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

第7章

网-第7章

小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泰森见斯图尔特对达马托如此敬重,不免先产生了几分敬畏。达马托是美国拳击界乃至世界拳坛的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拳击教练,曾发现和培养了世界上最年轻的重量级拳王帕特森和世界次重量级拳王托里斯,而且他还是个拳击理论家,拥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和训练方法。达马托与好友创办的“帝国拳击俱乐部”办得红红火火,培养了大量人才。     
  1979年初春的一天,斯图尔特向达马托举荐泰森。达马托非常兴奋,因为他正为找不到好苗子而苦恼。达马托对斯图尔特说:“你把他带过来,我测试一下吧!”         
→虹→桥→书→吧→BOOK。  
第18节:好人脉造就无数风流人物(9)       
  在达马托面前,斯图尔特亲自与泰森“过招”,为的是让泰森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果然,泰森左右躲闪的灵巧动作以及进攻时的勇猛出拳,令达马托大喜过望。     
  达马托收下了泰森,并为他办理了担保。这样泰森便提前离开埃尔姆伍德少年犯管教所,与他的第二位伯乐达马托住在一起。达马托像亲人一样对待泰森,让他一边在学校读书一边练拳击,但泰森不是读书的料,老在学校惹事打人。无奈之下达马托只得让他结束学校生活,专门请家教为他开设文化课。     
  达马托为了培养泰森,为他请来了一流的拳击教练,为他提供了最好的训练设施。泰森15岁时夺得全美少年奥林匹克冠军,18岁进入职业拳赛,1987年他成为继阿里之后又一个获得世界三大拳击组织金腰带的“三冠王”。在泰森的辉煌时代,他仅用91秒就击倒对手,创下每打一拳价值为1000万美元的纪录。     
  泰森确实是一位世界罕见的拳击天才,但是如果没有斯图尔特和达马托这两位天才的伯乐,泰森也只能是一个流落街头、频繁出入牢狱的“问题少年”,世界也将会少了一位拳王。     
  No。9 李兴浩:信誉成就草根新贵     
  好人脉是一个人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门券。     
  好的企业家通常都具有这样的共同特点:拥有良好的人脉,可以上下通达,左右逢源。     
  草根新贵、志高老总李兴浩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因为他持有一种“财富是美誉度和人脉”的财富观。     
  李兴浩曾经受邀为大学生做过一场名为“财富?未来”的演讲。在演讲会上他讲道:“财富是由美誉度、人脉、金钱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一个人一旦拥有了好的个人形象‘美誉度’,同时又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脉’之后,不想成功也难,自然而然就拥有了以上所说的财富。”李兴浩的财富观来自于他的切身体会。志高空调的坎坷经历告诉李兴浩:一个企业有了美誉度和人脉基础,它的财富才会越来越多,实力才会越来越强大。     
  在商场中,李兴浩更看重的是人脉。而人脉靠什么组成,靠什么得来呢?李兴浩认为最根本的是诚信,是诚信使志高站在行业之巅,也是诚信使志高在经历危难之后再度崛起。如今,在珠江三角洲,志高拥有最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他的一纸白条可以买200万到800万的原材料。其原因就是因为那里的供应商朋友都知道,在中国空调行业,志高空调的董事长李兴浩是一个讲诚信的人。     
  这些都是因为李兴浩做生意这么久,从未对朋友食过言。信用使志高赢得了资金,赢得了理顺内外关系的条件,赢得了渡过难关的机会。     
  在1993年美的空调上市时,李兴浩的志高空调才刚刚开张。李兴浩与一位台商各投资600万,合作建空调厂,他占51%的股份。然而,投产当年,便遭遇空调大战。当时全国已有空调生产流水线150多条,年产能力500万台左右。     
  当年,科龙空调率先降价1000元,其他品牌纷纷跟进。于是李兴浩决心推出中国最便宜的分体空调,这个决定让许多同事无法理解。然而,当年志高只卖出几千台。1995年,志高空调的销量也只有1万多台。持续的亏本经营使台商逐渐丧失了继续投资的信心。正在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志高无端被人先提货后付款地骗走价值1000多万元的空调,血液顿时抽干。台商撤资,流动资金几乎全部被抽走,创业骨干离心离德,志高的账号被法院查封,企业处在崩溃的边缘。     
