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遗事 >

第131章

大宋遗事-第131章

小说: 大宋遗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可以先上折子告诉朕。”
  乐道自然满口答应:“是。微臣回去收拾一下,日内就动身。”
  乐道安排了家事正要动身,神宗又宣他进宫了。没等乐道开口,先就解释道:“宣你进宫,没有别的事。朕反复思量,你去河南虽然好,可山陵节用毕竟是小事。眼下朕刚刚接位,有多少大事需要料理安排!你是我的东宫旧臣,一向竭忠尽智、真心实意地辅助朕,这个时候怎么能没有你呢!你还是不去为好,留下来帮我安排大事吧!”
  乐道没想到是为这个,非常感动,谢道:“微臣感谢圣上的信任,敢不肝脑涂地,报答圣上!臣一切都听从皇上的安排。只是丞相那边,不知道皇上是不是已经打过招呼了?如果已经说了,还得向他们交代一下。”
   。 想看书来

大宋遗事 第六十回(3)
皇上说:“这个自然,您且回去。职务嘛,容朕与中枢他们再考虑安排。”
  不久,果然发布诏令,叫乐道做了群牧使。
  韩琦那边更好办了,只说还是放手让宰相一个人处理一切为好:忙虽忙些,多一个人总多一份事,少一个人就少一份事,不更顺当方便吗?
  王陶虽没来,那信息已经叫韩琦自省了。他当时就向神宗报告:“嘉祐八年,仁宗山陵一共用了四万六千四百三十六名役卒。如今撙节,请求只用役卒三万五千人,另请各路转运使花钱雇用四千名石匠。”
  神宗略一加减,就知道少用了七千多人,当时就同意了。君臣之间,办事就如此艺术,你还真不能不折服!至于实际到底用了多少人,大概谁也不会再去较真的。不过呢,三司这次只找内藏库要了三十万贯钱做山陵补助费,比上次整整少要了二十万。想来,人大概是真减下来了吧!
  再穷,也不能一点不做人,何况还是皇家!赏赐宗亲近臣的钱物,可以少,但怎么着也不能一毛不拔!要那样,就是英宗死后一点想头也不留了,那还成话吗?多的没有,少给一点吧!
  神宗也把丑话先跟中枢大臣挑明了:“仁宗治理天下四十多年,宫中富饶,所以晏驾后赏赐丰厚。先帝登基不过四年,比不了仁宗,没有那么多东西,但也不能一点赏赐没有,只好意思意思了。委屈大家,朕在这里先向大家道歉了!”说着还真站起来,朝大家一一叉手。
  中枢大臣哪里见过这个!何况,神宗说的还是客气话:四年前自己大抵也在这个位置上,还能不知道坐了四十多年江山,仁宗到底留下多少东西!英宗那时也是硬撑着做人呢!四年之间,英宗勉强应付,虽没多挣,也没怎么额外破费,说他没留东西,实在过谦了。这么想着,大家全都趴在地上磕头,嘴里嘈道:“陛下折煞臣下了。我们已经加官晋爵,赏赐就请皇上免了吧!要不,我们心里更不安了!”
  神宗道:“大家都起来说话。除了你们,也还有文武百官,一点不表示是不行的。你们商议一下,比较前面,拿出个幅度来。”
  大家只好都爬起来。商议的结果,是比上次减少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二,不算少了。头尾不过四年,愣是得了两次赏赐!尽管不是双份,毕竟只少了三分之一,谁不欢喜,还来挑刺?
  旧皇薨逝,新皇登基,推恩必做的两件事——大赦与升赏,一一都做过了,神宗觉着轻松了不少。可闲下来细想,总觉着还有什么没到位,但究竟是什么,一时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他问乐道:“你替朕想想,这推恩的事还有什么没做到?都说皇恩浩荡,总要没有遗漏才好。”
  乐道替皇上细细想过一遍,没有什么遗漏呵?
  皇上自己想了又想,终于想出来了:“先帝扩建广亲宅、睦亲宅,增设宗学,这和睦、团结宗亲的事大抵都做过了,朕再没有什么要做的了。只有一件事,朕一直搁在心里。我想这天下是太祖的天下,我们后人实在没有很好报答他老人家。朕想封一个太祖的嫡孙,让他奉祀太祖,多少也是朕的一点心意。你看如何?”
