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巫祠时代 >

第13章

巫祠时代-第13章

小说: 巫祠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记录。如果没有春秋人的关注,今天可能看不到文字记载。

  这两个史诗被关注是因为它表达了社会的起源,这是一个重大的哲理性的思想。社会起源于生育,这样的思想在今天实在是不算什么。可是,在始族时代却是了不得的思想。女娲史诗表达的思想成为春秋思想的重要部分。它的献身为公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史诗的思想实际上表达了春秋人的认识,已经超出了始族起源。这是史诗的一般规律。

  在春秋以前的几千年的时间里,史诗由始族巫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想像史诗的故事和情节一定十分的丰富。女娲,伏羲的流传使用华夏语(华语,伏羲语)。史诗汇合到古汉语中,用华夏语流传的丰富的内容便丢失了。今天知道的女娲和伏羲由后人的传说,习俗,庙祭等形式流传下来,是后人添加的情节。这些情节有女娲补天的地点,有后人思念女娲首领的思都岗,有人祖庙,有女娲身披葫芦叶的神像,有补天补地节,有刺绣蛤蟆(蛙)的衣饰。在仰韶的早期遗址,姜寨遗址出土了蛙纹陶器,被认为是女娲的早期流传。有女娲用黄泥造人的情节。上面的情节可能还不是女娲的起源传说。

  关于伏羲的传说集中在河南的南部,以淮阳为中心的一些地区。萯人的后代在这里建立起来叫作太昊的氏族中心。

  关于女娲史诗的起源在山海经&;#8226;大荒西经有一处记载: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这是一个巫祠的故事,讲述人的起源。经过了文字的摘要,成了现在的五句话,二十二个字。

  在古语中神字用于对动物的崇拜,人,也不是指社会人。有神十人,是说有十种崇拜动物(神)。女娲之肠,是说从肠中哺育出来(生出来,爬出来)。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是说动物(神)的世界。

  丛书做这样的解读是依据古中华有过动物崇拜的时期。从动物起源于肠育到人起源于肠育,对于人的起源(始族起源),古华人的认识一定不同于今天。华人从生育中想像出肠育。其实,这个肠就是脐带。

  关于起源的认识和传说,一定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这是一个与宇宙观相联系的思考,表达了重大的哲理性的思想。社会起源于人口的发育,比较动物崇拜,人从动(植)物中来,当然是很革命的思想。生育的思想是春秋思想的重要部分。献身为公的精神是神话的中心思想。

  可是,女娲,伏羲史诗不像禹史诗那么有完整的故事,连续的情节。在长时间的流传中,一定有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长篇宏制。十分的可惜,没有流传下来。这使我们很长的时间里直到周以前都得不到华夏人的情况。直到春秋以后女娲和伏羲才被讨论起来。

  庄子&;#8226;人间篇

  “(人间)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之所终,而况散焉者乎。”(万物,社会。纽,管理。几………,不知)。

  这几句话是从近处往远处说。现在的社会战争纷乱。在禹舜的时候实行管理。再向上,伏羲,几………的时候,社会的管理刚刚开始。更早的时候(连管理都不需要),是散焉者乎的状态。

  庄子是战国时宋国商丘人。他引用历史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在他的话里,禹,舜,伏羲都是社会的管理者。庄子说散焉者乎正是今天说的始族时代。这个时期,找不到社会的组织。

  大宗师篇

  “(道)豨韦得之以系天地。伏羲得之,以袭气母。”(系天地,整理天地,指女娲补天。袭,继承。气,古时认为天地的初始是气。母,初始,起源。)

  连起来说,遵照道,女娲得以补天,伏羲继承了世间本来的秩序。这是二位开天辟地的神。

  淮南子&;#8226;览冥训(冥,相当于今天说的神话)

  “昔者,黄帝治天下,然犹未及………戏之道也。”

