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做最好的母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批判地、挑剔地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我们作为教育者最忌讳的方式。
人是一种喜欢被别人爱、被别人理解的动物。心灵如玻璃般透明的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呵护与赏识。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爱的精神,这种精神更多来源于最初养育他的那个人那里。妈妈鼓励的眼神,肯定的话语,像是自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
经常在电梯里遇到某个妈妈领着孩子去上数学班或者作文课,我说:“啊,这么聪明的孩子还用去补习班?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会有好成绩。对不对孩子?”我这样说是有目的的,可那位妈妈不领会,当着孩子的面会说:“哎呀,没办法,他数学不好,作文也不好,不上课外班怎么行?”孩子眨巴着眼睛看着我,我在心里为那位妈妈着急:怎么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就给他下这样的结论?即使是真的不好,也要淡化,以鼓励为主啊!但愿那个妈妈看到这一段,反省一下自己对孩子的严厉中,是否还有某一点忽视了教育心理的运用?。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吝鼓励和赞美(2)
又想起日本的那本书《窗边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彻子是亚洲唯一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世界上最有名的、拥有数十亿观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而她,却是一个因为淘气,一年级就被迫退学的孩子。
她写的这本书是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被译成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写的就是她被迫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校长小林先生的爱护、鼓励和引导下,从一个“怪怪”的孩子,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作者终生记得校长小林先生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你真是个好孩子。”
正是这么一句宝贵的话,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令人感动的是,小豆豆在巴学园的日子里,小林先生不断地对她说着这句话:“小豆豆,你真是一个好孩子。”那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你真是个好孩子”是孩子最爱听的一句话。
我们愿意把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孩子,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把这句孩子最喜欢听的话说给了他呢?
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在他身上一定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地方,有这一点就足够了。你越是欣赏他,越是让他感觉到他有力量,他就越有力量,就会活出我们所期望的精彩来。据说,有人曾经指着摆在一起的几十盆青松,要别人辨认,看哪些是真松,哪些是假松。这些青松形状、色泽一模一样,可是有人很快就辨认出了真假。问其原因,他说:“这很简单,只要细看那枝叶,凡有小小虫眼的,定是真松。”这就叫“无疵不真”。
有一个妈妈在人到中年时,看到自己大学刚毕业时的照片,自言自语地说:“我过去也不丑嘛!”可是从小到大,她一直觉得自己不好看,甚至很少有勇气去照镜子。因为从她记事起,她的妈妈就总是当着她的面,用担忧的语气说她的缺点,搞得她外表要强,内心一点自信也没有,在工作、交往中因为自卑错过了许多机会。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一直是被教导要谦卑的,个性的张扬不被提倡。在学校里,如果我们说“将来我的志愿是当小丑”,我们的老师可能会斥责说“真是胸无大志”,而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在家里,如果我们说“妈妈,这次我的分数提高了很多呢”,妈妈会说:“别骄傲,你还差得远呢!”我们的妈妈们更多时候对我们“挑刺”,而很少在我们身上“赏花”。虽然我们也在这样的“严格”教育中长大成人,但在心灵深处,总还在渴望着那么一份赞赏和肯定。那是幼年时期灵魂中的一个空洞。
赞赏的、鼓励的,但又是有所指导的,这样的教育不在于母亲有多少文化,而在于她有没有慈爱安静的心。我认识一位妈妈,是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她没有给儿子富裕的家境,一直以来生活都是拮据艰辛的,但她给予了儿子永远的欣赏和鼓励。在她八十多岁去世后,她的儿子最难忘的就是母亲从小对他说的那句话:“再使点劲儿,你会更好哩。”
用母亲最真挚的爱和赞美,给孩子一个完满、健康、自信的心灵吧。相信我们的孩子,那个新鲜的、充满活力的新生命,一定有更多的优点,值得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怀着肯定之心去赞美,孩子回馈给我们的,将是无数个惊喜!
成长是需要等待的
征得朋友同意,这一节的开篇借用一下她们母女的通信。女儿在美国,母亲在中国,相隔重洋,情意绵长。
女儿的信:
亲爱的妈子:
我很想你:)
谢谢你在需要的时候给我支持和建议。更感谢你在我希望独自处理问题时,给我选择的空间。
妈子,离开你的这些天愈发地懂得你——从家务中懂得,从别人家长的处事方式上懂得,从很多从前没有注意过的生活中的细节上懂得。你的高效能干,宽容博大,和对生活的信心与热情,是我花多少时间也学不尽的。
很多人说母亲是个伟大的词,我觉得妈妈已经给我证明了。每个赐予子女生命的母亲都是伟大的。但不是每个母亲在完成生命的孕育后,就成为伟大的母亲,我觉得你最配叫做“妈妈”。
我有时不知所措,有时沮丧低落,甚至有时重蹈覆辙,但我真的从不孤独,也不再怯懦,因为即使一个人的时候,我也感受到妈妈和妈妈的爱的伴随,让我有力量。我爱你,你这个妈子呀!