  自打太宗不明不白地接了太祖的皇位,就将太祖及三弟光美这两门差不多都灭了。这事不仅成了千古奇冤,也是大宋君臣心头永远去不掉的一块心病!神宗虽属于太宗这一支,自打懂事,知道是非,就始终也觉着憋气。他能这么看,或许是因为他家这一小支原本远离皇位,能够稍微公平地来看待问题吧!儿时形成的看法虽然幼稚,却往往纯真固执,一时抹不去的,到登基为皇,更觉着问心有愧了。总该做点儿什么,不仅让自己心里平衡,也多少替祖宗改过,叫举国臣民觉着公道。推这种恩,又比例行公事,更能叫人折服了。神宗虽未必有这么明确的算计,朦胧中,怕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意思吧?
  没想到,乐道并不赞成。他有他的考虑:“皇上宅心仁厚,就是三皇五帝也不过如此。可政治毕竟是政治,不能感情用事。根据礼仪,诸侯是无权以天子为祖宗的,自然也就无权奉祀。要维护皇权的尊严神圣,只能这样。太祖既已传位于太宗,凡继位的皇上,都是太祖子孙,只能由皇上来祭祀太祖,不能再立别人做太祖的后人代替皇上祭祀。那样,就是国有二主了。太祖的亲儿子,只有德昭、德芳两个长大成人了。微臣以为,皇上要推恩太祖一门,可以封赏他们俩的子孙,让他们世代为王,永远都不贬降他们;再就是祭祀太祖的时候,让他们参加,有个位子,也就行了。”
  既是牵涉到国无二主的事情,神宗就不再说话了:再怎么,也不能再闹个皇上来找霉倒呵!他接受了乐道的意见,加封德芳的孙子从式,从太祖算就是曾孙了,做了安定郡王。虽然不过加封个把人,而且远在泾州——如今的甘肃境内,却让举国臣民看到了皇上的仁厚公道,那效用可是大了去了。
  神宗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自然不难举一反三。由这件事,他很快就悟出濮议的是非了。那么一大批反对派,原该团结的,只是眼下尚没有机缘,只好等等再说了。
  神宗接位之前就已大婚,娶的是已故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儿。神宗登基,她也就册封做了向皇后。她既做了皇后,她的婆婆高皇后与祖婆婆曹太后,也就都要往上高升一等:高皇后做了皇太后,曹太后则成了太皇太后。太皇太后的寝宫,由慈寿殿改叫了庆寿宫。高太后则搬进了宝慈宫。虽然不过三十来岁的人,也只能宫闱空守,做自己的皇太后了。宫里寂寞的又何止于下人,贵为皇太后,也一样不能不空房独守,真是无从说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宋遗事 第六十回(4)
神宗这次接位顺畅,与这两位太后,自然也不无关系。高太后是他亲娘,不去掣肘,原属正常。可太皇太后有过从政经历,也还多少有些兴趣,难道也心如止水?
  还真有人动过叫太皇太后再次垂帘的念头。邓保吉回来一说,太皇太后不由得长叹一声:“唉,不了,不找那个罪受啦!何况,皇上已经成人,聪慧孝顺,根本不需要人替他当家。哀家还是躲在咱们庆寿宫享享清福吧!”
  太皇太后说的,倒也都是实话。史志聪已经叫人家撵走了,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说,中枢还是那几位在,有史志聪帮衬都处处下风,没他,不更要寸步难行!何必自找苦吃!也许,人老了,隔代亲情特别瓷实,加上神宗对她也真算孝顺,她是真的喜欢这个孙子头儿,只希望他一切都顺风顺水,哪里还会去为难他!
  神宗就是继了位,也没忘了常常关照她,问候她,尤其让她这个孤老婆子感动,她也真心实意地关心这个捡来的孙子。神宗上朝回来晚了,她往往会待在他寝宫门口守着,直到看见他回来,问上一两句话,才心满意足地走了。有时甚至还亲自安排饮食,看着他狼吞虎咽,才乐呵呵地笑了。
  有一天已经很晚了,太皇太后突然急匆匆地赶到神宗的寝殿,而且,只带了邓保吉一个人。一进门,她就将神宗身边的人全轰走了:“你们统统下去,哀家有话与皇上说。”
  神宗吃了一惊,一挥手,让左右都下去了。正要请安问话,太皇太后却拿出一个小黄布包,递给神宗:“拿着。这包袱我收了很久了,没用了,交给你吧!可有一条,不到我死,你不许打开!你能答应我吗?”
  神宗越发奇怪了:“是什么包呵,这么重要?”
