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中国农历养生法 >

第3章

中国农历养生法-第3章

小说: 中国农历养生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于阴阳——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说了这么多关于阴阳学说的话题,想必您已经明了阴阳学说不是虚幻玄秘,而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人类依赖于客观环境而生存,并不断发现和总结适应客观环境达到自利的方法。古代先贤为我们总结出的经验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提出这个法则的是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太医岐伯。中医学的开山之作《黄帝内经》就是以岐伯与黄帝对话方式写成的。黄帝向岐伯询问:“我听说上古的人,寿命都能过100岁,还行动不迟缓。现在的人,只有人家百岁年龄的一半,行动和劳作能力就都衰退了。这是世道不同了,还是人在退化呢?”(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段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从统计数据趋势分析,人类的平均寿命是在延长的,从1949年到现在,社会平均寿命几乎翻番。为什么古代会相反?也许这段话为了强调养生的重要性,不排除应用夸张手法。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上古时代医疗水平非常有限,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只有强健者能获得较高的寿命,其他相对体弱的遭受自然淘汰了。于是后人能看到的前辈,都是高寿体健之人。不论前提属于什么情况,黄帝的本意是传播后面要说的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知道者”,是那些知晓道理法则的人。“法于阴阳”指效法阴阳之道。从外部环境来说,要遵循阴阳交替的自然规律,顺时而为,顺势而为。比方说,过于熬夜的人,颠倒阴阳,很容易导致生理机能失常,表现为精神委靡、食欲不振、面色晦暗、眼睑浮肿、皮肤干涩、发质枯燥、易发口疮等等。民间流行的冬令进补是符合阴阳之道的。冬至以后,天道从至阴向阳转换,阳气开始孕育生发,进食助阳的温补之品,符合大自然的生物节律,也是为春天的蓬勃生机积蓄能量。自然界很多生物现象都是为了顺应天地阴阳以保持物种的繁衍。如候鸟的迁徙,就是最明显的趋利避害。蛇冬眠也是同样的道理。秋天植物凋零,蛇不容易伪装自己,能捕获到的食物逐渐减少,自己反倒容易成为鹰的猎物,冬眠就成为蛇类明智的选择。当然,蛇冬眠主要是由它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蛇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深秋气候使它们感觉到冬天临近的信息,它们就会成群钻入洞穴,选择冬眠的方式利用地暖来保护自己。也有人根据阴阳学说分析,蛇属于阴性体质,在气候为阴的秋冬季节,蛇以冬眠方式减少体能消耗,避免身体阴阳失衡。这一解说,却也符合时令养生的原则——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农历与阴阳(3)
阴阳平衡——养生之本
  阴阳平衡,是万事万物能和谐有序的根本原因。自然界如此,人体也一样。如果气候反常,就会扰乱四季阴阳消长的固有规律,造成天气和植物生长的异常,很多民谚都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一道理。如“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春雷发生得太早,表示高空湿度和温度出现异常,预示后面有较长时间阴雨。“伏天不热,五谷不结”,三伏天光照不足,气温偏低,会使稻谷灌浆不饱满,没有收成。与天地自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阴阳之道。人体失去阴阳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态和不适。比如心阳过亢,容易兴奋失眠,即使睡觉也很不踏实,睡醒还像没有休息似的觉得疲劳。肝阳上亢,会急躁易怒,并发生头、目涨痛。这些紊乱持续时间长的话,容易诱发其他病症,如高血压。明白了健康需要阴阳平衡的道理,新的麻烦来了。一般人没专门研究过人体阴阳,怎么知道自己身体的阴阳,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呢?对了,这正是农历养生的道理所在!古代阴阳学说是一种哲理,不像现代自然科学,一是一,二是二,张三绝非李四,萝卜不会认作白菜。阴阳则是相对的、对立统一彼此依存的。相对于两性来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就自己个体而言,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就身体同一部位而言,功能属阳(动态),实体属阴(静态)。仅此可见,阴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参照系不同而改变,或者说其所处环境的相对性决定事物的阴阳属性。其次,阴阳是相互包容彼此依存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中医学理论就有“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与历法中的阴阳观念是一致的。比如清代王之瀚《冬九九》诗“一九冬至一阳生”,唐代白居易《思归》诗“夏至一阴生”,宋代张耒《夏至》诗“微阴生九原”等等,都表达了阴阳转化的自然规律。因此,借助农历节令,根据节气、物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实质上就是遵从阴阳之道,无须一定要像专业学者一样去深究阴阳,分出个究竟来。
  一般来说,怕热贪凉,性情急躁,面红舌红,好走动,喜交往,属于热性体质,归于阳类,饮食起居应该避免热燥,以免“火上浇油”。寒性体质的人,喜温畏冷,安静沉稳,面色偏黄,舌色偏白,喜欢独处,体质属阴,这类体质的人,适合温补扶阳,起居要注意避风寒。中年人容易发生皮肤色斑,祛斑的各种经验方很多,但并不是人人见效,关键在于有没有把握好阴阳平衡。比如有人说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可以有消斑作用,但寒凉体质偏于阳虚的人则不宜,过于寒凉会加重阳虚,致使面色无华,无益于阴阳平衡而达不到预期效果。虚寒体质的女性,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补肾消斑的治则,效果会好于清热方法。明白了阴阳平衡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中药人参为什么不能随便吃。人参作为一种补品,很受大众喜爱,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但有人吃了出现流鼻血的症状,有的发生血压升高,甚至还有发生脑出血的。这些人就是属于本身偏于阳亢,再服用助阳的人参,加重了阴阳失衡,导致不良后果。对于人体而言,不论药、食,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要盲目追求补品,有利于保持身体阴阳平衡的就是最好的。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任何补药都不如一杯白开水来得可心,因为它符合养生的根本——阴阳平衡。
  

