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

第73章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73章

小说: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
成功言官的背后,总有一拨言官。     丁此吕失败了,于是幕后黑手出场了,合计三双。 
    这三个人的名字,分别是李值、江东之,羊可立。在我看来,这三位仁兄是名副其实的
“骂仗铁三角”。 
    之所以给予这个荣誉称号,是因为他们不但能骂,还很铁。     李、江、羊三人,都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原本倒也不熟,自从当了御史后,因为共同的兴趣和事业(骂人)走到了一起,在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成为了新一代的搅屎棍。     之所以说新一代,是因为在他们之前,也曾出过三个极能闹腾的人,即大名鼎鼎的刘台、赵用贤、吴中行。这三位仁兄,当年曾把张居正老师折腾得只剩半条命,十分凑巧的是,他们都是隆庆(1571)五年的进士,算是老一代的铁三角。     但这三个老同志都还算厚道人,大家都捧张居正,他们偏骂,这叫义愤。后来的三位,大家都不骂了,他们还骂,这叫投机。     丁此吕的奏疏刚被打回来,李植就冲了上去,枪口直指内阁的申时行。还把管事的吏部
尚书杨巍搭了上去,说这位人事部长逢迎内阁,贬低言官。     话音没落,江东之和羊可立就上书附和,一群言官也跟着凑热闹,舆论顿时沸沸扬扬。     对于这些举动,申时行起先并不在意:丁此吕已经滚蛋了,你们去闹吧,还能咋地?     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几天以后,万历下达了第二道谕令,命令丁此吕留任,并
免除应天主考高启愚(负责出考题)的职务。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政治信号。     其实申时行并不知道,对于张居正,万历的感觉不是恨,而是痛恨。这位曾经的张老师,
不但是一个可恶的夺权者,还是笼罩在他心头上的恐怖阴影。     支持张居正的,他就反对,反对张居正的,他就支持!无论何人、何时、何种动机。     这才是万历的真正心声,上次赶走丁此吕,不过是给申老师一个面子,现在面子都给过
了,该怎么来,咱还怎么来。     申时行明白,大祸就要临头了:今天解决出考题的,明天收拾监考的,杀鸡儆猴的把戏
并不新鲜。 '1286'    情况十分紧急,但在这关键时刻,申时行却表现出了让人不解的弁度,他并不发文反驳,
对于三位御史的攻击,保持了耐人寻味的沉默。     几天之后,他终于上疏,却并非辨论文书,而是辞职信。 
    就在同一天,内阁大学士许国、吏部尚书杨巍同时提出辞呈,希望回家种田。 
    这招以退为进十分厉害,刑部尚书潘季驯、户部尚书王璘、左都御史赵锦等十余位部级领导纷纷上疏,挽留申时行。万历同志也手忙脚乱,虽然他很想支持三位骂人干将,把张居正整顿到底,但为维护安定团结,拉人干活,只得再次发出谕令,挽留申时行等人,不接受辞职。 
    这道谕令有两个意思,首先是安慰申时行,说这事我也不谈了,你也别走了,老实干活吧。 
    此外,是告诉江、羊、李三人,这事你们干得不错,深得我心(否则早就打屁股了),但到此为止,以后再说。 
    事情就此告一段落,然而之后的发展告诉了我们,这一切,只不过是热身运动。 
    问题的根源,在于“铁三角”。科场舞弊事件完结后,这三位拍对了马屁的仁兄都升了官:江东之升任光禄寺少卿,李植任太仆寺少卿,羊可立为尚宝司少卿。 
    太仆寺少卿是管养马的,算是助理弼马温,正四品。光禄寺少卿管吃饭宴请,是个肥差,正五品。尚宝司少卿管公章文件,是机要部门,从五品。 
    换句话说,这三个官各有各的好处,却并不大,可见万历同志心里有谱:给你们安排好工作,小事来帮忙,大事别掺和。 
    这三位兄弟悟性不高,没明白其中的含义,给点颜色就准备开染坊。虽然职务不高,权力不大,却都很有追求,可谓是手攥两块钱,心开五百万,欢欣鼓舞之余,准备接着干。 
    而这一次,他们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打算捏软柿子,将矛头对准了另一个目标——潘季驯。 