  死马也要当活马医。绝望的李兴浩召开了供应商会议,坦率地告诉他们自己面临的资金困难,希望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由于李兴浩在多年来的商务合作中,十分注重信誉,从未失过言,自己再困难也没有欠过供应商的货款,所以当时很多供应商很同情李兴浩的遭遇,也十分信任他,当即表示一年都会供货给李兴浩。同时,李兴浩拿着供货合同找到一位素不相识的法官,重申自己是要做企业,而非搞垮企业。李兴浩的真诚及其在企业界的良好信誉感动了法官,企业在银行的账户被解冻。         
虹桥门户网。  
第19节:好人脉造就无数风流人物(10)       
  志高活了下来,李兴浩说他当时惟一的本钱便是信誉,“我只要表了一个态,我一定可以兑现。到今天20多年了,我还是这样。”李兴浩还说:“志高至今没有一笔推迟还贷,拖欠利息。银行记录非常好。”     
  正是凭借诚信的经营原则,志高不仅赢得了广东发展银行6亿元人民币授信额度,还获得了不少500强企业和跨国大企业三菱、现代、大金等的信赖和合作机会。     
  和供应商及经销商的诚信合作使志高空调赢得了迅速发展的保障,这同时也使志高空调年年取得胜利。     
  好人脉,好成功。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努力,饱尝了风刀霜剑的考验,成功的目标依然遥遥无期时,你不妨审视一下自己,自己是否还缺乏一个可以为你插上腾飞翅膀的好人脉呢?如果你在人脉积累方面做得还有所欠缺,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努力经营自己的人脉吧。     
  No。10 张近东:依靠人脉优势雄霸天下     
  近几年,一些著名跨国商业连锁企业如家乐福、沃尔玛、普尔斯马特等都已经进入中国。     
  以张近东的苏宁为代表的新兴民营家电连锁企业已经成为中国零售业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经历了圈地、重组、上市之后,他们已做好了“与狼共舞”的准备。     
  前不久,苏宁被确定为国家商务部确立的“国家重点扶植20家零售企业”之一。张近东的目标是:苏宁要做中国本土的、立得住且叫得响的商业品牌。     
  张近东认为:对抗外资企业,苏宁最大的优势就是与生产企业合作多年建立起来的人脉。从管理的角度看,外资品牌与苏宁电器相比其优势并不明显。同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器制造基地,欧美、日韩等国家的跨国家电品牌也在向中国转移,所以在供应链方面苏宁具有很大的优势,服务成本也比较低。苏宁与国内的家电生产企业合作了那么多年,相互了解得比较深,彼此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于商业连锁企业而言,人脉是非常重要的。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商业企业,如何保持良好的人脉关系对于苏宁的发展很重要。     
  张近东认为厂商关系说到底是利益平衡的问题,厂商与厂商实际上是绑在一起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市场瞬息万变,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经营的定位策略不可能是永恒的,要不断地通过换位思考,不断寻求企业的再定位、再发展。张近东认为:厂商之间从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的角度看,始终有着永恒的个人友谊;但从企业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种利益就是厂商之间相互服务、相互支持、平等互惠地利益互动和共同发展。     
  在新形势下处理厂商关系,张近东的观点很明确:第一,厂商之间定位要明确,可以换位思考但不能越位,一旦越位,就会分工不明,丧失双方合作的物质利益基础;第二,厂商之间有利益之争,但双方要把利益的创造摆在首位,创造利益、分享利益的合作是长远的,单方面追求利益再分配、利益最大化的合作是难以长久的。     
  张近东领导下的苏宁制定的游戏规则实际上是厂商各方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选择。一方面企业希望在苏宁卖产品,希望苏宁下大力气推广产品;同样,苏宁下大力气推广这个品牌,也希望这个品牌会支持苏宁。这样就会慢慢地形成一个行业规则。苏宁不会厚此薄彼,但在发展中,肯定会在某个阶段或某个区域,与某个品牌甚至某个品牌的某个人合作得更融洽。     
