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二九师七七一团战斗历程(罗版)-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天打了6 个小时,敌人打炮弹200 余发,而七七一团却无一人伤亡。
“只听敌人炮声响,未见我军有伤亡,消灭敌人保自己,这次战斗真漂亮。”当战斗报告到师部,刘伯承师长表扬了七七一团二营,称赞这是一次典型的消耗战,消耗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并对这次战斗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叫“麻雀战”。
“麻雀战”就从此进一步传开了。
当时的团长、后任新四旅旅长的徐深吉说,打游击战是红军起家的拿手好戏,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期以后,主力红军集中打运动战和阵地战,对游击战争就生疏了。现在进入敌后抗战,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开始学习游击战争。这次战斗,是我们重新学会打游击战的一次很好的尝试和锻炼。
踏着英雄的足迹——访“襄阳特功团”
猎猎军旗下,巍巍军阵中,有一支驰名中外的英雄团队——“襄阳特功团”。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这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的英雄团队,现如今已成为全军预备役通信部队的佼佼者。
数十年南征北战,几万里纵横驰骋,
与铁与钢为伍,与血与火结缘,烟熏血染的战旗连着流光溢彩的锦旗,叱咤风云的战斗接着气吞山河的决战,“襄阳特功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该团的前身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一大队(八路军七七一团第四连扩建)。从诞生的那天起,这支英勇的队伍如同出鞘之剑,所向披靡。
在抗日战争中,该团紧随刘邓首长转战太行,挺进中原,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与日、伪军进行了数十次艰苦卓绝的殊死较量,为保卫根据地、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解放战争中,该团跃进大别山,转战冀鲁豫,驰骋中原,会战淮海,强渡长江,进军大西南,辗转数万里,征途遍及11个省,先后参加了陇海、定曹、豫北、上党、襄樊、淮海、成都等著名战役,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特别是在襄樊战役中,以“刀劈三关”(连克琵琶山、真武山、襄阳西门三个重要关卡)的豪迈壮举,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光荣称号。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该团在充满悲壮色彩的朝鲜战场上,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先后作战71次,歼敌7158名,涌现出二等功以上模范人物153名,二等功以上集体27个。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杨春增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共和国英雄”称号。
在和平建设时期,一茬又一茬官兵始终高举鲜艳的“襄阳特功团”旗帜,把“刀劈三关”精神演绎得出神入化,始终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坚强意志。在练兵场上,官兵们坚持以实战为背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苦练打赢本领;国防施工战场上,官兵们战严寒、斗酷暑,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在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该团官兵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壮歌。
在1991年和1998年抗御特大洪涝灾害中,该团官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与洪水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共救出和转移群众4000余人次,背运沙土60余万方,封堵决口、管涌和排除险情47处,捍卫了滁淮河和长江大堤的安全,先后两次被南京军区评为抗洪救灾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三等功。所属五连创造了连续30多年无政治事故的纪录。1995年,中央军委授予其“基层安全保卫工作模范连”荣誉称号。江泽民、刘华清、张震、张万年、迟浩田等党和军队领导人先后多次到该团视察,勉励官兵发扬“刀劈三关”的英雄精神,在新的征途上争取更大光荣。
1998年11月22日,是“襄阳特功团”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该团由野战部队的步兵团改编为预备役通信团。
这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这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新考验!
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了英雄团队的旗帜更加鲜艳,“襄阳特功团”的传人们依然保持着战争年代那么一股革命加拚命的战斗精神。
该团组建之初,除了有26名现役官兵,几乎一无所有。面对各种困难,全体官兵同舟共济,艰苦奋斗。经过近7年的努力,该团的基础设施建设,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基本实现了营院环境园林化、教育训练基地化、专业教学模拟化、学习办公网络化、武器装备现代化、作战指挥自动化、部队管理正规化。
在加速团队战斗力生成过程中,团领导机关坚持以实用、管用、急用三省吾身。近4年间,他们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团首长机关带一个营兵力的快速动员集结或野战通信枢纽开设综合演练,以此来全面摔打和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去年6月,他们完成的由总参通信部、动员部赋予的野战通信枢纽综合演习,总部、军区领导机关和全军预备役通信系统的有关单位领导观摩后,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该团“虽然组建时间不长,但快速动员集结能力和遂行作战任务能力已经初步形成。”
短短七年间,该团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先后被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通报表彰为预备役部队建设先进单位;被江苏省军区表彰为先进团党委、学雷锋先进集体、正规化建设与管理先进单位、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被江苏省表彰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被常州市评为“双三好”单位、文明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襄阳特功团”光荣旗帜依然迎风招展,“刀劈三关”的伟大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它的传人。
35师简要沿革