农历与五行(1)
你认识五行之“行”吗?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和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学说。它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特性去推演事物之间的五行属性,并以木、火、土、金、水之间“相生”“相克”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其他事物的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五行相克是指一事物对他事物的抑制、约束等作用。
  五行,表示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归类为五种属性,并构成彼此间的特有规律。这五种特性既非形状大小,也非颜色冷暖,在没有物理、化学、生物细胞学说的古代,要把日月方位、四季冷暖、人体脏腑、情志喜怒、色彩旋律等一切事物分别归类到屈指可数的五种属性里,这放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具体说,五行是水、木、火、土、金。这五个字在五行里的含义,决不是通常字面意义的实体。水,不是我们每天洗漱所用的哗哗流水;木,也不是路边的树木;火,当然也不是指燃烧的火焰。某著名女演员谈到与外籍先生交流上的文化差异,就为这“火”闹过笑话。太太说晚上加班没休息好,嘴里起燎泡上火了。外籍丈夫大惊失色,询问太太嘴里怎么会有火,怎不赶快喝水扑灭它。外籍先生不知道,妻子嘴里的“火”,是中国文化“五行”的一个概念,仅仅是一种热性状态,并没有发生燃烧。可见对于五行绝对不能望文生义,误解为五种实际物质,它们所代表的是五种物质属性,据《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具体来说,水代表的属性是滋润、向下运行、寒凉;木代表的属性是柔和、生长、向上、条达舒畅;火代表的属性是温热、升腾、明亮;土属性的稼穑表示播种与收获,寓意生化、承载、受纳;金属性之从革意为顺从和变化,寓意清洁、清肃、收敛。
  有人认为,五行可以看做一种古朴的系统论,这一评价不无道理。五行理论构建的事物的基本关系是相生和相克。相生关系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关系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由此可以直观看出,无论相生相克,都是构成循环链,成为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关系式在现代科学里也很常见,化学反应式里更是平常,说明确实是物质存在的一种模式。正如古人所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而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我们都玩过的孩童小游戏里,也可以体现出人们对制衡关系的下意识欣赏。如“棒子老虎鸡”,在这个游戏里,棒子打老虎,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咬棒子,谁都有可能成为赢家,没有绝对的强势。“锤子剪刀布”的风靡也是同样道理,都体现了一种循环式制衡,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满怀希望和信心,即使一次失败,并不意味整体较量的高低。这种文化应该说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总之,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五行理论是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规律,成为古代的一种治学工具,被应用于多个学科门类,即使在民间也达到一定的普及程度,比如上文提到的“上火”,可谓妇孺皆知,“清火”更是百姓大众熟知的一种保健方法。这里所说的火,都是五行之火,是表示事物的属性,而不是物质燃烧发出的光和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农历与五行(2)
四季如何分五行?
  既然说五行是对万事万物的属性表达和规律总结,四季是否也有五行呢?回答是肯定的。四季的五行分别为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春天的气候特点是发散、生长,其属性归于木类;夏天的气候特点是生机旺盛,植物长势迅猛,其属性归于火;秋天落叶结果,生态内敛,整肃沉静,属性归于金;冬天万物休眠,态势寒凉下沉,属性归于水。四个季节四种属性,看起来还是那么回事,即使不懂五行,也不难从字义上理解。但这才四行,与五行不吻合。一年气候里能找出五行来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一时还没找到对应季节的属性是土。土的属性含义是播种与收获,这可正是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古代中国非常骄傲的事情,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而制定的。一年之中,不可能没有土性气候。土性沉稳,在夏季与秋季之间,确实有一种平稳化生并带来秋天收获的气候属性,人们把这段时间的特性归属于土,这是夏季之后、秋季之前,看作是夏季的延长,被命名为长夏。长夏是为了说明气候属性派生出来的一个名称,并不是正式的季节命名,因而对它也没有历法学的黄道位置确认。但这种气候属性与人体脾脏功能属性有类同,故而长夏在时令养生上是一个不该忽视的环节。
  五行在养生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在四季养生方面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五行的归类。五行学将人体内脏与一年四季按五行的特性予以分类,用以说明五脏与四季的各自特征和联系。五行学说确定事物的属性基本上是采用取象类比法和推演络绎法。此种方法,始见于《尚书?洪范》。如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及现象均可归属为木。用于四季的五行配属,春季属木,因春季万物生发,与木的生长、升发相类似。用于方位的五行配属,因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属木。用于五脏的五行配属,则并非完全归于臆测,而是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础。如肝属木,是基于肝喜条达而主升发,与木的特性类似,故确定肝属木。用同样的方法,则可得出其他五脏的配属,如心属火,应于夏,主生长,味属苦,喜为心志;脾属土,应于长夏、主运化,味属甘,思为脾志;肺属金,应于秋,主收敛,味属辛,悲为肺志;肾属水,应于冬,主闭藏,味属咸,恐为肾志。
  二是五行的联系与传变。五行的配属与特性,决定了五脏、四季及各类事物间相生、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