  “你先答应我,我再告诉你。”太皇太后仍然不肯松口。
  “好,我答应您,一定照您说的做!”神宗保证说。
  “这里包的,都是前后朝臣的表章,全是有关先帝的,从他立为太子一直到继位做皇上。拥护反对的都有。我想着该让你知道,只是不是现在,等我死了吧!”
  神宗很感动,当即就要趴下叩头,倒是被太皇太后一把拦住了:“啊呀呀,自家人还要多这个虚礼吗?快不要这样!”
  送走了太皇太后,神宗心里立马就打起鼓来。他真想拆开看看,谁谁反对父亲,谁谁又支持父亲?只要一打开,阵线立马就分明了。而阵线一明,以后用谁不用谁,也就用不着瞎子摸象了。可自己已经向太皇太后许过愿了,怎么能这么快就食言呢?而且,就是打开看了,又能说明什么?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看法本来很正常。不管怎么看,大多数人总是从朝廷出发的。用它来划界限,不是太荒唐了吗?怎么划法?支持父亲的就是好人,反对他的就是坏人?能这么划吗?不过一件事情而已!虽然大,也不能就一锤锣鼓定终生呵?要是这么定,不太可怕了吗?不这么划呢,那阴影总是在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跑出来,让自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可怕呀!要是这样,还不如干脆不知道它的好!那么,不如一下烧了它!可是,且慢,有这东西作为参考,知道亲疏远近毕竟不坏呵!不全信它,多个参照系,不比没有参照好?留着它。留着,就难免想看;看了,就难免正反两种作用。究竟哪方面占上风,只能看当时的情况了,全没有准头。这不是将一切,都交给不可把握的冥冥去掌握了?人,不相信自己的五官七窍,却要让冥冥主宰一切,他不是疯了吗?这么说来,留它不得!
  于是,问题又重新翻了个过儿。这么颠来倒去,神宗头都颠大了!早朝的时候头脑昏昏的,连眼睛都红了。
  这么着一直折腾了三天三夜,神宗到底下了决心,将那个包包一把火烧了。这一烧,心里反倒平静了:一切都交给眼睛耳朵吧,甭白耽误工夫了!这一烧究竟是好是坏,是不是真地改变了历史,也真只有天知道了!
  只是,神宗的心,很快又起伏难平了,而且,还是一次真正的翻江倒海!
  大宋与契丹虽为仇仇敌战之国,不是早就通使往来了吗?遇到大事,尤其是旧主薨逝,新主登基,都要派使者捎着国书,给对方报个信儿。既是国书,总得有个称谓。眼下契丹,兴宗耶律宗真早已薨逝,他儿子道宗耶律洪基接了位。仁宗从真宗手里接过大宋江山的时候,契丹还是圣宗耶律隆绪坐天下。兴宗接位,照大宋纪年算起来,是仁宗天圣末年;兴宗只坐了十六年江山,耶律洪基接位,是仁宗至和二年。仁宗、英宗、神宗,是三代皇帝;契丹,从圣宗算起,兴宗、道宗,也是三代。这么算,神宗与道宗应当平起平坐,满可以称兄道弟。但辽圣宗主要是与宋真宗打交道,仁宗接位时还是个孩子。大宋要是算上四代皇帝,神宗可就比道宗耶律洪基小一辈了。这么着,契丹国母——耶律洪基的母亲萧太后,就比神宗长了两倍!而照年龄推算起来,仁宗要长兴宗耶律宗真五岁,英宗却比道宗耶律洪基小一岁。那么,究竟该怎么称呼契丹皇帝及其太后呢?
  枢密院认为对萧太后,神宗可以自称“重侄”,称她则为“太母”。称侄与母,怎么着辈分也没有下去。可什么叫“重侄”呢?特大侄子?再世侄?还是孙侄儿?“太母”又是什么母呢?要的就是这一份含混不清,好不跌份哪!虽然如此,到底有些不伦不类。礼部的官员专吃礼仪饭,怎么能容忍这种不合礼仪的事情,叫契丹人笑话!他们掐着指头翻来覆去一算,皇上规规矩矩应该自称侄孙,称萧太后则是叔祖母。
  

大宋遗事 第六十回(5)
神宗接到国书,一看称谓:侄孙,叔祖母!当时就火了,瞪着眼睛问:“朕是谁的侄孙?谁是朕的叔祖母?笑话!你们愣是从大漠里给朕认了个叔祖母?岂有此理!”
  可礼部官员并不慌张,慢条斯理扳着指头就要来算账。神宗一看他们那架势,方才悟出争也无益,一挥手让他们去了!认虽然认了,可那心里,却早翻江倒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