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我读道德经 >

第41章

我读道德经-第41章

小说: 我读道德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真宗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宁是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真宗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 

  接着真宗对阴谋另立太子的那几个奸侫,一一做了处置;贬李继勋为使臣,到浔州;贬李昌龄为忠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在均州安置;一下子把这些人都从朝中除了名,流放到浔州,连带家眷同出京城。两年后王继恩就死在了贬所。真宗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真宗继位后,每次接见朝中大臣,都对吕端很恭敬,肃然拱揖,不呼其名;因为吕端长得体大肥胖,宫廷台阶稍高一点的,真宗都特别关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讨军国大事时间长了议论不休的时候,吕端却能说出轻重缓急,并且条理分明,条条是道。吕端的意见每次都被真宗所采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撑船

  历史上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也是来源于对吕端气量的一种赞誉。据传吕端在相位的时候,曾遭奸臣陷害,被消官还乡为民。吕端得旨后二话没说,便和书章背上行囊,挑上书籍,离开京城上路向家乡走去了。 

  吕端在路上行走数日,回到自家门口时,见家中正在设宴摆席大办喜事,原来是为老弟结婚设宴,有不少当地官吏和豪绅参加赴宴。这些人见吕相爷回来了,又是大礼参拜,又是重上厚礼,只弄得吕端哭笑不得。他见此情景只好当众言明真相:“我吕端现在已被革职还乡为民了!”谁曾想到,吕端的实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势力眼的官吏和豪绅们个个百色突变,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视,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礼品离坐而走了。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这个时候,村外传来了马蹄声声,鞭声脆震长空。原来是皇上派御史来给吕端下旨的。那御史骑马直到吕端家门口,下马便大声喊道:“吕端接旨!”只见吕端急率全家老细,跪在地上静听“旨意”。大家的心蹦蹦地跳着,有各种各样的猜想。唯有吕端本人心中有数,猜出十之*。只听那御史宣旨道:“吕端回朝复任宰相,钦此!”全家人听后三呼万岁。 

  方才散去的那些和豪绅,闻听吕端又官复原职了,个个面红耳赤,张目结舌,心中着实难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脸皮,回到吕府重新送礼贺喜,支吾其词,听不清说了何等言语。吕端对于这些势力眼们的行为表面上无动于衷,可心中暗笑。 

  在那些官吏当中,自然少不了本县那位七品知县。他坐着轿子走后复返,忙跪在吕端面前,一边像捣蒜棰子似的给吕叩头,一边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相父,我不是人,大人不怪小人过。”吕端的书童很是生气,上前揪住那知县说:“大胆狗官,竟敢戏弄我家相爷,摘去你的乌纱帽!” 

  书童此举,吓坏了那个知县,他便双手紧捂头上的乌纱帽。吕端这时才上前拉住书童道:“不要这样!”收童很生气地说:“相爷,像他这样的势力眼,不能饶恕!” 

  “小弟呀,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应高兴,不必惩罚他了。我们何必强迫别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吕端说过这些话,感动得那位知县非常内疚,忙说:“相爷呀!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来,相爷,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吕端闻听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县做何游戏。谁知那知县真的让新娘坐上花轿,他和三班衙役们抬着轿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转了一圈,弄得吕端只是大笑,笑这些势力眼们的所做所为。可是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至千年后的当今。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寇准罢宴
寇准罢宴

  相传,宋淳化年间,青年时代的寇准,得到宋太宗的支持和信任,提升为参知政事。不久,太宗又为寇准主婚,让皇姨宋娥与他成亲。宋娥是赵匡胤宋皇后的幼妹、邢国公宋准的*,美貌聪慧,贤淑多才。新婚期间, 日日酒宴,夜夜歌舞。 

  一天,寇准与宋娥正在欢宴,忽听门官来报:“相爷,大门外有个老汉,说是相爷的乡里,非要见相爷不可。”一听是家乡人,寇准忙说:“快请进来!”不一会,门官领来一个老汉,衣着破烂,脸上布满皱纹。寇准一看,原来是舅舅赵午,便忙拉宋娥一起上前拜见,侍女也急忙搬来椅子,让老人家坐下。谁知老汉两眼发呆,并不回答寇准夫妻的问话,却大哭起来。寇准忙问:“舅舅,有什么委屈?受了谁的气?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老汉连连摇头。问了半天,老汉才长叹一口气,叫着寇准的小名,说:“牛娃,我进了这相府,见你这么荣华富贵,又听你手下人说,你每日每夜都是这样,叫我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怜的老姐了。他一辈子受苦受难, 没过一天好日子!”寇准听舅舅说起母亲,慌忙跪倒,说:“都是甥儿不好,得意忘形,忘了母亲早年的苦楚。”

  赵老汉擦了擦眼泪,拍着寇准的肩膀说:“牛娃子,那年你爹去世,你才10岁,你娘昼夜纺线织布,供你读书,我送你上华州会试时,你穿的蓝布袍还补着补丁。后来,你一直没回家来。你母亲归天时,你正在关外操劳王事,顾不上奔丧,舅也不能怪你。你现在当了大官,又招了皇姨,从地下到了天上,欢乐几天也就是了。可你天天作乐,夜夜宴饮。你娘受过的苦难,你不是早忘光了吗?”

