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湘军 >

第143章

湘军-第143章

小说: 湘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鼐承袭。
  从此以后,陕西甘肃两省的回民也有一些动静,但再也没有造成影响了。
  白彦虎的部队出关以后,金顺派兵追击,副都统明春和办事大臣文麟也派骑兵追赶。白彦虎率部逃进山里。
  白彦虎所部于7月份袭击阿毕米特,代理乌里苏台将军常顺上奏,请清廷催促金顺率部出关。
  秋天,白彦虎率几千名精锐分别袭击乌鲁木齐和绥来,徐学功率部横出拦截,斩杀几百人,夺得五百匹骆驼和大量物资。
  白彦虎觉得自己势力单薄,便与原浩罕国的安集延人联合,他们的首领帕夏凡有需求,白彦虎都予以满足。于是,安集延人越来越富,当地回民越来越穷。
  湘军于11月份进占肃州以后,清廷就新疆问题下诏说,现在关内已经肃清,应该立刻乘此声威,扫除关外的造反者。命令金顺迅速赶赴古城,会同景廉收复乌鲁木齐。穆图善久驻泾州,兵力闲着无用,应立即赶赴玉门、安西与敦煌一带,以壮声援。哈密尚未解围,张曜和宋庆所部久经阵仗,办事奋勇,应立即驰往哈密,会同文麟与明春作战。各军粮饷,由左宗棠源源接济,不能让部队缺乏粮饷。
  清廷没让左宗棠西进新疆,只要他负责为西进部队提供粮饷,是体谅他积劳在身,不忍叫他驰骋沙漠。
  376
  初冬季节,浙江的余杭县发生了一桩冤案。此案是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这件事牵涉到湘军出身的浙江巡抚杨昌濬。
  杨昌濬在浙江任职期间,为了改变那里因兵祸而造成的经济凋蔽,微服私访,探察了农民所急、商人所困的关键,严明劝勤惩懒,取缔赌馆、烟馆、乩坛和暗娼,并设置劝农台,亲自宣讲农政水利,使杭州一带面貌很快得以改变。当地百姓后来还为他修建生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873年,同治十二年(4)
但是,这桩冤案发生,使杨昌濬的官声大受影响。
  余杭县一家豆腐店里,有个名叫葛品莲的伙计,娶了毕秀姑为妻。毕秀姑生得白净娟秀,街坊们给她取了个绰号,称她为“小白菜”。
  小白菜嫁给葛品连以后,由于长得靓,丈夫老是担心她红杏出墙,落下了疑神疑鬼的心病。他家隔壁住着一位举人公子,名叫杨乃武。葛品莲见杨公子一表人才,非常担心妻子看上他,两人勾搭成奸。他常跟母亲谈起这件事,请求母亲把俊俏的媳妇看紧一点。
  有一天,葛品莲患急病身亡,他母亲喻氏怀疑毕秀姑与杨乃武通奸,谋杀了亲夫,请人写了一张状纸,把毕秀姑与杨乃武告到县衙。
  杨乃武性情耿直,平日看到地方上不平之事,总是好管多说,爱找官府的麻烦,因此得罪了知县刘锡彤,被视为眼中钉。
  刘锡彤接到报案以后,见毕秀姑生得美貌,而杨乃武又是自己的对头,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他早就听到过有关被告的风言风语,心里有了成见,便给杨乃武定了个“夺妇谋夫”的罪名。杨乃武和小白菜自然不肯认罪。无奈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小白菜”被县官认定“谋杀亲夫”,判处凌迟处死。杨乃武的罪名是“通奸杀人”,判处斩首示众。
  好在此案还要复审,必须上报杭州知府审核。不料知府维持原判,上报浙江按察使署。省级官府草率从事,维持原判,上报刑部。
  在这个关键时刻,杨乃武的亲属几次进京上访,江浙朝野人士同声支援,惊动了慈禧太后。清廷将此案下发给浙江巡抚杨昌濬,令他会同有关衙门,亲自审理。清廷还不放心,又派出以清正而闻名的刑部胡侍郎,作为督察员,前往案发现场,进行调查,提审犯罪嫌疑人。
  最后,杨昌濬将人犯、案卷和尸棺押解到北京,由刑部等衙门三堂会审。
  杨昌濬为了维护湘军集团在浙江的地位,不愿让这桩冤案昭白,铸成了一生中的大错,给自己戴上了一顶昏官的帽子。
  其实杨昌濬并不是一名贪官,甚至也谈不上昏庸。除了在这个案子中的表现,他可谓一名清廉干练的官员,而且有良好的品行操守。
  这个湘乡人出身贫困,七岁时因聪明好学,得到免费进入蒙馆的奖学,十三岁接受同乡刘蓉的劝告,游学于罗泽南门下,后以童生考中秀才。
  杨昌濬年幼时,父亲为他抱养了一个姓陈的女孩做童养媳。他中秀才后,亲戚们怂恿他的母亲退婚,他坚决地加以制止,此后与陈氏恩爱一生。
  他在1852年跟随罗泽南团练乡勇,第二年随湘军转战湖南、湖北和江西。从1860年起,随左宗棠到江西和浙江镇压太平军,历任知县、知府、盐运使、按察使和布政使,从1869年开始代理浙江巡抚。他在清末算得上一个循吏名宦,他的言行风貌,颇多供人观采启迪。
  杨昌濬秉性随和,凡事都爱息事宁人。为了袒护下属,他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审理中,专横跋扈,无视舆论,一意维持州县的原判,成了一个昏官的典型形象。这场官司也因此而一时无法结案。
  春天,席宝田镇压了贵州的苗民起义军,军事行动结束。湖南边境没有需要防守的地方,然而水陆湘军并没有解散。省城城守,悬火打梆,好像是防备起义军杀来。如此持续了几年。
  

