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同人电子书 > 亲子如是 >

第7章

亲子如是-第7章

小说: 亲子如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眼所见”尚且不见得是真相,现代生活中,在和孩子的相处、互动中,大人们却总是愿意依着对孩子有限的了解,依着自己看到的某些事情,而粗鲁地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快速的判断。判断孩子是怎样的,下一个定义、贴一个标签。扪心自问,我们对孩子真的已经特别了解了吗?我们看到每一件事情的真相了吗?亲子关系恶化往往就是从这种不经推敲的判断开始的。
  当你无法看到孩子本身的样子的时候、无法理解孩子的时候,孩子总是被误会的时候,他的心门就对你关上了。他的心门一关,你说得再对、再为他好,也是徒劳。
  此时就只能做一件事,回到“关系”的章节,跟孩子建立好的关系,让孩子的心门向你打开,再从头来过。当你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可以同理孩子的时候,你们的关系便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与其如此,又何苦来哉,还不如早些运用心力辨别清楚主观判断、事实、真相,对自己的言行有更好的觉察,对孩子行为的反应就会更有心、有不同。
  能够描述事实已不容易,觉察到事实背后的真相就更加不易。事实是事情发生的现象,真相是现象背后的意图。洞悉“真相”需要心力、需要智慧,这智慧不尽相同,有时是一点耐心,有时是一分钟的沉默,有时是不急于表达自己,有时是深入地调查了解……
  当你成长了,就能有更多觉察,了解更多事实背后的真相。
  把“一分钟的沉默”作为我们的习惯,在这一分钟里,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对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和等待,让眼睛更亮些,让心更清明些。
  亲子如是
  1.你有过别人对你下判断,误会你的经历吗?你当时的感受如何呢?
  2.反省自己,有没有太快下结论,而使孩子被误会的经历呢?
  3.怎样才会真正做到“一分钟的沉默”呢?
  一个人,第一次照镜子,见到镜子里的人,很惊奇,有点儿害怕。他想让镜子里的人笑一笑。但镜子里的人很惊奇,有点儿害怕。试了好多次,这个人终于发现,只有当自己微笑的时候,镜子里的人才会微笑!就像照镜子,孩子就是镜中的我们。孩子的表现是父母行为的投射。当你下班回到家,拉长了脸,对孩子说“高兴点儿”的时候,孩子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改变谁?谁在改变?(1)
在拳击比赛中,两位运动员上场之后,总会先保持一定的距离,观察对方的薄弱环节,伺机进攻。如果没有信心,两名运动员都不愿主动进攻的话,就进入了僵持。这时忽然有一方率先扑向对手,发起攻击,另一方也会马上采取行动——防卫得更加严密或者开始反击。甚至一方的假动作也会招来对方的战术改变。这样,两位运动员才发挥出攻击、防御等平素训练中的招式,有来有往,比赛才变得精彩。(此节参见思维导图24。)
  如果从头至尾,每一方都坚持不做任何改变,一味地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成为一场没有意义的比赛。改变关系的道理就如同于这个场景。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从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无我”状态渐渐地开始“有我”的。但是当有了自我意识之后,每个人本能所做的就是不断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是对的,所谓“我执”。这就导致当两个人有不同想法的时候,许多人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想要说服别人,“改变别人”,让别人为自己改变。如此一来,两人各执一词,都不肯站在对方的角度哪怕是公正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就如同拳击比赛的两个对手,谁都不愿改变自己的位置和状态,使得比赛陷入僵局。
  每个人都执著于“我是对的”、“凭什么改变的是我不是你”,可想而知,两个人的关系不是被推得更远,就是保持在原状,而绝难有什么进展。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这是我的老师李中莹先生在NLP简快课程中的核心观点之一。也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在人际交往中碰过无数次壁,只有通过深切思考才能悟到的道理。
  尤其,关系中的两方如果是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孩子,就更要想办法改变这种僵持的关系,使它变成一种和谐的亲密关系,方能让家庭更加幸福健康。
  那么,关系如何改变?改变谁?谁改变?
