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

第2章

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第2章

小说: 我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至今日,因为剧本改编的问题,我的小说依旧还没有变成电视剧。但我欣喜的是,阿里歌歌的长篇小说终于完成了。
  八年,创作一部奇特的小说
  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竟让阿里歌歌前前后后写了能有8年之久?这是在看到长篇小说《我》全稿之前,我脑中反反复复一直思索的问题。
  我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读完了《我》,读过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不知该如何去评价这部小说。我发誓,尽管我曾读过许许多多小说,其中也不乏眼下很多被炒的火热的青春小说,但我却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像《我》这样的小说。
  在眼下诸多火热的青春小说中,阿里歌歌的《我》绝对是个异类!
  这是一部厚积薄发,包含了着写作者较深厚文学功底和丰富成长故事的作品!……我们已经不能将它称为简单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就象他所说:这本小说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朋友。
  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童木〃的文学少年,从16岁到24岁追逐梦想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痛苦却轻盈的少年心灵蝉变过程、一场理想之美与现实之痛的完整呈现、一种城市之繁荣富足与农村之落后的激烈冲突〃,还写他与一个名叫〃徐涵〃的女孩美妙而又单纯的初恋故事。一个迷惘无助、处于成长困境中的少年,在从〃学校〃这个最窄小的出口,舒展向社会和未来的过程中,借力于梦想,童木原本黯淡普通的青春变得异常精彩、生动,打造出了一份别样的成长。
  小说当中涉及了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事情:美好的理想、单纯的初恋、浓浓的亲情、青春的叛逆、善意的恶作剧……
  阿里歌歌历时8年精心历练的小说语言,给阅读者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深情的抒情让人不由得会感慨起曾经有过的梦想,精心构思的故事步步推进,使得少年的伤感、青春年华一去不回的悲壮不时弥漫在阅读者的心头,久久无法散去……
  这也是一部结构奇特,充满着写作者独特才情的小说!
  小说共分为三部分,可以看作是〃我〃成长的三部曲。阿里歌歌抛弃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技法,在结构上大胆创新,分别以〃18岁的我〃和〃24岁的我〃的局外人身份,描述了16岁的我、17岁的我、18岁的我、19岁的我、20岁的我、21岁的我、22岁的我、23岁的我的成长历程。
  对于这部小说的独特结构,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有着极高的评价:〃可以说,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超越。小说在结构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精细而且巧妙,在不动声色中逐渐张扬,这部作品体现了80年代生的作者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追求仍在进行,意味着他们在积极地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学个性和文学特点。〃
  这种评价一点都不夸张。可以说,这样独特的结构,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种阅读的挑战,更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这更是一部充满着写作者智慧与独创精神的小说!
  阿里歌歌曾说这部小说是一个实验品,在小说中,他自称明目张胆地在文本中使用的〃挑战叙述视角越位〃等实验手法,堪称是本书的一大创新。小说中那个虚构的〃小屁孩儿文学素描〃行为、专做注解的〃大眼镜儿〃共同解决了第一人称小说的叙述局限,这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主人公内心更加透明,取得整体上的3D效果,作者在叙事上的这种实验,区别于马原的〃元小说〃叙事,在学术也具有可讨论性,为整体增加了独特的亮点。
  深厚的文学功底、独特的小说结构、独创叙述视角越位手法,加上能够引起共鸣的青春期故事,必将使得阿里歌歌的《我》成为2007年最受关注的青春题材成长小说。
  下一个10年,在未来街头等你
  时过多年,当我们都已从当初的懵懂少年变成了如今能够独当一面的青年,我也终于能够完全理解,当初阿里歌歌为什么一再劝我不要放弃高考。尤其是在读完了《我》之后,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第2节:一头文学小青年的成长启示录(4)
在这本小说中,那个痴爱文学的少年被24岁的作者阿里歌歌深情地凝望着:〃——但是,我却永远地没有了和他交流的机会。我们之间那么亲切,那么亲近,我们的心灵之间也是透明的,只是,我们之间仿佛又被主管时间的天神隔了一层透明、无穷大的水晶玻璃,16岁以后所有的我,全部被隔到了'16岁的我'的世界外面。看着他托着下巴怔怔地坐在桌子那儿,不管哪一个我,都是无能为力。写到这里,24岁的我,本书的作者,很想很想去关心一下他,告诉他:'喛,伙计,你尽力了,开心点,其实一切没有你想得那么糟,你以后会很好的'。可是,任我的笔与纸在磨擦中起了火、任我喊破了嗓子,'16岁的我'却依然什么也听不到。他依然孤单地生活在我16岁的迷惘无助的世界里〃。
  和韩寒一样同样是放弃高考,阿里歌歌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其实想说:爱好文学本身不是一种错,但千万不要因为文学放弃太多。他为自己少年时期走过的弯路做了一次认真的总结,他当时劝我不要放弃,其实也是在鼓励他自己,因为他预想到了当时自己选择的那条通向未来的路有多么曲折,他也做好了准备。……就象如今的阿里歌歌,称自己是〃一头标准的文学小青年〃,我们听得出来,历经辛苦之后,他口气中有了一种自豪和自信。
  ……
  就在将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抬头看了一眼桌上的台历。突然间我发现,从1996年认识阿里歌歌到今天,已经整整十年了。
  人的一生总共能有几个10年?8个?9个?……而我们曾经一同走过的10年,是一个足以决定一生命运的10年。还好,我们带着梦想走到今天,都没有离梦想很远。
  不知道下一个10年后,在未来街头,我和阿里歌歌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林世保
  2006年12月17日于青岛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节: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现象分析(1)
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和〃无意识越界〃现象
