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仁慈的吸引力 >

第12章

仁慈的吸引力-第12章

小说: 仁慈的吸引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上种种应付痛苦的方式效果都不理想。它们或许能带来些许虚幻的安慰,可是痛苦多半没有消失,反而延续更久甚至愈演愈烈。应付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面对,以坦诚,以勇敢。想从另一头出来,就得进入痛苦,一如进入隧道。
  关于勇敢面对,基伦(Kyron)的神话可以教导我们许多。基伦是强暴的结果。他的父亲克隆纳斯(Cronos)是众神之首,化身为一头马去追一个女人,抓住她后强暴了她。她生下一个半人半马的丑怪儿子,做母亲的看他第一眼就把他推开。因此,基伦生来就饱受屈辱和痛苦。一开始他拒绝接受这个残忍的事实,之后在阿波罗的协助下,他努力培养一切高贵而智慧的情操——他人性的那一面。他成了医学、草药、天文、箭术的专家,从此声名远播,各国国王纷纷请他去为王子公主授课。可是有一天,基伦不小心被一根毒箭伤及膝盖。他如果只是凡人,就此死去也就罢了,可是身为神的儿子,他死不了。他只能活着受罪。

8。同理心 知觉的延展(4)
他的痛苦无可言喻:行动受限,只能依靠女儿。那根箭射穿了他躯体的下半部,也就是他深以为耻、拚命想忘记的动物的半身。他不断想起自己被排斥的痛苦身世。在这样的心境下,他无法成为国王的老师,只好去帮助受苦的人和穷民。他以非凡的技巧,履尽了任务。他经由痛苦而生的学识、敏锐和同理心,成功治愈了别人的痛苦。他成为疗伤止痛之神。而虽然他也努力想解决自己痛苦,可是终归失败。
  基伦后来得知,如果他宣布放弃永生,他的痛苦就能结束。他必须放弃这项最后的特权。他决定这么做,于是遁入地底整整九日。后来邱比特将他接到天堂,让他成为空中的星宿,在清朗的夏夜我们都看得到他。他终于遂毕生所愿,寻得了安宁平和,和整个宇宙合而为一。
  基伦和以木马屠城的阿奇里斯或是力大无比的赫丘利斯不同。他不但不是个阳刚形象的英雄,恰恰相反,他胜利是因为他脆弱。当他不再千方百计证明自己的智能和才干,这才变得富有同理心,也才有能力为别人疗伤止痛。只有在逆来顺受——而非对痛苦宣战——之后,他才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开悟境界。
  无法坦然面对痛苦的人,比较难有同理心。连自己都拒绝承认自己在受苦,当然很难认同他人的痛苦,而若是拿痛苦来夸耀,不啻是将他人视为竞争对手,也就很难感受旁人的苦难。自身的痛苦,是同理心的基石。
  另一方面,我们对有同样痛苦的人当然会有最大的同理心,同病相怜是也。一个自小受虐的人,能理解有同样创痛的人;车祸、性侵害的受害者,或是曾经破产、历经丧子之恸的人,对于有同样悲惨遭遇的人较能感同身受,伸出援手也较能着力。哪里受的伤,哪里就是服务的契机,这应该不令人讶异。
  不过,这是培养同理心最难也最痛苦的方式。我不希望任何人以这样的方式获得它,话说回来,这是人类共同的宿命。痛苦,是人生如影随形的同伴,只是程度有轻有重。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有悲惨的后果。如果我们坦诚面对痛苦,它有可能结出重要的果实来。它会在我们心间扎根,开启我们心胸,让我们突然长大成熟,发现自己习焉不察的感情和才能,增益敏锐,说不定还能让我们更谦逊、更有智慧。痛苦是残忍的提醒,要我们知道什么是必要的。它让我们和他人相连相系。没错,痛苦能让我们心肠变硬或是愤世嫉俗,却也可能让我们变得更仁慈。
  幸运的是,除了让自己在痛苦里打滚外,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培养同理心。艺术的钻研和实践,例如文学、绘画,尤其是舞蹈,益处枚不胜举,其中显然包括同理心的增益。不过,最容易也最直截的方法,是发挥想象,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罗娜.赫胥黎(Laura Huxley)在她的著作《目标不是你》(You Are Not The Target)当中,率先采行了这个技巧。她的方法是:当我们和生命中某个重要的人有了摩擦,例如和先生或妻子争吵后,试着回溯当时情景,并且让自己变成对方。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便能以一种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崭新视野来看这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我看过有人做过这样的练习,因而达到非比寻常的憬悟。他们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景象,也真正了解到至亲至爱的人的心声。

