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 >

第32章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第32章

小说: 风云百年 系列--残阳如血剑如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扯远了,接着说冯玉祥,冯玉祥自从被直奉联手赶出北京后,长时期独处西北,强邻环伺,处境不容乐观。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两方面各自单独北伐,武汉这边得冯率部相助,两方面南北夹击,在河南会师,即使武汉方面地盘迅速扩大,又缓解了冯玉祥的孤立处境。可原来势力更盛的南京方面,在山东受到了强力阻击,不能前进。除了北伐外,宁、汉之间都自称正统,各不相让,汉方叫嚣东征,宁方准备西征。原本弱小的冯玉祥,在宁汉分裂的时候,以第三方力量出场,主动予以调停,在制止国民党内斗的同时,竟意外地在国民党内获得举足轻重地位,这个人实在很聪明。

  双方都给了冯玉祥面子,其实也是相互给面子,咱们都*了,兄弟之间还有什么疙瘩解不开呢。宁汉双方很快达成合作意向,南京方面欢迎武汉重要分子到南京“柄政”,汪精卫也愿意去南京赴任,但有个条件,为实现国家统一,我可以与南京国民政府合作,但不与蒋介石合作。

  汪精卫不光不合作,还要大举讨蒋,汪精卫似乎不是这种好斗之人啊。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之前蒋介石背信弃义,不等他开四中全会,就开始了分共,使他认为和蒋这种人无法合作。二是此时宁汉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武汉方面因为北伐顺利,已经站了上风。

  此时的蒋介石处境很是艰难,一方面宁汉分裂造成国民党内耗,大大影响了北伐进程,另一方面,他不可能不为远在苏联的儿子担心,自己坚定的*立场,势必给儿子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危险。而最让他气恼的就是反攻徐州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功亏一篑,蒋介石认为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李宗仁按兵不动和白崇禧迟滞不进,在南京政府所掌控的军队中,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新桂系是一支绝对的劲旅,宁汉分裂之后,更是凸显了桂系实力派地位,李、白二人本就胸有大志,不甘久居人下,在宁汉之争中,左右逢源,借机抬高自己地位的可能是存在的,蒋介石也隐隐感觉到自己支派不动这只部队。

  8月13日,蒋介石发表下野宣言,宣布辞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这个做法还是真高,于公,牺牲自己,避免国民党内部纷争,实可谓高风亮节,于私,这时候如果真和汪精卫干起来,没有胜的把握,还有可能身败名裂,特别是自己下野,可以大大缓解刚刚17岁的儿子的尴尬处境。

  对于外界猜测的蒋介石是被桂系“逼宫”下野的说法,两方都坚决否认,如果没这事,当然得否认,有这事就更得否认,蒋介石如果承认是被逼宫,那怎么体现高风亮节啊,李、白如果承认以武力对抗政府,那和北伐要打倒的北洋军阀何异啊。

  在20年代的中国政坛,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的很,上上下下弄几个来回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此时蒋介石的下野即有不得已的成分,同时又是一个以退为进的计策,可以说和以前其他人的下台不同,他蒋总司令这次是光荣下野,和所有人都维持了可以继续交往的关系,在所有派别中都树立了大公无私的光辉形象,为他以后的复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也许还有一种可能,蒋介石真的是高风亮节,白崇禧8月18日招待上海各界时说,他自前线返宁后,蒋告诉他:“我之军队非不足以敌武汉,但我决不愿自相残杀……决不以我个人之故,而使整个之国民党从此分裂,不能合作。”

  蒋介石下野后,已是无官一身轻,先回了老家奉化,接着到上海,准备登船去日本访问。在上海,9月26日,蒋介石修订早已写好的《启事》,交《申报》连登三天,内容如下:

  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在除家有二子外,并无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专此奉复。

  26日晚,宋美龄接受了蒋介石的求婚。这是怎么回事啊?

