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圣人就是依据古代先贤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在结合自己总结的知识和经验,就可以指导或借鉴今天的所作所为。知道古往今来事物的来龙去脉,并顺应这些规律行事,就是“道”的纲纪。
笔者感悟
本章老子阐述的内容非常难以理解,其实老子阐述的就是人类的认识过程。
万事万物本身固有的内在本质规律就是“道”。早期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不得不被动的去认识自然规律,不断发生的自然现象在他们脑海里产生印象,他们需要把它描述出来,这个“描述”就是“名”的产生过程。随着人类认识的逐渐加深,人类会把已经认识到的支离破碎的“名”加以整理、整合就产生了“知识”。知识不是一天两天产生的,是通过无数代人艰苦努力实践总结得来的,又通过一代传一代流传下来的。后来者因为没有亲身实践,所以学习了前人的知识当然是抽象的,所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者必须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去经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把抽象的知识与现实客观实际相结合,这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深刻内涵所在。
本章老子向我们阐述了:古为今用的哲学思想。“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要学习前人认识自然所总结出来的知识,用这些知识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再总结出更新的知识,以指导后人更深层次的探索更深层次的自然奥秘。
中华民族古为今用的思想
中华民族古为今用的思想
老子说:“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前人经过无数次失败、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运用到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中去,就是中国人“古为今用”的思想体系。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先贤就已经意识到了,借鉴前人总结出来的现成经验,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做事成功的概率会大大的提高,失败的可能性会压缩到最小。
*同志,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韬光养晦”四个字,用来指导我们在对外关系中的心态和姿态。这不仅使整个国家深受其益,而且还使得广大群众深受其福。我们没有因为国力强大就去欺负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韬光养晦”,广交朋友,呼吁和平,别的国家也愿意和我们拍着肩膀交朋友。
*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国做演讲,引用孔子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指出“和而不同”是社会事务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这是至高无上的评论。
2002年5月28日,李瑞环同志在英国演讲,指出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讲到“和实生物”,意思是,事物只有和谐相处才会产生新的事物。比如夫妻,只有和谐相处,才会保证家庭和睦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有家庭暴力的话,就会造成家庭破裂。接着讲到“和为贵”、“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以及和谐、和睦、祥和、和善、和平等含义,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和”字隐含着和易处政、和舟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的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真实把一个“和”字讲透了。从那以后,中国文化成了一种“和”性质的文化。
*和李瑞环的这两次演讲都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世界各国政界的人士真正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进一步亲近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些是古为今用的范例,“和为贵”的思想在国内外越来越深入人心,必须要“和而不同”,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老子本章“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人来说影响非常深远。
李世民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古人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成语说:“前车之鉴”、“古为今用”、“道冠古今”、“能者为师”等等。
这些名言、俗话、成语里都包含有老子的“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思想体系。
头悬梁锥刺股
头悬梁锥刺股
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粱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有时候都刺出血了,但是这样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后人也根据苏秦“锥刺股”的典故引出了“引锥刺股”这个成语。
从表面上看“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是讲的如何刻苦学习,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越刻苦学习,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就越多,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
乐羊子之妻
乐羊子之妻
古时候有个叫作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好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子,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
妻子常常跟乐羊子说:“你是一个七尺男子汉,要多学些有用的知识,将来好做大事,天天呆在家里或者只在乡里四邻转悠一下,开阔不了眼界,长不了见识,不会有什么出息的。不如带些盘缠,到远方去找名师学习本领来充实自己,也不在活一世啊!”
日子一长,乐羊子被说动了,就按照妻子的话收拾好行李出远门去了。自从那天和乐羊子依依惜别后,妻子一天比一天思念自己的丈夫,记挂他在异乡求学的情况,但她把这份惦念埋在心底,只是每天不停地织布干活来排遣这份心情,好让乐羊子安心学习,不牵挂自己和家里。
一天,妻子正织着布,忽然听见有人敲门。她过去开了门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站在面前的竟然是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她高兴极了,忙将丈夫迎进屋坐下。可是惊喜了没多久,妻子似乎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才刚刚过了一年,你怎么就回来了,是出了什么事吗?”乐羊子望着妻子笑答:“没什么事,只是离别的日子太久了,我对你朝思暮想,实在忍受不了,就回来了。”
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地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听了这话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错了,不由得羞愧不已。他再次离开家去求学,整整过了7 年才终于学成而返。
乐羊子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练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
活到老学到老
活到老学到老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在他70 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 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 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心,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获得了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诚然,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论年少年长,学问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滩人。魏源21岁时,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由于魏源富有朝气,思想出格,所以在功名场中他是很不得意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做幕客和从事写作。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被任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他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一个班子翻译外国的报纸和书籍,他主持汇编的《四洲志》一书,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好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