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明等亲自远迎。“元首”级的礼遇,又答应“他日事成,必当厚报”,最大限度地满足张松的虚荣心和私欲。这一着果然奏效,待价而沽的张松马上就认上了新主子刘备,献出了西川地图。同时也就露出了他那原本的小人加奴才的嘴脸,对刘备就差喊亲爹,一口一个“皇叔”、“明公”、“明主”,表示要“朝暮趋侍”“披沥肝胆”“愿施犬马之劳”。笔者不禁推想,倘若刘备也怠慢了他,“大耳儿”、“织席编屦小辈”之类的恶言恶语,不从他嘴里喷出来才怪呢。
张松回到蜀中,立即与同党策划于密室,积极准备里应外合。刘璋受骗,与刘备结盟。张松便秘密致书刘备,设计鸿门宴,极欲尽快结果刘璋性命而后快。心狠手辣,为官为财,小人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笔者字面理解
希言自然。
祸从口出,少说多做应该是更趋于自然之道。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刮大风不会一通宵不停,下暴雨下不会一整天不止。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谁在这样做呢?是大自然。自然现象还不能永久不变,何况是人呢?何必口无遮拦*烧身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所以,顺应自然的修道之人,遇到有道之人,就很容易志同道合。
德者,同于德;
道德高尚的人,遇到有德行的人,就会相识恨晚。
失者,同于失。
失意的人,遇到不得志的人,就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感。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从事于道的人,有道之人也容易接受他。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从事于德的人,有德之人也容易接受他。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失意的人,不得志的人容易接受他。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诚信不足的人,就有不相信他的人。
笔者感悟
老子说:“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是要告诫我们,天地尚且要按照自然规律不断变化,人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老子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有君子的圈子、学者有学者的圈子、专家有专家的圈子、官员有官员的圈子、企业家有企业家的圈子,选择了自己的人生路,就要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奋斗发展,是哪种类型的人,就会进入哪种类型的圈子。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我非常喜欢和公司新招聘的年轻大学生一起交流。我问他们:“有没有办法对自己的现有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判?”回答很肯定:“没有”。
自己给自己当裁判,随时给自己公正的打分,随时了解自己的近况,这一点对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需要了!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欧洲人了解一个人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了解三个他的朋友,就知道这个人的情况了。“看一个人书架上书,就知道他的学问”,这是中国人运用类比法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就是采用这个简单的类比法,就可以非常行之有效的给自己公正打分了。把自己的通讯录进行整理规类:如果自己的朋友圈里大多数是比自己年长的人,说明自己的见识和见解超过了同龄人;如果朋友圈平均比自己大5岁,说明自己成熟了5岁,如果比自己大10岁,说明自己成熟了10岁。如果朋友圈大多数是大学教授,说明自己已经达到大学教授的水平,所以才能被大学教授接纳。如果朋友圈大多数是总经理,说明自己已经达到总经理水平了,所以才能被总经理级别的人接纳。如果朋友圈里还是当年的老朋友,说明自己在原地踏步。
我从小有一个朋友,他的羽毛球打的很好,一直是绵阳地区冠军。他的冠军一直固守了很多年。有一天我问他:“常年如此刻苦的锻炼,为什么在省里不能取得名次?”他告诉我:“我的教练是绵阳地区冠军,我已经超过他了,这就是我的最高水平了。要想再提高?除非省队教练来指导。如果在省里面取得了名次,还想提高?除非国家教练来指导。”一席话言简意赅,可是却一语道破了天机。
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不断类比自己朋友圈的水平,可以督促自己结交比自己水平高的人。结交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可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这是一种采用类比发,无需别人评判,自己给自己打分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进步的速度会非常迅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过五关斩六将
过五关斩六将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军被曹操击败;刘、关、张失散。其中关羽被曹操军包围。曹操非常欣赏关羽才华英武(虎牢关战役,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关羽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希望招降关羽,遂派张辽,张文远游说关羽,关羽出于对兄长刘备的结拜誓言,以及保护兄嫂不被侵犯和与张辽的情谊,同意暂时归降曹操,但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降汉不降曹;二是要确保兄嫂安全;三是如有刘备消息要立即离去,曹操不能阻拦。
曹操爱才心切,只得同意,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关羽真心归降。在关羽“归降”曹操的日子里,关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被封为汉寿亭侯,上马金,下马银,赐予“赤兔马”。关羽也非毫无报答,斩颜良侏文丑,立下大功。
就当事情这样顺理成章的进行时,突然,关羽得到了刘备的消息,因此,立即向曹操请辞,但曹操避而不见,最后,关羽只能挂印封金不辞而别。由于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一路之上遭到了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曹操所辖关隘,立斩曹操六员大将。投奔了他的结义兄长――刘备的旗下,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其美名流芳千古。关公如果留在曹营,仍不失为将左之才,而他可以毅然决然的放弃,最终赢得千古美名。
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庄子与施惠