    可怜潘季驯同志,其实他并不是申时行的人。说到底,不过是个搞水利的技术员,高拱在时,他干,张居正在时,他也干,是个标准的老好人,无非是看不过去,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成了打击对象。 
    话虽如此,但此人一向人缘不错,又属于特殊科技人才,还干着司法部部长(刑部尚书),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 
    可是李植只用了一封奏疏,就彻底终结了他。 
'1287'
    这封奏疏彻底证明了李先生的厚黑水平,非但绝口不提申时行,连潘技术员本人都不骂。只说了两件事——张居正当政时,潘季驯和他关系亲密,经常走动,张居正死后抄家,他曾几次上书说情。 
    这就够了。     申时行的亲信,不要紧;个人问题,不要紧;张居正的同伙,就要命了。     没过多久,兢兢业业的潘师傅就被革去所有职务,从部长一踩到底,回家当了老百姓。     这件事干得实在太过龌龊,许多言官也看不下去了。御史董子行和李栋分别上书,为潘
季驯求情,却被万历驳回,还罚了一年工资。     有皇帝撑腰,“铁三角”越发肆无忌惮,把战火直接烧到了内阁的身上,而且下手也特别狠,明的暗的都来。先是写匿名信,说大学士许国安排人手,准备修理李植、江东之。之后又明目张胆地弹劾申时行的亲信,不断发起挑衅。     部长垮台,首辅被整,闹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人人自危,鬼才知道下个倒霉的是谁。连
江东之当年的好友,刑科给事中刘尚志也憋不住了,站出来大吼一声:     “你们要把当年和张居正共事过的人全都赶走,才肯干休吗(尽行罢斥而后已乎)?! ”    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在这片狂风骤雨之中,有一个人却始终保持着沉默。     面对漫天阴云,申时行十分之镇定,既不吵,也不闹,怡然自得。     这事要换在张居正头上,那可就了不得了。以这位仁兄的脾气,免不了先回骂两句,然
后亲自上阵,罢官、打屁股,搞批判,不搞臭搞倒誓不罢休。刘台、赵用贤等人,就是先进典型。     就能力与天赋而言,申时行不如张居正,但在这方面,他却远远地超越了张先生。 
    申首辅很清楚,张居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务天才。而像刘台、江东之这类人,除了嘴皮子利索,口水旺盛外,干工作也就是个白痴水平。和他们去较真,那是要倒霉的,因为这帮人会把对手拉进他们的档次,并凭借自己在白痴水平长期的工作经验,战胜敌人。 
    所以在他看来,李植、江东之这类人,不过是跳梁小丑,并无致命威胁,无须等待多久,他们就将露出破绽。     所谓宽宏大量,胸开宽广之外,只因对手档次太低。 '1288'    然而“铁三角”似乎没有这个觉悟,万历十三年(1585)八月,他们再一次发动了进攻。    事情是这样的,为了给万历修建陵墓,申时行前往大峪山监督施工,本打算打地基,结
果挖出了石头。 
    在今天看来,这实在不算个事,把石头弄走就行了。可在当时,这就是个掉脑袋的事。     皇帝的陵寝,都是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要保证皇帝大人死后,也得躺得舒坦,竟然挑
了这么块石头地,存心不让皇上好好死,是何居心?     罪名有了,可申时行毕竟只是监工,要把他拉下水,必须要接着想办法。     经过一番打探,办法找到了:原来这块地是礼部尚书徐学谟挑的,这个人不但是申时行
的亲家,还是同乡。很明显,他选择这块破地,给皇上找麻烦,是有企图的,是用心不良的,是受到指使的。 
    只要咬死两人的关系,就能把申时行彻底拖下水。而这帮野心极大的人,也早已物色好了首辅的继任者,只要申时行被弹劾下台,就立即推荐此人上台,并借此控制朝局,这就是他们的计划。 
    然而这个看似万无一失的计划,却有两个致命的破绽。     几天之后,三人同时上疏,弹劾陵墓用地选得极差,申时行玩忽职守,任用私人,言辞十分激烈。     在规模空前的攻击面前,申时行却毫不慌张,只是随意上了封奏疏说明情况,因为他知