8。同理心 知觉的延展(5)
有一次,我正好在罗娜.赫胥黎的工作室,屋内正播放着莫扎特一首钢琴协奏曲,很美妙的旋律。罗娜在隔壁房间打电话,帮忙一个有孕在身、刚到美国来的年轻泰国女人。我听得到罗娜的声音,虽然听不清她在说什么,不过我猜得到内容。我从她的语气听得出她在为那个女孩忧心,也听得出她愿意帮忙的想望。通常我听音乐,喜欢别无任何声音,可是隔壁房间罗娜的话语和莫扎特的美妙旋律神奇地合而为一,并行不悖。我能感受到罗娜宛如和那个泰国女孩易地而处,懂得她流离失所、举目无亲、一人流落异国的窘迫,而且还嫌麻烦不够似的,肚子里还怀着小生命。罗娜的声音变成了莫扎特音乐的一部分。那段音乐彷佛助我发现了同理心之美,而对方求助的声音也让我体会到莫扎特音乐中异常的丰富。那一瞬间,我顿然领悟到悲悯的意义:融入众生的苦痛,给予真诚而深切的认同。
  孩童常能感受到当即和强烈的悲悯,或许更甚于成年人。我们大人饱经世故,表皮多了一层硬茧,经过街头醉卧的醉汉或乞妇的时候,说不定根本就没注意到。可是孩童对人世的邪恶和苦难全无防备。我记得我儿子乔纳逊四、五岁时第一次看到游民,一个形容枯槁的男人。对大人来说这是家常便饭。你我在大城市常可见到这种人,我们早就习以为常。孩童则不然。乔纳逊看着那人,衣衫褴褛、满脸悲苦、长发乱而纠结、喃喃自语、搜索着垃圾筒。乔纳逊的脸上先是出现惊讶,接着是无限的同情,还夹杂着愤怒:世上怎么可能有这样没有尊严的生命?还有一回,乔纳逊看到一个老妇爬楼梯,她一脸病容佝偻、着腰,每一步彷佛都要用尽全身力气。那一刻乔纳逊领悟到,生命中还有年老的痛苦。我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不过我知道他的心在痛,他的悲悯油然而生。有时候,我们得靠孩童重新发现自己的感情。
  悲悯,是同理心最后也是最高贵的果实。它是一种属灵的特质,因为它将我们带离了自私和贪婪。它扩及所有人类,即使是最无能、最可厌、最愚蠢的人。它开启我们心胸,和他人声气相通。它满溢在我们心中。
  不过,你也可以为悲悯下一个不同的定义:一种至为纯净的人际关联。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理智判断往往主导了一切。我们喜欢评断事情,自以为这样高人一等。或许我们和某人有笔旧帐未清,一份世仇未报(这是一道我们珍爱的菜肴,只是难以消化)。或许竞争情结在作祟、或是老爱提供建言、喜欢比来比去。也或许,我们爱把别人看作是达到目的的踏脚石。凡此种种,都是让人际关系受伤和扭曲的干扰。
  现在,且让我们想象一种关系,纯净已极的关系。它不带一丝判断、仇恨、比较。你发现自己站在某人面前,没有任何屏障和防卫。你和那人当即就能应和,声气相通。卸下了包袱,我们轻松了。我们忘了脚下匆忙的步伐。我们得到了自由。同理心于焉滋生。理解也是。只要你我打开胸襟,中间一无壁垒,我就能和你灵犀相通。你懂我,我也懂你。如果你受苦,我希望你的苦难结束,如果我受苦,我也知道你会扶持我。你快乐,我也快乐,如果我一切顺利,我知道你会为我高兴。
  或许,我们从此再无他求。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9。谦逊 世上并非唯你独尊(1)
别人为我们许愿,我认为最好的愿望之一是:「知道自己的长短」。
  想想看,一个不知自己长处和局限的人——对自己有错误的认知、总是梦想有钱有势、羡慕一堆自己欠缺的才华——,要如何面对这个世界。这样的人没有自知之明。他带着错误的观念,进入有如大竞技场的世界,准备与人一较高下。想到他的命运,你只能不寒而栗。他就像个小孩,自以为能行千里,结果走两百公尺就累垮了。
  人要认清自己的弱点,并且坦然接受,即使这么做很痛苦。诚实面对,看清危机何在。驱走幻觉,知道自己有太多事情不懂,珍视人生的功课。这就是谦逊。而谦逊,是个很大的长处。
  贝托鲁奇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说的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真实故事。他从小到大养尊处优,受到神明般的伺候,众人皆视他为天下的中心。他孤独而不自觉地活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和真实世界严重脱节。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动,他的特权也宣告终结。故事最大的转折,是他开始逃难,这才被迫认清自己是个与他人无异的凡人,而非高高在上的神。当初那个以不真实构筑的摇篮、让他自以为是神而与世界远离的特殊体系结构至此崩解。这位皇帝发现自己其实和别人没有两样,同样会有痛苦,同样会有无常。在这样的谦逊下,他发现了自己。这样的领悟虽然痛苦,却不是挫败。那是始料未及的胜利。