  就这个问题,先圣大德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绝佳的启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我们稍加演绎,便能悟出问题的答案: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不愿改变,不要强求别人改变;自己开始改变,别人也许随之改变。
  自己开始改变,别人会怎样呢?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会花很多钱送孩子学这学那,可自己却不肯花时间学习。我常为了鼓励父母学习,举下面的例子。
  假如,社会上需要绿颜色的布,而你家的染缸是黄颜色的,你的孩子来到我的课程,变成绿色了,但回到家,如果你家染缸的颜色不改变,结果是怎样的呢?可想而知。当父母改变,孩子会有很大的改变,父母的改变是核心啊!
  就像数学推理题,简单得很、有趣得很。在等式A+B=C中,如果A值不变、B值不变,C值是不会变的。只有A值变了,或B值变了,或A、B值同时改变,C值才可能发生变化。如果用A代表“自己”,用B代表“其他人”,用C代表“我和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要将“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由陌生变得熟悉、由一般变得紧密——想要C值改变,你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改变A值。当“自己”改变了,“关系”变得更好,“其他人”感觉到这种美好的变化,他自身也会随之改变,那将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下面是一位朋友讲给我听的她自己的故事,一个关于母亲和八岁儿子的故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改变谁?谁在改变?(2)
妈妈很爱干净,最最不能够容忍的事就是:玩得浑身都是土的儿子脸也不洗,手也不洗,脚也不洗地滚到她铺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的床上去。儿子偏偏很喜欢这样做。每每看见儿子如此,妈妈必然抓狂。妈妈就想了很多的方法来试图改变儿子的这种行为,比如“儿子,快下来,别把妈妈的床罩弄脏啦”“宝贝儿,先去洗脸洗手洗脚,再上床玩,好不好”的温言软语用过;再如“给我洗干净再上来”“太脏了你,再不洗干净待会不许看动画片”的严词厉语也都说过。可是孩子却软硬不吃,丝毫不为之所动,依然故我地和愤怒的妈妈玩这个游戏。一个八岁的小男孩,早已经知道怎么样触动妈妈生气的按钮。
  直到这位妈妈不再要求儿子改变,而是开始改变自己,配合自己心的改变同时,很好地使用了亲子课程中学到的一种新方法,改善了这件事中自己和儿子的关系。
  这天回到家,妈妈一开门,发现儿子一如往常地在她的床上,正挑战似的看着妈妈准备迎接她的发火。母亲差点习惯性地发火,但马上意识到改变说法试试看,就深吸一口气,然后平静舒缓地说:我看见,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坐在床上。儿子一听,怎么和平时不一样,妈妈也没有生气?他愣了愣,马上愉快地跳下床来,说:妈妈,那个小男孩就是我呀。母子之间剑拔弩张的局面就变成了其乐融融的情境。
  母亲的想法改变了、言语改变了,母子基于某件事的模式和关系就改变了,孩子的情绪、行为也改变了。不仅母亲的困惑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通过解决还改善了关系。
  在这里要重点提醒的是,就具体的方法技巧而言,使用起来很容易出奇制胜,但是如果母亲不是真正地用心考虑改变自己,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而不仅只是注意床单的整洁与否,下一次孩子吃不吃这套?如果心法不到,孩子的新鲜感一过,关系按钮随时会被再次触动,回到以前或比以前更差。除非母亲真的改变语言背后的观念和思维,大人心底里真正改变,看到一个现象背后的种种可能,改变才可能真正发生。
  要知道,一个人永远不能改变另一个人,改变关系的唯一办法是改变自己。如果我们能够从企图强硬地改变别人、让别人臣服于自己的妄见中走出来,深刻地体察、反省自己,就能从自己的内心获得更多的感悟、更丰厚的礼物。
  你会了解,在成长的路途中,最重要的改变不是周遭的风景、路上的行人,仅只是你自己随心而往的脚步和看世界的眼光。
  亲子如是
  1.在家庭的关系中,谁的改变便会带来根本的变化呢?