  得渠道者得天下。继国美总裁黄光裕荣升内地首富之后,苏宁在证券市场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发行价仅为16。33元的苏宁电器,股价一度最高冲到50多元,成为目前沪深股市当之无愧的第一高价股。苏宁电器上市只有短短3个月,董事长张近东个人持股的账面财富就增加了7个亿,其个人持有的3800万股市值高达19亿元。     
  在张近东眼里,财富只是天下的一部分,对于商业连锁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人脉。多年来,凭借张近东个人魅力搭建的雄厚的人脉资源也是苏宁今日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虹桥书吧。  
第20节:好人脉造就无数风流人物(11)       
  张近东生于江苏,兼具北方人的豪爽与南方人的缜密,待人接物一向礼数周全而且真诚义气。正是这种性格使他结交了各行各业的众多朋友,也催生了今日的苏宁。     
  20世纪90年代初,空调市场供不应求,货源很紧张,掌握了货源则意味着可以坐收渔翁之利。张近东就是在朋友的支持下,进入家电行业,淘到了“第一桶金”。     
  2004年7月22日,张近东在深圳为苏宁正式登陆中小企业板举办的晚宴,俨然成了家电大佬的私人聚会。海尔、康佳、创维、长虹、TCL、科龙等国内著名家电品牌的领军人物纷纷到场,嘉宾甚至还包括已经鲜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春兰集团总裁陶建幸、美的集团董事长何享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等等。     
  张近东这种“一呼天下应”的气势,一方面得益于在家电行业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形成的、以商业企业为主导的行业形态,另一方面则是体现了张近东人脉经营的老到。     
  张近东与生产企业的深厚友谊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生产企业不景气的时候,各品牌一年一度的经销商会议,张近东只要有时间,就会亲自参加,并按主办者要求发言、领奖,虽然大多数的经销商会议本质上只是一个联谊会。     
  然而,张近东坦言:“其实我现在已经不负责具体业务了,去了并不一定解决什么问题。但如果企业一定要我去捧场,或者认为我在会好一点儿,那我一定会到场。”     
  而在苏宁每年组织的工商协作会议上,张近东肯定是喝得最多的,他认为除了语言之外,酒可以代表他的诚意。     
  张近东对待合作伙伴如此,对待苏宁的内部员工也是如此。     
  尽管苏宁是一个地道的民营企业,但苏宁的管理层并没有一个张近东的亲属,是一个相当职业化的团队。苏宁上市积聚的财富也没有集于张近东个人身上,他个人直接和间接控制苏宁电器42。12%的股权,苏宁的其他管理高层持股至少30%以上。正如许多媒体评论的那样,苏宁上市打造的是一个“富翁团队”。张近东深谙“钱聚人散、钱散人聚”的道理。也许正因如此,苏宁的管理团队一直比较稳定。     
  如今,苏宁电器集团已成为公众上市公司,如何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是张近东现在所面临的又一个重要的课题。     
  坐拥十几亿身家的张近东最初下海经商,就是为了多赚点儿钱,改善自己的生活。所以,当时一个人单打独斗,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张近东的目标也随之进行了调整。     
  如今,包括张近东在内的苏宁的管理层早已远离了为赚钱而做事的心态,而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员工的责任,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在推动着他们前进。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感,张近东才会去考虑公司上市的问题。     
  张近东坦言,苏宁发展到今天,讲究的是“无为而治”,他从内心感激他们的管理团队。     
  No。11 唐纳德?特朗普:构建政经人脉,事业蒸蒸日上     
  美国社会最具“美国梦”色彩的商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