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 >

第5章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第5章

小说: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璞玉成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其险阻四塞,几类蜀之剑阁矣,而僻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顾,中世以来兵燹鲜焉”。'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页2。'然而,徽州也是一个向外迁徙的高移民社会。由于徽州多山,耕地稀少,一年收成,只够三个月的粮食,因此,粮食得靠外供应。徽州人出外经商的人于是很多。一千年来,徽商闻名全国。他们四出经商,往东去浙江,往东北去江苏,往北则是长江沿岸的城镇。他们到了一个村落,就会开一个小铺子。等小铺子变成一个杂货店以后,这个村落也就成为一个小镇了。所以中国有一句俗话说:“无徽不成镇。”
  很多徽商从作小生意起家,刻苦积累,成为大商贾。徽商所从事的买卖,盐是其中之一。几百年来,徽商垄断了盐的贸易。另外一个主要的买卖是当铺。从前当铺所扮演的脚色,相当于现在的银行。“徽州朝奉”指的是当铺的掌柜,但后来成了徽州士绅或徽商的泛称。胡适在一篇〈四十自述〉的增订残稿里说徽商有“徽骆驼”的绰号,他说那是“嘲笑徽州人的笨做省用,实在是很恭维我们的民族的”。注意,也许是无心或笔误,但胡适在这里是用“民族”这个名词来称呼徽州人。可能就因为如此,胡适把徽州人比作中国的犹太人。' 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安徽合肥:黄山书社,1994),5:496…497。'这个犹太人的比拟,并没有在〈四十自述〉里出现,更没有在胡适晚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口述自传》里出现。当然,在当年美国社会仍然歧视犹太人的脉络下,胡适不用犹太人来比拟徽州人是可以理解的。在《口述自传》里 ,胡适用了另外一个说法来描述徽州人遍布中国各城市的现象,他说:“这就是为什么你在旅行的时候,常会看到姓汪、程的,他们一律都是徽州姓。其它像叶、潘、胡、余、俞、姚等姓,也多半是徽州来的。”' Hu Shih; “The Reminiscences of Dr。 Hu Shih;” p。 4。'
  徽州治下辖有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与婺源。其中,胡适的家乡绩溪在经济上是最落后的。绩溪可能是徽州府治下人口最少的一县,而且,不但村庄数低,而且名族聚居的村庄数仅为歙县或休宁的。这与绩溪的地理条件的限制是分不开的, 乾隆《绩溪县志》说:“绩邑与歙为接壤,而独受多山之累”,“山压水冲,遍绩有难耕之确土。”绩溪人外出经商也比歙县与休宁为迟。前引的乾隆《绩溪县志·风俗》篇中说:“惟绩鲜挟资之游人。”'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页23,24。'绩溪人多半在家经商,很少出外闯天下。唯一把绩溪人带出乡里去作买卖的,是茶行的生意。胡适家作的就是茶行的生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徽州家乡(2)
胡适在〈四十自述〉的增订残稿里说,他出生的绩溪县上庄村叫做上川,“人都叫它做‘上庄’”,在绩溪县城以北五十里。全村都姓胡,“都是我们一族”,属于中国南方所常见的单姓村。根据胡适的说法,在太平天国乱前,上庄男女老小有六千人。种地是他们的本业,出外经商则是他们的副业。上庄人显然很有经商的本领,胡适说,在太平天国乱前的极盛时期,上庄一村在上海有“九鼎十三万”的说法,“就是有九个‘鼎’字的大店,十三个‘万’字的大店。”' 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5:499。'胡适家的茶行生意,是由他的高祖开始的,到了胡适这一代已经有了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他高祖创业的地方在上海附近的川沙镇,这个茶行开业的资本只有一百银元。