  2.在亲子关系中,我们所做的当务之急的改变是什么?
  3.我们怎样享受经由自己的改变而带来的不同的风景和感受呢?
  小品《小崔说事》中,小崔分别采访白云、黑土,采访一人的时候另外一人把耳机戴上。结果两个人对同一话题的回答大相径庭。白云、黑土觉得很没有面子,于是黑土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小崔把耳机戴上,友善地笑着对小崔说:“你学坏了。你这招太阴了……你心眼太多了……”每说一句还冲小崔竖起大拇指。结果小崔以为黑土在夸自已,笑着对黑土说:“谢谢啊!”
  

发射塔与电视频道(1)
在小品中,小崔的“电视频道”没有接收到黑土大叔“发射塔”发出的真实内容,结果营造出了小品的喜剧效果。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发射塔在向地球上几十亿家庭的电视机发射信号、传送着各种各样的节目。可是,不管电视台导演花了多少心思来导演节目,节目内容如何丰富多彩、如何好看吸引人,只有观众打开了自家的电视机,调到这档节目的频道之后,才有可能欣赏到。而目标观众能够接收到、愿意欣赏节目,发射塔的发射效果才得以实现。(此节参见思维导图 25。)
  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也是一样。多少时候,在毫无觉察的情况下,父母们的表达像是不关心观众的发射塔,只自顾自机关枪扫射似的发射信号,喋喋不休地讲道理,孤独地上演着自己喜欢的节目,而没有照顾到孩子的电视机是否打开、频道是否一致。继而又是慨叹又是怒气冲冲地抱怨孩子不听话、脾气倔、家长说东他偏往西……父母们常常忘记了一件事:如果孩子是电视机,发射节目的时候,电视机的开关是要打开、频率要调到一致的。
  当我们有所觉察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电视开关不打开,父母发射的节目再好,节目里又蹦又跳又笑又闹,孩子也还是收不到。父母得让孩子愿意打开电视机,还愿意选择把频道调到与父母一致并固定下来,孩子才真正收到了父母的节目。
  而只是在打开电视机、调出统一频道的这一过程中,父母们就能领悟到相当一部分亲子关系的心法,基于心法,很好地运用亲子关系的技巧。
  了解了发射塔与电视频道之间的关系后,父母们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深切地考虑到孩子频道的方方面面:为何收不到?如何才能收到?懂得用情商的方法来处理发射的方式和保证接收的品质。同时,与孩子沟通时,做到在语调、文字、表情、感觉等方面,立刻跟孩子的频率一致,不仅是发射而且是进入孩子的频道,达到一致,才能把好的节目给到孩子。
  反之,当孩子作为发射塔发射出节目信号的时候,父母也要打开自己的电视机调好频道,关注和倾听,才能够接收得到。否则不管父母还是孩子,发射出的内容对方收不到,任发射方着急得又叫又跳,沟通无效就是徒劳。
  这里谈到的频道、频率,如果我用另外一个词表述,那就是关系。
  在人和人的交往中,什么情况下你的电视开关会向我打开、你的电视频道会播放我的节目呢?一定是你开始信赖我,你感觉到我对你的接纳、我对你的欣赏,你被我看到、被我肯定,你跟我在一起是安全的时候,你才敢把开关打开。
  孩子也如此,当你和他之间的关系是信赖的、支持的、爱的、亲密的时候,他的频道会和你一致,每天会跟你有讲不完的话,也一定会表现得很好。
  我的亲子课上,总有这样奇妙的现象发生。有些父母是带着自己孩子身上的很多所谓的“问题”来到亲子课堂,往往是第一天的心法讲完,一些父母第二天就回馈给我这样的消息:孩子好像一下子变得听话了,以前让他做完作业再玩比登天还难,唠叨多少遍都不管用,可是昨天我一回家,孩子已经自动把作业做完了;孩子以前玩完玩具从不自己收拾,今天给我打电话竟然懂事地说“妈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