  当你知道自己的局限何在,你就有了出发的准备。有句禅语说,初学者的内心存有无限的可能,学成的专家可能性则寥寥可数。当个初学者好得多——即使在我们俨然是专家的领域。确实,当你以专家模样出现,别人会肃然起敬,风险立减。名声是护身符,让我们有安全感,可是我们几乎学不到东西,因为我们自以为已经无所不知。反之,初学者因为求知若渴而凡事追问,即使是天真幼稚、甚至愚蠢的问题。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你想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谦逊是个利器。虚怀若谷的学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所以猛做练习、努力钻研,结果效率比那些自信满满的人好得多。高估自己实力的人结果考试没过,轻敌的运动员结果落败,这都不足为奇。如果你谦逊,表示你会更努力,因而更有准备。
  由此可知,谦逊和学习、重新改造自己是分不开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常会走到某个地步,不再虚怀学习,只想有个安全稳当的规划。我们宁可当个权威的老师,也不想当个谦逊的学生。所以我们把现实关在门外,将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不再发问,也不再承认我们的知识说不定已经失真,我们的文化资产可能已经落伍。为了贪求安逸,我们不再怀疑、钻研,因为太费力气。极端的时候,我们甚至变成行尸走肉。多可惜,因为事情可能完全不同。西班牙画家戈耶(Francis Jose de Goya; 1746…1828)有一幅蚀刻画,画面上一个耄耋老者,下头只有两个字:Aun apriendo,意思是「我还在学习」。这是知性的最高境界。这是谦逊。
  人际关系也颇相类似。我们可以先入为主,排除他人有以教我的可能性。我们也可以做其它的选择,承认三人行必有我师,周遭的人不同的经验、感觉、想法、梦想和理想都可能感动我们,丰富我们的生命。我们只需仔细看、专心听就好。我们得有勇气问自己:我可以从那人身上学到什么?Aun aprendo。 。 想看书来

9。谦逊 世上并非唯你独尊(2)
谦逊有时候很难,甚至很痛苦。不过,它绝对对我们有益。身处逆境,谦逊最容易向我们招手。失败之后,我们往往变得更谦逊。我们领悟到,我们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么聪明或优秀。我们体会到自己凡夫俗子的那面:自己是脆弱的,也有跌倒的可能。只要决心不被大小的挫败击倒,这些挫败会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能力和不逮。如果样样成功顺利,我们会很惨。我们等于失去了量尺。
  认清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比较不会炫耀自己有多聪明。反过来说,很多没有安全感的人好像老是在替自己打广告,总是忙着证明自己多有本事。他们不满现状,非比别人强不可,这个目标成了他们的毕生职志。因为忙着竞争,他们少有精力去追求真正重要的东西:学习和创造、和他人和谐相处,开门接纳处处契机的有趣世界。
  诸多研究指出,一个人越是争强好胜,学习态度和效率就越差,连创造力也会变弱,因为竞争引发的焦虑令人分心,不再注意到手边的要务。谦逊则反是。它没有内定的争胜程序。谦逊的人不需要赢过别人,才能证明自己有存在价值。他深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也欣然接受这个事实。这是个攸关重大的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