  其实两个人22年就在孙中山的家中认识了,但只是普通朋友关系,直到1926年的夏天,二人在上海再次重逢,才渐生情愫,之后的一年时间里,蒋介石日记中无数次的提到宋三,诸如“美龄将回沪,心甚依依。”,“今日思念美妹不已。”,“终日想念梅林(美龄)不置也”; “与三弟(宋三)叙谈,情绪绵绵,相怜相爱,惟此稍得人生之乐也。”等等,想不到贵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竟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1880后的言辞肉麻程度丝毫不输于1980后。

  不过,两人虽是两情相悦,但却也阻力不小,这已经不是蒋介石第一次求婚了,早在5月,“四一二”之后,蒋介石就已经求过婚,为这人家宋家还开了个家庭会议,大姐霭龄支持,二姐庆龄、哥哥子文和宋太夫反对,庆龄和子文此时支持武汉政府,反对蒋介石的“清共”政策,当然不希望小妹嫁给这个人,而宋太夫人不喜欢蒋介石的军人身份,认为军人即粗人,更主要的是对蒋介石婚姻忠诚度的担忧,蒋介石有妻有子不说,还有妾有情人,这也太不严肃了,我们三丫头岂能嫁给这么个人呢。这事就被耽搁下来。

  这次蒋介石登报声明,来说明自己的婚姻关系,是给宋三看,更是给宋家人看的。此时,已经暂离政治风暴中心的蒋介石,有些落寞,有些孤寂,而宋三小姐在这个时候,在没有禀明母亲兄姐的情况下,接受了蒋介石。

  蒋介石怀着无比喜悦和忐忑不安的心情东渡日本,具体他考察了什么我们不关心,恐怕他自己也不关心,他去探望了在神户看病的宋太夫人,并且得到了宋太夫人允婚,这恐怕是他此次考察最大的成果吧。在日本,蒋介石与宋子文纵谈国事,很是投机,因为对共政策产生的隔阂看来已是烟消云散。

  1927年11月27日,《申报》上刊载了蒋宋结婚的邀请函,声明不收婚礼,凡有馈赠,都用来修建“废兵院”(残疾军人福利院)。

  1927年12月1日,蒋宋完婚。

  蒋介石下野,优哉游哉的抱得美人归,汪精卫可惨了,本来迁都南京,准备做领袖的,可到了南京才发现,领袖可不是说说的,军人们拥兵自重,根本不把他这个文人汪精卫放在眼里,现在的境况和当年的孙中山几无二致,甚至比孙中山更惨,孙中山只是军人相逼,文官们尚好,可汪精卫这边不光控制不住军人,在文人中威信也是不足。还记得我们提到过的西山会议派吧,就是因为坚定*,被汪精卫排挤,最后开除汪精卫党籍半年的那批人。在宁汉分裂的时候,他们在上海建立了个中央党部,也来个自立中央,这时候,他们被军权在握,却在党内没有地位的桂系给请了过来。

  来了大家就开会吧,讨论统一党务的问题,西山会议派张继就先发言了,要谈统一党务,就得先把当初给我们的处分撤销了,那个《弹劾西山会议案》是左倾路线的产物,是根本错误的。汪精卫说中央的决议哪能说废就废,那岂不形同儿戏,废不废的咱们四中全会上讨论,*政治总得有个*程序吧,当初和蒋介石定的四中全会,这都半年了还没开呢。李宗仁说话了,汪主席啊,关于对于林森,张继等18位同志的处分嘛,我们南京这边已经于6月8日给他们*了,恢复了他们的党籍,现在咱们全党要讲究合作,你汪主席就别再坚持了。汪精卫一听,也急了,你们南京中央作出的对上海中央的决定我们武汉中央不知道——汪精卫改说绕口令了,我提议,四中全会上,西山会议派不能只能个人身份参加,但不能以中央党部的名义,而且必须在武汉召开,否则我们武汉代表不参加,爱咋咋地。

  宁沪两方代表一听,哟呵,你汪精卫还有理了,当初如果不是你政治上警惕性不高,坚持错误的容共政策,党的事业何至于此啊?南京代表慷慨激昂,事实证明我们的*政策是正确的及时有效的,在*问题上,充分显示了我们的先进性。*一听,少扯,你们什么时候反的共啊,我们西山会议的时候就反了,你们要算先进,我们就是先进中的先进。南京方面还不干呢,喊喊口号算什么先进,我们可是真刀实枪的干啊。

