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转折 >

第5章

转折-第5章

小说: 转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户的认识,而且把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重要的位置,大大鼓舞了农村工作干部的士气,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过去,干部的走向是”一工交,二财贸,三文教,死(四)也不到农口去报到“。如今农村问题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旋律,农业成为各行各业令人尊重、羡慕的产业,农村干部和农民都引以自豪,长期潜存的积极性迸发了,形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动力。
  1982年底,全国农村喜气洋洋: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粮食比上年增长87%,农民收入比上年增长15%。实践再次说明,包产到户的政策合乎情理,中央文件顺乎民心。农村经济充满了希望之光,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中央增强了加大改革步伐的决心和信心。
  1983年元旦,中央第二个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文件讲了14个问题,它比前一个一号文件又进了一步,不仅指出:”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而且高度赞扬”是*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文件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准备好一批,改变一批“,此后,风云一时的人民公社,就逐渐解体了。
  为提高人们的理性认识,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的迅速发展”绝不是偶然的“,”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劳动‘大呼隆’和平均主义的弊端,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使多年来所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适合当前手工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中央五个农村一号文件诞生记(10)
文件并就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农业技术改造、农村建设等提出了新政策。通过贯彻执行这一文件,以”包“字为标志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又有新发展。一个”包“字把劳动者的劳动同生产成果紧密联系起来,把责权利联系起来,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义,推动了生产的发展。这一年,我国农业又传捷报,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5%,粮食比上年增长51%,农民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7%,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
  年底,中央召集各省区市书记在京开农村工作座谈会,大家畅谈农村改革的大好形势,心悦诚服地赞美承包制的神奇威力,并通过了来年农村工作的重点。
  1984年元旦,中央第三个一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出台。鉴于上一年农村商品生产出现的好势头,因此文件突出强调”全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在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力水平,发展商品生产,抓好商品流通“。文件还指出:”由自给性经济向较大规模商品生产转化,是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为消除农民怕政策变的疑虑,文件宣布:”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和开发项目,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这不仅坚定了农民长期承包的信心,而且提高了他们向土地投劳、投资、投肥,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积极性。
  至此,党中央已连续3年印发了3个专讲农村的一号文件,深得人心。3年来,农村商品生产迅速发展。1984年,农产品商品率达533%,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又增长145%,粮食增长51%,农民收入增长147%。
  但是,农村经济在向商品经济转化中,确实也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现象: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市场消费的需求,产品数量增加而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商品流通受阻碍,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1985年元旦,第四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出台。文件规定: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放宽山、林区政策;积极兴办乡村交通;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等。因农产品短缺而在我国延续了20多年的统派购制度,基本取消了。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村已进入商品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重大一步,农村即农业的状况大有改变。乡镇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总产值增长374%,所占比重由上年365%上升为423%,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农民纯收入增长118%。
  但是,由于我国农业连续多年大幅度增产, 农村出现盲目乐观。不少地方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缺乏全面理解,重工轻农,重抓钱、轻抓粮,忽视农业生产,以致当年粮棉种植面积减少太多,粮食产量全国下降7%,棉花产量下降337%。于是,有些人又对农村政策说三道四。对包产到户持反对、怀疑态度者,又借此责难:包产到户是”强心针“、”兴奋剂“,”一年快,二年慢,三年就完蛋“。为统一人们的认识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中央特地将一年一度的农村工作会议提前到10月份召开,加紧研究新对策。
  1986年元旦,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出台。这个文件的指导思想是巩固、消化、补充改革取得的成果,解决好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文件针对怀疑改革的思想,重申: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正确,成效显著。农村中出现一些新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后退没有出路。同时,针对盲目乐观者指出:必须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避免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农业停滞现象,切实增加投入,依靠科技,加强服务,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中央第五个一号文件下达后,粮棉生产重新引起重视,这一年农村经济又出现新起色,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5%,粮食总产量增长32%,棉花总产量也有增长,农民纯收入增长67%。
