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

第24章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第24章

小说: 遥想沙场--话说二十二军(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分享

第九章 一剑封喉(三)
前面说了,预三旅在工事上是下了功夫的,其中给攻击者一个很大障碍是挖了一条又深又陡的壕沟。突击队冲上去之后,在壕沟里无法向上攀爬,等梯子送上来,山上的敌人早就作好调整,就等着你上来,张明带突击队连冲三次,都被压了下来。

  战斗进行到了难熬地胶着阶段,张明把部队撤到一个隐蔽处暂作休整,一看时间已是5点20分了,还要突击,但弹药不多了。张明匆匆回到营指挥所,准备向团里要补充。心中焦急的政委王六生也恰好赶到营里,张明是如下回忆的:

  “张明同志,打得怎么样了?”

  “山坡已大部占领,只有高点还未攻下来。”

  “你们还有没有信心打下来?”

  “有!现在就是需要人和弹药。”

  回答很令这个年轻的副教导员失望。政委回答说:要人没有,因二营正在打敌人的增援,三营也在打仇庄。弹药有,但时间来不及了。这确实是二十三团的当时具体实情。团里急,其实八师首长也是非常着急。据何以祥的回忆,接到王六生的电话后,一度也想动用特务营了。八师特务营,不比我当兵那年头团部的特务连,团里特务连还是很有“专业”的,工兵、侦察、警卫一应俱全。八师特务营,其实就是八师的“战略预备队”,是要用在最关键的时候。何以祥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相信二十三团还有得一拼,他觉得峰山之敌,也该差不多了吧,压趴只欠最后一根稻草。

  仗打倒了这个份上,营长张先军也没必要在指挥所坐镇了。也赶到了前沿,他来组织火力,张明带队突击。张明记得营长这样对他说:“老张,这是最后突击了……”张明也没多说,也没时间多说了,据他本人回忆,他把党费、大衣和帽子交给了营长。交党费,我也听的多了,交帽子,我还是挺奇怪的,想来是冬天,是一顶皮帽,也算是值钱的。总之,把一切都交给党了。

  破釜沉舟莫过于此吧。张明回忆说:“我集合全营尚能参加突击的力量,也不过30多人的样子。二连尚有宋苍富一个班较为完整,其余有轻伤不下火线的两个班,统有副指导员肖士田带领;三连剩下十来个人,编为一个班,指定由连长轩广盛带领。”作为一个指挥员,张明有一个特点是非常突出的,因为他还是一个政治工作人员,他知道战场动员起到的作用。所以尽管时间非常紧迫,他还是要向所有的突击队员说上几句,至于说了什么,我想不用复述了,但张明提到了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陈金合。冲锋的勇士们肯定是热血沸腾了,张明在的回忆文章这样记述,一个战士说:“副教导员,快下命令冲吧!天快亮了!哪个小舅子要充孬,就是大闺女养的!”战士真是可爱啊,人民军队,其实是一支农民军队,最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张明是在翻越最后一道壕沟时负得伤。守敌也是很有数,只要人进了沟里,我枪虽然打不着你,但你也打着我,而头顶上的人却可以将手榴弹往沟里砸。只听“轰”的一声,张明觉得一阵眩晕,血立刻流到脖子。战后,张明在团卫生队动了手术,取出弹片后医生说,你真是命大,只差一层薄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章 一剑封喉(四)
据张明回忆,山头上铺满了麦秸。寒冬腊月,山上的守敌也是够呛,在露天宿营,只能把老乡的麦秸抢来当铺草用。可是现在铺草被炮火引燃,峰山大火熊熊,火星满天飞舞,战场像是笼罩在一个大照明弹下。张明发现前面有一座没有顶盖的大地堡,顺手向着前方扔了两颗手榴弹,借着浓烟,几步冲到地堡前,只见里面有个敌军指挥官正对着报话机拼命呼救:阵地危急!快来增援,快来增援!张明狠狠地说:“增援部队来了!”又塞进最后两个手榴弹。这敌军官是谁,张明的*中没有提到,但有版本中说,这就是峰山守敌的最高指挥官,预三旅九团团长。

  当张明的突击队正往峰顶冲击时,在火光中发现西北方向也有人影在向上运动。于是向北逃窜的敌人又被截住,慌忙又向南逃,正好又撞上一营的火力队。这一股敌人拼死一搏,妄图突出重围,最后短兵相接,一场白刃战,一营营长张先军就是在战斗快要结束之时负的重伤。

  从西北方向冲上来的是二十四团一营一连,在这次峰山的攻坚中二十四团也动用了一个营助攻。至于到底是谁先上峰山,没有人再去争论,一般说来,主攻总是功劳大一点。但这次二十四团一营也出了大力,发起攻击时,该团一营首先出动是的三连,但三连也是在山坡上被火力压制,伤亡很大。团长贾耀祥急得对一营长刘来先大叫:还不快上一连!