庄子与施惠
惠施(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7年)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战国时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是宋国(今河南商丘市)人,但他最主要的行政地区是魏国(今河南开封市),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尊齐为王。
惠施和庄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学上他们又是一对观点不同的对手。庄子与惠施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学问。他们在互相争论研讨中不断深化、提高各自的学识。特别是庄子,从惠施那里受到很多启发。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才智过人、博古通今,能与自己交心、驳难、使自己受益匪浅的朋友了。因此,庄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庄子给一个朋友送葬,路过惠施的墓地,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为了缅怀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响的朋友,他回过头去给同行的人讲了一个故事:在楚国的都城郢地,有这样一个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涂抹了一层像苍蝇翅膀一样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后请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将鼻尖上的白灰砍下来。石木匠点头答应了。只见他毫不犹豫地飞快抡起斧头,一阵风似地向前挥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来,石木匠挥斧好像十分随意,但他却丝毫没有伤着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挥来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却稳稳当当地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边的人为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后来,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这位木匠的高超技艺,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对姓石的木匠说:“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给我看看?”
木匠摇摇头说:“小人的确曾经为朋友用斧头砍削过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现在不行了,因为我的这位好朋友现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样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庄子讲完了故事,十分伤感地看着惠施的坟墓,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自从惠施先生去世以后,我也失去了与我配合的人,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能够找到一位与我进行辩论的人了!”
庄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们表明,高深的学问和精湛技艺的产生,依赖于一定的外界环境;红花虽好,还要靠绿叶扶持。一个人如果不注意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吸取营养,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难以得到发挥和施展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惠施与船家
惠施与船家
惠施的学问很渊博,那是没得说的了,魏王经常听惠施讲学,十分赞赏惠施的博学。而且,惠施对魏王也很忠诚。
那一年,魏国的宰相死了,魏王急召惠施。惠施接到诏令,立即起身,日夜兼程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准备接替宰相的职务。惠施一个随从也不曾带上,他走了一程又一程,途中,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惠施心里记挂着魏王和魏国的事情,心急火燎,结果,过河时,他一失脚跌落水中。由于惠施水性不好,他一个劲地在水里扑腾着,眼看就要沉入水底,情况十分危急。正在这时,幸亏有个船家赶来,将惠施从水中救起,才保住了惠施的性命。船家请惠施上了船,问道:“既然你不会水,为什么不等船来呢?”
惠施回答说:“时间紧迫,我等不及。”
船家又问:“什么事这么急,让你连安全也来不及考虑呀?”
惠施说:“我要去做魏国的宰相。”
船家一听,觉得十分好笑,再瞧瞧惠施落汤鸡似的失魂落魄的样子,脸上露出了鄙视的神情。他耻笑惠施说:“看你刚才落水的样子,可怜巴巴的只会喊救命,如果不是我赶来,恐怕连性命都保不住。像你这样连凫(fu)水都不会的人,还能去做宰相吗?真是太可笑了。”
惠施听了船家这番话,十分气恼,他很不客气地对船家说:“要说划船、凫水,我当然比不上你;可是要论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你同我比起来,大概只能算个连眼睛都没睁开的小狗。凫水能与治国相提并论吗?”
一番话,说得船家目瞪口呆。
船家哪里懂得,这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各的规律,各有各的办法与学问,这凫水与治国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怎么可以用不会凫水就判断人家不会治国呢?
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
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了几千年。
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说:“昔者匏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就是说匏巴弹瑟时,连水里的鱼都要越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时,正吃草料的马也仰首而听,高度评价了伯牙的演奏技术。
伯牙的成就来自其师成连的独特教学方法,他年轻时跟成连学琴三年,技巧已经掌握,就是达不到精妙的地步。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编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霎时之间,波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