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超级读本-3-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公开见到桑塔纳轿车就是在那次车展上。那时候,组装的桑塔纳被看作是“进口车”,富有神奇色彩。1988年,也就是在1990年第一届国际汽车展览会两年之前,北京也举办过一次车展。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16年前的车展都展出些什么样的车子。
1988年全国乘用车展览会在北京开幕
全国乘用车展览会今天在京开幕。来自全国机械电子、交通 、城建等部门和解放、 东风、 重型三大汽车企业集团及国家定点合资厂参加展出。共展出乘用车180多辆,展出车型结构先进、 造型新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大部分新车型具有批量生产能力,基本上能满足国庆四十周年和十一届亚运会及日常需要。
主持人阿丘:16年前的车展。不知道您看了是不是有点昨日旧梦、往事如烟的的感觉。那时候,国产汽车好象还是让咱们中国人自己觉得挺长脸的。不过,再怎么长脸,那些车也不是为老百姓而造的,当时绝大多数老百姓恐怕也不会把车和自己扯上什么关系,那时候,人们想的最多的也就是家里能有个彩电,冰箱,洗衣机什么的,汽车简直是没影的事,就算是有人去看一次车展也无非就是做一场梦罢了,一场行驶在遥远未来的梦。
16年过去了,国外汽车巨头如今纷纷涌入中国,就拿这次北京车展来说吧,奔驰一口气包下了整个5号馆,福特集团也来势汹汹,订下了国际展览中心最抢眼的2号和3号馆。相比之下,国产汽车的日子就不像16年前那么风光了,车展主办方告诉记者,由于展位太紧张,留给国内展商的位置只有大约25%,一些小企业还被挤到了室外展场。(现场影像)
车展上唱主角的车子变了,来看车展的人也变了。对一些中国人来说,自己掏钱买一辆小汽车不再是一场梦,至少不再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了。
采访参观车展的市民
市民:我本来已经看中了一款,福特的嘉年华那款,然后刚才看见这个了,我觉得挺喜欢这个的。
记者:你想买这个车吗?
市民:还没想好,现在还没想好,但是刚才嘉年华那款我是一定想买的。
市民;想法看看价位,到时候看看价位吧,到时候价位适合的话,如果自己的价位比较相融洽的话,应该是可以考虑的。
采访北京车展参展商
“中国年购买力达到3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家庭数目正在大量增加,成为世界历史上汽车销售的增长点。”
采访北京车展参展商
“这对于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新的开端。对全球的汽车制造商来说是新的开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新的开端,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也是新的开端。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刚开始买第一辆车。”
主持人阿丘: 我这里有这么一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胃口有多大,我给您念一念: 从1994年到2003年十年间,我国私人汽车总量增长了6倍,已经超过法国,成为了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2003年,全国生产轿车201万辆,销售轿车1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4。4%和80。7%,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200万辆,拥有私家车的绝大多数是城镇居民。难怪有人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天天在看车展,当然了,是在大马路上看车展。而据专家预计,国人对汽车的巨大需求完全有可能再持续20年。
采访北京车展参展商
“中国的消费者面临着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们不满足于拥有二手车,而想在财力所及之内享受最新的技术。但购买汽车还是充满挑战的事情。”
