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转折 >

第14章

转折-第14章

小说: 转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乎每天都打听小平同志看过了没有,有什么表示没有。在小平同志一看完文件通过王瑞林将意见转达之后,他立即召集起草小组开会,根据小平同志的意见对文件一一进行修改。由此,我看出耀邦同志对小平同志的确是忠心耿耿,言听计从。9月22日,我和胡启立、朱厚泽(当时朱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乘坐耀邦同志的专列从北戴河回北京,途中耀邦同志约我、胡启立、朱厚泽聊天,在谈到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时,他说:毛主席在*革命时期,即在全国夺取政权之前,确实很伟大,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政权,而且写了许多*主义的光辉著作,像《实践论》《矛盾论》等光辉著作都是这个时期写出来的。但是,毛主席在建国之后,特别是60年代之后,逐渐与实践、与群众脱离,从此,毛主席再没有写出过系统的、有深度的文章了,只是三言两语,大家都以此作为最高指示,因此工作上导致一系列错误决策。相反,小平同志虽然年过80,但思想不僵化,适应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导方针,诸如拨乱反正,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干部年轻化等等,都是小平同志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他又说,小平同志不愧为毛泽东事业的伟大继承者,他的思想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近距离感受胡耀邦(5)
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志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为了说明问题,我将*在书记处会议上传达的他于1986年9月15日向*汇报时的谈话摘录于下:
  耀邦:某某的修改稿发给了很多人,可能有20到30人。你删掉的他又加上了。某些人放风说,某某的修改稿是你同意了的。有的人可能想挑起争论,旁及其他。
  小平:不会,不要紧。实在要挑明就挑明。可采取表决方法解决问题,少数服从多数。某某的修改稿打的是我的牌子,实际是想把我拉向”左“,这个不能听。当然,有些话可以吸收一点,但总的不能听。现行的路线不能动摇。我们的政策是还要放,而不是收。明年(指1987年党的十三大)人事结构要作大的调整。现在集中力量把十二届六中全会开好,其他问题,会后再讲。文件先在会下沟通一下,有了结果再告我。你还可直接找某某谈谈。”自由化“这个词可以不用,但也确有一些人想把我们引导到资本主义道路上去,怪论很多,不要理他,翻不了天。
  *在传达完*的讲话后说,不能左右怕,要走我们自己的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不解决这个问题,什么也干不成。
  *的历史功绩粉碎”四人帮“之后,*同志先后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纪委第三书记,并兼任*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秘书长等职。在他任内,在*等老同志的支持下,他以*主义者无私无畏的惊人魄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先后组织推动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组织领导了*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等工作。通过真理标准的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等教条主义的思想禁锢,促进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大解放。通过*冤假错案,使数百万蒙受不白之冤的党员、干部、群众得以*昭雪,恢复名誉。其中,包括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新疆叛徒集团“、”东北叛徒集团“等在全国影响很大的冤假错案以及在”*“中遭受*的贺龙、乌兰夫、彭真、谭震林、罗瑞卿、陆定一、*、萧劲光、杨成武、余立金、傅崇碧等老一辈革命家*,并为受到错误批评的谭政、习仲勋、黄克诚、邓子恢等老革命恢复名誉。接着,又对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甄别,其中包括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为”右派分子“摘帽子,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等。一些蒙冤多年的*早期领导人如瞿秋白、张闻天、李立三等也先后得到*昭雪。随着这些冤案的*昭雪,数以千万计的因亲属、工作关系受到株连的干部和群众得到解脱。
  这样大规模地*冤假错案,为古今中外所没有,如果没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没有坚强的党性、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办不到的!
  通过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冤假错案,不仅为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也为改革开放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是一位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人,他不仅主张经济上要搞改革开放,而且主张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主张在文艺战线上真正贯彻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给知识分子创造一种宽松的政治环境,让他们敢于讲话,大胆创作。正是在他的提议下,文学家王蒙当上了文化部长。也正是在他主政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空气比较浓,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创作热情大为提高,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也有所改进。
  所以,用”无私无畏、光明磊落“8个字来描述*的个人品德、用”丰功伟绩、千古流芳“8个字来描述他的光辉业绩是当之无愧的!
  *的名字将与世长存!
  原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10期
   。 想看书来