  过去的时候,黄帝治理天下,不如………戏治理得有秩序。………戏,就是伏羲。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往古的时候,天失去了支撑,地(九州)开裂,天塌了下来,地也失去了正常的形状,大火燃烧不灭,洪水浩浩不息,饥饿的猛兽向人攻击,凶猛的鹰鸟也抓扑老人和孩子。这里只有自然灾难,没有社会斗争,所以不同于黄帝时。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这1段话的黑龙已经是现代龙)。”

  这一段是说女娲补天的经过。大约是对火山,地震的描绘。

  “苍天补,四极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舟,抱圆天。”

  这一段说天补好了,四极也支撑稳固了,积水干了,冀州平静下来。古时 ,黄河以西,以北都是冀州。

  淮南子

  “昔时,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做结绳以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做,神农氏没,尧舜氏做。”

  庖牺氏,就是伏羲。观象,观法,始做八卦,是说八卦的来源,猜测是伏羲时代制作了八卦。伏羲管理天下的政绩就是他观天看地,看鸟兽身物,总结出来八卦。象网,猎,渔这些生产方法都是从八卦的离卦中得来。伏羲就是这样一位王。伏羲的后继者是神农,神农的后继者是尧,舜。算一下时间,网,佃,渔在半坡时代就有了。奇怪的是,作者从哪里知道这么准确的生产方法?特别是佃,不说农,耕,田。

  “伏羲都太昊”

  记录了伏羲神话流传的地区。太昊,后人认为在河南淮阳。古人将自己的历史认识加到了伏羲的身上。在这个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伏羲,庖牺,………戏几个名字。女娲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豨韦。这些名字中哪一个名字更接近原发音?伏羲,女娲史诗流传过多少个氏族?这些都不能知道。也许这些氏族先后地融合到别的氏族。也许离开了自己的住地,发生了迁徙。这些氏族消失在中华社会中,唯有史诗流传到今天。

  古中华由古汉语讲述和记录,古汉语的起源地区在禹氏族的故乡。公元前二千年,古汉语传播到华人和伏羲人的故乡,社会的中心逐渐移向河洛。华人和伏羲人使用华夏语,这使得我们对女娲史诗和伏羲史诗不能知道更多的内容。

  禹史诗,女娲史诗,是二部古中华的起源史诗。这二部史诗的思想延续下来,表达了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昆仑与秦祖先

  昆仑,在今天是一条山脉的名字。这个名字太响亮了:威严,高大,雄伟,一切的崇高的词语都可以加在它的身上。昆仑山横亘在西藏高原的北境。西极始于帕米尔高原,向东延续的部分叫做祁连山。祁连山已经是昆仑的山脚。

  “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不知读者想到没有,昆仑这个名字起源于一个远古时代的崇拜中心。初始的时候,昆仑可能是一个巫祠,逐渐发展到一个巫中心。它就象一个神话加工厂,将渭河地区流传的起源崇拜吸收进来,进行加工,制作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故事。在古人看来,昆仑是一个古老而神圣的地方。

  昆仑是古中华的一大崇拜“圣地”。但是,古人不知道昆仑崇拜的准确时代,不知道昆仑圣地的准确位置,不知道昆仑神话的起源氏族和流传氏族,也不知道昆仑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总之是一团谜。

  读者知道,今天的“历史”,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是在周以后整理和制作出来。周以后的社会以“洛阳平原”为中心。古书记载的“伊洛”就是指洛阳平原。这样,古人便认为,历史上的事情都是发生在这里。但是,昆仑的事情明显不是在洛阳平原,而是在“西方”。西方,那是渭河地区,对周时代来说,是一片神奇的远方土地。那里并不是自己祖先生存的地方。

  昆仑之谜是因为昆仑的时代实在太古远,在周时代,没有人知道昆仑的事情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传说在遥远的过去。昆仑被传说为“神”住的地方,是一片天外的世界,叫作“帝之下都”。这样看来,昆仑是一个又远,又古,又神的地方。