他们的经营方式,就是每年春天在家乡附近的山区收购茶农的茶叶,然后再运到川沙的茶行去卖。在胡适的祖父及其伯祖的努力经营之下,他们在川沙镇上又开了第二家茶行,目的是在防止别人跟他们竞争。1843年,他们又在上海开了一家支店。胡适的祖父显然很会作生意,除了茶行以外,他还开了一家酒肆,叫做大酺楼,胡适说是“徽州酒馆(通称‘徽馆’)的创始者”' 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5:498。'。太平天国之乱,上海的支店被毁,川沙本店也受损。根据胡适父亲胡传的估计,在1880年的时候,川沙、上海两家店值三千银元。这就是胡适一家四房、二十几口衣食的来源。因此,胡适先世的背景是在商业方面。他们家第一个在科举功名上下功夫的,是胡适父亲胡传的大伯。只可惜他在科场上并不顺遂,只拿了秀才,是他们家破天荒的第一个秀才,胡传则是第二个。这好像是上庄的宿命,胡适说:“科举一途好像瞧不起我们的村子,开族以来,村子里只不过□个举人。”' 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5:499。'胡适写这篇改订稿的时候想不出上庄出过几个举人,只好留白了。
  在汽车运输、高速公路发达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从前徽州人出外经商是徒步的。就以跟胡适的故乡上庄村接壤的宅坦村为例。宅坦村,古名龙井,自古以来村民外出都要靠步行,翻过崇山峻岭才能抵达歙县和旌德的水码头。然后至新安江去杭州,再转水路至金华、衢州及江西的玉山、铅山,或是沿徽水(青弋江主要支流)北溯至芜湖,再经由长江去南京、苏州、上海和武汉等地。这也是宅坦的徽商外出经商的主要路线。一直要到1933年芜屯公路通车,宅坦人外出方可免去艰难的跋山涉水,不过从村落到绩溪县城还得靠步行。'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页65。' 宅坦村如此,上庄当亦如是。胡适1904年到上海去念书的时候,就用了七天的时间,多半是走路的。1928年,他接受苏雪林的一篇访问里,就有一段很生动的描述。当时胡适住在上海英租界的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49A号。胡适在这篇访问里,是从请苏雪林吃的徽州面饼谈起的:
  仆人送上一杯咖啡调的牛乳和一盘切开的烤面饼,先生说我今天起身迟了,所以到此刻才用早点。我是徽州人,用的也是徽州点心,请你们不要见笑,我还愿意将这东西介绍给你们呢;这烤面饼是面做的,馅子是香桩、萝卜干,不易霉坏的材料,这是我们徽州人的“国宝”。我们徽州人在商业上的成功,都要归功于这“国宝”。
  ……
  先生拈起一片面饼对我们说道:我们徽州是多山的地方,大凡山国的出产都是微薄的,不足供居民生活的需要,于是居民不得不冒险到外边求谋生之道了。我们徽州人的习惯,一家若有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男孩,把一个留在家里耕种田地。其余的孩子,到了十三岁,便打发出门学生意。出门时不要带多少川资,只用几尺蓝老布做成一个袋,两端缝合,中间开一个口,每袋一端,装进五个这样的“国宝”,就算是孩子长途的粮食了。[这个蓝布做的褡裢,胡适在那篇〈四十自述〉的残稿里说叫做“信马”,显然是徽州话 。' 胡适,〈四十自述残稿六件〉,《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5:497。']好在这“国宝”的馅子都是干材料,过上十天八天也是不要紧的。到了宿店的时候,一点火,袋里掏出一个“国宝”,在火上烘烤一会,吃下去就算一顿饭。至于宿费,每夜只需大钱二十一文,由徽州走到杭州,二百文川资,绰有余裕。徽州人穷得不能聊生的时候,有句安慰自己的口号,说是“不要慌,十天到余杭”!' 雪林女士,〈与胡适之先生的谈话〉,引自《胡适日记全集》,第五册,页19…20。'
  胡适认为徽州人因为耕地少养不活人口,而必须冒险出外经商的传统,对徽州人在思想上产生了正面的影响。由于在城镇经商,他们就有机会接触到最新的思想和教育上的潮流。他们又常把孩子带到城镇里去受教育。因此,徽州人的思想视野一般说来是比较宽广的。他接着推论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思想界里的几个重要人物都是徽州人。例如:十二世纪的朱熹、十八世纪的江永和戴震以及十九世纪的凌廷堪和俞正燮。