  一连是二十四团的一把快刀,只是二十四团在泗城一战中创伤太重,一连几乎打光,连里的干部一个不剩,排长郭继胜代理副连长,后正式任命连长。这个郭继胜可不是寻常人物。郭继胜以后带的一营,在八师名气仅次于“洛阳营”。营长刘来先也是员猛将,是后来的二十四团团长。郭继胜和刘来先都死在淮海战役,但知情者对刘来先的死始终是讳莫如深。如果说郭继胜的死让人痛惜;那么,刘来先的死真让人扼腕了,这都是后话。眼下的一营在八师当属“小字辈”,以后一仗比一仗出色,在峰山还只能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吧。

  张明在上担架之前,又一次清点了人数,还有17人。战斗结束后,张明被评为八师甲级战斗英雄。我修正一下前面的说法,因为营长这一头还有火力队,所以全营的人数还会多一些,但非常有限了。据我能看到史料来判断,这一仗可能是二十三团一营在整场战争中伤亡最大的一次,谁也没说战前一营共有多少人,我要提醒的是,你如果以今天的营作参照的话,很可能是不准确的。

  可叹的是,“小校”们即使没有“高官”,至少还有“半职”,那些同样九死一生的士卒,即使活着进了新中国,也大多在大裁军中解甲归田。而那满坡的“犹是春闺梦里人”,从此溶入泥土,成为我们永远无法仰视的大地……

  峰山告捷,八师把剑抵在了戴子奇的命门,但这只是第一回合,说六十九师就夺命归天了,还为时尚早。毕竟这是性命攸关的事,预三旅旅长魏仁鉴真要发疯了,他不发疯,戴子奇也要发疯,要用他的“九爪真阴功”,拼死也要把插在命门上的这把剑给拔出来。同时,身旁的“大内高手”胡琏哪能坐视不救,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鹿死谁手,还大有一搏。

  第二天,果然峰山顿起恶浪,身经百战的何师长都为之震憾。

第十一章 峰山铁壁(一)
狗进篱院,一转身,发现门给关上了。你说这狗还不急得要上墙。

  峰山到手了,其实和关门打狗还是两回事,从战场态势上看,也就是打开了一个缺口。但这个缺口对戴子奇来说,和关门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缺口“缺”得实在不是地方,这是多米诺骨的第一块牌。失去峰山,预三旅首当其冲,旅长魏仁鉴面临灭顶之灾。预三旅一倒,殃及六十旅。戴子奇尽管不是行伍出身,但峰山失守的利害得失还是看的明白,这是明摆着的,还要算计吗?

  热锅上的蚂蚁,还有他的顶头上司——吴奇伟。如果你熟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那对此公一定不陌生。1935年2月,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就是他送给毛泽东一个“大礼包”,这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最大一次胜仗了。吴奇伟,广东人,十年内战,八年抗战,马背岁月,戎马半生,是薛岳多年副手,两人既是同乡,也是同僚,情谊甚笃。薛岳出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后,又拉上他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这次进攻沭阳和新安镇,就是由他指挥整编十一师和整编六十九师,宿新兵团若有闪失,吴奇伟不要说是对*,就是在挚友面前也无法交待。 

  吴奇伟后悔不迭,在他想来,国军此次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华东首府危如累卵,陈毅肯定会全力以赴保临沂。让吴奇伟失算的是,山野主力一纵和八师并没有被拖住在鲁南,而是出现在整编十一师和整编六十九师的结合部。来者不善不用说了,这是山野的主攻方向,峰山明显又是宿新兵团的咽喉要冲。峰山失守后,国军“阵脚大乱”,第三野战军战史中的这句话,说得是有依据的。以后何以祥、丁秋生对宿北战役回顾时都用到了这些“素材”。

  “请你强渡六塘河,向戴先生靠拢!”这是吴奇伟对胡琏发出命令。老蒋把帅印交给了薛岳,薛岳又把大权递给吴奇伟,吴奇伟又把指挥棒甩给胡琏。虽然同是整编师,但胡琏的十一师明显要比六十九师高出一头,让胡琏担任宿新兵团前敌指挥,也是顺理成章,只是这指挥棒的传递也真让人眼花缭乱。

  “黄先生,你要火速西援!”胡琏向六十旅旅长黄德保下达命令。又接着向预三旅旅长魏仁鉴喊道:“魏先生,你应倾尽全力夺回峰山!”

