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瓜作文-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别提示:同一个主题点,可以有很多个侧面来展示,选择那一个矛盾冲突点来展开,就看你最熟悉、最擅长的是什么了。在这一点上,一切由你自己做主。
3、文章的情节线与起因、经过、结局一起,是记叙文的第三要素。它必须围绕文章的“矛盾冲突点”展开,不同的情节线,形成了不同的文章风格和精彩程度。
确定了文章展示的矛盾冲突点,就该围绕这个点选择素材和设计情节的起因、经过、结局等具体细节。文章是否精彩,具有什么样的风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决定于此!
同一个故事,同样的主题点和矛盾冲突点,由不同的人来写,可以有不同风格的情节走向,在这个环节上,好坏就看你的功底了。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第三章《记叙文—精彩奥秘》有专门的论述。
4、时间、地点、人物是记叙文的构成元素,但不是关键要素。
确定了主题点、矛盾冲突点和情节线,设计好了起因、发展、结局等具体情节,时间、地点、人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它们只是记叙文的一般构成元素,是为主题点、矛盾冲突点和情节线服务的,处于辅助的地位,不是记叙文的要素!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07(中) 故事恒久远 要素永流传(2)
比如时间元素,是记叙文的构成元素,对它的描叙占用多少篇幅,完全由关键要素来确定。如果文章的主题点、矛盾冲突点和情节发展需要,就交代一下;不需要,一笔带过也行。《吕大爹买帽子》一文,是什么时间发生的呢?抗战前后,具体是那一年呢?在这一篇文章中是无关紧要的,就不必说了。而《记今年的春节文艺晚会》,从文章的情节上来看,对时间的要求比较精确,虽然说不说具体是那一年,对文章的全貌没有什么影响,但还是点出来为好。
5、恍然识陷阱 豁然好心情……传统六要素理论的陷阱
;;; 漏掉了记叙文的无形元素,把时间、地点、人物也当作记叙文的要素,是传统作文理论给我们布下的“似是而非”的陷阱。看似正确,其实不然。
;;; 前面提到,很多同学在按传统记叙文六要素理论作文时,不知不觉就写成了一笔流水帐,还常常伴随有偏题跑题、结构松散、内容平淡、详略不当等毛病,主要是因为对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关键要素认识不清,构思时抓不住关键引起的。而不是像传统作文理论分析所言“文章读得太少,词汇量不够和审题不严”等原因造成的。
07(下) 异域魅惑
人体中含有几十种不同的化学元素。但如果把人体中所有的元素提取出来制成日用品的话,所值不过十来块钱而已。
人体的脂肪可用来制造七块肥皂,石灰可足够粉刷一个小房间,碳的含量可造二十磅焦炭,磷的含量可制成二千二百根火柴。另外,还有约一匙的硫磺和一英两的金属,人体的铁质可铸一枚一英寸长的铁钉。
人的价值在于智慧,而不在于躯壳。
思维走进新时代,作文展现新未来。
运用制胜武器,一步步揭示了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关键要素后,记叙文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结构就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对记叙文的认识、理解与以前有了本质的不同。
往日的沉疴旧疾:
1、以前,我们不知道记叙文的根本用途和本质特点是什么,虽然写了七、八年的作文,很多同学甚至一次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忽视了记叙文最根本的东西,结果我们受到了惩罚:很多同学写记叙文时感觉很茫然,像老虎咬刺猬那样,不知道该怎么着手。
2、过去,我们简单地认为记叙文的全部构成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元素,忽略了记叙文构成中最关键的部分无形部分:记叙文的主题点、矛盾冲突点、情节线,
被我们忽略的那三个无形元素,恰恰就是记叙文构成中最关键的三个要素。结果,我们受到的惩罚更大:很多同学努力了半天,不仅成绩不见提高,就连自身的知识积累也难以发挥出来。记叙文的写作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汗水多、收获少的怪圈,一个长期在入门阶段徘徊、长期受偏题跑题、流水帐、结构松散平冗等低级错误困扰的怪圈。
时下的舒适感觉:
1、现在,我们知道了记叙文的根本用途是讲故事,知道了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
结果,我们就知道了该从什么地方切入记叙文。当我们用一句话归纳出“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时,实际上也就是把时间、地点、人物等等所有的九个构成元素紧紧地凝聚在记叙文本质核心的周围了。
2、在制胜武器相关原理的帮助下,我们发现了记叙文的构成元素的无形部分,还令人信服地找出了记叙文的关键要素:主题点、矛盾冲突点、情节线。
当我们以故事性为切入点,开始记叙文的写作;以记叙文的三大要素为骨干,构造出文章的基本框架;以其它几个构成元素为辅助,全面完善故事和情节时。我们发现:我们的文章不再犯偏题跑题、流水帐、结构松散平冗等初级错误;快速、准确、稳定地写出紧扣主题、结构清晰、故事性突出、得分不低于80—85的记叙文已经是一件近在眼前的目标了。
以记叙文关键要素的确立为标志,我们已经成功地迈进了记叙文的大门,结束了多年来,记叙文的教学在入门阶段徘徊转圈、停滞不前的被动局面。运用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关键要素这三条基本章法,结合中高考作文对时间的限制,我们还可以得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程序:
要素构思七分钟 大考小试都轻松
说明:1、记叙文的构思和写作,分以点带面和由面及点两种情况。
由面及点:有时候,我们脑子里先有一堆素材,然后才想到把它们写出来,这种情况下,要先分析这些素材,从中提炼出三大要素;最后再动笔写成文字。这就叫由面及点。
以点带面:还有的时候,特别是考试,我们脑子里先是空白,待看到题目后,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组织素材和文章。这种情况,就是以点带面,主题先行,先确定三大要素,然后围绕要素逐步填充素材。
比较适宜的作文过程,其实是在点面间多次反复的综合过程:看到题目,大致选择素材根据素材,提炼三要素根据三要素,重组素材。
2、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不过是对你的写作范围稍加限制,由你自己命题的命题作文。
3、有些老师给大家总结的“引、切、叙、议”等记叙文的写作模式,不过是以某一篇文章的情节为模式套下来的写作顺序。可天下文章不可能只有这一种情节套路,所以,我们才觉得作用不大,难以治标,更治不了本。
回放与练习
精华回放 要素构思七分钟 大考小试都轻松
练习:
1、 继续分析上节中你自己的那3篇作文,找出各篇的主题点、矛盾冲突点、情节线。
2、 分析这3篇作文,看其矛盾冲突点有没有脱离主题点?如有,请改之。
。。
07(中) 故事恒久远 要素永流传(3)
3、 分析这3篇作文,看其情节发展有没有游离矛盾冲突点?如果有,修改之。
4、 将这3篇文章按老师评分的高低排列,看看得分高低与三大要素之间有什么关系?
