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盛世梦 >

第219章

盛世梦-第219章

小说: 盛世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点,当选更高的山,远一些都不要紧。只要很凉快便不愁销路。”
正仕、芙蓉与崇仲与明月:“是!”
龙凤:“纺织业中丝纺织、麻纺织我们都有了,现在独缺棉纺织,芙蓉,你看有没有机会把我们的棉纺织搞起来。”
明月:“婆婆,刚才大婆说到建棉纺织厂的事,我突然想到前天在湖北总行碰见的一件事,看是不是一个机会,就是那个织不尽的什么江布的地方。”
芙蓉:“织不尽的松江布的松江。”
明月:“对,就是松江。有个人拿了五万两来银行汇到松江,我很奇怪,问道:“这位大叔的亲戚遇到急事了?”那大叔说到:“可不是嘛,我儿子遭飞来横祸。他的织布厂不明不白失火,大火引燃了他的库房,不仅库存棉花化为灰烬。而且一家人都烧成重伤,被抬到医馆。医来医去,花了几万不说。最后人还是没有医好,屋的最后这点积蓄只好都花进去给治疗费了,看来只有卖厂了。”
刘芳:“这是个线索,你没问是松江什么地方?”
明月:“我看了收银人的地点是松江县江阳厢第八巷魏元聪。”
芙蓉:“松江在上海南边,很近,也是在黄浦江边,妈到上海后我们立即去看一下,如真要买,价钱合理,就买过来再说。”
刘芳:“可以。这样吧,你与正仕明天就赶回上海,直接去松江,机不可失,能买,先买过来再说,我带大队随后赶到。”
这是大事,正仕、芙蓉第二天乘去上海的船,第四天傍晚到家。
翌日赶到松江,先到江阳厢第八巷,从隔壁邻居打听到魏元聪的棉纺织厂,从外面看。三分之一已经被烧毁,厂内工已停了,里面有些人在走动,在相邻也有许多人在清理一片废墟。
“走,先去县衙见见县太爷再再说!”
松江知县一看投刺是三品兵部主事,赶忙跑出来迎接,除了见两个青年夫妇,既没见绿呢大轿,也没见车马随从,又反身回去问门房:“门子,郁大人呢?”
门子:“是门外那个年轻女子递的投刺。”
知县忙问道:“哪位是郁大人,下官有请。”
郁芙蓉:“本人就是郁芙蓉,知县大人先请。”
进到大堂落座后,芙蓉说道:
“知县大人贵姓?”
知县:“免贵姓陶,郁大人莅临蔽县不知有何贵干?”
芙蓉:“前不久贵县某棉纺织厂因为失火而死了许多人,不知近况如何?”
陶知县:“情况很糟,经捕快多方查实,原系一庄因工商竞争引起的纠纷,演变成报复杀人案,他隔壁也是一家棉纺织厂,唆使人放的火,我已将其拘捕归案,哎,松江两家最大的棉纺织厂却因恩怨而两败俱伤,放火的没收厂房变卖,以作赔偿,另一家人也伤重而死,也无法经营了。”
芙蓉:“陶大人,我们管家在上海的开发搞得轰轰烈烈,想必陶大人必定有所耳闻,我们奉母亲之命,前来松江查看有无机会涉足棉纺织业,如这两个厂子我们能买到手,由我们注资经营,我想松江的棉纺织业在全大清执牛耳的地位不仅不受影响,而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也不会忘记陶大人的恩德的。”
陶知县:“管大人与刘大人开发新上海已名动天下,现又派郁大人来松江关注我松江的棉纺织业,下官十分感动,犯人所属的棉纺织厂下官作价五千两卖给你,死人这家我也叫他家卖给你们,给我两天时间,行不行?第三天早上请郁大人来听信。”
芙蓉:“可以,可以,那我们就告辞了。我忘记介绍,这是我夫君。户部郎中管正仕。”
陶知县拱手道:“啊,原来是管大人。失敬,失敬!”
管正仕:“幸会幸会,多谢关照!”
