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去读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华为研发 >

第7章

华为研发-第7章

小说: 华为研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都有新面孔
  1993年年初开车由深南大道到蛇口,沿途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工地,大片推平的黄褐色土地一派火热,那是正在建设的华侨城片区、科技园北区,当时的科技园南区还是一个个小山丘和生长在海滩上的芦苇群。当时华为在南山深意工业大厦五楼,从深圳市区坐中巴到那里要一个多小时。那时没人知道华为,坐车是到亿利达站下来,深意工业大厦就在前面。大厦楼顶有一个标牌,是繁体字的“华为”。远远看上去,一不小心会看成“华鸟”(鸟字的繁体与为字相近)。后来,大家经常打趣说:“我们是华鸟公司的。”
  在华为公司的销售业绩表中可以看到,销售额由1988年以前的0稳步上升到1994年的8亿元人民币,华为员工由1988年的6人发展到1994年的1 000人,各种枯燥的数字都在讲述着一个新兴公司发财致富的故事。*不是发展,就是灭亡;为了生存,只有发展。华为公司除了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上舍得花钱外,在其他方面则设法省下每一分钱以便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在1992~1994年期间,华为公司人数净增800人,是原来的4倍,在一年中近60%的人升了职。华为最初的几位开发人员郑宝用、郭平等,都已成为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在这样一个地方工作,大家可以想象每天都有许多新面孔,也许某一天突然一个工程师得负责一个十几个人的项目,也有可能划归一个不认识的人领导。
  整个通信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每天华为公司都有改进的产品,每年都会推出技术全新的机器。研制这些机器所需投入的工作量和费用极大,往往需要重新调整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那时华为的工程师都习惯了两三个月就搬一次办公室。
  竞争让通信产品如海鲜上市
  在中国通信市场上,大型局用与用户交换机都由几个国外的电信巨头以及它们在国内的合资厂所占领,在1992年以前,国内厂商只在一些小型模拟局用和用户交换机上有一定的份额。如此广阔的交换机市场空间使得所有的厂家和科研机构都努力提升技术档次,进入大容量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市场。
  在通信圈子中的人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风险,在80年代末上海一家生产纵横制交换设备的厂家年产量高达30万线,电信局要通过各种关系才能买到它的设备,仅过了短短一年,整个市场行情骤变,其销售量不足1万线的厂家到了倒闭的边缘。激烈的竞争已经让高科技的通信产品如海鲜上市,早上热卖龙虾时如果没能及时出货,晚上贱卖也没有人要。一个看上去红火的公司在升级换代的大潮中稍晚一步,商机就会转瞬即逝;上年还赢利几个亿,今年可能就会被清盘关门。华为公司如果不能立即推出数字程控交换机,也将面临着市场急剧萎缩,甚至被清盘关门的命运。 。。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2)
1992年是华为公司财务状况很好的一年,也是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的一年,华为的财务部总监至今仍在称赞任正非对当时房地产业的发展形势估计得很准。但是华为公司在明知能在房地产业或股市上迅速赚一笔钱的情况下,却在JK1000惨遭失利的情况下,将全部资金投入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上。这显然是以华为公司全部资产为本钱的最后一搏,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研发部的“红宝书”
  1992年,数字机开发任务落到了总工程师郑宝用和项目经理毛生江身上。郑宝用说话嗓门较大,他是一个完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思维有很强的跳跃性,和他谈话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跟上他的想法。他对各种技术问题甚至一些非常细微的技术细节都很关注,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设计和优化阶段,经过设计人员和他无数次的讨论、争论和辩证,渐渐形成了华为数字程控交换机的技术特点。