道,这帮人很快就要倒霉了。     一天之后,万历下文回复:     “阁臣(指申时行)是辅佐政务的,你们以为是风水先生吗(岂责以堪舆)!?”     怒火中烧的万历骂完之后,又下令三人罚俸半年,以观后效。     三个人被彻底打懵了,他们抓破脑袋,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归根结底,还是信息工作没有到位。这几位仁兄晃来晃去,只知道找地的是徐学谟,却
不知道拍板定位置的,是万历。     皇帝大人好不容易亲自出手挑块地,却被他们骂得一无是处,不出口气实在说不过去。     不过还好,毕竟算是皇帝的人,只是罚了半年的工资,励精图治,改日再整。     可还没等这三位继续前进,背后却又挨了一枪。 '1289' 
    在此之前,为了确定申时行的接班人选,三个人很是费了一番脑筋,反复讨论,昀终拍板——王锡爵。     这位王先生,之前也曾出过场。张居正夺情的时候,上门逼宫,差点把张大人搞得横儀自尽,是张居正的死对头,加上他还是李植的老师,没有更适合的人选了。     看上去是那么回事,可惜有两点,他们不知道:其一,王锡爵是个很正派的人,他不喜欢张居正,却并非张居正的敌人。     其二,王锡爵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考试前就认识了老乡申时行,会试,他考第一,申时行考第二,殿试,他考第二,申时行第一。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基于以上两点,得知自己被推荐接替申时行之后,王锡爵递交了辞职信。     这是一封著名的辞职信,全称为《因事抗言求去疏》,并提出了辞职的具体理由:     老师不能管教学生,就该走人(当去)!     这下子全完了,这帮人虽说德行不好,但毕竟咬人在行,万历原打算教训他们一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可这仨太不争气,得罪了内阁、得罪了同僚,连自己的老师都反了水,再这么闹腾,没准自己都得搭进去,于是他下令,江东之、李植、羊可立各降三级,发配外地。     家犬就这么变成了丧家犬,不动声色之间,申时行获得了昀终的胜利。     和稀泥的艺术 
    对申时行而言,江东之这一类人实在是小菜一碟。在朝廷里呆了二十多年,徐阶、张居正这样的超级大腕他都应付过去了,混功已达出神入化的地步,万历五年出山的这帮小喽罗自然不在话下。 
    混是一种生活技巧,除个别二杆子外,全世界人民基本都会混。因为混并不影响社会进步,人类发展,该混就混,该干就干,只混不干的,叫做混混。     申时行不是混混,混只是他的手段,干才是他的目的。     一般说来,新官上任,总要烧三把火,搞点政绩,大干特干,然而综观申时行当政以来的种种表现,就会惊奇地发现,他的大干,就是不干。他的作为,就是不作为。     申时行干的第一件事情,是废除张居正的考成法。 
    这是极为出人意料的一招,因为在很多人看来,申时行是张居正的嫡系,毫无理由反攻倒算。 '1290'    但申时行就这么干了,因为这样干,是正确的。     考成法,是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工作指标层层落实,完不成轻则罢官,重则坐牢,令各级官员威风丧胆。     在很长时间里,这种明代的打考勤,发挥了极大效用,有效提高了官员的工作效率,是张居正的得意之作。     但张先生并不知道,这种考成法,有一个十分严重的缺陷。     比如朝廷规定,户部今年要收一百万两税银,分配到浙江,是三十万,这事就会下派给户部浙江司郎中(正五品),由其监督执行。     浙江司接到命令,就会督促浙江巡抚办理。巡抚大人就会去找浙江布政使,限期收齐。     浙江布政使当然不会闲着,立马召集各级知府,限期收齐。知府大人回去之后召集各级知县,限期收齐。     知县大人虽然官小,也不会自己动手,回衙门召集衙役,限期收齐。     昀后干活的,就是衙役,他们就没办法了,只能一家一家上门收税。     明朝成立以来,大致都是这么个办法,就管理学而言,还算比较合理,搞了两百多年,也没出什么大问题。     考成法一出来,事情就麻烦了。     原先中央下达命令,地方执行,就算执行不了,也好商量。三年一考核,灾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