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0师六八九团征战历程-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月下旬,一一七师和军直机关一道承担了疏通颖河工程。颖河流经豫东和皖西北地区,是淮河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害河。1938年国民党为了阻挡迟滞日军追击,不负责任地炸开黄河花园口,造成了大片的黄泛区。一一七师驻守的颖河流域正处在灾区之中,颖河两岸一片荒凉,河道淤塞不畅,平时风沙很大,每到雨季必闹水灾,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极度贫困。
为了根除水患,救民于水火之中,部队不顾大战刚过的疲劳,毅然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到治理颖河的任务中去。由于汛期将至,工期要求很急,指战员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赶时间,抢速度。工程主要是对颖河切弯取直、拓宽加深。部队与当地人民一道,几万劳动大军开进颖河两岸,吃住都在大堤上。百里大堤人山人海,一片沸腾,红旗飘飘,席棚林立,炊烟缭绕。
三四九团承担的一段大堤任务十分艰巨,康应中召开营连干部会议,要求指战员继续发扬战斗中那种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在生产建设中同样争取立大功。特别指出我们一些在战斗中立了功的同志,不要居功自傲,轻视生产任务,认为那是别人的事。强调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战士们一道吃大苦耐大劳。部队投入工程后,开展了打擂比赛活动,你追我赶,争挑重担。当时主要是手工作业,肩扛背驮,人拉手抬,整天晒在烈日下,泡在泥水里,劳动强度非常大。有的战士病了,也不吭声坚持不下工地。许多人衣服磨破了,肩膀压肿了,累得吐了血,也不叫苦叫累。
经过三个多月艰苦紧张奋战,高标准、高速度地完成了治理颖河任务,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这里的老年人深有感慨地说:“国民党派军队扒河,坑害人民,党派军队治河,造福人民。真是天地之别呀!”治理颖河工程结束后,部队表彰奖励有功人员,师授予三四九团警卫连“铁的团结”、七连“杀敌英雄挖河模范”、三机连一班“生产建设模范班”锦旗各一面。
第39集团军116师最早的前身是陕北红26、27军部队,这两支部队是红军名将刘志丹、谢子长所建立的陕北红军,这两支部队在1935年前与西北军杨虎诚部队进行艰苦战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取得了许多胜利,并建立了陕北根据地,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准备了一块诺亚方舟,1935年9月陕北红26、27军部队与红25军成立红15军团1937年8月分散编入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7、688团。1938年以陕北红军为底子新建689团。1940年6月后开赴苏北,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建新四军,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10旅。1945年11月随第3师开赴东北,1945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1948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16师。而39军从1935年9月成立红15军团直到1948年11月成立第39军,部队机关建制从未编散,是解放军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红军军。
从老区走出来的猛虎团
作者:刘秉义
在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有一支被誉称是“陕甘雄师”的英雄团,他就是闻名全军的“十大猛虎团”之一的347团。
刘志丹、谢子长等创建的红2团
这是一支从甘肃庆阳老区走出来的英雄红军团队,他的创始人就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等人。
1930年10月,刘志丹在合水发动“太白起义”,打响了党在甘肃的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1931年9月,刘志丹创建了南梁游击队,亲任总指挥、中共队委会书记。1931年10月,陕北游击队来到陕甘边区,同南梁游击队会合,不久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正式打出革命红旗。陕甘游击队经过一年的艰苦转战,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的指示,于1932年年底正式改编为红26军第2团,团长王世泰,政委杜衡兼,这便是347团最早的根基。
红26军第2团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以照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把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但由于26军党的领导人杜衡执行“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强令红2团南下,遭到残重失败。但是,陕甘边区党组织不畏艰险,重振旗鼓,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保存了革命力量,重建26军,成立红42师,先后组建了红3团、骑兵团、红1团,改编了西北抗日义勇军,重建了红2团,使陕甘边区工农红军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重建的红2团是由活动于庆阳、合水一带的第2路游击队一部组成的,下辖2个步兵连队,1934年10月10日成立于南梁阎家洼子。兰州军区空军原司令员刘懋功将军回忆说:“第一连主要成员为庆阳游击队老底子,当时挑选了60多人,包括我在内,又从安寨游击队调来20多人合并为红2团一连;第二连是保安游击队和合水游击队各选调部分精干组成”,“团长刘景范,政委胡彦英,参谋长王生荣”。这是347团的前身。
平型关战斗恢复了原来的建制
红2团恢复后,接连打胜仗,参加了粉粹国民党对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的斗争。1935年9月,红25军到陕北成立15军团时,红26军42师改为78师,红2团改编为234团,成为中央主力红军。“七、七”事变后,红15军团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78师分别编入687团、688团各第二营。687团二营是红2团的老底子,成份是清一色的西北红军,在平型关战斗时,与日军短兵相接,展开肉搏,奋力拼杀,毁坏汽车20余辆,将隘口堵塞,使敌人无法运动,保障了协同主力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的胜利。战后,在一次汇报平型关战斗时,当115师师长林彪得知,仗打得好的687团2营就是当年西北红军红2团的一部时,就建议应该保存留这支红军队伍。不久,根据党中央关于“保存和扩大红军为当前基本任务”的指示,徐海东旅长提出正式建议,经八路军总部批准,以原红15军团78师(即原红26军红2团)的人员组建689团。这个团是由687团2营和688团2营原红2团的建制分队和机关人员,另补充了一些新战士。12月18日,在河北平山县郭苏镇西柏坡村,宣布正式组建689团,团长为韩先楚,政委崔田民,参谋长为胡健城。689团的组建,实际上是恢复了西北红军红2团的建制。此后,该团建制一直完整保留。