站在改革潮头的田纪云(1)
◎ 丁龙嘉
  2002年11月,*十六大在北京召开。73岁的田纪云,不再担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
  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74岁的田纪云从副委员长的职位上退下来。
  自此,这位在中国改革开放25年历史中,担任长达10年副总理、10年副委员长、17年*中央政治局委员、20年*中央委员的人物,走下了政坛。然而,他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作为,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入中枢,呕心沥血推进改革粉碎”四人帮“不久的1977年3月,田纪云出任四川省财政局局长。早在”*“前,他就任贵州省财政厅副厅长。
  ”*“中的重灾区四川,在粉碎”四人帮“后,与安徽遥相呼应,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同时,率先进行城市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这时,省委主要负责人一再指示田纪云和财政局,解决财政困难必须从发展经济入手,广开财源,不能就财政论财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强调财政管理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田纪云深知,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家行政管理、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从共和国建立以来一直从事财政工作的田纪云,对传统计划经济下财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有着深刻的体会。他十分赞成并积极支持省委改革的思路,和财政局的同志们一起为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加国民收入献策尽力。他提出,”扩大企业财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核心“。
  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中,田纪云领导省财政局出台了使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同上缴利润相挂钩的一些具体政策,使企业有了利润提留权、自筹资金扩大再生产权、多提留固定资产折旧费权、销售部分产品权和计划外生产权、外汇分成权、灵活使用奖金权等自主权。由于这些政策初步解决了长期以来”统收统支“、吃”大锅饭“的问题,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经营状况迅速好转,省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对亏损企业,田纪云和省财政局提出,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实行定额包干或计划包干、节约分成的办法。这个办法调动了企业扭亏增盈的积极性,效果十分显著。
  1979年7月,四川省100个扩大自主权试点企业生产上升、利润增加的喜讯传遍全国、传到北京。国务院副总理兼经委主任康世恩敏锐地感觉到,这是改革现行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次勇敢的尝试,对打破”大锅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企业扩权有争议的情况下,经委党组毅然决定在成都召开全国工交工作会议,推广四川省企业扩权的经验。田纪云在会上作了发言,介绍财政工作如何支持工农业生产和改革。在这次会议上,田纪云的名字从四川开始走向全国。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10年”*“的大破坏,加之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在指导经济工作中急于求成,所以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建设面临着财政困难、资金不足的严重问题。1979年国家的财政赤字达到170亿元,1980年为127亿元。早在1979年4月,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并制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实际上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也是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 最好的txt下载网

站在改革潮头的田纪云(2)
就在调整经济、启动改革开放的1981年2月20日,田纪云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机关党组成员,分管经济工作方面的事情。1983年6月,田纪云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同时兼国务院机关党组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协助总理处理经济方面的工作,并具体组织改革开放措施的实施。
  田纪云刚到国务院,当时的总理就怎样解决财政困难问题给他出了个题目:如何生财、聚财、用财?他经过深思熟虑,很快就上交了一份生财、聚财、用财的意见。此后,田纪云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于1982年初发表了《解决当前财政困难的几点看法》。他认为,要解决财政问题,增加资金积累,最根本的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而当时的有效办法是挖掘企业的潜力。他举例分析说,全国财政收入占工业产值的20%,这个比例大大低于1957年的44%、1965年的33%的水平,如果将每百元工业产值提供财政收入的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那么国家一年就可以增加150亿元的收入。他指出,要挖掘出这巨大的潜力,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合理调节中央同地方,国家同企业,国家、企业同个人的经济利益,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田纪云认为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是不够的,应该大胆利用外资,有计划地开发内资。他专门指出有的人关于银行储蓄存款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他提议发行适当数量的国债券。这些意见陆续被中央和国务院采纳。
  由四川到全国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所以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很快就在全国推开了。在扩权中,”利润留成“是国家和企业一对一的讨价还价,这样不够规范,加之企业之间苦乐不均,难以形成平等竞争。还有一个问题,按企业隶属关系分配上缴利润,造成条块分割,使中央和地方不能有一个固定的收入来源。所以,必须寻求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办法,既使企业间能够平等地竞争,又使中央和地方有一个固定的收入。于是,就出现了”利改税“,即把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改为按一定税率上缴税金。自1979年以来,国家就在有关省、市的部分企业和少数几个行业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到1981年,全国参加”利改税“试点的工业企业已达456个。试点初步显示了优越性,1981年与1980年相比,这456个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8%,上缴国家税费增长136%。
  田纪云到国务院工作后,积极推进”利改税“。在进国务院不久的1981年7月13日,他就与人合作在《人民日报》著文呼吁改革税收。其中提出”利用划分税收的办法,替代以划分企业利润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1982年6月,田纪云向国务院领导人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建议。他认为1980年以来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需要完善。如何完善?他建议分两步走,第一步对现有办法加以完善,第二步向”利改税“过渡。对于”利改税“,他说”这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它既有利于国家利用税收这个经济杠杆,加强对宏观经济的控制,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稳定增长,也有利于真正扩大企业的自主权,贯彻把经济搞活的方针。但由于目前实际存在的价格体系不合理,行业之间、企业之间赢利水平过分悬殊等客观因素,全面实行‘利改税’确有困难,可考虑采取过渡性办法,为逐步向‘利改税’过渡创造条件“。

站在改革潮头的田纪云(3)
自1983年1月,按国务院决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第一步”利改税“是”以税代利,税利并存“,即企业上缴55%的所得税,剩下的45%则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确定企业留多少、上缴国家多少利润。这时有些人心存疑虑。田纪云等著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