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我读道德经 >

第5章

我读道德经-第5章

小说: 我读道德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让谁来带领这支人马呢。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衔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马谡几次命令兵士冲下山去,但是由于张郃坚守住营垒,蜀军没法攻破,反而被魏军乱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不慌不忙地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下了监狱,定了死罪。

  马谡自己知道免不了一死,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封信,说:“丞相平日待我像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这次我犯了死罪,希望我死以后,丞相能够像舜杀了鲧还用禹一样,对待我的儿子,我死了也没牵挂了。”

  诸葛亮杀了马谡,想起他和马谡平时的情谊,心里十分难过,流下了眼泪。以后,他真的把马谡的儿子照顾得很好。

  诸葛亮认为王平在街亭曾经劝阻过马谡,在退兵的时候,又用计保全了人马,立了功,应该受奖励,就把王平提拔为参军,让他统率五部兵马。

  诸葛亮对将士们说:“这次出兵失败,固然是因为马谡违反军令。可是我用人不当,也应该负责。”他就上了一份奏章给刘禅,请求把他的官职降低三级。

  刘禅接到奏章,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有个大臣说:“既然丞相有这个意见,就依着他吧。”刘禅就下诏把诸葛亮降级为右将军,仍旧办丞相的事。

  由于诸葛亮赏罚分明,以身作则,蜀军将士都很感动。大家把这次失败当作教训,士气更加旺盛。这年冬天,诸葛亮又带兵杀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包围了陈仓(今宝鸡东),杀了一个魏将;第二年春天,又出兵收复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易西北)两个郡。后主刘禅认为诸葛亮立了功,下了一道诏书,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位。

  马谡的失败教训是惨痛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道”和“名”严重脱节,是教条主义在作怪。

第二章:美之为美(一)
第二章:美之为美(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笔者字面理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人们都知道:之所以有“美”存在,是因为有“恶”存在的原因,正因为有了美与恶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使美的真谛不断得到升华。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之所以有“善”存在,是因为有“不善”存在的原因,正因为有了善与不善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使善的真谛不断得到升华。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所以,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声与音、前与后……,万事万物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才维持了万事万物永恒的平衡和发展。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用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声与音、前与后等,指出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的结果。这与两千多年以后诞生的*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西方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与老子阐述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毛主席《矛盾论》说:“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华民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中华民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先贤为我们建立的唯物辨正法的思想体系,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里了。只是这些文化很多都是通过老一辈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流传给我们的。

  三国演义开篇有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里的“合”与“分”就是对立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关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老子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商鞅说:“以战去战,以刑去刑。”

  以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失败是成功之母。”“置之死地而后生。”“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等等,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警句里面也蕴涵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物壮则衰、绝处逢生、致阴致阳、致柔致刚、滴水穿石、穷寇勿追、反败为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破釜沉舟、绝处逢生、枯木逢春、返老还童、因果报应、新陈代谢、瑕不掩瑜、白璧微瑕、推陈出新等等,成语中也蕴涵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正是因为我们的先贤圣人为我们留下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所以我们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总是避免锋芒毕露,总会留足游刃有余的空间。体现出来的是以“得体”为第一要务,这个“得体”的处世哲学的集合就组成了我们的礼仪之邦。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辩证法理论思想运用于军事战争的成功案例。

  秦始皇称霸于列国。他的小儿子胡亥继承父业,也想称霸于列国。为此,他刚刚登上王位,就派大将章邯率领大军首先打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然后北渡黄河前去攻打赵国。

  但赵国哪是秦国的对手?于是,赵王就派使者前往楚国去请求援助。

  赵国的使者到楚国后,就直奔楚宫去见楚怀王,一五一十地哭诉起了秦将章邯攻打赵国的暴行……

  当时,项羽正好在场。项羽怒火中烧。他对楚怀王说道:“我们应当马上发兵救赵,我愿去跟章邯拼一个死活……”

  随之,楚怀王就派项羽做为上将军宋义的副将,领兵前往救赵……”

  但谁知宋义是个胆小之徒?楚国的兵马行至安阳(当时的安阳是现在的山东省曹县)后,就安营下寨,不再前进,一连四十六天一直按兵不动,不敢与秦军决战。这可把项羽气坏了。一怒之下,他把宋义杀了。

  杀了宋义之后,项羽就立即派他的手下将领英布等人带领两万人马要渡过漳河去打秦将章邯。听说楚军要渡过,章邯派两秦将司马欣和董翳带兵去拦阻。那两个秦将不是英布等人的对手,一交锋就打了败仗,急忙后退。于是英布等人就顺利地渡过了漳河并牢固地占领了河的对岸,接着,项羽即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就在全军刚刚渡过河后,项羽便吩咐士兵,每人只许带上三天干粮,把所有做饭的釜(即锅)砸了,把所有渡过的舟沉在了河底,把兵营也毁了。他并对将士们说:“成败在此一举。这次咱们打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必须将秦兵打败。我们要和敌人血战到底,不获全胜,誓不收兵!”

  将士们看到锅砸了,船沉了,一点退路也没有了,因此,就都抱着死战到底的决心和秦军拚杀起来。结果,楚兵以一当十,喊声震天,锐不可当,大败秦军,救了赵国。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军事谋略就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是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典型例子,中国人在涉及到辩证法思维的时候总会引用这一典故。

  古时候,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来安慰老翁,老翁并不难过,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哪来的福呢?

  过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纷纷来道贺,老翁并不喜形于色,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

  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次,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竟把腿摔折了。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静地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

  邻人这回不响了,心想,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福呢?

  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他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随时鞭策中国人在得意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在失意的时候不要颓废沉沦,得意和失意是会互相转化的。

晏婴使楚
晏婴使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