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楼历史十讲-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楼梦》历史事件(9)
第三节 三春四艳
《红楼梦》中的好多谜语至今无解,譬如荣国府中,宝玉的亲姐妹和堂姐妹一共四个: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意为红颜薄命。但是,明明四个姐妹的名字都用春字,作者为什么屡次使用“三春”的概念?什么“三春争即初春景”,“三春去后诸芳尽”,“勘破三春景不长”,难道还有一个“景长”的另外一春么?
《红楼梦》书中的元春是宝玉长姊,比宝玉年长二十多岁,名为姊弟,感情如同母子。王夫人的肚子确实神奇,居然能生出如此两个长女幼子,实在罕见。对《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至今无人能解:“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二十年”指的是什么时间?其中有什么是非?难道“三春”都要进宫当娘娘去“争及初春景”么?从书中看探春似有可能,迎春、惜春绝没有这个迹象啊?判词中究竟是“虎兔相逢”还是“虎兕相逢”至今也争论不休,这个“相逢”表示的是时间概念么?
迎春号称“二木头”,为人软弱善良。她的判词也很奇怪:“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用迎春婚后被孙绍祖虐待而死似乎能解释得过去,但“子系”两字着实有点奇怪,说的是迎春还是孙绍祖?孙绍祖在虐死迎春前,未闻有什么“得志”的事,娶个媳妇稀松平常,也谈不到“得志”啊,更不是因为“得志”才虐待迎春的啊?
探春是朵带刺的玫瑰,有才能,也有志气、骨气。她的判词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学界都解释为探春远嫁,但也有说不通的地方。这个“末世”是家族的末世还是国家朝廷的末世?坐着大船远嫁“三千里”,这是什么地方啊?“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难道永无见面之可能了么?
惜春的性格既老实又固执,后来的结果是出家,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惜春的判词却大有疑问:“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不是“三春争及初春景”么,怎么又“勘破三春景不长”了?究竟什么是“三春景不长”?“三春”是她的亲姐妹么?其中的探春之“景”不是挺长的么?
《红楼梦》中好多女儿的事迹命运,用判词、曲子的说法都无法解释,不止是荣府四春,就连钗、黛、湘、可卿、凤姐、妙玉等人的判词、曲子,都有说不通的地方。红学家们不明就里,研究中也只好葫芦提应付了事。怎么样能解释通呢?看来仅从书中字面是难以解释通的,必须搞清楚《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
《红楼梦》作品虽然是以洪昇家族和“蕉园”姐妹为原型创作的,但作者为了写出心中的兴亡感叹,大量借用了南明背景,使作品的底色打上了深刻的南明印迹。作品故事中选取了很多表现南明小朝廷“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人和事。荣府中“三春”、“四艳”所影射的,未必是什么弱女子,而是最有背景意义的重要人和事。当时最重要的人和事,大概莫过于南明小朝廷的“三帝一监国”了,正是所谓的“三春”、“四艳”!