一、35师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军区石志本支队,1945年10月改番号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 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
49团:由太行军区32团改称。其沿革依次为先遣支队1大队(386旅771团4连)、先遣纵队2团、新11旅32团、太行4分区基干团、32团。48年7月49团被中原军区授予“襄阳特功团”称号,其1营被授予“襄阳营”称号。
50团:由太行军区46团改称。该团于1945年3月,太行军区以黎城地区部分游击武装和武工队合编。
51团:由太行军区52团改称。该团于1945年3月,太行军区以潞城独立营扩编。
二、1949年2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
三、1950年12月,奉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改番号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五师;
四、1954年4月,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三十五师的番号;
五、1985年10月番号撤销。步兵第103团改隶步兵第34师。
12军35师简史
原陆军第35师;前身系45年以石(志本)支队为基础组建的晋翼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17旅。
48年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7旅
49年编为第2野战军12军25师
51年随军入朝作战;改称志愿军3兵团第12军第35师
54年4月回国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2军第35师;该师下辖步兵第103团;第104团;第105团和炮兵团;进驻江西上饶;担任机动作战任务。
54年夏该师奉命组建炮兵第316团;11月师组建三七高炮营。
60年10月该师105团调南京军区组建防化16团。
61年春;该师奉命组建新步兵第105团。11月该师随军移防苏北;担任守卫苏北海防的任务。
62年奉命组建步兵106团。
64年10月工程建筑第139团;141团划归该师领导。
67年8月该师随军赴安徽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该师进驻安徽芜湖;安庆;马鞍山等地。师政委于永贤兼任安徽省芜湖革委会主任
67年11月……68年4月师高炮营配属高炮66师参加〃抗美援越〃战争。
68年2月该师留守苏北的105团划归60军181师领导。
69年6月;炮兵316团改番号为35师炮兵团;同年冬步兵106团改番号为105团。
72年该师调防安徽滁县;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75年该师103团进行了〃加强步兵团对坦克群进攻研究性演习〃并受到了李达副总参谋长和南京军区主要领导的检阅。
78年9月该师移防江苏徐州;执行防御作战任务
79年……84年该师抽调1000多名干部战士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
84年该师在安徽宿县;砀山;萧县和淮北市进行了简编部队按战时编制动员预编满员工作。
85年;在大裁军当中;该师番号撤消;以35师师部为基础组建12集团军炮兵旅;第103团划归12军34师建制;以104团为基础组建12军工兵团;105团机关和师直通讯营编入12军通讯团;师炮兵团划归12军炮兵旅建制。
该师英模单位:
35师103团 襄阳特功团
35师103团1营 襄阳登城第一营
35师104团4连 巩固模范连
35师104团4连4班 二级反坦克英雄班
35师103团6连 安全保卫工作模范连
35师103团9连 钢铁第9连
35师105团9连 尊干爱兵标兵连
35师 79年……85年连续被评为〃安全师〃
七七一团作战序列
1938年
第386旅
旅 长 陈 赓 政治委员 陈再道 王新亭(后) 曾传六(?) 副旅长 许世友
参谋长 李聚奎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兼) 副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部副主任 周光坦
组织科长 鲁瑞林 教育科长 黄 奎 民运科长 周发田 敌军科长 鲁加汉
第771团(7月编入独立旅)团 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吴富善 副团长 吴诚忠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吴富善(兼)
第772团 团 长 叶成焕 易良品(代) 政治委员 肖永智 副团长 易良品 参谋长 王 波 政治处主任 肖永智(兼)
补充团(1938年1月成立)团 长 韩东山 政治委员 丁先国 副团长 余伦胜 杨宏明 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处主任 鲁加汉(后) 丁先国(兼)
1938年8月
第386旅
旅 长 陈 赓 政治委员 陈再道 王新亭 副旅长 许世友参谋长 李聚奎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兼) 副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部副主任 周光坦
组织科长 鲁瑞林 教育科长 黄 奎 民运科长 周发田 敌军科长 鲁加汉
第771团(7月编入独立旅)团 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吴富善 副团长 吴诚忠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吴富善(兼)
第772团 团 长 叶成焕 易良品(代) 政治委员 肖永智 副团长 易良品 参谋长 王 波 政治处主任 肖永智(兼)
补充团(1938年1月成立)团 长 韩东山 政治委员 丁先国 副团长 余伦胜 杨宏明 参谋长 周希汉 政治处主任 鲁加汉(后) 丁先国(兼)
独立旅(1938年7月,由第771团、东纵2团和抗日独立第2师合编为独立旅。不久就与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
旅 长 陈再道 政治委员 宋任穷 参谋长 卜盛光
青年抗日纵队(1938年5月段海洲部冀县青年抗日义勇军团改编为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同年8月,该纵队与独立旅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下辖三个团)
司令员 段海洲 政治委员 李聚奎 副司令员 徐深吉 参谋长 李茂思 政治部主任 吴富善
第1团 团 长 吴诚忠 政治委员 王贵德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夏祖盛
第2团 团 长 郑炳银 陈子斌(后) 王进前 政治委员 吴洪芳(后) 副团长 陈子斌 政治处主任 李松霄
第3团 团 长 李继孔 政治委员 刘福胜 副团长 廖仲符 参谋长 张鹤声 政治处主任 孙卓夫
1939年6月前后
青年抗日纵队
司令员 陈再道 徐深吉(后) 政治委员 徐深吉(兼) 副司令员 徐深吉 王近山(后)
参谋长 李茂思 政治部主任 吴富善
第771团
团长 吴诚忠 徐绍华(后) 政治委员 王贵德 参谋长 郑行衢 政治处主任 张百春
第2团
团长 陈子斌 政治委员 吴洪芳 夏祖盛(后) 副团长 吴宗先 参谋长 侯仁申
政治处主任 王成忠
第3团
团长 李继孔 政治委员 刘福胜 桂承志(后) 副团长 廖仲符
1940年6月前后
新4旅(1940年5月,由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改编)
旅长 徐深吉 政治委员 吴富善 副旅长 杜义德 参谋长 李茂思 陈明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