  1992年年初华为公司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除了个别是来自通信科研机构和邮电学院较有经验的人员外,其余的大都是搞计算机或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子。他们中许多人连通信的基本概念都没有,来了以后头儿随手丢给他一叠资料,做一点简单的说明就说“开始干吧”!这是怎样的混乱场面。很多开发人员都不知道交换机是怎么回事,就边学边干起来。除了项目经理毛生江以外,其他项目组成员过去连交换机都没见过,而毛生江也只是短期接触过交换机,只能算是“半桶水”。那时研发人员每人手边都有一本程控交换机的国内规范,因为那本书是红皮的,更因为那是大家每天要看的书,因而大家称之为“红宝书”。
  不管硬件还是软件,华为当时的研发水平都很低,干到哪里算哪里,最高目标就是能打通电话。交换机死机是家常便饭,硬件上也没有人懂交换机,公司又没有钱买仪器,一开始就用万用表测来测去,对着维修的电路图把40门的小交换机测了一个遍。后来,当时的硬件部经理徐文伟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用万用表及示波器来认识交换机”,参加过1992年工作的许多研发人员都清晰地记得。
  如果当时华为公司仅打算做一个与其他厂家技术层次差不多的中等容量交换机的话,其难度还不算太大,但大家都明白,要生存下去,只有研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所以无论在硬件或软件技术上,华为公司都是不遗余力地采用当时能获得的最新技术,这使得整个系统的设计工作异常艰巨。
  原计划1993年春节前样机系统要问世,但到1992年9月还在反复讨论硬件的总体布线。为了赶进度,一边负责CAD做硬件布线的人员在加紧布线,另一边原理图在不断修改,经常线路图刚布一半,从总体规划办的小房间又传来要求修改的指示,气得负责CAD工作的一个中科大毕业生哇哇叫。
  硬件总体组讨论各种电路板放在什么位置,给人感觉是小孩搭积木—左拼右凑;软件的负责人与大家正学习信令配合的基本概念。“这样能做出机器来吗?”大家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过。
  樟木头:令华为人谈之色变的地名
  1993年,对华为来说是攻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一年,但对在华为工作的人来说则是动荡的一年:每天都有新员工进来,每天也都有老员工离去;每过一两个月就要搬一次办公室。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3)
最大的问题是人心不稳。虽然说工资不低,但只能拿到一半,而且这一半还不知道哪一天发下来。华为那时候是发了这个月的工资,下个月的工资还不知道在哪里。很多员工私下议论最多的是公司哪一天破产,账上的那一半的工资能否拿到。一到华为公司发年终奖的时候,就有好多人辞职,在财务部门口排长队领账上的工资。华为尽管没钱,但也绝不拖欠辞职人员的工资和奖金。当时大家私下里问过几个辞职的员工,他们说拿到的钱比他们想象的还多。这一点对稳定人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深圳户口。华为当时是民营小企业,不受政府重视,深圳户口名额很少。只有少数几个核心人员有深圳户口,大部分员工都要每年回内地去办暂住证。那时候深圳查得又很严,经常有保安半夜敲门来查证件,没有证件的会被抓到东莞的樟木头工地上去干苦力。经常会有华为人被抓进去,包括后来成为华为副总裁的毛生江也被抓过。那时负责人事工作的是曾信富老师,他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去派出所“捞”人。如果有哪位员工没来上班,大家就会说,可能是被抓去扛木头了(对东莞樟木头这一地名的联想)。
  华为人所租的房子也多是民房,治安条件差,晚上加个班摸回去,有人就发现屋子里的空调窗机被拔走了!还经常发生华为人在熟睡时,屋里的财物被小偷摸了个遍。华为人以为已经被偷过了,就没有搬家,结果过了两个月又被小偷清了次场。
  现在回想,当时大家怎么能在如此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坚持住,甚至对很多艰苦都视而不见呢?当时的人都像着了迷,除了工作,除了把产品开发出来,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能引起工程师们的注意。这正是华为公司创造的让大家能安心做事业、做技术的环境,正是华为公司选择的富有挑战性和深远意义的事业,迷住了华为人。