所谓“三春”,代表的正是“三帝”,也就是福王政权的弘光帝,桂王政权的永历帝,唐王政权的隆武帝。再加一个监国的鲁王,恰恰组成了红楼“四艳”!“红楼”的红字,可以指代朱明的“朱”字,“红楼”既可以指富室闺阁,也可以代指青楼楚馆,还可以代指大内皇宫。碧瓦红墙的皇宫,在古代文人笔下,往往用红楼表示。
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组建的弘光政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朋友们看出来没有?《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应该就是根据这首诗幻化出来的。这首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二十年来事已非”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开画阁锁芳菲”,就像陈后主和南唐二帝一样,沉溺于风月情场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楼和红楼妓馆一时繁荣。那句“独对三春有燕飞”很有隐曲,“三春”显然是借指南明三帝,“燕飞”又是什么呢?是用汉代的赵飞燕代指皇妃么?显然不是。
朋友们可以回忆一下,《红楼梦》中姐妹们咏柳絮时,黛玉的《唐多令》起句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对此红学界一般都解释为苏州的“百花洲”和徐州北部的“燕子楼”,白居易曾有《燕子楼三首并序》歌颂之。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但《红楼梦》写的是金陵旧事,其典还应该出自南京为是。南京过去确有“百花洲”,地处钞库街小西湖附近,是文人仕女经常游玩的地方。传奇《桃花扇》中,李香君就曾“燕子楼中人卧病,灯昏被冷有谁知”?可见南京亦有燕子楼。林黛玉“葬花词”中“青灯照壁人初谁,冷雨敲窗被未温”诗句的出处也似乎在这里。扯了这么远,无非是解释夏完淳的诗,事实上是指斥南明君臣在南京“百花洲”、“燕子楼”一类地方歌舞升平,以致国事不可收拾。南明时君臣最流行观看的传奇是阮大钺所创作的《春灯谜》、《燕子笺》,夏诗所说的“燕飞”,似乎与此也不无关系。
《红楼梦》历史事件(10)
再回到《红楼梦》中元妃的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显然是辩的南明三帝“二十年”的“是非”;“三春争即初春景”是说三个小朝廷“争”当南明小皇帝,“初春”即“元春”,即第一个当上小皇帝的弘光帝;“虎兕相逢大梦归”,说的是清军下江南后,南明三个政权先后都迅速垮台,复兴明朝变成了一场清秋大梦!“虎兕相逢”来源于吴梅村的诗句“前有猛虎后苍兕”,吴诗指的是宁古塔地方景象;宁古塔位于今天黑龙江省宁安市,是清朝满族的发祥地和故都,用“虎兕相逢”代指凶恶的满清军队,是十分贴切的。
让我们再来分析《红楼梦》书中元春做的一首谜语:“身如束帛气如雷,能使妖魔胆尽摧,一声震得人才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这个弘光皇帝,坐上龙椅不到一年就亡国了,用爆竹谜语来形容南明政权的迅速败亡,恰当极了。
《红楼梦》中的迎春,影射的应该是桂王建立的永历政权。“子系中山狼”的“子系”是一个繁体的孙字,代指永历政权中野心勃勃、大权独揽的孙可望。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张献忠失败后,他又笼络永历皇帝,扯起反清复明的旗号。孙可望为人跋扈,永历帝无兵无将,确实受了孙可望许多折磨,正所谓遭遇了“中山狼”行径。后来孙可望又投降了清军,导致永历帝被吴三桂擒拿在缅甸,勒死在昆明,一命呜呼赴黄粱了。
《红楼梦》中的探春,影射的应该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权。隆武帝是个颇思有所作为的皇帝,他同其他南明小皇帝不同,有点卧薪尝胆、壮志恢复的志气,正所谓“才自清明志自高”。他曾经对明朝延续了近百年的“党争”痛加整顿;他自己比较注意刻苦节俭地生活,也比较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他曾经亲率军队出征浙闽清军。但由于受制于郑芝龙父子,壮志难酬,最后在长汀被清军俘获,全家一起壮烈殉国了,也正所谓“生于末世运偏消”。
《红楼梦》中说探春远嫁海外,“清明涕送江边望”,是有真实根据的。隆武政权依托的是郑芝龙的军队,郑芝龙降清后,这支军队由郑成功统领,盘踞在金门、厦门一带,进而收复了台湾。在此期间,还曾联络鲁王政权张煌言的水师,几次打进长江,兵临南京城下,一度曾吓得顺治皇帝要逃回东北老家。
