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中国-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1656年32岁,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水师于厦门围头海域。1659年35岁,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1660年36岁年入长江,克瓜洲、镇江,围南京,并收复南京附近及安徽部分地区。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朝福建总督李率泰和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
荷兰
揆一。
宝岛台湾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海中,在台湾海峡的另一侧,距厦门300公里,南接东山、海南、南海诸岛,北连马祖、大陈、舟山群岛,被称为七省之藩篱,东南之锁钥,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早在公元230年,吴王孙权便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余,航海到达台湾。元代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与澎湖列岛。
荷兰军队的部署
荷兰军队在台湾的总兵力为2800人,荷军将主要兵力配置在以下三个方向:
一是台湾城(今安平镇,位于台湾岛西面的岛屿)及其附近的小岛和海面、江面,兵力1800人,舰船多艘,由荷军主将揆一亲自指挥。
二是在赤嵌楼(今台南市),兵力500人,由描难实叮率领。
三其他城堡和港口共以500人驻守。
郑成功的军队要想登上台湾岛,要么从先打下台湾城,要么鹿耳门港绕过台湾城。
鹿耳门水浅滩多,不便通行,荷兰军队用沉船堵塞了航道,揆一就是要迫使郑成功的军队正面进攻台湾城。
台湾城,即热兰遮堡,周方277丈6尺,高3丈多,分3层,下层深入地下1丈多。“域垣用粮水调灰垒砖,坚埒(相等)于石”(《台湾府志&;#8226;楼堞编》)。城四隅向外突出,置炮20尊;南北各置千斤巨炮10;尊。荷军火炮密集,射程远,封锁了周围的每条道路,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向接近,都要受到城上炮火的轰击。
用台湾城炮台的火力,居高临下,封锁海面,另派夹板船(长30丈,高6丈,厚2尺余,5桅3层,装有照海镜、铜炮及2丈巨铁炮)防守大港海口,以阻止郑军登陆。
郑成功军队的部署
郑成功的军队是在联合各支抗清力量和义军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发展壮大起来的。军队的主要成分是闽粤一带的农民和渔民。郑军在进攻台湾前共有陆师万人),水军数万人,水陆总兵力十几万人。此外,还有民众武装数万人。郑军是一支久经战阵的部队,有较强的战斗力,水军是郑军中的骨干力量,因为郑成功水军成员。多系渔民出身,不畏风浪,作战英勇顽强,在其父郑芝龙手下时,就曾经屡败荷军水师于海上。郑成功正是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取得了台湾登陆作战的胜利。
郑成功一向重视水军建设,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水军。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按照作战任务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配套建造战船。
计有大烦船、水船船、犁缯船、沙船、鸟尾船、乌龙船、铳船、快哨等8种。
大烦船和水朋船是参照福船和西洋夹板船的式样制造的。阔2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寻),高*寻,吃水1丈2尺,船上施楼橹,以铁叶包裹,外挂革帘。中凿风门,以施炮弩,其旁设一水轮,踏轮前进,不怕风浪。犁缯船和沙船吃水七八尺。
以上4种战船都高大坚固,大烦船、水舶船各容兵500名,犁缯船、沙船各容兵100名,每船都装有远射程火炮,航行性能和战斗性能均较好,是水军的主力战船。
乌尾船、鸟龙船和铳船,吃水六七尺,容兵五六十名,用于近海作战。快哨吃水浅,左右两舷设桨16支,速度快,机动性好,宜于侦察、通信;在登陆作战时,则用于登陆兵换乘,实施突击登陆。