  历史是客观而公正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如实记录了我国农村改革中新旧思想的斗争,客观地反映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总结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它们在斗争中诞生,又在斗争中指导实践,成为推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常讲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人口是奇迹,确切地讲,这个奇迹就是在5个中央一号文件期间发生的。正因为如此,1984年国庆节那天,当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热烈庆祝建国35周年时,北京市农民的*队伍,抬着”中央一号文件好“7个红色大字的巨型标语牌,由东向西,昂首阔步,走向检阅台,顿时广场上掌声、笑声经久不息,人们齐声欢呼:中央一号文件好!
  原载《炎黄春秋》1997年第6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最高决策:中国创办特区始末(1)
◎倪振良
  一、风云人物1992年初春,当代风云人物*来到了阔别8年的深圳。
  百花颔首,千树起舞,座座高楼绽开了笑脸。
  1月20日早上,国贸大厦里里外外楼上楼下,挤满了愉悦的人群。*一行在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等陪同下,乘坐观光电梯,徐徐登向53层旋转厅。
  一夜城满眼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彩色的人潮。
  进了国贸大厦制高点,坐在缓缓旋转的环形大厅里,透过明净的玻璃,看到的是立体的活动着的一尊尊巨雕,一幅幅彩图。多姿多彩的现代化楼宇,一幢幢、一群群、一片片,汇成了楼的山、楼的海、楼的森林,其间绿荫浓覆、人影憧憧。
  仿佛就在昨天,这里还是个荒凉的边陲小镇。镇上除了破旧的平房外,只有几座旧楼,人口也不过两三万。多处是乱石、水沟,还有出没在水草间的青蛙、水蛇……转眼间,这里崛起了一座现代化锦城,已有两三百万人口,数千栋大楼,十几万辆汽车,还有纵横交错、数不胜数的林荫大道。
  记得8年前,*第一次踏上深圳滚烫的热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幢幢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建筑群。到处是来往的推土机,起落的起重机,灰色的脚手架。透过这一切,*看到了深圳的未来,看到了它的生命力所在,便欣然命笔道: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那次离开深圳后的第二个月,即1984年3月,在*提议下,*中央便作出了”向外国投资者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海南岛“的决定。
  中华民族奋进的航道已经开通,风帆已经扬起,定然驶向成功的彼岸。1988年6月初,*在会见”9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会议代表时,兴致勃勃地说:
  中国发展战略所需要的时间是下个世纪50年。现在不仅有个香港,我们在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
  这个再造香港的构想,其实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已在深圳率先实施了。经12年奋争,12年拼搏,深圳已建起七八十平方公里的新城,已看到了第二个香港的雏形,已显示出了它无限旺盛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对面的香港,早已租给老牌资本主义英国,它的兴旺与繁荣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50年代以后,随着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东南亚的一些华裔资本家将数百亿美元存入香港,香港的经济便急剧发展了起来。从那时至今,已有三四十个年头了。而深圳特区,刚创办12年,它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比香港经济发展最快时期的速度高出了26个百分点,难怪香港人惊呼深圳是”一夜崛起的城市“。
  且看今日的深圳,在80平方公里新城内已建成9个工业区、50个住宅小区和一大批商贸、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设施;各类房屋竣工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还建成了大型机场、大型铁路客站和8个港口码头、4个陆路口岸,300多公里市区通路。
  大量数据证明了一个辉煌的事实:12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深圳的经济效益,深圳的社会风尚,都要比香港高出一筹:
  啊,深圳,不是香港,胜似香港,大海可作镜,高山可作证!
  面对这一番情景,作为创办深圳特区的倡导者*,精神矍铄,喜形于色,侃侃而谈。他的目光注视着深圳市领导,语重心长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最高决策:中国创办特区始末(2)
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讲一百年,动摇不得。
  *一字一顿重复着这样一番话,是那样郑重,那样坚毅。这位久经磨砺,年近九旬的老人,似乎在给十几亿中国公民指点着赖以生存与奋争的道路,又似乎是在解剖着中国革命苦涩、曲折而又十分恢弘的历史……三起三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波澜壮阔而又跌宕起伏的,*在其中就经历了三个大起大落。
  *第一次受打击是在1933年。任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的*,突然被党内”左“倾领导撤了职,被发配到敌我交界的边远地区安乐县南村区当”巡视员“。
  谁料到,33年后,担任*中央总书记的*被定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又被发配到了江西,被安排在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
  *日出而去,步行去一里路外的拖拉机厂接受劳动改造;日落而归,”闭门思过“。寒风侵骨,冷雨敲窗,多少战争年代里为国捐躯的战友、英烈的形象在他面前闪过。在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一片喧嚣声中,他在苦苦思索:中国究竟该向何处去?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究竟该怎么搞?
  70年代初,*折戟沉沙,自我爆炸后,中国似乎有了转机,*结束了3年多的”劳动改造“回到北京,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那是在1973年。到了1975年,经毛泽东提名,*当选为*中央副主席,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后,主持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着手对各方面工作进行整顿,努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江青一伙大搞什么评法反儒批周公,把矛头指向病中的周恩来;紧接着又来个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硬是又把*打下去。
  历史是最公正的判官,1976年10月,它终于把祸国殃民的”四人帮“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1977年七八月间,*第三次重上政治舞台,恢复了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领导中华民族进入新时代的重任,历史地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