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单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仿佛老子的意图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很容易被人误解。要是整篇联系起来看呢?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一段典型的“无为而制”的经典论述。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采用 “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治国方略,使得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空前繁荣。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年仅二十九岁的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唐朝帝位,年号“贞观”,史称唐太宗。
他即位不久,北方强大草原民族首领颉利统率二十万铁骑兵临长安城下,大唐江山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李世民审时度势,决定以屈求伸,以退为进,遂忍辱负重,与对手签订城下之盟,为朝廷赢得了增强实力,伺机反攻的宝贵时间。李世民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厉兵秣马,最终击败了强大对手颉利,洗雪前耻,实现了大唐一统。
战争胜利后,李世民趁热打铁,大力推行“夷汉一家”的民族和解政策,缓解因长期争战而形成的民族矛盾,开创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新篇章,各草原民族倾心归附,共同尊奉李世民为“天可汗”。
国家承平后,李世民以隋亡为鉴,推行开明的治国方略,选择了“抚民以静”、“偃武修文”的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把理政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桑,安定民生之上,省官并职,整肃贪渎;虚心纳谏,健全法制;擢拔人才,繁荣文化;造就“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尚,新生的唐王朝走上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大唐因此而成为一个四方来贺、八方来朝的强盛国家。著名的“贞观之治”从此被记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光荣与骄傲!
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
汉高祖刘邦进入秦国都城咸阳以后,废除了秦国的残酷法律,仅约法三章作为临时法律。封府库秋毫无犯的退军霸上,老百姓尊之为圣人。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其实他退军霸上,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拿,萧何拿走了秦国的法典,他要认真研究秦国的法律,以便决定今后的治国方略。
秦国的法律:完善到每亩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子;严酷到饲养耕牛的人,耕牛腰围减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严格规定。人民有如惊弓之鸟,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连生存都成问题了,爱国从何谈起?
萧何最终采用了黄老“无为而制”的治国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中国的经济相当于当时世界经济的总和。府库里的粮食多得来都发了霉,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京城里就连打更的老头每天都有二两小酒喝。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老子的这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第四章:道冲
第四章:道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笔者字面理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 就像一个硕大无比的容器,但它里面所蕴涵的内容,其运用的领域却是用之不竭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
他来自于万物的内在本质博大精深,就像是万物发源的根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要不断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各种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道”客观存在,但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却又深奥莫测。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不知道“道”是怎样产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笔者感悟
按照老子所处的年代,当然不知道“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即便是今天,人们也是在推测宇宙的形成年代。到如今知识的力量仍然在激励着人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新事物,不断调和各种学派的认识分歧,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人们追求万物的奥妙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老子在这一段里,把“认识论”阐述得淋漓尽致。万事万物远远早于人类就已经存在了,这就是“道”。人类在不断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斗争的时候,开始是被动的认识自然的表面现象,这就是“名”的产生过程。当“名”发展到一定准确程度的时候,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把这些“名”归纳总结,就产生了“科学知识”。于是人们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开始主动更深层次的探索自然奥秘。又有新的“名”产生,随着认识的进一步加深,更新的知识又将诞生。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会不断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各种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换言之就是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过程。这就是人们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过程。老子的观点与*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主义哲学把实践贯彻于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说:“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科学无国界,知识是属于全人类的,应该得到学习和交流。换言之就是:国际文化交流。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指引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不仅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先进文化传授给其他民族,而且也非常善于吸收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所以中华民族能够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遥遥领先于世界。
但是,到了清朝,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进入了自我封闭、夜郎自大的时代。
一七九三年九月十四日,一个名叫马葛尔尼的英国派使者代表英国女王到中国来,要求通商、互派使者。然而当马葛尔尼面对乾隆时,乾隆皇帝要求他行三拜九叩首的大礼,而马葛尔尼却坚持英国的礼仪要单腿下跪。乾隆皇帝竟因此拒绝与他谈判。中国完全断绝了国际文化交流的一切渠道。
牛顿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5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发表的时间相当于康熙25年。从牛顿《原理》发表的1687年到1840年的150余年间,牛顿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几乎没有介绍到中国。《原理》一书的基本内容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在中国传播。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的椭圆轨道、牛顿的万有引力三者相继传入中国,它们和中国人认为的“天动地静”、“天圆地方”的传统有天壤之别。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人的巨大反响。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决不只是影响了学术界,唤醒了人们对于科学真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也为中国资产阶级改革派发起的戊戌变法(1898年)提供了一种舆论准备。这个运动的主将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都无例外地从牛顿学说中寻找维新变法的根据,尤其是牛顿在科学上革故图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变革社会的有志之士。
曾有西方哲人就思想文化交流的意义打过一个十分浅显的比方: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每人手里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交流之后,每人都有了两个思想。从某种意上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思想不断进化和交流的过程。
近代以来的思想先驱者们都十分强调学习西方,使我国走上富强之路。魏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面对强大的入侵者,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容闳作为最早派出的留学生,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时大呼:“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富强之境”(《西学东渐记》)。学贯中西的梁启超倡导“新民”说,认为西方进步文化输入愈多,人文愈开,进化愈速。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78年出国之后,眼界大开,“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这些人被毛主席称为“先进的中国人”,他们的主张和理想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得以实现。
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伟大成就已为世界所瞩目,长期闭关自守造成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正日渐缩小,与当今世界发展进程的严重脱节正日渐弥合,这个时候更需要大力引进和学习西方进步文化。*在南巡谈话中曾高屋建瓴地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我们能够毫无保留的把我们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其他民族,我们也会虚心的学习其他民族总结出来的先进思想和文化。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玛窦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利玛窦
利玛窦(Matteo Ricci&;#8206;,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8226;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