1874年,同治十三年(1)
377
  左宗棠没有进入新疆,坐镇甘肃,淘汰陕西和甘肃的驻防军,将营改为旗,以节约粮饷。他下令成立甘肃织呢总局和甘肃制造局,以及兰州火药局等机构,为后世发展西部工业打下了基础。
  这时日本人侵犯澎湖列岛,李鸿章上奏,请调驻扎陕西的刘铭传所部赶赴山东,计划渡海增援台湾。
  左宗棠担心陕西邠州和乾州兵力空虚,要求穆图善从泾州的驻军中拨出五个营,接手乾州的防务。
  对于海上的侵略者而言,到这时为止,清军多少有了一些威慑力量。福州船政局到这年2月为止,经过近八年运作,造出了十五艘轮船。从这时起,日意格等人及几十名法国籍工匠,按照合同的规定,全部从船厂撤走,厂务和技术,都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接管。“新造诸船,俱用华人驾驶。”
  福州船政局非常节省。建厂费用,只有四十多万两银子,到本年为止,总共只用了五百三十五万多两银子。
  但是,日本人仍然遏止不了自己的野心。日本政府于2月6日通过《台湾番地处分要略》。4月份,日军组成所谓的“台湾生番探险队”,由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三千人的舰队侵略台湾,在琅峤登陆。
  日军于5月份侵犯台湾基隆,5月18日,日军开始与台湾当地居民交战。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战死。江海戒严。清廷下诏,重新起用湘军名将蒋益澧,要将边防军事交给他办理。蒋益澧刚到京城,旧病复发,不久在北京去世,享年五十岁。清廷将他官复原职。
  清廷得知日军侵犯台湾的消息后,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沈葆桢等到达台湾后,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
  7月,日军以龟山为中心建立都督府。
  7月21日,清廷召曾国荃、杨岳斌和鲍超等人入京,筹划增援台湾抗击日军事宜。
  日军由于不服台湾水土,士兵病死较多。日本政府考虑到不能立即军事占领台湾,于是转而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
  三十四岁的湖南慈利人孙开华是鲍超旧部,为了加强东南海防,闽浙总督李鹤年上奏,请调他的擢胜营开赴厦门。清廷准奏,任命孙开华为代理福建陆路提督。
  四十七岁的浏阳人李兴锐奉命办理机要,并赶赴江阴、狼山、吴淞和崇明等地视察,择险设守,指挥部队修筑炮台。
  8月23日,清廷下诏,任命左宗棠为大学士,仍然留在陕甘总督任上。
  四十二岁的宁乡人黄万鹏奉命率部镇压甘肃河州的闵殿臣起义军。他是湘军宿将,所部是刘锦棠建立的旌善五旗中的骑兵。
  到了秋天,张曜率部西进,驻扎新疆哈密,大兴水利,开垦二万亩荒地,每年获得几千石粮食,供应部队。
  哈密的土质容易渗水,开垦和耕种,需要使用土工、石工和毛毡包裹工,是别处所没有的。张曜亲自率领所部经营缔构,十分勤勉。
  关外的各路清军,全部隶属于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金顺率部出关,驻扎在巴里坤,与景廉关系不和。清廷向左宗棠垂询此事。左宗棠上奏说,景廉为人方正,很有学问,足以为僚属做出榜样,但是过于拘执古板。金顺宽和服善,很得人心,平时显得庸庸碌碌,但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这是他亲眼所见的。既然金顺处在前敌位置,就应该让他负责军事。
  古丈人杨占鳌因伤病交发,以奉养亲老为由,辞官卸任回乡。慈禧太后赐给他一万两银子,要他回乡架桥修路。他回乡后广置田产,成为古丈首富。为了向清廷交差,他在三道河草草修了一座铁索桥,取名“三道河桥”。
  刘岳昭抵达京城,得到清廷的慰劳,获赐寿礼。