主持人阿丘:在车展上,不管是什么车,您随便看,看个够。可真要买车了,那可就是件充满挑战的事情了。毕竟对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买的大都是自己一生中的第一辆车。
最近,有一篇流传颇广的文章,题目叫做“月薪六千有车有房的悲惨生活”,写的就是一个人买了第一辆车后过的日子。写这篇文章的小王是京城白领一族,月薪六千左右,在“直奔现代化生活”的口号诱惑下,小王按揭购买了一套两居室和一辆捷达,房子和车的月供四千五,房好车靓,属于很时尚的“负产阶级”超前消费方式。刚买车的时候,小王新鲜的不得了,经济上的细账也没留意,时间一久,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油费、养路费、保险费、月租费、年检费、日常保养费,每月平均得一千三左右。月薪每月还完月供只剩一千五左右,几乎都搭在车上了。吃饭只好天天蹭父母以示孝顺,以前隔三差五撮饭、泡吧、看电影,更何况,酒后也不能驾车。业余时间揽些私活挣点儿钱也都搭在车上了,可以说,是用熬夜熬出的骨髓油换汽油烧,老话是“马达一响,就来黄金万两”,现在是“马达一响,花掉黄金万两”。“辛辛苦苦十几年,一下儿回到解放前”,这话用在小王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看来,想要享受最新的汽车技术还真得悠着点,真得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当然了,对于很多准备买车的人来说,需要面临的挑战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三个字行车难。
城市堵车镜头
主持人阿丘:行车难,行车到底难到什么份上?如果你生活在大城市,又不幸必须天天在交通高峰时刻上下班,那行车之难,不用我多说,你一定也刻骨铭心吧?据说在美国,有个医疗行业甚至就是因为治疗和汽车有关的忧郁症而兴起的,因为心理学家们认为,陷在车阵中会引起愤怒和挫折,还会产生敌意。还有人将这种“车阵倦怠症”列为最严重的现代慢性病。在一本叫《车阵:郊区挫折故事》的书中,作者珍妮米勒把“车阵倦怠症”形容为战场的震吓痴呆症,唯一的差别是得不到退伍军人的福利,在加满汽油之后又被送回前线。
电影“二楼传来的歌声”片段
对白:坐一会还是挺好的,我从北站一路走过来的,我想走起来应该更快,我想在这样的混乱中,每人能对此给出一个合理解释,但路很长,比我想得更长,我很急, 我迟到了!
主持人阿丘:上路经常堵,花了大把银子买了不称心的车更堵。这两年,消费者因为质量问题,或是对汽车厂商的售后服务不满意而砸车的事情,是时有发生。(图片)6月9日,也就是这次北京车展开幕的第一天,就有一位消费者把自己出了事故的汽车拉到了展会的大门口,以示对厂家的抗议。
抗议现场影象
主持人阿丘:也算是车展上一道特别的风景吧。说了这么多汽车可能带来的烦恼,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让所有准备买车的朋友有一点心理准备。事实上,自从1886年1月29日,德国人卡尔奔驰先生发明了第一辆汽车后,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阻挡不了世人对汽车的热情。今年5月,上海私车牌照拍卖中标价突破了3。4万元,而在北京,学开车现在需要109个小时,几乎是过去所要花费时间的两倍,可买车学车的人依然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人正迫不及待地渴望享受在轮子上疾驰如风的快乐,渴望空间拓展后的幸福生活。
采访北京车展参展商
我们的客户年轻有为,他们渴望自己驾车或者享受乘车的乐趣 ,追求活力、动感和美学的品质。
主持人阿丘: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我还没买车,不过正打算过阵子也买一辆,贵的买不起,只要周末,能拉着我的老婆女儿到有山有水有绿色的地方去透透气就心满意足了。我想,不管是开宝马的也好,买奥拓的也罢,都至少期待能过上一种,比没车的时候更有品质的交通生活吧?当然了,对于什么是有品质的交通生活,个人肯定会有个人不同的见解。专栏作家沈宏非这么说到:“在想出门的时候,能及时打上一辆出租车,就是我认为的最有品质的交通生活。”在这里,我还想给您看一张照片(图片)6月3日晚上9点多,北京郊区的两位农民卖完西瓜后,赶着自己的马车回家,马车飞奔在北京的大马路上,车速超过了一辆速度较慢的奥迪。一位市民还打来电话向报社记者描述了她看到的一幕:“马车超过了我们的夏利车,速度很快,马鬃随风向后飘扬,很飘逸的样子。”哈哈,我想,在那一刻,坐在汽车里的人,对什么是有品质的交通生活,也许又会有新的理解吧?至于再上升一个高度,拥有一辆汽车,甚至是一辆高级的轿车,是不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有品质的生活,那就更不好说了。