战船的武器有大烦炮、灵烦,均为铜制,安装在船首;连环烦、百子炮在船的两舷中部,这些都是重武器。轻武器则有神机铳、千花铳、百子花钎铳、鸟枪、鹿铳、连珠火箭、喷筒、火罐、倭刀、云南大刀、不空归木棍等。郑成功水军的指挥通信工具原为金鼓,后因士兵载头盔掩耳,穿铁甲行动有声,往往听不清音响信号,便改用旗、灯、炮和火箭,如进兵悬红高招旗,退兵悬白高招旗,泊碇发大烦1发、火箭3支等。郑成功生长在海上,深知战船、武器是海上作战取胜的主要条件。起兵时,只有16艘战船。经过十几年的建造,郑成功水军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战船。为了收复台湾,郑成功更是注意修造舰船,加强水军。当地人民听说要收复台湾,也纷纷前来献船、献料、献工,赶造哉船。只用了2个月时间,就修造战船300余艘,加上原有船只,基本上满足了渡海作战的需要。
进攻台湾的船队分两个梯队:郑成功亲率第一梯队先期出发,共有战船和运输船数百艘,部队2万人左右;第2梯队由黄安等指挥,共有船只20余艘,部队6000人。台湾本岛地形、东高西低,人口会聚西部,以“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七鲲身毗连环护。”(《清史稿&;#8226;地理志》)郑成功根据敌情、地形,提出如下作战方针:首先收复澎湖,以之为前进基地,然后乘涨潮之机,通过鹿耳门入港,实施登陆,切断台湾城和赤嵌楼两地荷军的联系,予以围歼,最后收复台湾全岛。
1661年三月初一,郑成功在金门举行了隆重的“祭江”誓师仪式,表达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
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率领第一梯队从金门料罗湾出航,领航的是澎湖游击洪喧。
三月三十日,郑成功留下陈广、林福、张在等率兵3000人、船12艘驻守澎湖,又率领水师启航。
四月一日,乘涨潮之机,顺利地通过鹿耳门,进入台江。这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鹿耳门水浅滩多,不便通行,荷兰军队用沉船堵塞了航道,以为郑军会从正面进攻,所以只主要兵力都放在台湾城(今安平镇)。通过鹿耳门之后,郑成功军队就可以直接攻击防守只有500人的赤嵌楼(今台南市),并将荷兰军队一分为二,台湾城(今安平镇)只是一个小岛,如没有补给便不攻自破。
四月一日,郑成功军队在赤嵌楼(今台南市)附近开始登陆,同时,在鹿耳门也登陆扎营,以防台湾城(今安平镇)敌军进攻。台湾的汉族和高山族人民见郑军到达,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
此时的形势是,荷兰军队被分割成台湾城(今安平镇)和赤嵌楼(今台南市)2部分,荷兰军队若要互相策应,必须打通这2个地方的海域,郑成功当然也明白这一点,于是,双方海军进行了一场决战。
四月初三,双方进行海战,荷兰海军当时是世界第一的,郑成功的海军也不弱,且数量远占优势,荷兰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荷军在连遭失败之后,被迫龟缩在赤嵌楼和台湾城,再也不敢出战。
郑军乘胜围攻赤嵌楼,并切断了荷军水源。描难实叮被迫率部投降,受到郑军宽待,并派往台湾城劝降。揆一拒降,并妄图以年年纳贡并奉送劳师银10万两为条件,诱使郑军撤出台湾。对此,郑成功予以严辞驳斥,并强调指出“土地我故有,当还我。”
四月初七,郑成功除留一部分兵力扫清其他地方的荷军外,亲自督师,围攻台湾城。郑军粉碎了荷军的反击,在台湾沿海立住了脚。郑成功以28门大炮猛轰台湾城,摧毁了城上的大部胸墙,击伤许多荷军。荷军也进行顽强的反击,用火炮进行齐射,迫使郑军后退。郑军弹药告乏,部队伤亡较大。
郑成功鉴于台湾城池坚固,强攻一时难以奏效,为了减少部队伤亡,进一步做好准备,决定改取长围久困,且耕且战的方针。他一方面派提督马信率兵驻扎台湾街围困荷军,一方面把各镇兵分散到各地屯垦,以解决军粮不足的困难。
五月初二,郑军第二梯队黄安、刘俊、颜望宗、胡靖、陈瑞、陈障等率军六镇,统船20艘,兵6000人,抵达台湾,并从台湾城南面逼近该城城堡。郑军在兵力得到加强,供给有了补充之后,从五月初五开始,在所有通向城堡的街道都筑起防栅,并挖了一道又宽又深的壕沟,以利对荷军的围困。同时,还准备了攻城器械和炮具。六月初,郑成功又三次写信给揆一谕降,但荷军等待巴达维亚派兵增援,仍拒绝投降。