  ——兼析叙述视角越界现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状况及其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艺术,就是叙述的艺术。当代美学最关注的就是小说叙述的视角、节奏、结构等问题。本文将就其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叙述视角〃越界〃问题展开论述。
  叙事文本中的〃视角越界〃,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叙事文本中的叙述者的叙述身份发生错位,例如从一个人物的半知视角入手,到后来却变成了展示性叙事的全知视角叙事。
  〃视角越界〃问题在北京大学申丹老师的书中说成是〃被叙述界和文体学忽略了的问题〃(而在热奈特的书中,其实也曾提到过视角越界,并将其分为两大类,其中有一类为视角越界上的省叙),既然是被忽略的,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问题实际微不足道,无伤大碍、没有必要被重视呢?我不这样认为,叙事文本中的视角越界问题定将越来越突出,如果一部作品没有处理好叙述角度问题,那么这将成为它的一个败笔。学生下面结合古今中外的几部作品,试对此做一个梳理,并试提出视角〃有意识越界〃和〃无意识越界〃两个新概念。
  谈到叙述视角越界问题,首先要了解叙述视角。
  帕西。拉伯克曾经说过〃在小说技巧中,我把视角问题――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看作最复杂的方法问题。〃
  综合各家理论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区分以下三种叙事角度:
  1,全知叙事。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说知道并说出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拉伯克称之为全知叙事,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零度焦点叙事。
  2,限制叙事。叙述者知道的和人物一样多,不物不知道的事,叙述者无权知道。叙述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轮流充当。限制叙事可采用第一人称,也可采用第三人称,拉伯克称之为视点叙事,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内焦点叙事。
  3,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伯克称为戏剧式,托多罗夫称之为叙述者<人物,热奈特称之为外焦点叙事。
  要合理区分视角,首先必须分清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赵老师在课上也曾讲过: 热奈特的叙事理论里面有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是谁在看(用术语来说就是〃语式〃),另一个是谁在说(用术语来说就是〃语态〃)。这时说的视角即语式,谁在看。
  叙述声音指的是叙述的声音;叙事眼光指的是充当叙事角度的眼光,它即可以是叙述者的眼光,也可以是人物的眼光,这是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对此所做的明确的区分。——下略:(他对布斯和斯坦泽尔进行批评:斯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叙述情景:一是传统的全知叙述,二是以人物的第一人称,三以人物的眼光为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热奈特认为第二第三种方式在叙事眼光上没有差异,因为两者采用的都是人物眼光,差别仅在于叙述声音。)
  至于如何区分〃视角越界〃,这里的〃界〃,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合法性。申丹说:〃视角模式也非自然天成,而是在叙事文学家的实践中产生的,我们只能依据他们的实践或常规惯例来判断〃。我在这一点上保留着看法,我个人认为视角模式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和谐,就像萨克斯、钢琴曲里面不要突然出来一段小啰鼓。这是一种天然的、自然的,而不是实践中产生的。所以我说这里的〃界〃更确切地应该说是指〃和谐性〃,不破坏整体叙事风格的和谐。
  达到了和谐,即便是越界也不能说作品不好,相反这是一种创新,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我将视角越界也一分为二,分为视角〃有意识越界〃和〃无意识越界〃。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大都是借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的口吻。
  在小说理论史上,第一个从美学的角度,对小说叙述角度进行研究的,是金圣叹。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3节:叙述视角的〃有意识越界〃现象分析(2)
金圣叹以一个理论家特有的敏感,首先发现了叙事视角的用处。例如第32回,写武松酒醉离了村店,走不到四五里路,〃旁边土墙里走出一只黄狗,看着武松叫。武松看时,一只大黄狗真赶着吠〃。金从这样比较简单的句子中也看到了叙述视角的妙用,在下面特加批道:〃叠写一句者,上句从作者笔端写出,此句从武松眼中写出。从笔端写出者,写狗也。从眼中写出者,写醉也。〃
  金还认为,巧妙地使用视角,常常可以把纷繁复杂的事件有条不紊地表现出来。第20回〃杀阎婆惜〃,有这样的一段描写:
  〃阎婆异正在楼上自言自语,只听得楼下呀地门响。床上(阎婆)问道:'是谁?'门前道:'是我。'床上道:'我说早哩,押司却不信要去,原来早了又回来。且再和姐姐睡一睡,到天明去。'这边也不回语,一迳上楼来。〃金指出:〃不更从宋江边走来,却竟从婆娘边听去〃,这样一来,一举把三个人物置身于一个共同的空间,使人物所处的位置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鲜明地表现出来,实有〃影灯漏月之妙〃(第20回夹)
  金认为,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还有助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境的表现。例如第12回杨志和索超比武中有一段描写,金认为,作者成功地将比武场景写出来,关键是多焦点叙述视角的运用。同时双认为,巧妙地运用叙述视角,还可以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
  金还接触到全知全能视角和半知半能视角。他比较喜欢半知半能视角。他认为由作品中某一个人去听、去看、去触及他周围人物的形状、举止、对话、场景、声响,可以使纷然呈现的事物维系在一个视线点上,从而写得集中、具体一、生动、真切。
  他还认识到,将全知全能的客观性叙述改为半知半能的主观性叙述,还必须符合人物思想性格,不能由作者代替人物的思想感情。一旦从小说人物的视角去叙述,就必须服从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不能主观、生硬、包揽一切。
  因此,他在水浒的修改润色中,曾不止一次地将客观叙述改为半知半能的叙述。这一点证明了金圣叹当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无意识〃的视角越界对作品带来的缺憾。
  五四时期,许多作家开始在西方小说理论影响下自觉突破传统小说全叙事模式。
  例如吴趼人自觉运用一人一事为贯穿线索的布局技巧优势,创作《二十年之目睹怪现状》:〃此书举定一人为主,如万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