时间,把南沙建成一座以深水港为中心,交通运输、工业加工、旅游服务综合发展,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人口36万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接着,霍英东又重金聘请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理查德·鲍弗(),对南沙新城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设计。
  霍英东决定大举开发建设南沙的计划,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0年4月12日,广州市的负责人朱森林、杨资元、张汉青、邬梦兆、雷宇、石安海、谢士华、刘念祖和市有关部门的官员,一起出动,驱车50公里,前往南沙镇,召开现场会,研究开发南沙事宜。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五十三章   开发南沙  再闯事业高峰(2)
霍英东闻讯,也专程从香港赶往南沙,和广州市的官员会面,向他们讲解开发南沙的一些具体想法。
  大家在镇上会面后,就一起乘坐一艘交通艇,巡视南沙的海岸线。在舱内,霍英东向朱森林、杨资元等官员,畅谈自己的开发构思。
  按照霍英东的构思,开发建设南沙,分三个阶段——
  1990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招商引资起步,以交通、能源、电信、供水、供电、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在54平方公里范围内初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开发一片,建成一片,联动发展。
  1996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把南沙建设成初具规模的海滨新城。这一阶段,南沙的开发建设全面铺开,东部将建成国际性港口新城区,西部为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加工业区,北部为保税区,南部为行政文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到时,南沙以初具规模的海滨新城面貌跨入21世纪。
  2001年至2005年为第三阶段,到时,东、西、南、北四部分的开发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南沙成为一座人口达36万、工业产值100亿元人民币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大家对如何开发、建设南沙,达成了共识: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可以一边开发、一边招商,做到一边建设、一边见成效,重点发展交通枢纽、港口贸易和工业加工、旅游服务等四大功能区域,加快开发建设步伐。
  在交谈中,霍英东表示,在有生之年,一定竭尽所能,把南沙的开发建设搞好。
  广州市的官员也表态:开发南沙,意义重大,市委、市政府会全力支持。
  1992年初,广东省把南沙经济开发区列为全省在20世纪90年代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四个重点之一。
    虎门变通途
   只用1小时15分钟,双体水翼船就抵达南沙港。进入南沙开发区,就见到宽阔的公路上,有几排数百米长的汽车像几条舞动着的长龙,缓缓前往,等候过渡。
  汽车轮渡服务,就是霍英东开发南沙的第一个大动作。
  按照霍英东的设想,开发南沙第一步,就是要把南沙建成珠江三角洲的一个交通枢纽,缩短三角洲大部分地区至深圳、香港之间的路程。经过一番考证之后,霍英东决定在南沙和虎门建造汽车轮渡码头,开展汽车轮渡服务。
  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想法,因为以往,珠江三角洲的江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珠海、中山、佛山等市县和深圳、香港之间的汽车来往,都要经过广州;但若在南沙和虎门之间开展汽车轮渡服务,两者之间的车程则将缩短40公里至120公里,从而形成珠江三角洲以及省港澳畅通无阻的交通网。
  但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他们所持的理由是:这几年,广东省已淘汰了轮渡,改建桥梁,怎么现在又走回头路搞起轮渡?霍英东认为,南沙至虎门之间的海上距离较长,建桥梁所花时间较长,所需资金庞大;另外,以前的渡轮简陋,容量小、速度慢,故而被淘汰是必然的,但若所使用的渡船容量大、速度快,则轮渡服务将大有可为。所以,他坚持己见,执意搞轮渡服务。
  1989年4月,由霍英东牵头投资,香港有荣有限公司、李兆基的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粤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番禺县,四方联合组成番禺虎门汽车渡轮有限公司,投资6700万人民币,开始筹建汽车轮渡码头。
  同年8月8日,虎门汽车轮渡工程、两岸码头主体工程正式施工,霍英东出席了动工仪式。
  10月11日,霍英东召集参与开发南沙的各公司董事长在香港举行联席会议,讨论如何加速南沙开发计划的实施。
  1991年5月6日,中国内地首座双层桥式汽车轮渡码头——虎门大渡口正式通航。
  这个渡口的西岸位于番禺县南沙镇的大虎山下,设有货柜车查检关卡,货物进、出查验手续快捷简便;东岸位于东莞市虎门的威远山下,两岸码头建有双层式升降吊桥控制塔,供汽车上落,这种控制塔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使用。两岸的航程为15分钟。
  渡口启用初期,有三艘双层渡轮投入服务,每艘可载32辆小汽车和20辆货车。渡口通航后,珠海、中山、江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等市县的汽车去深圳,不必再绕道广州市,而可以直接经虎门渡海,缩短路程100公里左右,从番禺、顺德、佛山、南海等市县去深圳,绕虎门渡口,也可缩短路程40公里以上。由于路程大大缩短,运输费用大大降低,所以该渡口通航后,两岸各种汽车川流不息。
  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车流量,霍英东后来又和各股东再斥资4200万元人民币,在东、西两岸扩建新泊位,再增加三艘汽车轮渡。
  现在,汽车轮渡的日车流量超过13000辆次,年收入超过1亿港元,投进去的资金早已回收。
  当然,霍英东投资兴建虎门轮渡,并不是为了从中赚那些轮渡收费;虎门轮渡的建成使用,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
  这个渡口北距广州54公里,南距香港38海里,西南距澳门29海里。它的建成通航,大大缩短了珠江三角洲与港澳之间的距离,为三角洲和整个省港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

第五十三章   开发南沙  再闯事业高峰(3)
虎门轮渡服务,无疑是霍英东的一个妙想杰作。提起它,霍英东便显得兴致勃勃。他说:“这个轮渡很重要,若从这里经过的货车数量占总流量的40%估算,即是说,每天起码有2万吨的货物从珠江三角洲通过这个渡口给工厂,或将产品运到海外市场,这个无形的效益是很大的。”
  虎门轮渡的通航可谓石破天惊之作: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省、港、澳三地不少人知道了南沙的存在,也恍然觉悟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烂滩涂之地,原来是一块“黄金宝地”。
  看到每天有上万辆次汽车源源不断地把钱往霍英东的口袋里塞,一些投资者也想分一杯羹。近年热衷于在内地兴建桥梁的香港富商胡应湘可能是受此启发,在虎门轮渡开幕之后不久,就联合一些商人,投资兴建南沙至虎门海上大桥,以与他兴建的广深高速公路接轨。
  虎门轮渡的成功通航,使一些当初对霍英东开发南沙持保留意见的人,也因此改变了方法,对他的眼光独到、高瞻远瞩,表示出由衷的钦佩。而霍英东也由此认识到,南沙不仅是沟通珠江两岸的通衢和沟通整个珠江三角洲、联结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应使南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把南沙建设成为一个“香港”式的小国际都市的意识更明确,信心也更足了。
  继虎门轮渡之后,霍英东又投资兴建了南沙客运港,开展南沙至香港的客运服务。谈到南沙客运服务的未来发展,霍英东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