   。 想看书来

胡适的父母(1)
胡适的父亲胡传1841年出生在上庄村。由于他从小就长得很健壮,胡适说每年春天他祖父回乡采购茶叶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已经是一个得力的帮手了。十六岁的时候,胡传就被带到川沙店里。由于胡传的伯祖,也就是他们家族里第一个从事举业的人,看出胡传天资聪颖,认为他不应该被埋没在茶行里,于是就请了塾师教授他诗文。1850年,胡传九岁的时候,太平天国起。其后,胡传可能是被带回家乡避难。1860年,太平天国已近尾声,胡传在那年结婚,娶了冯姓女士为妻。不料,从1860年到1862年,太平军三度侵入绩溪境内。胡传和邻居避难山巅,情势危急,甚至还在1862年的时候,到邻县休宁避难。然而,由于休宁也不安靖,他们又在年底回到上庄村。没想到就在翌年年初和夏天,太平军又两次进犯。最不幸的是,胡传的妻子就在这1863年夏天太平军第二次进犯时死难,是他们家族二十几口里唯一的死难者,没有生下任何儿女。' Hu Shih; “The Reminiscences of Dr。 Hu Shih;” p。 11。'
  1865年,太平天国已经灭亡,胡传考上秀才。接下去的一关,胡传试了好几次,可惜就是中不了举。他在1868年进了上海的龙门书院,一共三年,到1871年。 胡传再接再厉去考举人,却始终不能如愿。他在自撰年谱里,说他一生“五次入场,皆不中式”' 胡传,《钝夫年谱》,转引自胡明,《胡适传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上册,页24。'。1873年,胡传父亲过世,他扶柩返回绩溪。从1873年到1881年,胡传在家乡从事重建宗祠以及重修族谱这两件大事。胡传很显然在第一任妻子死了不久以后就再婚。胡适没有说他父亲是什么时候再婚的,但从他大女儿是1866年生的这个时间来推算,他最迟是在1865年再婚的。他的第二任妻子姓曹,跟他生了三男三女。胡适在《口述自传》里说,胡传的第二任妻子,“由于生育过多而体弱,其中,有一对双胞胎[即胡适的二哥和三哥, 1877年生 ],死于1878年”。至于是什么病,胡适并没说。他在〈四十自述〉小说化了的〈序幕〉里虽然说得有点轻佻,但却点出了病名:肺结核。在这一段叙述里,胡传的伯母要替胡传作媒,娶他的第三任妻子冯顺弟,也就是胡适的母亲。她对冯顺弟的爸爸说:
  “三哥今年四十七,前头讨的七都的玉环,死了十多年了。玉环生下了儿女一大堆,三个儿子,三个女,现在都长大了。”
  “我们种田人家的女儿哪配做官太太?这件事不用提。”
  “我家三哥有点怪脾气。他今年写信回来,说,一定要讨一个做庄稼人家的女儿。”
  “什么道理呢?”
  “他说,做庄稼人家的人身体好,不会像玉环那样痨病鬼。”'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18:16。'
  无论如何,胡传在第二任妻子曹玉环过世以后并没有马上续娶。他在1881年离开家乡,到北京找出路。也许因为北京没有机会,他就带着两封在北京拿到的介绍信,到吉林的宁古塔去找钦差吴大澂,当了他的幕僚。胡传在中国的东北追随着吴大澂六年,一直到1886年他母亲过世,才返里奔丧。翌年,他到广州去追随当时已经转任广东巡抚的吴大澂。1888年,黄河在郑州决口,吴大澂被调任河道总督,胡传又随吴大澂到了郑州。由于胡传襄理治河有功,吴大澂就保举他以直隶州候补知州分发各省侯缺任用。1889年,胡传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跟住在离上庄村十里的中屯的冯顺弟结了婚。新婚后,不到两个月的时光,胡传又单身赶回郑州继续他治河的工作。次年,胡传到北京抽候补缺的签。幸运的他,抽到了江苏的缺。于是,从1890到1891年,甫新婚即别离的胡传,终于把妻子带到苏州,共享了一段新婚燕尔。随后,胡传被派到上海,担任淞沪厘卡总巡。这就是胡适为什么是绩溪上庄人,却在上海出生的原因。。 最好的txt下载网

胡适的父母(2)
胡适在〈四十自述〉的〈序幕〉里,用小说的写法写他母亲的订婚。他用很生动的笔调,描写了他母亲的家庭。他母亲冯顺弟的父亲除了种地以外,也出村帮人作裁缝。他跟他妻子先生了大女儿顺弟,而“顺弟”也果真天从人愿地帮她的父母在又生了一个女儿以后,带来了个弟弟。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