谢谢妈妈,为妹妹做的每一件我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事情:)你是最出色,最优雅的妈妈!照顾姥姥辛苦了:)要注意身体的!少吃点儿米饭……
爱你的妹妹
母亲的信:
亲爱的小妹妹:
今天的现在,我听着你发过来的“妹妹”这首歌,给你写信。十九年,我们一同经历的岁月,你长大了,我老了。很多话,在这歌里都替我说了,而我是很少和你说生活中不如意的事的,我希望给你更多的阳光和快乐。歌声里,我想起早春带着你骑车到公园看玉兰的情形,还有一起出门的很多经历,还有平日里早早叫你起来的一个一个早晨,还有在高速路上往返去看你的每一次……
要是现在命运再要我重复以前的生活,我会做得更好:给你做缺点少一些的妈妈,做更加快乐的妈妈和更加成功的妈妈……
谢谢你亲爱的孩子——谢谢你用自己的生命给我的一切快乐,谢谢你用自己的成长给我的证明,也谢谢你这十九年来虚心接受我并不都是正确的“领导”,使我只有你这“一兵一卒”却能找到君临天下之感。
老妈子
静静的夜晚,我看着朋友转发来的她们母女远隔重洋的对话,眼睛湿润。想起这个如今温暖可人的女儿,也曾经让老妈费了很多心思。在她踏入小学门槛时,在她不停地寻找自己的个性、反抗又依赖时,在她要面对人生的选择远走高飞时……这个妈妈也是伴着泪水和笑声,与女儿一起走过了成长的烦恼。
谁家的小儿女,不曾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给父母带来叹息、无奈,甚至勃然大怒?但这一切都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像风一样飞过岁月,只留下涩涩的酸甜和血浓于水的深情。
就在两年前,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在旅行途中,我还会为女儿一意孤行的固执伤心流泪;两年后,我的女儿已经能够耐心倾听我的建议,并能够和我就某些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讨论修正。
这时,我相信了那个“旅友”妈妈当时对我说的话:“我的儿子一年前也是让我又恨又恼,你看现在多会体贴人?别着急,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等待的,我们自己也是和他们一起成长的。”
有句话说“青春期遇到更年期”。这个时候,很多妈妈很为孩子的行为焦心,自己的心绪也经常处于烦躁状态。其实,那是人到中年的妈妈和青春勃发的孩子之间,心灵交流的阻隔。
我们应该理解,作为中学生的孩子,身体开始发生措不及防的生理变化,心理也在环境和身体的变化中出现一些冲突,再加上课业内容繁多、负担加重,学习越来越抽象,他们的情绪也越来越多变,很容易出现“青春危机”。
青春危机实际上是孩子依据自己的权利成为完整的人的努力。 他在一种精神混乱中,获得某种新的秩序,寻求某种方向。这个过程很微妙,但却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然。他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靠模仿和认同他人来生存,却又不停地寻找自己的个性;反抗却又依赖父母,有的孩子甚至在众人面前羞于承认自己的妈妈,却又出乎意料地渴望和她谈谈心;举止前后不一,并且难以捉摸,他经常处在两极之间波动;总会有一些充满神奇的想法,疯长的青春让“破坏”的念头蠢蠢欲动,制造出一些在大人看来是荒谬、“无厘头”的东西,让我们费尽心思。
从牙牙学语的乖巧,到蹒跚学步的憨态;从少年的懵懂,到青春的无忌……他们不再是规规矩矩的孩子,而是大人眼里不可理喻的“忤逆儿”。而他自己,却还觉得不管是“发飙”还是追星,都是自己青春岁月里有滋有味的一段美妙回忆。
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
不理解也要理解,不赞同也要包容,或许这就是代沟吧?或许换个角度去看,我们内心因此而产生的焦虑会减轻些。人的理解力依赖于他的背景知识,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经验、体验和对事物的看法,来要求正在成长中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唤醒了我们曾经的年轻时代,事实上,孩子提供给我们许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像一面镜子,孩子在某些阶段的发展,往往会引发我们去想当年自己在同一阶段中,曾经产生过的需求,曾经拥有的感情。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魔鬼行动”,只要我们以理解、包容的心去看,或许也会像天使一样顽皮、率真。因此,他们的逆反和无规矩的行为,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也不一定必须除之才安心。
一个成熟的人格结构,需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成形,有的人甚至到了中年,才能完成成熟人格的建构。一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大约要经过16年的漫长岁月,才能发展出来。经过具体的思考期,他才能具有抽象的思维,即完整的逻辑推理能力。长大以后,他才会运用理性、逻辑以及自己的经验,来理解父母。
孩子成长的岁月,犹如青涩的果子,酸涩的难堪和无奈之后,才是成熟的甘甜。
让我们耐心等待吧,在理解包容中,等待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理性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