  一通热闹之后,谁先进的问题还说不准,但汪精卫落后已经成定论了,汪精卫还算老实,自觉理亏,于是对自己*不力做了自我批评。接着在孙中山儿子孙科的倡议下,成立了一个14人的中央特别委员会,先行过渡,实现宁汉沪的统一再说,汪精卫在14人中排名第一,但下面多首宁沪两派代表,汪精卫不傻,这明明就是架空我嘛,老子不干了,9月13日,通电下野表示抗议。

  接着汪精卫应张发奎,李济深联名邀请汪精卫回粤指导革命,汪精卫欣然前往,在广州发表讲话:中央执行委员会是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非全国代表大会无权取消,因此南京的中央特别委员会是非法的。这通乱啊,宁汉刚合流,宁粤又分裂。

  怎么办?这还北伐不北伐了,咱们这么闹下去,北伐还有意义吗?于是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蒋介石,人家蒋介石在军中威望最高,人家蒋介石*立场最坚定,人家蒋介石甘愿牺牲自己来维护党的团结,咱们党内还有这样的人吗?很多东西整天在你眼前晃,你不珍惜,但真正失去了,才会觉的可贵,蒋介石之于国民党,大约就属此类。

  蒋介石十分乖巧,虽然那么多人请他复职,但他还是在回到上海后,先给汪精卫写了封信:

  “此后*重任,惟兄是赖。凡能于*有利,则弟必尽我心力,依照兄之意图,不渝始终,以尽区区之意,若兄能来沪晤商一切,甚幸焉……”

  看看人家,汪精卫都觉的自己无地自容了,于是为了*大业,遂捐弃前嫌,欣然赴沪。没想到汪精卫一离开广州,张发奎就发动了倒桂行动,将在桂系在广州的部队缴械,桂系黄绍竑跑回广西调兵遣将,在梧州附近和张发奎紧张对峙,就在这时,共产党又出现了。

  当初逃离南昌起义部队的前敌总指挥叶挺与张太雷、澎湃潜回广州,和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取得了联系,共产党方面始终认为广东的革命基础最好,所以南昌起义部队的计划也是回到广东闹革命的,所以南昌起义部队被打没了,就接着发动广州起义,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为副总指挥,此时张发奎大军出外迎敌,城内空虚,正是时候,12月11日,开始暴动,起义军自称“红军”,这是共产党第一次将自己的军队称作“红军”。

  对于这次暴动,李宗仁的*中这样写到:

  “孰知正当第四军悉数西调,广州空虚之时,前第四军将领共产党人叶挺偕著名*首领张大雷、彭湃等潜返广州。利用原赤色工会作基础,勾结第四军参谋长共产党员叶剑英,利用苏俄领事馆的掩护与接济,煽动第四军的教导团和警卫团叛变(该两团干部多系共产党分子),改称“红军”,以叶挺为总司令,于十二月十一日实行全市大暴动。 

  共产党此次暴动,可说是毫无理性,烧杀之惨,实无前例。全市火光烛天,尸体狼藉。市民均被迫以红巾系颈,表示拥护红军,否则格杀勿论。张发奎匆忙潜往肇庆,急令黄琪翔回师平乱,黄氏乃率部返穗。张、黄二人以*在后方捣乱,破坏其统一两广的大计,愤恨之余,遂也恣意杀戮。下令凡见颈系红巾的,即格杀勿论。人民分不出孰为红军,孰为第四军,只知有红巾亦死,无红巾亦死。一时广州全市鬼哭神嚎,无辜人民被杀的不计其数。大火数日不绝,精华悉被焚毁,实为民国成立以来鲜有的浩劫。”

  李宗仁当时不在广州,此项描写并非亲眼目睹,可信度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广州起义”只坚持了两天即告失败,张太雷牺牲。在这两天里,干了不少事,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中央政治局常委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会后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告民众书》以及有关的法令。

  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中间,共产党还组织了一次起义——秋收起义,这次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是毛泽东,总指挥是卢德铭,共产党员,时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团长,“南昌起义”他率队来援,可起义军已经南撤了,追不上大部队的卢德铭遂带队转移到江西修水与平江、浏阳农军会合,是被党组织安排领导“秋收起义”。9月9日,“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义军自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面编了四个团,卢德铭部为,农民赤卫队,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