  经过一番外交斗争后,清廷与日本政府于10月31日签订《北京专条》,清廷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十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银子四十万两。
  12月20日,日军全部撤出台湾。
  日本第一次对外侵略扩张,首选的目标即为中国台湾,给清廷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暴露了日本霸占台湾的野心。
  湖南提督宋庆于11月2日改任四川提督,云南提督马如龙改任湖南提督。
  为了修筑一条从缅甸仰光到云南思茅的铁路,英国上校柏郎率领一支近二百人的武装探路队从缅甸出发,探测通向中国云南的路线。英国驻华使馆的职员马嘉理,奉公使威妥玛之命,从北京经云南到缅甸接应,准备年底与柏郎在八莫会合。
  杨昌濬经手核查的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已经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民众对杨昌濬大为不满。但是,左宗棠对杨昌濬的清正为官,始终深信不疑。他没有想到杨昌濬会官官相护,妨碍司法公正。所以,他一直为杨昌濬叫屈,并且认为这是浙江和京城里有些人妒忌杨昌濬,故意跟他过不去,因为在此案发生之前,就有不少高官对杨昌濬进行过攻击。左宗棠曾安慰他:“阁下伟量宏才,朝论翕然,断非蚍蜉所能撼。”这一次,左宗棠依然力挺他渡过难关。
  左宗棠知道,杨昌濬的去留,关系到陕甘军饷的有无,因此,他当然希望杨昌濬一方能够胜利,才不至于丢失浙江巡抚这个十分关键的位置。他不但不怀疑杨昌濬,还不断地给他打气。
  左宗棠远在陕甘,并不了解此案的细节,凭什么对杨昌濬深信不疑呢?原因有五条。
  首先,杨昌濬早就无意于仕途高进,不是官迷,不会去干用鲜血去染红顶子的事。
  第二,杨昌濬在浙江为官,颇有建树,而且为楚军筹饷,不遗余力。因此而得罪浙江的一些官绅,在所难免。
  第三,在此案审理期间,杨昌濬曾打算离开浙江,到甘肃协助左宗棠,似乎饱受了委屈。
  第四,杨乃武一案,是报纸炒作出影响的。左宗棠非常讨厌当时由外国人出钱让中国人办的报纸,即所谓的“新闻纸”。这些报纸替外国人说话,混淆中国人的视听,令左宗棠大为反感。所以他主观认定,报纸抹杀了公论,为奸人喊冤,而对朝廷听信报纸传闻,他大惑不解,甚至气愤地说:杨昌濬有什么事情对不起浙江?偏偏浙江人就不服他的教诲,这都是因为他“性气宽和,人无所忌”。他感叹世风日下,竟然会有人“为奸夫奸妇劣属雪冤”。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杨昌濬在此案审理期间,又做了一件大公无私的事情,令左宗棠感动不已。
  杨昌濬知道左宗棠在陕甘艰苦卓绝,正要进军新疆,收复国土,把自己积攒的养廉薪俸,共计二万两银子,捐献给左宗棠的部队。左宗棠从兰州出发时,收到这笔款子,抵达肃州时,才向杨昌濬表示感谢。他知道杨昌濬已经承受不住杨乃武一案的舆论压力,打算辞官回家,便在信中非常体贴地对他说:我虽然不敢辞谢你的馈赠,但担心你为官在外,长期没有顾及家里,恐怕将来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到你回家时,我一定会把这笔款子寄还给你。
  这件事,让左宗棠再一次看到,杨昌濬做官不为私利。这样一个官员,怎么会贪赃枉法呢?
  然而,这件事的结果,还有待时间来证明。
  

1875年,光绪元年(1)
378
  同治皇帝于1月12日驾崩,享年十九岁。三岁多的光绪皇帝于1月13日登基。
  1月20日大寒,曾国藩下葬湖南善化县坪塘伏龙山。
  英国人马嘉理和柏郎率领的武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