巴达维亚调集700名士兵、10艘战舰,在雅科布&;#8226;考乌的率领下,于六月初十出发,赴台湾增援,七月初五到达台湾海面。至七月十五日,有5艘战船进入航道,在台湾城前碇泊,并卸下了大批士兵和作战物资。小艇“厄克”号触礁沉没,艇上荷军士兵被郑军俘虏。郑成功从俘虏口中得知荷兰援军兵力情况后,抓紧进行围城和打援的部署。
荷兰侵略者得到增援之后,力求迅速改变台湾城的被围状态。
七月二十三日,双方在海上接战。荷兰人当然不是郑成功军队的对手,大败而归。其余来援的荷舰逃往远海,再也不敢靠近台湾城。
十月五日,揆一为了挽救行将覆灭的命运,企图与清军勾结,夹击郑成功后方基地。雅科布&;#8226;考乌率领在海上漂泊的5艘舰艇前去攻袭厦门,船队行至澎湖时遇大风,有3艘舰艇因脱锚又回到台湾城。而考乌则逃之夭夭,返回巴达维亚,夹击郑军的计划宣告破产。
这时,荷军的处境更加困难,能作战的士兵只600人,而且多分布在城堡、外堡和木栅担负守卫任务。城内荷军待援无望’,士气更加低落,有些人投奔郑军,“以救活命”。郑成功从这些降兵中了解到荷军设防的详细情况,便修订了攻城计划,除在鲲身集中兵力外,还“增建了三座炮台,一座在乌特利支圆堡南端,两座在其东端,共配备二十八门巨炮”,并挖了许多壕沟。
郑军围困台湾城8个多月,并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便开始发起总攻。主攻目标是乌特利支堡。该堡是台湾城周围的外堡之一,坐落在台湾城南侧一个小山上,位置险要,是控扼台湾城的锁钥。荷兰人认为,该堡一旦被占领,“热兰遮城堡(即台湾城)也必将失陷”。
十二月初六清晨,郑成功下令炮轰乌特利支堡。经两小时激战,在南部打开了一个缺口,当天占领了该堡。郑军立即将此堡改建成炮垒,居高临下地向台湾城猛烈轰击。荷军困守孤城,已是水陆援绝,力竭难守。揆一慌忙召集紧急会议,与会者皇皇无主,乱作一团,对“当时形势已完全绝望”。揆一见大势已去,决定由评议会出面同郑成功谈判,并签订了18款投降条约。根据条约规定,揆一于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率部投降。至此,沦陷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伟大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百战中国之87_清朝_天京之战
百战中国之87_清朝_天京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8 30
战争规模 18 20
伤亡规模 15 20
战争知名度 13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89 100
兵将 清朝 太平天国
双方兵力 21万 数十万
伤亡兵力 数万 全军覆没
将领 曾国藩 洪秀全
战略意义
从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历时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占600多座城市。这场农民起义,不仅造就了天王洪秀全,成就了曾国藩,更树立了湘军在中国今后100多年历史中的强大影响力。
战争规模
清朝
主要是湘军,有21万。曾国藩的直辖部队12万人(其中曾国荃5万多人)。李鸿章淮军7万人,左宗棠楚军4万人。3支主力共计21万,其他偏师加在一起共有50万左右。
太平天国
数十万。
伤亡人数
清朝
湘军损失数万。
太平天国
几乎是全军覆没。
将领
清朝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府人。1833年22岁考中秀才,1834年23岁考中秀才,1838年27岁殿试考中进士,1847年36岁,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49年38岁,升授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1853年41岁为*太平天国创建湘军,1860年49岁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1864年53岁攻破天京,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1868年57岁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任直隶总督。
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