陶知县把死者的老妈和一个十来岁的儿子叫来,劝他们卖出厂子,回家去养老抚小,连带凶犯家产及自己家产共一万两,行不?如不行,他就不管了,结果老妈接受这种处理办法。写了买卖契约,盖了指印,拿着万两银子回汉口去了。”
第三天正仕与芙蓉赶到松江大堂时,陶知县告诉她一切处理好了,请郁大人付银一万两就可接收这两个厂子了。
芙蓉当即掏出一万两千两递给陶知县,说道:“多的是陶大人的辛苦费。”
陶知县写了五千两的收据及另一厂的买卖契约递给了芙蓉,说道:“郁大人、管大人,我陪你们去这两个厂子,宣布你们管家接管的事。”
芙蓉:“谢谢陶大人。”
很快来到江边一片空旷的地方。两厂相邻中间只隔百步之遥。
正仕:“陶大人,我准备将两厂连在一起,中间的空地我们买了。”
陶大人:“两厂合为一厂,便于经营。这点地送给二位大人了。”
正仕、芙蓉:“谢谢陶大人。”
由于陶大人事先已派人来通知,今天上午有重要的问题宣布,请各厂管事人员及匠师到厂中集合。
首先到原魏家厂子。陶大人叫管事魏家祥把大家叫到一个空地上,宣布这座棉纺织厂已卖给管家大老板了。原老板的人已拿起钱回汉口去了,新老板就是开发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家都知道的管家。这位是管少老板,这位是少夫人,希望大家在管老板的带领下,把厂搞得更好,生产出更多的布,作为松江最大的棉纺织厂,为松江做更大的贡献。同时还需要告诉大家,隔壁那家茂源纺织厂官家没收后,也卖给管大老板,管大老板准备将两厂合并,今后大家不再是对手,而是一家了,更希望两边的人携手合作,起好我松江纺织界龙头老大的作用,下面请管少老板给大家讲话。”
正仕:“上海的开发,大家有目共睹,由于我们注重诚信,礼义经商,所以江苏富商都到上海经商办厂,很快就使上海变成为大清东方工商业的重镇,被皇上比喻成东方明珠,上海也由一个县直接升成为府,设巡抚治理,松江成了上海管的一个县,但松江又是大清棉纺织中心,我们便来了,决心与诸位师傅共同振兴松江的棉纺织业,大家有信心没有?”
众人:“有!”
正仕:“魏管事,请你给我们讲讲这个厂子的情况。”
魏管事:“这个棉纺织厂共占地七百亩,有各种机器五百三十五台,有七百九十五人,其中大匠师二十八人,匠师六百六十八人,管理层人员三十人,我是总管事,下面四个管事,一个负责纺,一个负责织,一个负责染,一个负责其他事务,有各种木制机具五百八十台,年产值三百五十万两,居松江之首。由于老板烧死,群龙无首,已停产五天。”
芙蓉:“各位师傅,现厂子易主,更名弘顺棉纺织厂,我们管家财大势大,已没有任何问题了,魏总管事,让大家立即复工,让几大管事谈谈差什么,我们买什么,请账房师先谈谈资金情况。”
账房师:“我姓李名元,是账房师,现在账上只有现银五十二两,老板出事后不再补充资金,我们仍然开工,活动资金全用完了,原材料也用完了,所以只好停工。”
芙蓉:“李账房师,这么大的厂子,流动资金魏老板是给多少?”
李元:“一般是两千两。”
芙蓉:“好,我先给五千两,该买的买,该制的制,该用的用,魏管事马上开工没有问题吧?”
魏家祥:“今天下午做准备,明天保证开工。”
芙蓉:“各位师傅,我宣布全体师傅一个不少的留下,大家请放心的干,魏总管事,匠师们的工资是多少?”
魏管事:“少夫人,大匠师一两八,匠师一两二。总管事、管事比大匠师。”
芙蓉:“我宣布大匠师的月薪涨到二两,匠师的涨到一两五。其他人员涨一百钱,夫君。你留下来检查厂房、设备、库房情况,我去接收隔壁厂子。”
正仕:“要得!”
陶大人带芙蓉去到买的那座罚没的棉纺织厂。召集全体管理人员宣布易主之事以后,芙蓉首先说此厂更名为弘利棉纺织厂,留用全部人员,弘利与弘顺想比,厂里情况都差不多,只是小一点,但其库房却有大量的成品,原材料也有一些。管理人员少一些,总管事姓童名林,是一个很精干的小伙子,出身于纺织世家,本人还兼大匠师,由于他懂技术,一切管得井井有条,给芙蓉留下很好的印象,同样也因为备用金用完而停止。
芙蓉:“我注入的资金五千两。下午做准备,明天全面复工没问题的。”
童林:“没问题,下午有的工序可复工,明天全部复工。”
芙蓉:“童林。我准备将我们的弘利与隔壁的弘顺两厂进行合并,你看应该怎么做?”