  寇准忙给舅父叩了三个头,说:“舅父指教,甥儿得益不浅,母亲弃世时,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两全,是甥儿终生憾事。不过,母亲的苦楚,甥儿实不敢忘。甥儿今为国家大臣,誓以上报宋王,下抚黎民。”说罢,忙和宋娥劝舅舅入席用饭。

  老汉看着宴席上的山珍海味,硬是不入席,却指着宴席说:“这一桌饭,够咱家乡一家人过几个月哩!你在京城里吃的这么好,可知咱华州、同州今年大旱,颗粒不收,一斗米涨到一千钱。现在还没过年,已闹起了饥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想到这,我怎么能吃下这样好的饭呢?”

  寇准也听说家乡有旱情,可是从地方官的奏折里,却看不出灾情的严重程度。听舅舅这一说,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安排舅舅住下,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

  第二天早朝,寇准将故里旱情如实奏给太宗,并请旨回陕西督赈和询察民情。他回陕西后,为家乡办了一些好事,还把关中的赋税免征三年。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笔者字面理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在地球还没有形成以前,也就无所谓“天地”,此时,浩瀚的宇宙早已存在,它就是一个由各种物质结合各自的规律混然一体的庞然大物。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它无声无形的独立存在着,始终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行着,始终没有改变。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周而复始地矢志不渝的没有停止。天地万物就是在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中产生的。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所以勉强叫做“道”。勉强用“大”来描述他的形态。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大到目光所不能及,就是消逝;从目光中消逝简直就遥不可及,就是遥远的意思;无论有多么遥远,也无法摆脱运行规律的周期性,终将回到出发的原点,这就叫做“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道很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人类)也很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有四大运行体,人类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所以要依照地球的运行规律法则来行事;地球是在宇宙的范围内运行的,所以要按照宇宙的运行规律法则行事;宇宙再大也是在道的范围内,所以宇宙要遵从道的法则;道永远也脱离不了自然法则,所以要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

  笔者感悟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也好、地也好、道也好都是在自然法则下运行的,所以都不能脱离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为我们人类指出“顺应自然规律”的总纲领。

  大家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观带有强烈的功利目的性,是人们对于“存在”具有主观好恶的意识。通常为人所称道、为人所喜爱、为人所赞成、为人所拥护、为人所享受、为人所追求、为人所赞赏、为人所崇拜、为人所信仰……也就说具有某种价值。价值功利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表现为或以个人或以小团体或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趋利避害,不惜牺牲环境和自然。

  在自然界,人不过是整个自然网络的一个位点,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成员,整个生物链的一个环节。纵观天下,人只是具有自然参与、赞天地之化育之功。《中庸》有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可见,在“天、地、人”三才之中,天(化)为一,地(育)为一,人(赞)为一,天地人并立作用而为参(三),函三为一,乃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因此,对于整个宇宙界而言,我们既不可盲目地信奉“天”、“地”主宰,也不可随心所欲地由“我”说了算数,还是“以自然为本”为宜。贵在自然。所以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一个“辅”字,可以说道尽了人间的万千学问,只能“辅”助自然,切记不可“主”宰自然;可以促进,也可以延缓,就是不可以违反。“自然”为“道”,自然而然也。

车前草的由来
车前草的由来

  相传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八月,吉安县永和一带,发生种瘟疫,当地人因受盛暑湿热,泄泻不止,个个脸色腊黄。请来九十九名医术高明的大夫都束手无策。无奈,只有到乡下去寻找偏方,适逢一位土郎中献上束草药,没想到一剂服下,泄泻即止。再服一剂,疾病痊愈。众人大为惊讶。

  第二天,群众去向土郎中道谢并求其再赐神药仙草,郎中听了哈哈大笑说:“什么神药仙草!那只不过是一种扎路边野草而已。”众人忙问“此草何名,生于何方路旁?”

  郎中便娓娓讲道:“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数万将士众多患“血尿病”,生命危在旦夕。惟有三匹战马因常啃路上车辙的无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细心的车夫发现此况,便挣扎着往车道中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不料所患痢疾竟然好了。他高兴异常,忙将此事禀告马武,马武即下令全军服用,几天内,患者痊愈,终于杀出重围。后来马武想到这次死里逃生,无限感慨地说:“全军死而复生,全仗路旁车前之仙草也!”从此,人们管这种野草叫车前草。尽管车前草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泻清肺之功效,可是,官家医生见其生长在卑贱的山野,混迹于牛、马粪中,而嫌弃它,不用它。

  当时正遇欧阳修护送其父灵柩回乡安葬,路经永和镇,听了这些话顿脚叹道:“治世之人不分贵贱,治学之人不分贵贱。此为古人常理。而治病之药还分贵贱,真是无稽之谈,庸医迂腐,害人不浅!”群众见欧阳修如此厚爱车前草,从此,就收集车前草的种籽,播种栽植,代代相传,成为吉安县传统的出口药材,名扬海内外。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云南白药的由来
云南白药的由来

  1938年3月,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中方军队的阵营里,一支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