  昆仑这两个字不是古汉语,是“外来语”,或者叫作渭河方言。说到这里,读者应该知道,在周时代,昆仑是由西方传入的“外来文化。昆仑神话是渭河巫祠的“文化集”,公元前3千年,随着氏族的迁徙流传到了伊洛。时间不能再早。到了商时代,公元前2500年以后,又经过了古汉语的整理。这就象少数民族的史诗,山歌经过了汉语的翻译和整理。今天见到的昆仑记载是被古汉语翻译出来的。

  “迁徙氏族”的这部神话集叫做“昆仑”。昆仑神话经过了商,周两个时代的传唱,补充和整理。今天见到的昆仑记载在古书山海经里。

  古书山海经收集了许多非古汉语的方言文化,其中的“西次三经”在渭河地区,关于昆仑的资料收集在西次三经。

  秦岭,东西走向,横亘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构成了二条水的天然分水岭。渭河地区在秦岭的北坡,是秦岭和渭河之间的一片沃土。从地域讲,包括了河南的伊洛以西部分,陕西和甘肃的南部。

  西次三经在渭河,是对渭河地区神话群的汇编,神话在很大一个范围里流传,没有确定的地理位置。流传的地区西不超过渭河的上源,东不出陕西境。文中没有山林的描写,也没有山林动物。水泽不少,可知,昆仑是在稠密的居民区附近。这个神话群也不是同一个时间,是陆续收集的,但是在同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是渭河大湖淤塞时期。

  从内容看,有始族史诗,有帝有神。昆仑神话集在始族史诗的基础上塑造了两个帝形象。一个帝是杀死鲧的那个帝。帝威严,高居于人间之上。另一个是黄帝。帝,神是整理者加的说明,不能当做时间的标识。但是,写了一些帝的斗争,可知包括社会斗争时期。文中说到了稷泽和轩辕,稷是周人的起源,叫做后稷。稷泽,可知早于后稷。西山经的轩辕是个丘,没有事迹,可知早于黄帝时代。从崇拜的形象看,昆仑神都有动物的特征,可知是在动物崇拜的时期。

  从文学的角度看,昆仑的形成和流传不少于千年的时间,又经过了古汉语的整理。这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精品,起源于非汉语地区。这部作品内容丰富,主题明确,精心结构,富于文学性的描绘。不能确知这部文化精品的作者。这是千年的时间里,古中华的文化人(巫祠)的集体作品。

  昆仑,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巫祠圣地,而巫祠走过了不少于2千年的辉煌。从地质角度看,这两千年里正是渭河平原的形成时期,随着始族迁徙,昆仑也向平原迁徙。从考古角度看,昆仑辉煌一定留下考古的遗迹。是这样的:在甘肃秦安出土了叫作大地湾的考古遗址。遗址的宫殿式建筑显示了高度的巫文化成就。

  秦祖先起源于大湖西部山地,随着大湖的淤塞进入渭河平原。秦祖先的足迹也记载在古书里。

从始族到氏族  契氏族
从始族到氏族

  始族人拜祭生育神,拜祭动物神方兴未艾,饥饿正悄然到来。自然采集的始族时代大约公元前4千年进入晚期。这是因为天然的食物经过3,4千年的消耗已经枯竭,漫山遍野的野生粟也吃光了。在自然界,有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但是在人类的社会没有什么能够阻止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为了生存,始族人不得不辅助以人工的生产。从自然的采集到人工的生产,人类开始了最伟大的转变。

  人类从打制石器开始,一步一步的,走出山洞,建立领地,用火,烧制陶器,迁徙采集,群外婚,母系制,语言,祭祀,宣讲,巫祠,崇拜,史诗,……这一天终于来了:人工的生产开始,我们人类从世界的消耗者转变为世界的创造者。

  人工的生产,首先是一种生产力的创造。新的生产力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引起社会的变革,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具体来说,采集方式结束了,始族时代也结束了,人工生产方式开始了,新的社会形态,氏族社会开始了。氏族社会的早期进入了巫祠时代。

  (今天的政治经济学这样说:生产力,也叫社会生产力,标志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和控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