童林:“少夫人,合并是好事。两厂合并力量大为增加,这么多大匠师。可以织出更多高质量的布,甚至特殊用途的布。染出更美丽的花纹,更素雅的花纹。两厂合并首先要消除大家心中的隔阂,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然后打开围墙,调整厂房,两边人手统一搭配,组成新的纺织染不同分工的作坊,在劳作中互相就熟悉了,也慢慢就习惯了,同时,调整管事班子,把能干得力的留下,剩下的人做匠师。”
童林带他去在整个厂里转了转,看了看大家的住房,皆很差。
两个厂加起来,再加上得到两厂之间的土地共有一千五百亩土地,松江因棉纺织业发达,土地利用比上海高得多,一定要好好的把这块土地用好。
这时,正仕过来了,看了这边厂房情况,说道:“我问了一下棉花的来源,皆江北那边,我在想,如果将我们厂房搬到上海苏州河边,我们管理方便的多,我们将建纺织品交易大楼,便于买家考察我们的生产。”
芙蓉:“正仕,棉纺织的中心在松江这里,而且这里才是棉纺织品的交易中心,我们不能放弃这个中心地位,只是厂房的布局的确是问题,更何况,两边厂房使用多年,已很破旧,两厂合为一个新厂,应有新的面貌,应有新的厂房,但怎么建,我还未考虑成熟,我倾向于纺织染分成三个分厂,各有独立的厂房,这种厂房可以是楼阁式的王字形,加上一栋楼下为交易楼,二楼为库房,三楼为管理人员办公用房,四栋楼在黄埔江边一字排开,为松江增色不少。”
正仕:“我估计妈很快就到上海了,我们把两种方案都给她说,看她的意见怎么样,最后听妈的。”
芙蓉:“正仕,这里隔松江城有三十多里,只是交通可借黄埔江之便,松江作为棉纺织中心仅两个厂是不行的,不如我们再去松江仔细考察整个棉纺织情况。”
两人花了一个时辰,走到松江县,结果发现松江城并不大,他们走进一个棉布庄打听松江棉布的织造厂在什么地方,老板告诉他,东门外有座长生桥,过桥便是一片厂房,织工、纺工皆在桥上等雇主。他们到东门外一看,一大片院落,家家户户有机杼之声,规模都很小,几十张织机的都凤毛麟角了,松江城里有个棉布街,还很热闹,买卖也很兴旺,但规模都很小,他俩很奇怪,不是民谚有买不尽的松江布嘛,问路旁有一位看似很有学问的老者,老者说:“年轻人,那是前朝万历年间鼎盛时的说法,并不是现在,现在棉纺织业到处都有,哪的才只松江呢?”
两个人方才明白,自己闹了个刻舟求剑的笑话。
两天后刘芳等一行到达上海,正仕与芙蓉各自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刘芳认为天下现在主要穿棉,为把棉纺织业做大,只搬弘利厂来上海,现在趁上海修厂房的时间,在我们老长工第三代中招收一千五百学徒,作扩大一倍的打算,要求半年学会。
芙蓉:“妈。真是大手笔,原来这两个厂便已居大清棉纺织业的牛耳。现在又扩大一倍,我们管家作为大清棉纺织业的龙头老大是确定无疑了。”
刘芳:“现在我们新建的都往吴淞江北岸发展。在洋货大楼的西侧建纺织品大楼,再往西为弘利棉纺织厂,城里土地有限,只能将各交易坊建成阁楼式,立在江边又壮观又便于管理,芙蓉,你按纺纱楼、织步楼、染步楼、库房兼管理人员办公设一楼,四座楼后为住房院落,再用围墙一围的安排。先进行细部设计。”
芙蓉:“妈,松江那边,烧的烧,坏的坏,我建议重修过,那地方两厂合并加中间的空地,有一千五百亩,呈长方形,为了有利观瞻。我准也仿上海,面对黄浦江而建,也是阁楼式,同时为了以后的发展。准备装工作楼建大些高些,按纺纱楼,织布楼、染布楼、库房及成品展示楼。新工艺实验及管理人员办公楼等五栋大楼从东到西排在江边,其后为七栋工匠住宅楼。高七层,也留有余地。只其中中间的第四栋一二三栋为便民商店,四楼为餐馆,五楼为大管事和管事住,第六楼的客房,第七楼为我们管家的住房,再上还有两间五层的望楼。四周为一圈围墙,大门开在南边正中,有门房和门卫人员,这样既安全,又便于管理,我和正仕在松江单独招标兴建。”
刘芳说:“可以!”
随即芙蓉开始对弘利棉纺织厂按新的理念进行设计,初搞完成后,经刘芳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