刘伯承嘉奖689团
1938年2月20日,八路军总部命令344旅进军晋东南,配合129师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4月10日前后,日军从东、西、北三面先后进入我阵地。344旅689团随129师主力向外线游击,由通县以南东进至涉县,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这时进犯我根据地的东、西两路之敌,企图与北面之敌会合。由于北面之敌已被我内线部队阻滞,北犯之敌见会合无望,又孤军深入,就退回武乡。4月16日,八路军总部令689团配合129师歼灭该敌。为了不给敌人以喘息机会,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康志强,立即组织力量,迅速发起攻击,以1营担任主攻,2营为第2梯队。在冲击过程中,1营1、4连英勇冲杀,伤亡都很大。随后,团部令2连行进支援,又进行两次冲锋,由于敌人兵力太多,未能奏效。战斗直到黄昏,敌人还守着阵地,1营伤亡过大,团长韩先楚令2营接替1营的主攻任务,再次向敌发起进攻,因敌居高临下,地形不利,连续进攻2次均未成功。全营负伤过半,大部分连、排指挥员牺牲。韩先楚又将2营调整为1个连,组织全团火力,从正面实施进攻,以1个班迂回至敌人侧面,配合主力侧击敌人,韩先楚又令预备队3营投入战斗,发起猛烈冲击,终于夺回了戴家垴阵地。当689团与敌激烈战斗时,129师师长刘伯承和副师长徐向前来到前沿阵地,在指挥所密切关注阵地上的689团指战员英勇杀敌的情景,不时为指战员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为最后夺回阵地连连叫好。
为此,129师师长刘伯承发布嘉奖令予以表彰:
689团团长韩先楚、政委康志强及全体指战员:
在这次马庄、长乐村战斗中,你们表现出非常英勇顽强,前仆后继,死打硬拼的大无畏高贵品质,特予嘉奖。
师长:刘伯承
1938年4月16日
在抗日战争的以后岁月,689团随344旅,先后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689团、八路军第4纵队第4旅第9团。1941年新四军重新成立后,又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第10旅第29团。从此,这支部队成为新四军的主力团,驰骋在豫皖苏的战场上,为巩固扩大淮海根据地,参加战略大反攻,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红军的部队,红军的作风
1945年9月23日,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该师开赴东北的电报。29团随10旅加入进军东北的大军行列。1946年1月,29团随10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1946年9月,29团随10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第14团。挺进东北后,这支部队保持老红军部队的战斗作风,在掩护东总转移、三下江南和聚歼新五军的战斗中成绩卓著,多次受到东总的表扬。尤其在攻歼锦州的战斗中,14团担任主攻再显奇功。
1948年10月3日,东总决定第2纵队、3纵队、7纵队、9纵队和6纵队17师25万人攻歼锦州守敌。
10月13日上午,2纵5师正式确定14团与15团担任主攻团,并肩突破敌防线。14团接到冲击信号后,两个突击营1、3营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发起冲击。刚开始冲击,团长薛剑强的大腿被弹片炸伤。副团长王扶之带领1、2连从右路向敌冲击,政委任茂如带领3营从左路向敌冲击。当3营冲到城下时,左侧敌暗堡火力猛烈射击。营命令9连2班长郑万福带2班冲上去,用手榴弹将敌人火力点炸掉,保证了部队的安全。部队迅速冲过壕沟。5个突击连采用架梯和搭人梯的方法登上城墙,一举突破敌人的防卸阵地。
14团在冲破敌人防卸时,遭敌猛烈的炮火和反冲击,但红军团的勇士们前仆后继,死打硬拼,猛打猛冲。当他们突破正面西侧城墙时,拐角侧面射来的威胁很大,部队伤亡剧增,但没有阻止他们向前冲击。东总司令员林彪和政治委员罗荣桓在帽儿山指挥所看见该团冲锋的情景时,连连称赞14团:“好部队,好作风,红军的部队,红军的作风”!
经过31个小时战斗,15日18时,锦州战斗胜利结束,全歼范汉杰集团10万余人。14团在这次战斗中歼敌3000余人。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1月1日,第14团改编为人民解放军某军116师347团。从此,347团番号一直沿用至今。入关后,这支英雄部队又连续参加了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广西战役,以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的战歌,成为人民解放军军著名的猛虎团。在长期进行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这支英雄部队保持和发扬老红军部队的传统作风和奋斗精神,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成为全军重点建设部队。(作者系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教授、兰州军区西安老战士大学特邀研究员)
红旗漫卷到海南:解放战争中的“猛虎团”(一九四五年九月——一九四九年十月)
1946年1月,29团随10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第10旅第29团。1946年9月,29团随10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5师第14团。
挺进东北后,这支部队保持老红军部队的战斗作风,在掩护东总转移、三下江南和聚歼新五军的战斗中成绩卓著,多次受到东总的表扬。尤其在攻克锦州的战斗中,14团担任主攻再显奇功。
1948年10月3日,东总决定第2纵队、3纵队、7纵队、9纵队和6纵队17师25万人攻歼锦州守敌。10月13日上午,2纵5师正式确定14团与15团担任主攻团,并肩突破敌防线。14团接到冲击信号后,两个突击营1、3营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发起冲击。刚开始冲击,团长薛剑强的大腿被弹片炸伤。副团长王扶之带领1、2连从右路向敌冲击,政委任茂如带领3营从左路向敌冲击。当3营冲到城下时,左侧敌暗堡火力猛烈射击。营命令9连2班长郑万福带2班冲上去,用手榴弹将敌人火力点炸掉,保证了部队的安全。部队迅速冲过壕沟。5个突击连采用架梯和搭人梯的方法登上城墙,一举突破敌人的防卸阵地。
14团在冲破敌人防卸时,遭敌猛烈的炮火和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