  义乌大捷:客户的支持是公司存在的理由
  研发不是母鸡下蛋,反而像十月怀胎,C&C08 2 000门交换机迟迟出不来,让任正非十分心焦。华为的销售人员在数字交换机还没开发出来的时候,就已经为第一个交换机找好了开局的地方—浙江义乌。原计划1993年5月或6月出去开局的,却因产品出不来一拖再拖。一向不拘小节的任正非好像一下老了十岁。项目经理毛生江每天看到当时任软件经理的刘平都要嘟囔一句,“再不出去开局,老板要杀了我”。
  1993年10月后,项目组人员在公司实在待不住了,尽管还不稳定,就将第一台C&C08 2000门的交换机搬到浙江义乌开局了。但第一台交换机非常不稳定,呼损大、断线、死机,经常发生老打不通电话,或者电话打到一半突然中断,或者干脆就断线等现象,什么问题都出过。开发组的大部分人员(20多人)带着开发工具都跟着去,等于是把开发的战场放到了电信局。
  在义乌,各方面的条件当然比不上在华为公司研发部这么好,交换机只有一台,又要测试,又要调试,时间特别紧张,只好24小时两班倒。1993年冬天,义乌天气很冷,凌晨时气温不到零度,而机房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许多工程师就穿两层袜子,身着两件夹克。有时候烧开水的电水壶坏了,大伙儿连一杯热水都喝不上。有的工程师实在累得顶不住了,就在机房地板上躺一躺,一会儿再起来接着干活。清早收工回旅馆,旅馆老板常常搞不清大家是上班还是下班了。义乌开局,华为公司上下都很重视。总工郑宝用亲临现场指挥;任老板也不远千里来到佛堂多次看望,与开局的华为工程师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给弟兄们以极大的鼓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 3 章 首个里程碑(4)
电信局用户也诚恳反映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机架不够美观、安装固定方式有待改造、支持远端用户等。
  这个局足足开了两个多月才完成,后来还经常出毛病,经常需要开发人员去维护。直到几年后,华为把义乌局全部换了新版本的交换机,才算稳定下来。浙江义乌这个在华为发展历史上、中国通信产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信局叫“佛堂”支局,当时局长丁剑峰给华为以非常大的支持。这些都应该载入华为及中国通信史的史册。
  以下是在设备验收时义乌局对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的评价:“我们以前安装的是上海贝尔公司生产的1240交换机。贝尔的同志早就说要开发每板16个用户的用户板,但直到目前还没有推出。想不到你们公司这么快就推出来了,而且工艺水平这么高,你们是走在了前面。”“终端采用全中文菜单方式,支持鼠标操作,并设计有热键帮助系统。界面清晰美观,操作方便,简单易学,使得操作员小金、小陈等免去了培训之辛苦,也减少了误操作的可能性,他们十分高兴。”“终端软件的安全性考虑十分充分。”“计费可靠性强,准确率高。”“维护测试及话务统计功能丰富而实用。”
  义乌局客户朴实而热烈的评价,道出了C&C08 2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不仅技术定位高,而且在附属功能上满足了*局在话务统计、终端操作、计费等方面的特殊要求。而这就是C&C08交换机深受中国农村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国外的交换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现场去响应中国市场某一地在计费、话务统计、操作等方面的特殊需求的,虽然这些附属功能的开发难度并不高。
  义乌局首战成功,任正非在公司上上下下兴奋之余冷静地说:“交换机的优化工作要持续8年,要不断地接收用户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改进我们的交换机,使它长期居于最先进交换设备的行列。”华为的数字程控交换机真的在以后的岁月中足足优化了8年:请德国最优秀的设计师来设计机架、机柜,解决了外观问题;支持远端用户的功能在C&C08后续的版本中陆续实现。而在优化8年后的2000年,C&C08 2000门交换机的“孙子辈”开始雄霸天下,成为使用最先进技术的世界级交换机!
  C&C08 2000门交换机开局的成功离不开意识超前的义乌局的支持,佛堂支局长后来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的两代交换机都拿回去做华为博物馆了”。当时佛堂支局用一种叫“青柴滚”的自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