练习研讨:
大柱子·厚桩子·PPLL的大房子
盖房子,地基和四柱八梁一定不能含糊,必须遵守力学原理。否则,不是“天塌”就是“地陷”。在这个问题上,几条力学原理统领全世界千千万万所房子,没有任何变通的余地。
盖房子,也有很灵活的地方。在符合力学原理的前提下,房屋的外观、户型、内饰等可以由设计师充分发挥。在这个时候,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有了大柱子、厚桩子,才可能有漂漂亮亮的大房子!
写作文,文章的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关键要素这三条基本章法,就好比盖房子的力学原理,你必须严格遵守。具体的素材和情节,就好比房子的外观、户型和内饰,你怎么发挥都可以。最怕的就是颠倒过来,该严格遵守的故事性和关键要素,你糊里糊涂,缺东少西;而该灵活设计的具体情节,你却墨守成规,总是机械地套用某一篇文章的某一种模式,例如,大家常说的“引、切、叙、议”的写作模式。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你就真的给毁了。
没有大柱子、厚桩子,肯定没有漂漂亮亮的大房子!
没有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关键要素这三条基本章法,写起记叙文来,一定很闹心,得分也低。我们不是分析了自己的3篇作文吗?它们是跳不出这个规律制约的。
。 想看书来
08 一样文章 别样眼光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样的文章,不一样的眼光。
有了对知识内涵的全新理解,有了对记叙文“本质特点、构成元素、关键要素”的清晰认识,现在,再来看本章开始时列出的、传统作文理论无法解释的《记今年春节晚会》和《16字冠军征文》这两篇文章,“好和不好”的原因就非常清楚了。
《记今年春节晚会》招法招数分析:
1、缺乏故事性,所以,文章平庸,在读者的脑子里留不下什么印象。
2、为什么缺乏故事性呢?因为文章没有三大要素:主题点、矛盾冲突点和情节线,所以,故事性体现不出来。而且,这样的文章肯定还会伴随偏题跑题、结构松散、内容平淡等毛病。
3、甚至,因为这篇文章缺乏故事性,没有三大要素,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实际效果,这篇文章都更接近于一篇乏味的说明文,而不是一篇记叙文!
《16字的冠军征文》招法招数分析:
1、虽然字数不多,却给我们大家说出了一个简洁、精彩、完整的故事,故事性极强。
2、故事性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通过记叙文的三大要素:主题点:民众对王室的知情权的要求;矛盾冲突点:王权和民众的冲突;情节线:起因……女王怀孕,经过……此事似乎不合常理,达到高潮的结局……要查找真相,故事的脉络非常清晰地凸现在读者面前。
3、文章为什么精彩呢?由于文章内容的神秘离奇、情节发展的波折起伏、文字描写的简练快捷,使得这篇记叙文非常的精彩和吸引人!关于精彩,我们在下一章〈记叙文晋级精彩奥秘〉将专门阐述。
根据上节记叙文的结构章法和写作的参考程序,肖英对她的文章《记春节文艺晚会》进行了重新构思,构思过程和最后的文章如下:
构思过程:
我想讲一个除夕夜看春节电视晚会的故事,想说明:传统文化,精神寄托比形式更重要。
为什么要说明这个主题道理呢?我有个同学写的是“母爱如山”,他主要说在看晚会的过程中,除了母亲外,所以的人都很安逸地看完了全部节目,一年忙到头的母亲,在这个时候,还在不间断地忙进忙出,给老人洗削水果,倒果核、瓜子皮,端茶倒水什么的。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等到对各个节目品头论足的时候,才发现好多节目母亲都没看全,于是,内疚、感动。。。,他的这篇文章被老师当成范文。但我们家没有这种情况,我更有感慨的,是大家对晚会节目的评说,特别是后来在一篇评论文章中看到的,中央台著名播音员赵忠祥伯伯的一句话“春节晚会好比年夜饺子一样,干吗要变来变去呢?”,于是,我确定了“传统文化,精神寄托比形式更重要”这么一个主题,并决定,把赵伯伯的那句话安排在爷爷身上说出来,以此点出文章的主题。
矛盾冲突点:春节文艺晚会的节目形式要不要变
情节线走向:开始前对节目形式的不同期待和疑问
开始后对不同节目形式的不同反映
结束后的议论
重新构思后的文章:
记春节文艺晚会
又到年三十了,晚上中央台一套的春节文艺晚会是我们家不可缺少的年夜精神大餐,我都盼了很长的时间了,今年的节目会好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