  我没当过通信兵,别跟我说什么密电码。但军队用报话机联络时,用明语暗语还是听说过的。尤其是在电影中,什么“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土豆土豆,我是地瓜!”也是耳熟能详。到了无线电通信联络的时代,交战双方都有侦听破译的手段。所以,按条例一般总是要求用暗语联络。但有时情况紧急,心慌意乱之时,也可能顾不得了。从敌方通话来看,峰山一失,让国民党军上上下下都乱了方寸。

  还是预三旅旅长最守规矩,一听上峰命令他夺回峰山,魏仁鉴马上提出条件,“向峰山打雷!”“打雷”肯定是暗语,只是这暗语,也太那个了,幼儿园小孩都能破译。

  说打雷,就打雷。徐州机场的飞机只要滑出跑道就到宿北上空。

  12月6日上午,飞机在峰山上空“下蛋”。进行轰炸的飞机,不用猜,就知道国民党军队也就这两件“宝贝”。出动最多的是P—51野马战斗机,更“精确”的说,这应是空中“格斗机”,也就是完全为空战设计的,甚至可说完全针对日军“零”式战斗机设计的。

  在喷气式战斗机问世之前,这是一种性能非常出众的飞机,为战胜“皇军”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但此时用来轰炸用,不免是“扬短避长”了。如果说P…51野马威力有限,那么B…25可就是“术有专攻”了,千万不要写成B…52,有的战史书籍说国民党军队动用了B…52,实在是让人贻笑大方的。二次大战中,美军战略轰炸机B-29最威名赫赫,但山姆大叔给了老蒋没有,不得而知。那是战略轰炸机,国民党军队实际上用不着。B…25中型轰炸机,有个绰号叫空中堡垒,反正当时人们就这么叫它,就轰炸的威力而言,“野马”就是小儿科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十二章 峰山铁壁(二)
只是当年“炸弹之母”没有出世;“炸弹之父”也没出生(若有,那还不把峰山掀了)。自海湾战争后,空军制胜论调门很高。但当年,就凭国民党军队的空军实力,就想决定战争胜负,这恐怕委员长也不敢想。据亲历者的记述,当天首先飞临阵地上空的是4架P—51。一通扫射轰炸后,峰山燃起烈火浓烟,这让指挥所里的人们心情一度紧张。但据报告,由于掩体挖得深,没有太大损失,只有几个负轻伤。类似这样规模的轰炸,八师不是没有见识过,不足为奇。

  空中打雷,雷声大雨点小。但地面的沉雷,还真让八师“开眼”了。10时许,峰山晓店方向有炮火袭来,而六塘河方向射来的炮弹尤为猛烈,这是整十一师的榴弹炮团在发威。八师还是第一次见识美国榴弹炮弹爆炸的威力,这样密集的炮火何师长也是头一回遇到。何以祥这样回忆道:“向前看去,只见硝烟尘土,弥漫天空,日光都为之遮蔽。”其实,不用向前看,师指挥所四周也不时有炮弹炸响,指挥所人员正忙得不可开交,忽然在西边外墙角落下一颗炮弹,土墙没全倒,房梁却震坍一角,电话机也被砸坏,人人像从土里钻出来似的,满头满脸的灰。何以祥立刻下令指挥所转移到野地里,这才发现手臂上已渗着血,这是被石头崩的,幸好这不是一颗榴炮弹,不然后果就不好说了。

  在华东战场的国民党军队中,流传一句话,“排炮不动,三纵八纵。”类似说法还有,但意思差不多。我想这话多是在整编十一师和五军中流传吧,因为“排炮”多指榴弹炮群,榴弹炮不是所有国民党军队中都能列装的,而这两个王牌军编有榴弹炮团,所以只要发炮就是“排炮”。华东我军在对抗这两个强手时,往往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