江南遗民对郑氏水师的盼望,正所谓“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中宝琴所说的“真真国”,应该暗指的台湾;女孩子诗中“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就是典型的台湾景色;“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说的也是江南和台湾抗清力量声气相求的实情。《红楼梦》创作初期,是以柳如是为女主人公原型的。柳如是和她的丈夫钱谦益,晚年之所以长住“红豆庄”,原因就是这里临江近海,便于同义军水师联络。柳如是曾经亲往崇明劳师,同张煌言水师中的娘子军很是亲热。后来这些娘子军全部战死在崇明,这似乎就是《红楼梦》中描写“林四娘”和她的女兵的根据之一。当然山东青州发生的林四娘的故事也有史料支持,此事发生的时间是顺治二年,也正是南明弘光元年;不过这个林四娘只是一个死于战乱的宫女,并没有那些驰骋沙场的英勇事迹。《红楼梦》作者用两个故事合成一个全新的林四娘形象,是小说创作常见的伎俩。
《红楼梦》中以浓墨重彩描写了“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的故事,所谓“除宿弊”,应该是影射唐王打击“党争”,消除内部纷争,团结抗清的事迹;所谓“兴利”,也似乎是影射唐王关心民众生活,节俭朝廷开支,注意积累抗清所需财富的事迹。探春理家时,帮助她的是宝钗。如前所述,宝钗的原型也是柳如是。柳如是曾把自己一生积攒的首饰,慷慨捐赠给义军,用于装备“八百罗汉”。《红楼梦》中的“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大概就是影射的这件事情。
《红楼梦》中的惜春,影射的似乎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始终没有称帝,一直是监国身份,所以《红楼梦》中没有让惜春进入“三春”的行列。《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以“春”字代指皇帝?应该是从《春秋》的“春王正月”而来。鲁王后期,三个南明皇帝接连失败被杀了,正所谓“勘破三春景不长”。鲁王自己的军队也大部被清军消灭,只率残部逃到福建沿海苟延残喘,最后几乎只剩下孤家寡人,每天只好在海岛上孤独地以拜佛念经为事了,这也正是“独卧青灯古佛旁”的结果。鲁王一直没有被俘,最后孤独凄惨地病死在金门岛上一座破庙里,这个金门岛就是今天台湾政权盘踞的金门,至今鲁王坟墓犹在,可惜几乎无人凭吊了。
。。
《红楼梦》历史事件(11)
第四节 木石前盟
说到《红楼梦》中甄士隐那个可怜的女儿“甄英莲”(后改名“香菱”),就令人不由得联想到陈寅恪大师《柳如是别传》中的那个“影怜”,读音完全相同。英莲后改名“香菱”,又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湘灵”谐音,其中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么?循此思路搜罗史料,细加厘剔,就会发现了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巧合:《红楼梦》通篇故事,与这个“湘灵”、“影怜”还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湘灵”的问题,另行探讨,这里主要研究这个“影怜”。“影怜”何许人也?她就是那个著名的风尘才女柳如是。柳如是何许人也,恐怕不会像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为今天的人们所熟悉。但在明末清初那段天翻地覆的日子里,她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江南艳妓、尚书夫人、风尘诗人、爱国侠女,集万种风流、千般才情于一身的响当当“花王”名流!
根据陈寅烙先生考证,柳如是出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逝世于清康熙三年(1655),年仅四十七岁。她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改朝换代的动荡中度过的,饱尝了妓女的辛酸,也经历了贵夫人的荣耀;遭遇了战乱的痛苦,也显示了反抗的光辉;创作了辉耀千古的诗歌,也落得个投缳自尽的悲剧下场。
“影怜”本姓杨,名云娟,至今我们也无法知道她的出生地和家庭情况,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她从小就被卖进妓院做了侍女,家乡父母一概不知,有人根据她的口音,猜测她是浙江嘉兴人。明崇祯二年(1629),刚刚十二岁的云娟,被罢职的宰相、江苏吴江豪门周道登买去做妾,改名为朝云——与宋朝苏东坡的侍妾同名。崇祯四年(1631)末,由于家庭中别人的挑唆,刚刚十四岁的朝云又被周家赶了出来,卖到苏州妓院,从此踏上了茫茫风尘之路。
此时的云娟(朝云),已经摆脱了满身稚气,出落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美人”。在苏州,云娟逐渐艳帜高张,声价日隆。为了摆脱对昔日痛苦的回忆,按照唐朝大诗人李商隐(义山)的诗句“对影闻声已可怜”,为自己改名“影怜”。在周府做妾时,受周道登影响,影怜学到了一些吟诗绘画的本领;坠入风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