汽车消费奢侈心态 雅痞文化产生的全球效应
“一辆梅赛德斯500———白色自由变换型———那是我拥有的最奢侈的东西。”美国歌手布兰妮·斯皮尔斯这样说。在新专辑《INTHE ZONE》首周进入美国公告牌排行榜之后,她卖掉了一幢位于洛杉矶的别墅,因为那是件“奢侈玩意儿”。不过她仍然想把那辆迷人的梅赛德斯500保留下来,除非有更“奢侈”的车适合自己。
1948年,一个叫戈登·比利格的美国设计师设计了一款TASCO型汽车,其初衷是为了体现驾乘者的奢华。在那个年代,美国拥有的汽车已经占了全世界汽车总量的四分之三,汽车设计师们无不绞尽脑汁去设计一些新奇的、能展现“美国身份”的汽车。正如从未面世过的TASCO,它使用前所未有的镁质车轮,玻璃纤维挡泥板,仪表板的设计模仿飞机座舱;为了保证车身线条的流畅,车门的开关用的是按键,车窗用真空升降器控制。虽然这个奢华的“花哨货”在那个年代不幸夭折,但奢侈的汽车产品也由此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突显出等级差异。
今天,宝马幸运地与劳力士和高尔夫进入了同一个消费圈子里,也使美国的雅痞文化产生了全球效应。作为世界上最著名也是最有钱的特工詹姆斯·邦德的坐驾,宝马的高贵与奢华已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在007电影里,由皮尔斯·布鲁斯南扮演的詹姆斯·邦德住高级酒店,开豪华跑车,一幅风流倜傥、悠然自得的模样,如果不是其特工的身份,他与纨绔子弟无异。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奢华却面临危机重重的男人,几乎成为中产阶级膜拜的对象。
汽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是人们标榜自己身份的工具,在炫耀性消费流行化的今天,这一点则更加突出。聪明的汽车生产商们知道昂贵至极的产品会驱使人们将奢侈与豪华这两个本不相关的词语挂上钩。这也是大众汽车为什么在坚持了自己的路线之后,仍然推出了顶级豪华轿车辉腾的原因。在拥有了宾利、兰博基尼等豪华品牌之后,辉腾代表了大众的另一种形象,一个敢与其他豪华品牌的高端产品争锋的形象,在其身上打有高贵身份的烙印,呈现出强烈的威慑力与吸引力。
这是一种汽车厂商极力倡导的文化消费意识,他们搜寻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市场销售,使奢侈消费成为汽车文化的一种变态延伸。
汽车文化驱动生活 汽车暴力成为新娱乐项目
“让人最厌恶的事情,莫过于被归入某个群体,而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人对待。”上个世纪,一位英国小说家桃乐丝·赛尔丝这样说到。
在拥有汽车的群落中,也同样有许多人被归类,一个可怕的现象是,汽车暴力在这个时代成为不少人的娱乐项目。
在电脑游戏《侠盗猎车手》中,玩家可以扮演匪徒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高速飞车,残暴地对待大街上的人群,毫无良知地制造暴乱。那些无恶不做的罪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而汽车则成为制造暴力的最佳工具。在电影《绝地战警2》中,威尔·史密斯和马丁·劳伦斯在一场激烈的汽车追逐戏中,总共毁掉了22辆车,堪称影史上最铺张浪费的追车表演,而当中的枪战场景更是令人发指。
在暴力游戏和好莱坞动作影片的影响下,汽车也成为一种武器,成为人们发泄暴力快感的方式。1995年,美国的几个主要的电视台现场直播了洛杉矶警方在高速公路上对犯罪嫌疑人辛普森的大追击。辛普森与好友考灵斯驾驶的布朗柯轿车也搭了现场直播的顺风车,做了一次免费的消费品展示。事实证明它比广告的效果更管用,布朗柯轿车旋即成为一些个性鲜明的青年人的玩物。
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速度与激情》这部电影几年前在美国放映时就因为过多的汽车追逐场面而被一些重要的媒体指责为“对年轻人有着严重的暴力影响。”而美国因为年轻人飚车引起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在电影播放期间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